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篇-古菌(Archaea)

2021-02-25 一樹書

 古菌與細菌在結構和形態上許多相似之處。古菌也屬於單細胞微生物。

 

古菌最有趣的特點:

 

1,起初,古菌與細菌一起,被定義為原核生物,直到 1977年,Dr. Carl Woese 才定義古菌,認為古菌與細菌完全不同。因此,在生物學分類上,古菌被分為單獨的一個域。

 

2,早期人們認為古菌大多存在於極端環境,如延胡索酸火葉菌生活在113度的高溫環境下。還有些古菌生活在極酸環境(Ph=0)下,或極冷環境,或高鹽等環境。近年來,科學家發現其實古菌存在於各種環境下,從土壤,水域到我們的皮膚以及身體裡。

 

3,古菌的結構:古菌的結構與細菌類似,外有蛋白質組成的細胞壁,有的古菌有鞭毛,有核物質但是無核膜,無內部膜結構和細胞器。

 

4,古菌的尺寸:古菌的大小與細菌類似,細胞大小在0.1到15微米之間。肉眼不可見,通常需要藉助顯微鏡來觀察其大小和形態。

 

5古菌的形狀多樣,有球狀,杆狀,螺旋狀等與細菌類似的結構。

 

6,古菌繁殖通過分裂繁殖,只能通過無性繁殖。 

 

粉紅魚生命教育系列(全4冊),團價29元。村上康成著作, 彭懿翻譯。

粉紅魚極其自然的生命誕生的喜悅 ,生存的磨難 ,以及死亡的靜美和希望,輔以樸實純淨的畫風,震撼人心 。

喚醒社會與孩子們對生命的尊重,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與天、 人、 物、 我之間的關係。

珍愛生命 ,從小做起。

相關焦點

  • 北大西洋深海古菌:從原核到真核的橋梁
    這個複雜的古菌類群,連結起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也證明了真核生物正是從原核生物發展而來,而新發現的這種古菌就是橋梁。遺傳系譜分析表明,這種古菌中存在很多存在於真核生物的特徵蛋白質類型,而且基因組的分析也表明了這種古菌和真核生物非常接近。科學家們在北大西洋的海溝底部的樣品中發現了一種屬於未發現的古菌類型。通過16sRNA序列分析,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深海古菌群。
  • 東北地理所在黑土農田氨氧化微生物和古菌的生物地理分布研究中...
    在此基礎上,該組科研人員利用實時定量qPCR和高通量測序技術,進一步研究了黑土農田土壤古菌(Archaea)和氨氧化細菌(AOB)、氨氧化古菌(AOA)的群落結構和多樣性分布特徵及其驅動機制。  研究發現,亞硝化球菌(Nitrososphaera)和亞硝化螺菌(Nitrosospira)分別是黑土區農田土壤中參與氨氧化過程的主要AOA和AOB類群(圖1)。
  • ISME J:賀紀正等發現氨氧化古菌在酸性土壤硝化作用中起主導作用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賀紀正研究員課題組於2007年在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上首次報導了酸性土壤中存在大量氨氧化古菌(AOA),且AOA的數量與土壤硝化潛勢呈顯著正相關關係,該成果在國際上引起關注,被SCI期刊廣泛引用。最近,他們利用穩定性同位素探針技術(SIP),結合經典的分子生態學手段,對我國強酸性土壤中的硝化作用機理開展了深入研究。
  • 研究發現具有乙烷厭氧功能的古菌及其代謝途徑
    from a marine hydrocarbon seep」,首次報導了具有乙烷厭氧功能的古菌及其代謝途徑。此外,近期的研究表明丙烷和丁烷等小分子烷烴也能在無氧條件下被古菌或者細菌氧化利用。相反,乙烷,作為天然氣中第二豐富的烷烴,是否能夠被微生物厭氧降解尚不明確。  該研究通過富集培養、螢光原位雜交、宏基因組、宏蛋白組以及宏代謝組技術揭示了乙烷厭氧氧化古菌及其代謝機制。研究所用的共培養體系能夠在硫酸鹽還原條件下將乙烷完全氧化為二氧化碳。
  • Nature綜述: 地球上細菌和古菌的生物被膜豐度
    NRM:地球上細菌和古菌的生物被膜豐度Bacteria and archaea on Earth and their
  • 生態中心發現氨氧化古菌在酸性土壤硝化作用中起主導作用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賀紀正研究員課題組於2007年在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上首次報導了酸性土壤中存在大量氨氧化古菌(AOA),且AOA的數量與土壤硝化潛勢呈顯著正相關關係,該成果在國際上引起關注,被SCI期刊廣泛引用。最近,他們利用穩定性同位素探針技術(SIP),結合經典的分子生態學手段,對我國強酸性土壤中的硝化作用機理開展了深入研究。
  • 深大80後教授探索紅樹林溼地 在古菌微生物領域發出「中國聲音」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19日訊(記者 梁榆其 通訊員 梁斯雲)近日,深圳大學特聘教授李猛帶領近30人的團隊先後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溼地中發現了若干新穎的古菌門類,並通過基因組學探討了阿斯加德古菌、深古菌、產甲烷古菌、氨氧化古菌、烏斯古菌和底棲古菌等類群的生理代謝潛能,極大地拓展了人們對古菌物種和代謝功能多樣性的認識,並提供了一批具有應用潛力的功能酶的基因資源
  • 人類或起源於古菌?真假?
    這些相似之處表明,古菌和真核生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進化聯繫,這也促使洛杉磯加州大學的 James Lake 提出了生命進化樹的另一種版本。他認為,細胞生命實際上開始於雙向分裂,這意味著生命只有兩個巨大的分支:細菌和古菌。
  • 馬佔山學科組研究揭示溫泉細菌和古菌在群落進化生態機制的差異
    溫泉是遍布世界的天然水環境,在溫泉中生活著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包括不少嗜熱菌或極端嗜熱菌。不同種類的溫泉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質,不同理化環境中微生物的組成也各不相同。因此溫泉是研究和檢驗微生物群落生態理論非常理想的自然生態系統。在溫泉微生物菌群中除細菌外,還包括很多古細菌(簡稱古菌)。
  • Nature綜述:古菌的多樣性、生態功能和進化史
    這些早期的分類學研究根據形態學將細菌和古菌歸為一類微生物。隨著核酸序列的比較和系統發育分析的發展,我們對微生物的進化親緣性有了初步了解。這些方法表明,生命應劃分為真核生物、細菌和古菌三個界。對古菌的進一步研究揭示了古菌與真核生物在遺傳和生化方面的許多相似之處,這使得人們認為古菌與真核生物的進化關係比與細菌的關係更為密切。
  • 這位深大80後教授正在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古菌」!
    真核生物可能起源於古菌!深大「80後」教授李猛帶領的團隊經過近7年研究不斷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古菌」先後完成了多項古菌研究並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為生物二域論提供了重要實驗證據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卡爾·烏斯等人通過對核糖體序列進行研究,確立了古菌域(Archaea)這一類生命形式
  • Nature綜述:古菌的多樣性、生態功能和進化史
    然而,在目前已發現的27個古菌門中,只有6個門的古菌有代表性物種已成功獲得分離培養。基因測序技術和生物信息學的不斷發展正在徹底改變有關古菌的認知。基於宏基因組測序獲得的未培養古菌類群的基因組促成了新古菌門的發現,這些古菌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分布,是地球上的主要生物之一。
  • Science:極端環境下嗜熱古細菌的奧秘
    硫化葉菌是古細菌王國的一名成員,其個細菌相似是一種單細胞有機體,可以在日本北海道的溫泉中分離得到;一些古細菌往往在平凡的環境中過著普通的生活,比如在湖泊中、大海中以及昆蟲和哺乳動物的腸道中;而其它古細菌則會在非常嚴酷的環境中生存,比如深海火山口熱水中、火山泥和死海中等。
  • ISME:嗜熱嗜酸菌的地球生物學反饋和進化
    但是,應該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採樣的許多熱泉的溫度均超過50℃,因此溫度對古菌佔優勢的不明顯影響可能與缺乏低溫熱泉的採樣有關。分析古菌/細菌16S rRNA基因定量PCR比值與pH值的方差測試結果,同時將pH範圍為3.0至7.0的樣品分為低/高pH組,發現pH 4.0為閾值最能分離數據,即在pH <4.0的熱泉,古菌的優勢最為明顯。
  • 研究發現古菌或是恐龍滅絕幕後黑手 科學家擬建古菌資源庫
    不久前在深圳召開的古菌(Archaea)地球組學國際研討會(以下簡稱「古菌大會」)上,古菌學專家、南方科技大學海洋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張傳倫就給廣州日報記者解析了這個說法的科學內涵——這與寄居在恐龍體內的大量古菌有關,古菌能產生甲烷,通過放屁使得空氣中甲烷的濃度越來越高,溫室效應大增,導致地球生態的巨變,恐龍也遭到了滅頂之災。
  • 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之所以稱其為「古」菌,與其在地球上的出現時間有關。「如果將地球約46億年的年齡比作一天的話,古菌早在凌晨5點多鐘就出現了,而人類則是在深夜23點58分才誕生,因此古菌的『古』,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這類生物在地球上出現時間很早,對極端環境適應能力最強,因此至今仍廣泛分布於地球各種極端環境,如高溫熱泉、鹽湖、深海等。」
  • 神秘古菌,揭示生物起源
    科學家們發現,古菌具有許多真核生物的特徵,明顯區別於細菌。這意味著,人類在細胞層面的老祖宗,可能是古菌。2015年,瑞典團隊曾在《自然》發表論文,發現並解析了一種全新的古菌——洛基古菌(Lokiarchaeota)的DNA序列。
  • 探索生命第三種形式——古菌
    目前李猛帶領著一支近30人的團隊對古菌領域進行研究。由於紅樹林溼地古菌多樣性豐富,具有明顯的分層分布的特點,紅樹林溼地成為李猛團隊研究採樣的重要基地。李猛的課題組在深圳灣進行採樣 課題組潘老師供圖經過近7年的研究,李猛帶領其團隊先後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溼地中發現若干新穎的古菌門類,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古菌世界。
  • Structure:一種古菌酶的演化
    首頁 » 古生物學 » Structure:一種古菌酶的演化 Structure:一種古菌酶的演化 來源:科學網 2007-12-26 09
  • 嗜熱菌ATP酶結構獲揭示
    嗜熱菌ATP酶結構獲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3 13:57:07 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Leoni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