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還田後木質素和纖維素降解動態特徵與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農作物秸稈中木質素和纖維素合計佔秸稈乾物質的40~70%。大量的木質素和纖維素隨秸稈還田或植物根系進入農田土壤,進而影響農田生態系統的碳轉化與固定過程。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蘇以榮團隊基於長期定位試驗,觀測紅壤丘陵區和喀斯特山區旱地和水旱輪作地兩種土地利用方式下秸稈還田配施化肥及單施化肥后土壤中纖維素和木質素含量及其對土壤有機碳貢獻的動態變化。結果表明:與長期定位試驗前相比,連續13年秸稈還田後旱地土壤中纖維素的含量未發生顯著改變,而水旱輪作地中纖維素含量顯著降低,表明纖維素不是有機質積累的主要形式。一年定位觀測發現,秸稈還田後旱地和水旱輪作地中纖維素分別在6和3個月內完全轉化為其他非纖維素形態。對於木質素,研究發現:長期單施化肥對石灰土木質素總量無顯著影響,但紅壤木質素總量顯著增加55%;秸稈配施化肥均顯著增加了紅壤旱地、紅壤水旱輪作地及石灰土旱地木質素的總量,分別由長期定位試驗前414.5、201. 6、337.1 μg kg-1增至2092.4、1972.2、2096.5 μg kg-1,表明秸稈配施化肥更有利於亞熱帶農田土壤中木質素的積累。長期施肥顯著增加了紅壤中木質素組分C類單體的比例,其中水旱輪作地中C類單體含量及其佔木質素總量的比例均顯著低於旱地,石灰土則表現為V類單體比例的增加,表明農田土壤中木質素的積累具有單體特異性,且由於木質素的穩定性高於纖維素,幾種供試土壤中,以石灰土的木質素穩定性最高,更有利於穩定性有機碳組分的積累。通過相關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發現氮素是影響農田土壤中纖維素和木質素降解動態的最關鍵因子。

  該項研究以Lignin and cellulose dynamics with straw incorporation in two contrasting cropping soils Effects of long-term straw incorporation on lignin accumula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bacterial laccase-like genes in arable soils 為題分別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上。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2016YFD0200106-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301273, 41671298, 41430860)和廣西面上基金(017JJA150086y)的支持。

  論文連結:1 2

相關焦點

  • 纖維素酶水解鹼處理秸稈可視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木質纖維素是地球上儲量最豐富的生物質資源之一,纖維素酶降解技術是生物轉化高效利用木質纖維素的關鍵纖維素酶水解木質纖維素過程中木質素的作用方式(阻止纖維素酶吸附?還是存在非降解性吸附?)一直存在爭議,纖維素酶對植物細胞壁具體降解方式的研究也未見報導。因此,木質纖維素的有效前處理和纖維素酶水解植物細胞壁過程的可視化研究,將大大提升木質纖維素生物煉製效率。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室科研人員在纖維素酶水解鹼處理秸稈的過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楊建明教授團隊木質纖維素預處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楊建明教授團隊木質纖維素預處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建明教授團隊在利用木質纖維素降解液合成生物基產品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生物工程技術領域Top期刊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5年影響因子為
  • 木質素合成調控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然而由於木質素的存在,細胞壁中豐富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等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多糖類物質難以被充分利用,從而制約了畜牧業、造紙和生物能源的生產效率,同時也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木質素主要存在於秸稈和木材中。每年我國農業生產中產生的各類秸稈高達7億多噸,而玉米秸稈約有3.5億噸。玉米不但是我國也是世界種植面積位居前三的作物,除了作為糧食外,也是青貯飼料和生物能源生產的重要原料。
  • 白腐真菌降解木質素的特性 白腐菌製漿造紙行業未來之星
    白腐真菌降解木質素的特性 白腐真菌是生物界中一類奇特的絲狀真菌,它們對各種異生物質具有獨特降解能力和降解機制[4]。白腐真菌對木質纖維素的降解很大程度上可以認為是一個複雜的酶學過程,需要多種酶的協同作用來完成。
  • 科學家找到水稻脆稈顯性控制基因,解秸稈還田難題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所離子束生物工程與綠色農業研究中心吳躍進研究員課題組在水稻顯性脆稈Sdbc1基因克隆和功能解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水稻》上。
  • 木質素化學降解及其在聚合物材料中應用的研究進展
    木質素分子結構中含有酚羥基、醇羥基和羧基等多種活性基團,可替代傳統石油化工產品應用於高分子材料合成。化學降解法是目前木質素降解的有效方法,對於木質素資源的高效、高值化利用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楊倩等重點綜述了近年來木質素化學降解及其降解低聚物在聚合物材料領域應用的研究進展。
  • 白腐菌可高效降解木質素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物能源組的研究人員發現,高等真菌(主要是白色腐朽類)可在水解木材預處理過程中高效降解木質素,並對其工藝的技術整合、工程放大進行了論述和設計
  • 稻田秸稈還田溫室氣體排放量被高估50%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揭示了稻田秸稈長期還田對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CH4)排放的影響及其機制,發現秸稈對甲烷的增排效應隨還田年限延長而呈極顯著減弱趨勢,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對秸稈還田的甲烷排放量高估了近50%。
  • 如何用秸稈驅動汽車?
    黃澄澄的玉米被掰掉後,丟下大片大片的無頭殭屍——秸稈,佇立在田地裡。 如果直接還田,埋伏地下的秸稈會產生熱量、製造厭氧的環境,不利於作物的生長。假如秸稈本身再帶有病蟲害,那就相當於在地裡埋下了定時炸彈,遭殃的則是下一季的作物。
  • 《Science》:木質纖維素高效降解、利用獲進展!張濤院士點評
    為了解決木質纖維素原料利用低和能耗低等問題,比利時魯汶大學Sels課題組近日在Science發表最新研究進展,文章提供了一種木質纖維素高效的化學催化煉製工藝,通過結合催化還原分離木質纖維素
  • 秸稈炭化還田應用前景廣闊
    據了解,秸—炭—肥還田改土模式是將農作物秸稈通過中低溫熱裂解工藝轉化為富含穩定有機質的生物炭,然後以生物炭為介質生產炭基肥料,並返回農田,以改善土壤結構及其他理化性狀,增加土壤有機碳含量。  當前,這種新技術和創新模式應用如何?記者採訪了該領域重點企業——北京三聚環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  「農作物秸稈炭化還田—土壤改良技術優點很多。」
  • 轉錄因子調控水稻細胞壁合成機理研究獲進展
    水稻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細胞壁的組分是木質纖維素,它們提供了莖稈的支撐力和防禦能力,同時作為最重要的生物質能源,秸稈的降解和轉化也一直受到關注。轉錄因子是水稻農藝性狀形成的一類重要調控因素,涉及產量、株高、生育期等,但如何影響水稻細胞壁的合成鮮有報導。
  • 水稻秸稈固態厭氧消化研究獲得進展
    這些作物秸稈富含木質纖維素,難以生物降解,大部分被直接丟棄或焚燒,這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而且對環境造成了巨大汙染。  厭氧消化技術是指通過微生物的作用將有機物質分解代謝產生甲烷、二氧化碳、水等物質的過程。目前研究多聚焦在液態溼式厭氧消化工藝,對固態厭氧消化的研究卻較少。
  • 秸稈炭化還田對蔬菜產量的影響
    炭行家一直說,秸稈炭化還田是個大方向,國家秸稈的處理勢必會朝著這些更好的方向發展下去,炭行家經過長時間的沉澱研究實驗,今天給大家公布一些具體的驗證數據。秸稈炭化還田對於蔬菜種植的第二次實驗已經有了結果。對於增產,很多人還是不信,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我們的實驗結果。
  • 水分和秸稈管理減排稻田溫室氣體研究與展望
    上海低碳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摘 要水稻生產過程是人為源溫室氣體甲烷(Methane,CH4)和氧化亞氮(Nitrous oxide,N2O)的重要排放源,稻田中CH4 和N2O 的產生與排放受農事管理與環境因素影響,尤其是水分管理和秸稈還田措施,直接影響稻田土壤氧化還原狀況和土壤中易分解有機質的含量
  • 2萬噸木質素酚醛樹脂裝置試產成功
    ,產品性能全部達到國家標準,意味著我國利用價廉可再生木質素代替有毒苯酚生產酚醛樹脂膠取得重大進展。參與技術研究的中國林科院林化所王春鵬博士向記者介紹,具有木質素加工條件或者目前生產酚醛樹脂膠黏劑的企業,都可以通過裝置改造生產木質素基酚醛樹脂。目前苯酚市場價格在1.4萬元/噸,而每噸木質素的價格為幾千元,加工生產木質素基酚醛樹脂比石油基產品更具經濟性。
  • 木質素在儲能領域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 木質素作為一種儲量豐富、廉價可再生的生物資源,已被廣泛應用於工業領域並取得一定的進展,但在儲能領域的應用還十分有限。為進一步拓寬木質素在儲能材料中的應用範圍,本文綜述了近年來木質素及其衍生物在可充電電池(鉛酸蓄電池、鋰離子電池)、燃料電池、太陽能電池和超級電容器等高附加值產品領域的研究進展。
  • 上海交大團隊首次發現古菌參與海洋沉積物中木質素的代謝
    該研究發現了一種新的木質素降解菌—— 「深古菌」門的類群Bathy-8,它是海洋沉積物中的重要古菌,在海洋碳循環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王風平教授為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博士餘甜甜和德國不萊梅大學博士吳偉超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木質素是一類複雜的交聯酚類聚合物,自然界中豐度僅次於纖維素,為位居第二的有機物。
  • 光和微生物聯合作用下淺水湖泊水體中植物殘體降解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江和龍團隊博士宋娜通過在室內設置不同的光降解和微生物降解條件下的微宇宙實驗,包括:紫外+可見光降解組、紫外+可見光+微生物降解組、紫外降解組、紫外+微生物降解組、可見光降解組、可見+微生物降解組、單微生物降解組,同時設置室外自然光驗證實驗,在水生植物殘體的降解期間(108天),持續測定殘體生物量、纖維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的去除率、殘體的化學組成變化
  • 研究解析高CO2濃度條件下參與大豆光合碳轉化和殘體降解的細菌群落...
    大氣二氧化碳(CO2)濃度升高可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過程,改變植物光合碳向土壤中釋放的質和量,進而顯著地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光合碳進入土壤後經土壤微生物途徑向不同方向轉化,因此,微生物對植物光合碳向陸地生態系統碳分配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