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炭化還田應用前景廣闊

2021-01-09 中國經濟網

  在農業農村部近日印發的《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2030年)》中,生物炭基肥料等新產品及其生產工藝被列為我國未來十多年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集成示範。據了解,秸—炭—肥還田改土模式是將農作物秸稈通過中低溫熱裂解工藝轉化為富含穩定有機質的生物炭,然後以生物炭為介質生產炭基肥料,並返回農田,以改善土壤結構及其他理化性狀,增加土壤有機碳含量。

  當前,這種新技術和創新模式應用如何?記者採訪了該領域重點企業——北京三聚環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

  「農作物秸稈炭化還田—土壤改良技術優點很多。」據該負責人介紹,這種炭基肥料具有豐富的孔隙結構,能夠增加土壤的透氣性;還能解決土壤酸化問題和肥料中微量元素不足問題,有利於作物吸收各種營養元素,增加土壤肥效。「它還能提高地溫,有利於作物生長。同時,有利於土壤微生物環境的修復,以及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等。」該負責人介紹,他們利用秸稈炭化還田—土壤改良技術,廣泛開展「三聚地沃」炭基肥產品示範,市場供不應求,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

  在吉林省柳河縣涼水河子鎮,水稻施常規肥畝產511.1公斤,施炭基肥畝產598.7公斤,增產88公斤/畝,增產率17%。施炭基肥的水稻植株生長健壯,抗病、抗倒伏能力強。數據表明,施常規肥稻穗稻曲病發病率在20%左右,施炭基肥稻穗稻曲病發病率不到5%。

  業內專家表示,施用炭基肥提高了秸稈中矽的含量,而且很好地促進了氮從秸稈向籽粒中運移,可促進作物根系生長,使得作物秸稈表現得比較硬挺,比施常規肥的水稻更抗倒伏。這種「驚豔」對比在多地的不同農作物上均有顯現。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王團鎮溝南村的紫花苜蓿草,施炭基肥後增產率25%;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額爾格圖鎮的甜菜,施炭基肥後增產率39.40%等。

  好技術帶來了產業化應用加速度。三聚環保在秸稈生物質循環利用產業布局上不斷加速,目前已對接全國超過400個縣市,成立項目落地公司160餘個,已投產6家。該負責人表示,到2020年底,公司規劃建設300家以上炭基肥生產廠,實現炭基肥產能1500萬噸/年,秸稈收集運營能力3000萬噸/年。

  農業農村部在今年6月份《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4200號建議的答覆》中表示,農業農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動農作物秸稈炭化還田技術研發推廣。一是加強機理研究。組織土壤、肥料、農機、農業環保生態等領域專家,深入開展機理研究,進一步明確生物質炭基肥的主要特性和功能。二是推進集成創新。結合實施「化學肥料和農藥減施增效綜合技術」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組織科研院所、企業開展聯合攻關,加強秸稈炭化還田技術及其配套機具研發,提高技術的適用性。三是加快推廣應用。結合實施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等項目,加大農作物秸稈炭化還田技術試驗示範力度,積累一套成熟的技術模式,逐步加以推廣應用。(經濟日報記者 董碧娟)

(責任編輯:王炬鵬)

相關焦點

  • 秸稈綜合利用項目之秸稈炭化還田
    秸稈綜合利用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重點問題,馬上就要到秋收時節了,秸稈綜合利用問題又被搬了出來成為聚焦的熱點話題。 國家在2015年起,就強調減肥減藥的工作,何謂減肥減藥?
  • 三聚環保:「秸稈炭化還田扶貧」有望上升為國家標準
    2018年,「一縣一品」綠色農業生產示範在6省市的13個縣區展開,精選當地6種特色作物和合作種植企業,建立了秸稈炭化還田土壤改良全產業鏈示範區。示範區採用生物炭基肥料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肥料養分降低10%-20%的同時,示範區作物產量平均提高15%以上,產品品質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 秸稈炭化還田對蔬菜產量的影響
    炭行家一直說,秸稈炭化還田是個大方向,國家秸稈的處理勢必會朝著這些更好的方向發展下去,炭行家經過長時間的沉澱研究實驗,今天給大家公布一些具體的驗證數據。秸稈炭化還田對於蔬菜種植的第二次實驗已經有了結果。對於增產,很多人還是不信,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我們的實驗結果。
  • 我們為什麼推崇秸稈炭化還田?
    我們總說秸稈炭化還田好,並根據現實情況說明了一些問題,之前我們一直都說的是秸稈炭化還田的原因,現在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說,我們為什麼要秸稈炭化還田。 近些年農戶為了追求增產高產,謀求高收益,多用或濫用化肥、農藥及殺菌劑、除草劑的現象日益增多。
  • 秸稈炭化還田對酸性土壤的改良這麼強!
    我公司專注對秸稈炭化還田技術的研究、試驗、開發也已進行了近十年。針對土壤酸化,用秸稈炭化還田的方式進行改良是行之有效,長期利好的一種方式。何謂土壤酸化?土壤酸化是指土壤的酸度逐漸變高的過程,目前最主要的土地酸化原因就是酸性氣體的排放和化肥農藥的不合理利用。土壤酸化的危害?
  • 專家建議: 加大對秸稈生物質炭化產業的政策扶持
    據調查統計,2015年全國秸稈理論資源量為10.4億噸,可收集資源量約為9億噸,利用量約為7.2億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1%。然而,讓秸稈實現綜合利用卻仍需要破解多個難題。秸稈炭化還田技術對耕地質量安全意義重大秸稈的再利用一直是困擾我國農業和環保的一道難題。秸稈焚燒也連續多年成為加劇空氣汙染的因素之一。秸稈資源化利用已經連續兩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 秸稈回收好方法 秸稈炭化讓秸稈變成炭
    比如前幾年推廣的秸稈粉碎還田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問題就暴露了出來,在實施了幾年之後,村民們發現了其中的弊端,比如對土壤造成破壞、引發病蟲害等等。而且,秸稈還田還會導致糧食減產,農民種地的成本增加。那麼,為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顯然,這個跟秸稈還田的處理方式有關。
  • 生物質炭化:秸稈變煤炭,遍地秸稈遍地金
    大禹治水的道理告訴我們,治水要疏堵結合,水流光靠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有些時候需要引導水流走向正確的方向,秸稈治理依然是這個道理。 近幾年在秸稈綜合利用的道路上,政府也想到了很多的辦法,例如粉碎還田、秸稈造紙、青儲飼料、生物質成型燃料等等。
  • 高校教授解決農村秸稈焚燒難題 把秸稈炭化做成複合肥 為土地設計...
    潘根興教授解決的是農村秸稈焚燒的難題,把秸稈炭化做成複合肥,既解決了秸稈無法處理和焚燒汙染環境的難題,又增加了土壤肥力,讓土壤進入良性循環。在農田裡,1個單位的水稻可以得到0.45個單位的稻子和0.55個單位的秸稈,秸稈處理成了現代農業的難題。他們設計了一個能變廢為寶的反應器,讓秸稈在反應器中炭化。
  • 秸稈炭化機處理秸稈靠譜嗎 秸稈炭化是不是騙人的
    秸稈炭化機是什麼?秸稈炭化機是可以將秸稈進行炭化處理生產製造秸稈炭粉的設備。現在的秸稈處理是個大難題,我國每年多大幾十億噸的秸稈需要進行處理,在以往我們農村地區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收集起來賣給一些造紙廠,但是秸稈造紙汙染比較厲害,而且紙質質量不高等原因,很多的秸稈往往就廢棄了,尤其是玉米秸稈現在沒辦法處理,農民想省事把它給點掉,現在也不允許了,因為確實容易引發火災以及汙染大氣。
  • 無煙炭化爐炭化果木秸稈工藝 秸稈炭化後幹什麼用
    廢棄的果木樹枝、果殼以及莊稼收割後的秸稈、稻殼等農林廢棄物進行炭化可以變肥為寶,很多朋友對這個挺好奇的,具體的碳化工藝是什麼,這些果殼秸稈等炭化之後的成品什麼樣,主要是幹什麼用呢,今天河南北工針對這些問題來給大家做個詳細的解答。
  • 秸稈炭化辦廠在鄉鎮的實踐
    秸稈作為農業資源,也主要是產自農村地區,面對農村秸稈的私自焚燒問題,不能僅僅是靠監督、罰款、拘留等堵截手段,還要有疏導的方法,也就是做好秸稈的回收利用。以村集體為單位來開辦秸稈炭化廠就是一種很好的秸稈回收方法,讓秸稈成為有價值的原材料,讓秸稈進行流通,成為一種資源,而不再是一種農林廢棄物。秸稈炭化是以玉米、小麥、水稻等各種農作物秸稈及鋸末、枯枝、木材廢料等為原料,採用炭化技術,不添加任何化工原料,無汙染,即可生產出成品炭、木醋液等產品。
  • 稻田秸稈還田溫室氣體排放量被高估50%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揭示了稻田秸稈長期還田對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CH4)排放的影響及其機制,發現秸稈對甲烷的增排效應隨還田年限延長而呈極顯著減弱趨勢,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對秸稈還田的甲烷排放量高估了近50%。
  • 秸稈炭化爐更好控制炭化水分量
    秸稈炭化爐是利用爐內的薪棒產生的熱量使薪棒分解炭化,能夠維持爐內的溫度,滿足薪棒分解所需的熱量。炭化機不需要附加任何加熱設備。自燃式炭化爐已有十餘年的歷史,操作工藝已經成熟。可燒制中、低溫炭和高溫炭。自燃式的薪棒的炭化率高,可達40%以上。炭化爐壽命長,維修費用低。
  • 秸稈炭化的收集和貯存注意事項
    秸稈炭化是將 秸稈 經烘乾或曬乾、粉碎,然後在制炭設備中,經乾燥、 乾餾 、 冷卻 等工序,將鬆散的秸稈製成木炭的過程。那麼秸稈炭化後的炭粉收集和貯存有什麼注意事項呢,今天河南北工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炭化炭化系統後端應配置炭化炭收集冷卻系統,炭化炭排出炭化系統時需要保證炭化炭化系統的密封性。炭化炭冷卻宜採用間接換熱法,冷卻後炭化炭溫度不應高於40℃。出炭電機宜採用可調頻電機,用以調節出炭量,保證與進料量相匹配。炭化炭排出後需靜置堆放1~2天,確定無明火或自燃風險後,方可打包或裝袋。
  • 緊急提醒:今年小麥秸稈還田的,別忘記加施尿素!到底怎麼回事?
    小麥正在陸續收穫,相信農民朋友會看到很多關於禁止焚燒秸稈標語,部分區域還有專人蹲守。由於近年來環保力度不斷加大,各地禁燒秸稈管理非常嚴格,如何處理農作物秸稈問題成為困擾目前農業生產的一大難題。國家大力推廣秸稈還田,雖然這種做法好處很多,可改良土壤性質,加速生土熟化,提高土壤肥力,減少土壤板結,但是時間一長出現一些新問題,如不利於播種和出苗、與玉米苗爭奪營養、病蟲害發生加重,麥科野草難根除以及土壤過於蓬鬆農作物易倒伏等問題。
  • 廢棄生物質水熱炭化技術及其產物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進展
    簡要介紹了生物質炭化技術,重點介紹了農林廢棄物、餐廚垃圾、畜禽糞便、剩餘汙泥等含水率較高的廢棄生物質水熱炭化製備生物質炭的研究進展,並探討了水熱生物質炭在含有機物、重金屬及陰離子的廢水處理中的應用,展望了生物質水熱炭化技術的前景。
  • 秸稈還田後木質素和纖維素降解動態特徵與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農作物秸稈中木質素和纖維素合計佔秸稈乾物質的40~70%。大量的木質素和纖維素隨秸稈還田或植物根系進入農田土壤,進而影響農田生態系統的碳轉化與固定過程。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蘇以榮團隊基於長期定位試驗,觀測紅壤丘陵區和喀斯特山區旱地和水旱輪作地兩種土地利用方式下秸稈還田配施化肥及單施化肥后土壤中纖維素和木質素含量及其對土壤有機碳貢獻的動態變化。結果表明:與長期定位試驗前相比,連續13年秸稈還田後旱地土壤中纖維素的含量未發生顯著改變,而水旱輪作地中纖維素含量顯著降低,表明纖維素不是有機質積累的主要形式。
  • 科學家找到水稻脆稈顯性控制基因,解秸稈還田難題
    水稻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每年產生將近3億噸的秸稈,由於秸稈數量多,體積大,難以在短時間內及時處理,影響後茬作物播種,成為生產上的棘手問題。水稻細胞壁組分變化常常會導致水稻莖稈抗折性能變化,脆稈突變體收穫時秸稈更加容易粉碎,另外脆稈突變體纖維素含量降低,導致次生細胞壁組成的抗降解屏障能力降低,使得秸稈更易被降解,有益於秸稈還田和做動物飼料利用。
  • 如果秸稈還田量太多,土地裡的重金屬鉻就會釋放出來,危害食物鏈
    秸稈還田是禁止焚燒秸稈以後的一項農業措施。近日,中國科學家通過實驗研究發現,秸稈還田如果量太大,那麼這些秸稈分解後的有機碳會對土地裡的有機鐵氧化合物產生影響,使的土地裡的重金屬鉻被釋放出來,進入農作物中,農作物的食用部分就會含有鉻,如果被家禽家畜吃了就會在禽畜體內積累,人直接吃糧食或者吃禽畜,也會吸收那些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