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命第三種形式——古菌

2020-11-25 澎湃新聞

原創 新新報Newtimes 新新報NewTimes

學生立場 時代潮流

古菌是目前生物地球化學研究熱點之一,圍繞「古菌」展開的關於生物起源的「二域學說」和「三域學說」的世紀爭論是21世紀生物學的焦點問題之一。近日,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李猛教授團隊報導了新的阿斯加德古菌門類,並通過實驗驗證了它們的基因組中所存在的真核生物曾特有的ESCRT系統功能,為生物二域和三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成果支撐。

世紀爭論迎來新的研究成果

炎炎烈日,海浪拍打聲陣陣傳來,茂密的紅樹林下人影搖晃,伴隨著三三兩兩的談話聲。走近細看,三兩個小夥子穿著防護衣,面色漲紅,手裡拿著接近1米長的空管往土壤裡深插……

這是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李猛課題組外出深圳紅樹林採樣的一個場景。2011年,31歲的李猛在香港大學取得微生物生態學與環境毒理學博士學位,2014年,他加入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2016年成為深圳大學的特聘教授。目前李猛帶領著一支近30人的團隊對古菌領域進行研究。由於紅樹林溼地古菌多樣性豐富,具有明顯的分層分布的特點,紅樹林溼地成為李猛團隊研究採樣的重要基地。

李猛的課題組在深圳灣進行採樣 課題組潘老師供圖

經過近7年的研究,李猛帶領其團隊先後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溼地中發現若干新穎的古菌門類,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古菌世界。同時,他們運用基因組學探討了古菌類群的生理生化代謝功能,首次報導了阿斯加德古菌的第六個門類——葛德古菌門(Gerdarchaeota),拓展了人們對古菌物種和代謝功能多樣性的認識。

值得一提的是,李猛的團隊通過對阿斯加德古菌和真核生物的對比研究,發現阿斯加德古菌中存有真核生物ESCRT系統的關聯體。ESCRT系統長期以來被認為是真核細胞中特有的存在,但近年研究發現,古菌基因組中也攜帶真核生物ESCRT樣的同源蛋白基因。4月17日,李猛團隊在美國微生物學會旗下的《mBio》發表關於古菌ESCRT系統的研究成果,為「二域學說」和「三域學說」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支撐。

顯微鏡下的阿斯加德古菌 圖源網絡

「二域學說」VS「三域學說」,仍無定論

真核生物有細胞核,原核生物沒有細胞核,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是對生物最初的劃分。

1977年,美國科學家卡爾·沃斯(Carl Woese)和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確定了地球第三種生物形式——古菌。卡爾·沃斯在1990年首次提出三域學說,把自然界分為三大領域,分別為細菌域、真核生物域以及古生菌域。

1984年,詹姆斯·雷克(James.Lake)及其同事通過核糖體形態的演化分析發現,相對於真細菌和其它古菌而言,真核生物與原核的泉古菌具有更近的親緣關係。由此,他們提出了不同於「三域學說」的「泉古菌假說」,即真核生物起源於屬於古菌領域的泉古菌,稱為「二域學說」。李猛表示,「二域學說」指的是整個生命體系最初只有細菌和古菌,真核生物是從古菌裡演化出來。

事實上,古菌是一個「四不像」,它與細菌有很多相似之處,又與真核生物有許多特徵相似。李猛表示,古菌的細胞形態、細胞結構與細菌相似,但在基因組複製、轉錄與翻譯等遺傳信息傳遞體系上更靠近真核生物。此外,與細菌和真核生物都不同,古菌的細胞膜結構是相對獨立的。「基於這些證據,美國科學家卡爾·沃斯認為這屬於第三種生命形式。」李猛說道。

二域學說和三域學說各自構建的生命進化樹圖

課題組潘老師供圖

2018年3月,李猛的團隊受微生物領域核心雜誌《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邀請,發表《Two or three domains: a new view of tree of life in the genomics era.》綜述性文章,概述生物二域與三域的爭論始末。2020年3月16日,李猛的團隊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發表學術論文,首次報導了阿斯加德古菌的第六個新門——葛德古菌門(Gerdarchaeota);2020年4月17日,李猛的團隊在《mBio》發表關於古菌ESCRT系統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阿斯加德古菌ESCRT核心蛋白Vps4與真核生物中同源蛋白在功能進化中的關聯性,提示真核生物ESCRT可能來源於阿斯加德古菌。

然而,李猛說道:「我們現在還缺乏足夠的證據,關於真核生物來源於阿斯加德古菌的推論尚未確定,地球生命起源的二域論和三域論之爭還將長期延續下去。」

古菌,生命的極限

「古菌」這一概念早在1977年就被提出,隨著阿斯加德古菌的發現,近兩年關於「真核生物是不是起源於古菌」的爭論,使古菌成為研究者們熱議的話題。根據李猛的統計,現在國內從事古菌研究的科研機構有20餘個,包括至少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多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團體。

談到古菌研究的價值,李猛說道:「一方面是追尋生命的起源,另一方面是國家重大需求所在。」拋開二域論與三域論的爭論,古菌對於人類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不止外行人員,李猛其他研究領域的同行也提出了疑問。「說白一點,大家就是問你做這個東西有什麼用。」李猛說道。

事實上,古菌代表著生命的極限,確定了生物圈的範圍。例如熱網菌屬能在高達121攝氏度的溫度下存活並生長,這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最耐熱的生物。目前發現的最耐熱、最耐高鹽、最耐酸或鹼及極端厭氧的生物均是古菌。

根據古菌的生活習性和生理特性進行劃分,古菌可分為三大類型:產甲烷菌、嗜熱嗜酸菌、極端嗜鹽菌,它們的應用前景各有不同。

古菌的分類和應用 張曉璇製圖

古菌中的產甲烷菌,能將無機或有機化合物轉化成甲烷。由於全球氣溫升高,南北極冰川融化,原本凍土層裡的產甲烷菌活性升高,產甲烷的「積極性」隨之提高。甲烷既是加劇全球變暖的「兇手」,也是一種可再生的能源。如何趨利避害,對產甲烷菌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鹽濃度高達38%的鹽湖中也棲息著一類古菌——極端嗜鹽古菌。它們分泌的胞外酶具有耐高鹼高鹽的特性,在製革工業、高鹽有機廢水處理和泡菜加工等醃製食品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極端嗜鹽古菌合成的聚酯PHA可以完全降解,被認為是一種「綠色塑料」。它可以替代不可降解的傳統塑料,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有很大的應用價值。

「我們研究的這個東西才剛開始,希望在國內能夠帶動更多的人來關注這個領域。所以才這麼積極地推一些重大項目。」李猛說道。

團隊壯大,亦難解科研困難

10月30日,蔡銘偉完成了他的出站答辯,結束了他在李猛課題組三年的研究與學習,成為李猛課題組離站博士後的一員。

2014年,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開始籌建。同年7月,李猛作為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第一批專職教員加入深大高等研究院。剛來深大時,整個團隊還只有李猛自己一人,「前半年基本上都是在寫文章和項目申請」,他說道。直到2015年實驗室開始組建,才陸續有博士後加入李猛的團隊。如今,在李猛眼裡,團隊裡的博士後們已經是「挑大梁」的存在。

團隊在慢慢壯大,但一些研究的困難並不是人數增多就能克服的。富集培養一直是古菌研究中的一個難題,即利用不同微生物間不同的生命活動特點,提供一些特定的環境條件,使研究需要的古菌旺盛生長,形成數量上的優勢,更利於古菌的分離。蔡銘偉介紹到,曾有一位日本科學家,用了12年時間在富集培養分離古菌。博士後進站到離站的時間只有2-3年,全部時間用來做富集培養並不現實,蔡銘偉只能邊做數據分析,邊做富集培養。

對於劉力睿來說,除了研究本身的困難,實驗的被迫耽擱也讓她覺得「很難」。受疫情影響,博士後5月6日才得以返校。團隊中有些人前期已有一些樣品和數據,在實驗室未開放期間,他們可以做一些數據分析或寫文章。但對於去年年底剛剛入站的劉力睿來說,疫情極大阻礙研究進展,她說道:「採樣、實驗都被耽擱了,現在時間挺趕的。」

科研的困難是不可避免的,「但最後看到結果的時候是很有成就感的。」劉力睿說道。對於蔡銘偉來說,把環境裡多種不同種類的微生物分離,得到顏色五彩繽紛和形態各異的微生物,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也熱衷於畫圖,如古菌代謝圖和全球古菌分布分類圖等,當找到一些有意思的數據時,他就會把它們畫成圖表。

深古菌代謝通路圖 作者蔡銘偉

談到出站後的計劃,蔡銘偉毫不猶豫地說:「繼續古菌研究。」

(本文刊載於126期新新報特稿版)

文字 | 王碧海 林嘉敏 廖婉儀

胡依婷 陳家鵬 劉靜雯

尚昕怡 申 奧

原標題:《新聲代 | 探索生命第三種形式——古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科普:到莫克蘭海溝探尋「生命的第三種形式」—古菌
    新華社「實驗3」號1月31日電(記者張建松)地球上究竟有幾種生命形式?科學家最新的劃分是三種:真核生物、細菌和古菌。  包括人類和動植物在內的真核生物,細胞內有細胞核,遺傳物質DNA主要儲存於此;細菌則沒有細胞核,DNA游離於細胞質中;古菌則又是不同於細菌的一種生命形式,它們沒有細胞核,但另一些特徵又與真核生物相似,例如存在重複序列和核小體。這種生命形式如此獨特、如此陌生,令各國科研人員都充滿好奇和想像。古菌研究正在世界範圍內升溫。
  • 這位深大80後教授正在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古菌」!
    真核生物可能起源於古菌!深大「80後」教授李猛帶領的團隊經過近7年研究不斷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古菌」先後完成了多項古菌研究並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為生物二域論提供了重要實驗證據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卡爾·烏斯等人通過對核糖體序列進行研究,確立了古菌域(Archaea)這一類生命形式
  • 這位深大80後教授正在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
    真核生物可能起源於古菌!深大「80後」教授李猛帶領的團隊經過近7年研究不斷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古菌」先後完成了多項古菌研究並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為生物二域論提供了重要實驗證據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卡爾·烏斯等人通過對核糖體序列進行研究,確立了古菌域(Archaea)這一類生命形式,建立了細菌-古菌-真核生物三域論。
  • 古菌:生物可能起源於此,又或是第三種生物體!
    隨著科技發展和研究的深入,1996年,詹氏甲烷球菌基因組序列測定工作最終證明古菌是一種獨特的生命形式,有別於細菌和真核生物。這個成果讓關於三域系統的爭論就此結束,三域系統也被確立。古菌和細菌的區別那麼古菌到底和細菌有什麼區別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聊一聊。我們先來看看原核生物的特點。
  • 古菌的發現,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是生命的第三種形態
    自此改變了亞里斯多德的生命二分類法,人們把生命之樹還是分為兩枝,一枝是含細胞核的「真核生物」,另一枝是不含細胞核的「原核生物」。動植物都屬於真核生物,而細菌屬於原核生物,但是事情到此並沒有完結。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又發現了另一種生命形式——古菌。
  • 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中國考察隊員、來自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張傳倫教授團隊的高思敏,希望能從莫克蘭海溝採集的海水和沉積物樣品中尋找到古菌群落,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第三種生命形式 儼然是個「四不像」與細菌和真核生物相比,大多數人可能對古菌比較陌生,古菌(Archaea)是與細菌和真核生物並列的第三種生命形式,又稱古細菌、太古菌或太古生物,是原核生物中的一大類。
  • 【科技日報】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第三種生命形式 儼然是個「四不像」  與細菌和真核生物相比,大多數人可能對古菌比較陌生,古菌(Archaea)是與細菌和真核生物並列的第三種生命形式,又稱古細菌、太古菌或太古生物,是原核生物中的一大類。之所以稱其為「古」菌,與其在地球上的出現時間有關。
  • 最新發現地球存有最老的生命形式——古細菌(圖)
    點擊進入中國網海洋頻道>>http://ocean.china.com.cn產甲烷菌,此類厭氧菌是目前已知的古細菌的主要類群。研究人員給這種生物取名為古細菌。這一發現意味著生命的存在形式不止原核和真核生物兩種,還有第三種——古細菌。著名微生物學家、克雷福德獎及列文虎克獎獲得者卡爾-伍斯,其早在1981年《科學美國人》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概述了古細菌屬於一種生命形式的證據。並且有證據表明,古細菌進化的歷史與其他種類生物一樣久遠。
  • 科學家培育出「阿斯加德」古菌 有助解釋地球生命起源
    參考消息網1月19日報導 西媒稱,經過近15年的研究努力,日本科學家首次成功從深海分離並培育出「阿斯加德」古菌。這種神秘的生物可以解釋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所有複雜生命形式的起源。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月18日報導,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所有生物都是由同樣的「磚塊」構成的。這些「磚塊」就是擁有細胞器的複雜細胞——真核細胞。
  • 「深部生物圈」古菌揭示生命起源—新聞—科學網
    ,並根據其形態及生物化學特徵對古菌開展了定性分類研究。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微生物海洋學實驗室教授王風平領導的研究團隊在《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上發表文章,解析了深部生物圈一類重要新古菌門——「深古菌」中部分類群的特殊代謝機制和生物地球化學功能,為科學家查明早期生命起源打開了窗口。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准號41525011、41506163、91228201、31290232等)的支持。
  • 人類或起源於古菌?真假?
    他認為,細胞生命實際上開始於雙向分裂,這意味著生命只有兩個巨大的分支:細菌和古菌。Lake 的觀點暗示著,真核生物可能是古菌中的一個進化分支——就像生物學家現在接受鳥類是恐龍中的一個進化分支一樣。麻雀可能看起來不像腕龍,但嚴格來說它確實是一種恐龍。
  • 陳根:真菌和古菌,生命起源之爭
    這些結構增強了真核生物的環境適應能力,使其演化為現存物種中數目佔大多數的生命形式。高一級的分類系統,分別命名為細菌域(Bacteria)、古菌域  其中,細菌和古菌可能起源於40-35億年前的地球。
  • 生物篇-古菌(Archaea)
    古菌最有趣的特點: 1,起初,古菌與細菌一起,被定義為原核生物,直到 1977年,Dr. Carl Woese 才定義古菌,認為古菌與細菌完全不同。因此,在生物學分類上,古菌被分為單獨的一個域。 2,早期人們認為古菌大多存在於極端環境,如延胡索酸火葉菌生活在113度的高溫環境下。
  • 2019年十大科學發現:新發現的這類古菌,讓整個生命科學大廈開始動搖
    一種跟洛基同名的洛基古菌(Lokiarchaeota),跟洛基一樣麻煩不斷,它的出現開始動搖生命起源的根基。 三域系統 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發現了一類全新的生命形式——古菌。古菌是單細胞微生物,它們沒有細胞核及與任何其他膜結合細胞器,雖然形態上與細菌很像,但基於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表明,古菌在進化上更接近真核生物,古菌應屬於一種全新的生命形式。
  • 深大80後教授探索紅樹林溼地 在古菌微生物領域發出「中國聲音」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19日訊(記者 梁榆其 通訊員 梁斯雲)近日,深圳大學特聘教授李猛帶領近30人的團隊先後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溼地中發現了若干新穎的古菌門類,並通過基因組學探討了阿斯加德古菌、深古菌、產甲烷古菌、氨氧化古菌、烏斯古菌和底棲古菌等類群的生理代謝潛能,極大地拓展了人們對古菌物種和代謝功能多樣性的認識,並提供了一批具有應用潛力的功能酶的基因資源
  • 古細菌:生命世界裡的獨行者
    遺憾的是,在大浪淘沙的生命演變進程中,很多物種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很幸運的是,也有很多物種在經歷億萬年的風雨洗禮之後,依然堅強的在大自然的舞臺上演繹著生命的讚歌。更為奇特的是,生命世界裡還有一群獨行者,它們億萬年來依然棲息在極端惡劣的生境下,默默無聞,而這種環境又極似地球形成早期的惡劣條件。他們就是生命世界裡最古老的生命體之一——古細菌。
  • 研究發現古菌或是恐龍滅絕幕後黑手 科學家擬建古菌資源庫
    古菌被認為地球最早的生命 大洋網訊 恐龍為何滅絕?一直以來科學界有數十種猜想。但是古菌有的像一片樹葉,有的又像幾個蛋糕,排列組合在一起。」 當然單從形態上,很難將古菌和細菌完全分開。對古菌認知越深入,張傳倫就越有敬畏之心。古菌的英文名「Archaea」來源於希臘語,是「ancient」古老的意思。
  • 假說眾多 新研究探索深海中生命起源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最近,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稱,科學家發現了在至少37.7億年前深海熱液口及其周圍微生物活動的證據,這可能代表著地球上最早期的生命形式。這一發現為生命起源的探索增加了新的認識。 37.7億年前地球海洋已存在生命 深海熱液附近聚集著大量的生物,被科學家認為很可能是地球上最早支持生命活動的環境之一。
  • 神秘古菌,揭示生物起源
    神仙古菌家族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科研人員試圖描述的是大約二十億年前地球上生命起源的一個重要階段——生命如何從原核生物進化成真核生物?這個階段有多麼重要呢?科學家們發現,古菌具有許多真核生物的特徵,明顯區別於細菌。這意味著,人類在細胞層面的老祖宗,可能是古菌。2015年,瑞典團隊曾在《自然》發表論文,發現並解析了一種全新的古菌——洛基古菌(Lokiarchaeota)的DNA序列。
  • 圓方程的第三種形式及其應用
    亦即「2|MA|=|MA*|」由此我們是不是會想到,這不就是「圓方程的第三種形式」嗎?於是我們去找到這個定點A*的坐標和這個常數「2」!解析:因為圓心是原點,A是X軸上的一個定點,所以由「圓方程的第三種形式(阿波羅尼斯軌跡定理)」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