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推崇秸稈炭化還田?

2021-01-09 騰訊網

我們總說秸稈炭化還田好,並根據現實情況說明了一些問題,之前我們一直都說的是秸稈炭化還田的原因,現在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說,我們為什麼要秸稈炭化還田。

近些年農戶為了追求增產高產,謀求高收益,多用或濫用化肥、農藥及殺菌劑、除草劑的現象日益增多。雖然帶來了部分經濟效益,但是嚴重破壞了土壤環境,引發了土壤板結、酸鹼失衡、病蟲害越發嚴重的種種弊端、甚至引發植株不明原因的枯萎、凋亡.....

於是,很多善於經營,眼光長遠的農戶,覺察到當前的土壤狀況出現了問題,農業高產的根本源於土壤具備的優質特性,這一理念被越來越多的農戶所認同。伴隨著農業信息化、市場化的加速推進,深諳市場經濟的商家們也同步快速應對,於是市面上各種五花八門的土壤調理劑、改良劑橫空出世,行業亂象叢生搞得農戶們無所適從.....

既然土壤需要改良,就必須明白一個問題,「改良土壤」意味著什麼?大量研究表明,通過增施有機肥增加土壤了有機質含量,可以達到改良土壤的目的。事實是増施有機肥的重要作用是為了補充土壤碳元素,換句話講改良土壤就是補碳。於是,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土壤缺碳的真實危害:

植株早衰

植物根系對水分和養分有一定的趨性,這樣可以刺激根系生長,但土壤缺有機質保水能力會很差,養分向根部傳導信號能力減弱,致使內部刺激不足;土壤微生物是根系生長的外部刺激。因為微生物所需的碳源不足,導致根系微生物減少,根系就失去了外源刺激。土壤缺少了能被根系和微生物利用的水溶性有機碳,就直接造成根系衰弱、老化,甚至植株凋零死亡。如果有充足的有機碳,植物生命力會增強,生長周期得以延長從而達到穩產、高產;反之,植株就早衰,就減產。

減弱植株抗性

一般植物或作物在受到病蟲侵擾時,會釋放出一些物質,可使病蟲害知難而退;當植物組織受到損傷,也會產生「愈傷物質」。這些物質都是因為有碳元素的存在,有效碳越多,這些物質的反應會越強烈,這就是為什麼弱株比壯株容易得病的原因。

缺乏根部供應有效碳,不但養分積累少了,而且防抗病害機能也隨之減弱,這是植物發生病害的內在原因。可以說:缺碳是植物的百病之源。

造成土壤板結和農藥殘留

土壤中農藥殘留越多,就越會造成病害,如果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多或土壤補施足量的有效碳,這些危害是可以減少,甚至被解除的。

碳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劑,可解決土壤板結,使土壤疏鬆透氣,保水保肥性增強;它更是良好的解毒劑,殘留的農藥通過氧化和光分解作用,其藥性會被減少,得到碳元素補充而重新繁殖起來的微生物會「吞食」這些殘留物質,從而減輕或完全解除這些危害。

導致化肥負作用擴大

土壤板結原因是有機質缺失,而並非使用化肥。但這並不是說化肥對土壤板結沒影響。有機質缺失,化肥對土壤板結的作用就更加明顯。而有機質含量增多,化肥利用率就大大提高,殘留於土壤中的硫酸根、氯離子、亞硝酸鹽等轉化為可吸收利用的成分,豐富土壤微生物等多重作用,使土壤可達到連年耕作。

因此,土壤問題的癥結就是缺失碳,改良土壤的目的就是要補充有機碳,從而為植物生長發育提供最直接有效的能源供給。而秸稈炭化還田,所做的就是這項工作。

相關焦點

  • 秸稈綜合利用項目之秸稈炭化還田
    就我們目前蔬菜大棚的實況來看,地力已經嚴重損耗,板結,水分流失快,細菌病害嚴重、酸鹼失衡等問題長期存在,病害,蟲害,地力不足導致農藥和各種肥料的使用一直在增加,甚至毫無節制,我們所食用的蔬菜,糧食的品質越來越令人擔心,食用健康綠色的蔬菜糧食已然成了百姓眼中揪心的「隱痛」,談「食」談的不再是「美味垂涎,大快朵頤,」而是 「食色猶在,食味惶惶」 ,改善種植地的土壤環境真的到了迫在眉睫的階段
  • 秸稈炭化還田應用前景廣闊
    據了解,秸—炭—肥還田改土模式是將農作物秸稈通過中低溫熱裂解工藝轉化為富含穩定有機質的生物炭,然後以生物炭為介質生產炭基肥料,並返回農田,以改善土壤結構及其他理化性狀,增加土壤有機碳含量。  當前,這種新技術和創新模式應用如何?記者採訪了該領域重點企業——北京三聚環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  「農作物秸稈炭化還田—土壤改良技術優點很多。」
  • 秸稈炭化還田對蔬菜產量的影響
    炭行家一直說,秸稈炭化還田是個大方向,國家秸稈的處理勢必會朝著這些更好的方向發展下去,炭行家經過長時間的沉澱研究實驗,今天給大家公布一些具體的驗證數據。秸稈炭化還田對於蔬菜種植的第二次實驗已經有了結果。對於增產,很多人還是不信,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我們的實驗結果。
  • 秸稈炭化還田對酸性土壤的改良這麼強!
    此篇,我們著重要講述的是土壤酸化的改良問題。我公司專注對秸稈炭化還田技術的研究、試驗、開發也已進行了近十年。針對土壤酸化,用秸稈炭化還田的方式進行改良是行之有效,長期利好的一種方式。何謂土壤酸化?土壤酸化是指土壤的酸度逐漸變高的過程,目前最主要的土地酸化原因就是酸性氣體的排放和化肥農藥的不合理利用。土壤酸化的危害?
  • 三聚環保:「秸稈炭化還田扶貧」有望上升為國家標準
    2018年,「一縣一品」綠色農業生產示範在6省市的13個縣區展開,精選當地6種特色作物和合作種植企業,建立了秸稈炭化還田土壤改良全產業鏈示範區。示範區採用生物炭基肥料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肥料養分降低10%-20%的同時,示範區作物產量平均提高15%以上,產品品質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 秸稈回收好方法 秸稈炭化讓秸稈變成炭
    比如前幾年推廣的秸稈粉碎還田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問題就暴露了出來,在實施了幾年之後,村民們發現了其中的弊端,比如對土壤造成破壞、引發病蟲害等等。而且,秸稈還田還會導致糧食減產,農民種地的成本增加。那麼,為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顯然,這個跟秸稈還田的處理方式有關。
  • 專家建議: 加大對秸稈生物質炭化產業的政策扶持
    據調查統計,2015年全國秸稈理論資源量為10.4億噸,可收集資源量約為9億噸,利用量約為7.2億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1%。然而,讓秸稈實現綜合利用卻仍需要破解多個難題。秸稈炭化還田技術對耕地質量安全意義重大秸稈的再利用一直是困擾我國農業和環保的一道難題。秸稈焚燒也連續多年成為加劇空氣汙染的因素之一。秸稈資源化利用已經連續兩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 高校教授解決農村秸稈焚燒難題 把秸稈炭化做成複合肥 為土地設計...
    規模化種植技術大面積應用後,秸稈還田成了難題。每年到了收穫季節,全國各地的環保隊伍都在巡邏、蹲點,防止農民焚燒秸稈汙染空氣。秸稈處理成了事關農業發展、環境保護的大難題。事實上,除了動物糞便,秸稈降解也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把秸稈還田,可以藉助土壤中的微生物「循環分解」,但秸稈「自然循環」的速度很慢,前面的沒降解掉後面的又源源不斷生產出來了。人類生產所產生的廢棄物遠超「自然循環」的極限。
  • 生物質炭化:秸稈變煤炭,遍地秸稈遍地金
    莫過於即將面對的秸稈焚燒問題!因各地農民大面積焚燒秸稈,空氣汙染指數報表,霧霾天氣時間明顯增加很多!對於禁止秸稈焚燒,政府可謂三令五申,基層村鎮也都如臨大敵!可單純禁燃不是辦法,只有從秸稈綜合使用上做文章,找到更好的解決秸稈出路問題,才能有效解決焚燒秸稈嚴重汙染問題。
  • 秸稈炭化機處理秸稈靠譜嗎 秸稈炭化是不是騙人的
    秸稈炭化機是什麼?秸稈炭化機是可以將秸稈進行炭化處理生產製造秸稈炭粉的設備。現在的秸稈處理是個大難題,我國每年多大幾十億噸的秸稈需要進行處理,在以往我們農村地區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收集起來賣給一些造紙廠,但是秸稈造紙汙染比較厲害,而且紙質質量不高等原因,很多的秸稈往往就廢棄了,尤其是玉米秸稈現在沒辦法處理,農民想省事把它給點掉,現在也不允許了,因為確實容易引發火災以及汙染大氣。
  • 秸稈炭化辦廠在鄉鎮的實踐
    秸稈作為農業資源,也主要是產自農村地區,面對農村秸稈的私自焚燒問題,不能僅僅是靠監督、罰款、拘留等堵截手段,還要有疏導的方法,也就是做好秸稈的回收利用。以村集體為單位來開辦秸稈炭化廠就是一種很好的秸稈回收方法,讓秸稈成為有價值的原材料,讓秸稈進行流通,成為一種資源,而不再是一種農林廢棄物。秸稈炭化是以玉米、小麥、水稻等各種農作物秸稈及鋸末、枯枝、木材廢料等為原料,採用炭化技術,不添加任何化工原料,無汙染,即可生產出成品炭、木醋液等產品。
  • 無煙炭化爐炭化果木秸稈工藝 秸稈炭化後幹什麼用
    廢棄的果木樹枝、果殼以及莊稼收割後的秸稈、稻殼等農林廢棄物進行炭化可以變肥為寶,很多朋友對這個挺好奇的,具體的碳化工藝是什麼,這些果殼秸稈等炭化之後的成品什麼樣,主要是幹什麼用呢,今天河南北工針對這些問題來給大家做個詳細的解答。
  • 稻田秸稈還田溫室氣體排放量被高估50%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揭示了稻田秸稈長期還田對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CH4)排放的影響及其機制,發現秸稈對甲烷的增排效應隨還田年限延長而呈極顯著減弱趨勢,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對秸稈還田的甲烷排放量高估了近50%。
  • 秸稈炭化爐更好控制炭化水分量
    秸稈炭化爐是利用爐內的薪棒產生的熱量使薪棒分解炭化,能夠維持爐內的溫度,滿足薪棒分解所需的熱量。炭化機不需要附加任何加熱設備。自燃式炭化爐已有十餘年的歷史,操作工藝已經成熟。可燒制中、低溫炭和高溫炭。自燃式的薪棒的炭化率高,可達40%以上。炭化爐壽命長,維修費用低。
  • 秸稈炭化的收集和貯存注意事項
    秸稈炭化是將 秸稈 經烘乾或曬乾、粉碎,然後在制炭設備中,經乾燥、 乾餾 、 冷卻 等工序,將鬆散的秸稈製成木炭的過程。那麼秸稈炭化後的炭粉收集和貯存有什麼注意事項呢,今天河南北工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炭化炭化系統後端應配置炭化炭收集冷卻系統,炭化炭排出炭化系統時需要保證炭化炭化系統的密封性。炭化炭冷卻宜採用間接換熱法,冷卻後炭化炭溫度不應高於40℃。出炭電機宜採用可調頻電機,用以調節出炭量,保證與進料量相匹配。炭化炭排出後需靜置堆放1~2天,確定無明火或自燃風險後,方可打包或裝袋。
  • 緊急提醒:今年小麥秸稈還田的,別忘記加施尿素!到底怎麼回事?
    小麥正在陸續收穫,相信農民朋友會看到很多關於禁止焚燒秸稈標語,部分區域還有專人蹲守。由於近年來環保力度不斷加大,各地禁燒秸稈管理非常嚴格,如何處理農作物秸稈問題成為困擾目前農業生產的一大難題。國家大力推廣秸稈還田,雖然這種做法好處很多,可改良土壤性質,加速生土熟化,提高土壤肥力,減少土壤板結,但是時間一長出現一些新問題,如不利於播種和出苗、與玉米苗爭奪營養、病蟲害發生加重,麥科野草難根除以及土壤過於蓬鬆農作物易倒伏等問題。
  • 秸稈還田後木質素和纖維素降解動態特徵與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農作物秸稈中木質素和纖維素合計佔秸稈乾物質的40~70%。大量的木質素和纖維素隨秸稈還田或植物根系進入農田土壤,進而影響農田生態系統的碳轉化與固定過程。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蘇以榮團隊基於長期定位試驗,觀測紅壤丘陵區和喀斯特山區旱地和水旱輪作地兩種土地利用方式下秸稈還田配施化肥及單施化肥后土壤中纖維素和木質素含量及其對土壤有機碳貢獻的動態變化。結果表明:與長期定位試驗前相比,連續13年秸稈還田後旱地土壤中纖維素的含量未發生顯著改變,而水旱輪作地中纖維素含量顯著降低,表明纖維素不是有機質積累的主要形式。
  • 如果秸稈還田量太多,土地裡的重金屬鉻就會釋放出來,危害食物鏈
    秸稈還田是禁止焚燒秸稈以後的一項農業措施。近日,中國科學家通過實驗研究發現,秸稈還田如果量太大,那麼這些秸稈分解後的有機碳會對土地裡的有機鐵氧化合物產生影響,使的土地裡的重金屬鉻被釋放出來,進入農作物中,農作物的食用部分就會含有鉻,如果被家禽家畜吃了就會在禽畜體內積累,人直接吃糧食或者吃禽畜,也會吸收那些鉻。
  • 「畜禽糞汙+秸稈」堆肥還田資源化利用解決農業面源汙染問題
    畜禽糞便和秸稈等農業廢棄物是農業面源汙染的治理的難點,畜禽糞汙與秸杆廢棄物的「汙」 與「廢」,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寶庫」,已經成為社會普遍的共識,秸稈和畜禽糞便其實是一種可利用的再生資源,好氧靜態堆肥處理技術是使畜禽糞便和秸杆廢棄物實現資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徑之一。
  • 水分和秸稈管理減排稻田溫室氣體研究與展望
    很多研究結果表明,控制灌溉、乾濕交替等節水灌溉措施能顯著降低CH4 排放量,但同時也可能促進N2O 的排放,因此如何同時減少CH4 和N2O 的排放量是實現稻田溫室氣體減排的關鍵所在;另外,秸稈還田在改良土壤肥力的同時也增加了外源性有機質的輸入,促進了稻田CH4 的排放。如何優化秸稈還田措施,並耦合水分管理以達到土壤改良和溫室氣體減排的雙重效益對稻田系統的可持續利用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