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團隊首次發現古菌參與海洋沉積物中木質素的代謝

2020-11-22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王風平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Growth of sedimentary Bathyarchaeota on lignin as an energy source」。該研究發現了一種新的木質素降解菌—— 「深古菌」門的類群Bathy-8,它是海洋沉積物中的重要古菌,在海洋碳循環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王風平教授為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博士餘甜甜和德國不萊梅大學博士吳偉超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木質素是一類複雜的交聯酚類聚合物,自然界中豐度僅次於纖維素,為位居第二的有機物。海洋沉積物是地球上最大的有機碳庫,以木質素、纖維素、半纖維素為主的結構性聚合物是陸源有機質的重要組成成分,約佔海洋埋藏有機質的三分之一,因此,木質素的厭氧降解被認為是全球碳循環的重要過程之一。在上世紀80年代已有海洋沉積物中微生物厭氧降解木質素的相關報導,但參與代謝的微生物種類及過程卻仍然未知。「深古菌」(Bathyarchaeota) 是海洋沉積物中最豐富和活躍的一大類古菌,是地球上數量最豐富的微生物之一。目前通過已獲取的宏基因組信息推測表明,「深古菌」具有多種代謝潛能,如自養產乙酸、產甲烷和發酵等,但由於「深古菌」細胞生長異常緩慢等原因,至今尚未實現在實驗室進行培養,因此缺少進一步的直接證據。

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古菌生物地質學和地球化學功能研究,在深部古菌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包括如發現並命名了「深古菌」新門(ISME J 2014),成功解析了「深古菌」部分類群的獨特代謝形式(Nat Microbiol 2016)等。本次與德國不萊梅大學和瑞士聯邦技術研究院合作,在前期獲得的基因組信息基礎上,通過添加不同類型有機質包括脂肪酸類(油酸)、蛋白質類(酪蛋白)、芳香族化合物單體(苯酚)、芳香族化合物多聚體(木質素)和結構性碳水化合物(纖維素)對「深古菌」進行了富集培養。結果表明,只有添加了木質素的培養環境能夠促進「深古菌」的生長,生長代時約為2-3個月,同時,「深古菌」還將無機碳吸收到了細胞膜脂中。該項研究首次實現了「深古菌」的實驗室富集生長,表明「深古菌」具有有機自養的代謝特徵,即「深古菌」可以利用木質素為能源、無機碳為碳源進行代謝生長(圖示)。

深古菌Bathyarchaeota是海洋沉積物中木質素降解者,在地球碳循環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該項研究首次證實「深古菌」是海洋沉積物中木質素降解的重要參與者,從新的角度認識了木質素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和機制,為深入理解海洋碳循環機製做出了貢獻。同時,「深古菌」可降解木質素的發現將為植物難降解生物質的利用和綠色能源生產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徑。

該項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專項(2016YFA060110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525011,91751205, 91428308)的支持。

論文連結: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8/05/16/1718854115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具有乙烷厭氧功能的古菌及其代謝途徑
    研究發現具有乙烷厭氧功能的古菌及其代謝途徑 2019-03-29 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字體:大 中 小】   天然氣,包括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等氣態烷烴,是海洋及陸地生態系統中有機碳庫的重要組分,其形成和分解對地球環境和氣候變化影響極大。在海洋及陸地環境中,天然氣從巖層深部向上擴散至油氣藏上部沉積物及土壤,是其間微生物重要的碳源及能源。甲烷厭氧氧化是海洋底泥及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微生物過程。此外,近期的研究表明丙烷和丁烷等小分子烷烴也能在無氧條件下被古菌或者細菌氧化利用。
  • 我國科學家發現新的木質素降解菌 -「深古菌」Bathy-8
    在「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的支持下,「海洋儲碳機制及區域碳氮硫循環耦合對全球變化的響應」項目王風平教授團隊發現了一種新的木質素降解菌 -「深古菌」門的類群Bathy-8。
  • 「深部生物圈」古菌揭示生命起源—新聞—科學網
    (右一為王風平)   近年來,科學家在海底及海底沉積物中發現了多種古菌,並根據其形態及生物化學特徵對古菌開展了定性分類研究。最近幾十年,隨著海洋科技不斷發展,科學家們發現在海洋底部一些黑暗的極端環境下,也有微生物活動的跡象。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微生物海洋學實驗室教授王風平領導的研究團隊在《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上發表文章,解析了深部生物圈一類重要新古菌門——「深古菌」中部分類群的特殊代謝機制和生物地球化學功能,為科學家查明早期生命起源打開了窗口。
  • Nature綜述:古菌的多樣性、生態功能和進化史
    古菌MCR蛋白多樣性此外,其它一些廣古菌類群還參與了有機物降解,表明廣古菌在自然界中佔據著各種不同的生態位。DHVE2能夠降解蛋白質以獲得能量;MBG-D也被稱為DHVE1,含有高含量的胞外肽酶,其活性可直接在缺氧的海洋沉積物中測定。MG-II和MG-III的基因組已從各種宏基因組重建中獲得,可能參與了某些高分子有機化合物的循環。
  • Nature綜述:古菌的多樣性、生態功能和進化史
    古菌MCR蛋白多樣性此外,其它一些廣古菌類群還參與了有機物降解,表明廣古菌在自然界中佔據著各種不同的生態位。DHVE2能夠降解蛋白質以獲得能量;MBG-D也被稱為DHVE1,含有高含量的胞外肽酶,其活性可直接在缺氧的海洋沉積物中測定。
  • 廣東發現古菌新目—新聞—科學網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許玫英團隊從河流沉積物中發現了一個古菌新目,並以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為新目命名為「廣微原體目」(Ca.
  • 研究發現古菌或是恐龍滅絕幕後黑手 科學家擬建古菌資源庫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科學家在一次次遠航中,獲得了珍貴的海底沉積物,堪稱現實版的《海底兩萬裡》。不過,他們的新發現,並不是可怕的龐然大物,而是體積微小而數量眾多的微生物——古菌(Archaea)。在生物技術取得長足發展的今天,這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生命體的秘密開始被解開。 張傳倫教授進行古菌研究近25年。
  • 科研 | ISME:海洋地殼生物圈中發現的不可培養菌Hydrothermarchaeota具有Carboxydotrophy潛力
    對地球地下生物圈的探索使人們發現了幾個具有進化意義的古菌分支。相似地,深海海底地殼生物圈也有很多獨特的、未培養的古菌類群,包括Candidatus Hydrothermarchaeota,之前被認為是Marine Benthic Group-E。最近,在Juan de Fuca Ridge側翼的地殼流體中發現Hydrothermarchaeota豐度很高,這說明這種菌可以適應極端環境。
  • 科普:到莫克蘭海溝探尋「生命的第三種形式」—古菌
    正在執行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的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實驗3」號科考船上,中國考察隊員、來自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張傳倫教授團隊的高思敏希望能從莫克蘭海溝採集的海水和沉積物樣品中尋找到古菌群落,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最新科學研究發現,古菌廣泛分布在地球的各種環境中,海洋也是古菌的家園,海洋古菌是海洋生物量最多的微型生物之一。
  • 神秘古菌,揭示生物起源
    來源:經濟日報本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日本科研團隊的論文,日本橫須賀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的井町寬之和日本筑波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的延優等研究人員,利用深海沉積物培養了一種阿斯加德(Asgard)古菌,對其進行了表徵,試圖揭示真核生物的起源。
  • 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經過12230海裡的航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22日返回廣州。期間科考船於巴基斯坦外海的莫克蘭海溝開展海洋地質、海洋生物與微生物等多學科綜合考察。中國考察隊員、來自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張傳倫教授團隊的高思敏,希望能從莫克蘭海溝採集的海水和沉積物樣品中尋找到古菌群落,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 深大研究團隊揭示深古菌代謝潛能
    深圳大學李猛教授團隊近日在國際頂級期刊《Microbiome》(《微生物組學》, 2019年影響因子:10.465)發表研究論文,深入探討了之前未被發現的深古菌(Bathyarchaeota)代謝潛能:光敏感性、卟啉產生、開爾文循環、尿素產生等,從而拓展了人們對於深古菌這個新近發現的古菌門類的生理生化代謝能力和生活方式的了解
  • 【科技日報】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2月22日返回廣州的「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巴首次聯合科考任務,兩國科學家對莫克蘭海溝開展了地質、生物與微生物等綜合考察。  經過12230海裡的航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22日返回廣州。期間科考船於巴基斯坦外海的莫克蘭海溝開展海洋地質、海洋生物與微生物等多學科綜合考察。
  • 上海交大燃燒能源研究團隊最新成果為生物質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近日,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燃燒能源研究團隊在化學化工領域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題為「Evidence of phenolic pool as a key intermediate for zeolite-catalyzed lignin pyrolysis」的論文
  • 上海交通大學張宇團隊發現深海冷泉有機碳來源的新機制
    針對這一科學難題,上海交通大學張宇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文章Genomic and enzymatic evidence of acetogenesis by anaerobic methanotrophic archaea,發現了冷泉ANME古菌產乙酸的新途徑並解析了這一途徑的分子機制。
  • 探索生命第三種形式——古菌
    目前李猛帶領著一支近30人的團隊對古菌領域進行研究。由於紅樹林溼地古菌多樣性豐富,具有明顯的分層分布的特點,紅樹林溼地成為李猛團隊研究採樣的重要基地。李猛的課題組在深圳灣進行採樣 課題組潘老師供圖經過近7年的研究,李猛帶領其團隊先後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溼地中發現若干新穎的古菌門類,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古菌世界。
  • 中國海洋大學張曉華教授團隊深淵微生物DMSP研究重要成果
    該研究是張曉華教授團隊繼發現海洋細菌能夠合成DMSP並鑑定其關鍵基因(Nature Microbiology該研究也是在前期發現烴類降解菌在馬裡亞納海溝底層水的勃發(Liu et al. Microbiome,2019,7:47)和馬裡亞納海溝深層水體關鍵氮循環參與者及生產者的代謝及適應機制(Zhong et al.
  • 深圳大學團隊在深古菌代謝潛能領域取得...
    該論文結合基因組和轉錄組深入探討了之前未被發現的深古菌代謝潛能:光敏感性、卟啉產生和開爾文循環和尿素產生等。據悉,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李猛為論文通訊作者,團隊成員、副研究員潘傑為第一作者。論文由深圳大學、香港大學和以色列理工學院共同合作完成,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深圳市科創委和廣東省教育廳等支持。
  • PNAS | 遷移的滲漏烴可將海底深部微生物帶到表層沉積物
    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流體如何影響海底表層微生物群落的組成,以及它們是否將深部生命輸送到表層沉積物。我們分析了來自墨西哥灣東部深水區的172個海洋表層沉積物,以評估烴遷移是否會導致微生物的向上擴散。儘管其中132個沉積物樣品中含有遷移的液態烴,只有11個沉積物樣品表現出持續的熱成因氣體烴運移。這些烴滲漏沉積物中棲息著獨特的微生物群落,以深部生物圈的細菌和古菌為主。
  • 假說眾多 新研究探索深海中生命起源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生物學家克勞德·左貝爾和同事就證實了海洋沉積物中存在微生物,並推測一些重要的生化過程可能正在沉積物中發生,如水解、氨化、生產甲烷、纖維素和葡萄糖降解等。 此後深海熱液起源假說的發現和進展是伴隨著幾十年來全球海洋地質調查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