張衛憲與專家對肉羊秸稈飼養效果進行測評
□本報記者田明文/圖
「按照常規糧食與秸稈1∶1.3的比例,以近年全省糧食產量7500多萬噸計算,我省年產秸稈近1億噸,將其轉化為優質飼草,產量規模遠超內蒙古大草原。」
12月8日,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龍子湖校區辦公室內,在中國畜牧界享有「牛博士」美稱的張衛憲教授向記者侃侃而談。
「變廢為寶」,把秸稈創新利用
張衛憲20世紀80年代末留學回國,在聯合國糧農組織項目的支持下,他帶著科研團隊一頭扎進了周口農村。
通過多年試驗,張衛憲成功研製出以尿素為氨源的秸稈氨化處理方法。這項技術徹底改變了秸稈氨化處理工廠化、規模化、風險化的弊端,推動了秸稈氨化進入尋常農戶家,也令周口養牛業名聲大振。
該研究成果獲1991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並於1993年被中共中央、國務院規定作為我國「八五」「九五」期間的重大實用技術進行推廣。
推廣技術,只為造福農民
張衛憲教授早年承擔完成了兩項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研究項目、1項世界自然科學基金研究課題、1項荷蘭政府合作研究項目、5項國家技術攻關項目。其科研成果《以秸稈飼料為基礎日糧的肉牛生產計算機數學模型》,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譽為「張氏肉牛生長曲線」;出版著作11部,特別是《當代養牛與牛病防治技術大全》一書,填補了我國牛業科學技術領域無全書的空白。
他的秸稈氨化養牛技術、生物學處理秸稈方法、生物學評定粗飼料營養價值方法等3項重大技術創新被列入國務院《1996~2000年中國秸稈養畜發展綱要》。據農業農村部統計,該項目在河南每年創直接經濟效益4.48多億元,全國因此每年節約糧食164萬噸,年創經濟效益150多億元。張衛憲因此被國際公認為生物學—化學方法處理秸稈飼料的奠基人。
科研路上,他始終走在最前沿
近年來,張衛憲教授以人才培養為己任。2019年,他帶領學生在第三屆全國大學生動物科學專業技能大賽中榮獲一等獎。2016至2019年完成重大專項「奶牛生產過程信息化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項目成果在9個省獲推廣應用,累計培訓人員1.4萬餘人次,覆蓋奶牛105.56萬頭,經第三方評估經濟效益達到27.9億元。
業精於勤,事成於專。「力圖把糧食主產區的農作秸稈變成廣袤的大草原,助力河南省的牛羊生產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張衛憲詮釋了新時代勞模和工匠精神。
專家名片▶▶
張衛憲現為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副校長,河南省鄉村振興與精準扶貧研究院院長,河南省非常規飼料資源創新與利用重點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二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