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古菌或是恐龍滅絕幕後黑手 科學家擬建古菌資源庫

2020-11-25 騰訊網

古菌被認為地球最早的生命

大洋網訊 恐龍為何滅絕?一直以來科學界有數十種猜想。不久前在深圳召開的古菌(Archaea)地球組學國際研討會(以下簡稱「古菌大會」)上,古菌學專家、南方科技大學海洋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張傳倫就給廣州日報記者解析了這個說法的科學內涵——這與寄居在恐龍體內的大量古菌有關,古菌能產生甲烷,通過放屁使得空氣中甲烷的濃度越來越高,溫室效應大增,導致地球生態的巨變,恐龍也遭到了滅頂之災。

古菌學家張教授和同事們在尋找古菌這種最古老的生命體。

張傳倫告訴記者,其實沒那麼可怕,古菌也能造福人類。古菌,這種被稱為微生物「暗物質」的最古老生命體,不僅存在於鹽湖、海底熱液口、陸地熱泉等高鹽、高溫或高壓等極端的環境,還存在於沼澤、稻田,甚至人體內。

在今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組建國家深海科考中心。

如今,張傳倫牽頭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學古菌地球組學重點實驗室,是我國首家以古菌為主題的研究實驗室,這一群古菌研究者們正在籌建深海古菌和基因資源庫,去撥開這一古老物種身上的層層迷霧。

深海的未知環境,激發了科學家極大的好奇心。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科學家在一次次遠航中,獲得了珍貴的海底沉積物,堪稱現實版的《海底兩萬裡》。不過,他們的新發現,並不是可怕的龐然大物,而是體積微小而數量眾多的微生物——古菌(Archaea)。在生物技術取得長足發展的今天,這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生命體的秘密開始被解開。

張傳倫教授進行古菌研究近25年。他回憶起第一次在顯微鏡下看到古菌形態時,用「離奇」一詞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我們正常認識的細菌是一種杆狀或者絲狀的形態。但是古菌有的像一片樹葉,有的又像幾個蛋糕,排列組合在一起。」

當然單從形態上,很難將古菌和細菌完全分開。對古菌認知越深入,張傳倫就越有敬畏之心。古菌的英文名「Archaea」來源於希臘語,是「ancient」古老的意思。

因為古菌常被發現生活在極端的環境中,被認為是極端微生物;但不是所有的古菌都存在於極端環境,也不是所有的極端微生物都屬於古菌。由於陸地熱泉和大洋中脊的環境和地球早期環境十分相似,因此人們最初認為古菌可能代表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命,即「古老的生命」。

古菌或成人類稱霸地球的幕後推手

在一億多年前的白堊紀,那時候恐龍大量繁殖,很多草食性恐龍跟今天的牛一樣,它們的胃是反芻的,會海量地放屁。屁中含有豐富的甲烷,它們放屁不斷,一億多年下來不斷提高大氣溫度,導致地球生態的巨變,最後滅絕了,但它們的屁卻對大氣層貢獻卓著,為哺乳類動物稱霸地球提供適宜的溫度。

而產生甲烷的正是古菌,細菌是沒有這種功能的。由於近些年來大氣環境的不斷惡化,溫室效應的出現,人們對甲烷的認識和研究越來越廣泛。

不過,有的古菌產生甲烷,同時也有古菌能消化甲烷,將其埋藏在沉積物中。可以說,古菌同時也是地球高等生物的守護神。「如果沒有古菌將溫室氣體吃掉,一旦發生大型地質事件導致地下甲烷釋放到大氣中,很可能造成滅絕性災難事件。」張傳倫說:「古菌默默無聞地消化甲烷,導致大氣溫度不會攀升很高,這是古菌對人類生存所做的貢獻。」「古菌在全球海洋生物地化科學研究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們對於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與環境問題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張傳倫教授說。目前已發現的古菌有三十多個門,共約480種。古菌作為生命三大域之一的生物,是目前生物地球化學研究的熱點之一。

古菌潛藏在人類身邊亟待深入研究

今天,隨著地球環境被細菌和真核細胞生物大幅改造,古菌已經被後輩們侵佔了大片領地。還有一些大隱於市的古菌,悄然融入了紛繁複雜的現代生物圈。在牛、羊等反芻動物以及白蟻的消化道內,潛藏著產甲烷古菌維持腸道的正常工作。因此,古菌離我們倒也不那麼遙遠,每一碗羊雜湯裡,都有它們的身影。同時,古菌廣泛存在於人類的鼻子、肺、腸道和皮膚中。寄居在人體內的古菌主要是產甲烷古菌。人體內古菌可是一支不可小覷的隊伍。

「研究海洋古菌多樣性,對認識海洋生物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可持續地開發利用海洋生物資源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張傳倫教授表示。

古菌或成開發生物能源突破口

如今,隨著對古菌研究的深入,我們很多領域裡都可以發揮古菌的作用。張傳倫教授舉例說,比如,用一種嗜熱古菌進行工業發酵本身就可以避免雜菌,因為雜菌無法耐受高溫,這就省去了除去雜菌汙染的過程,可以極大地節約成本。

另外,古菌還有可能成為人類開發生物能源的突破口。甲烷早在3000多年前就被用做可燃氣體,相信有一天,隨著對生產甲烷的古菌的研究逐漸深入,我們能利用產甲烷菌,通過規模化的工業生產來生產甲烷。

我國科學家對於古菌的研究一直都與國際接軌,活躍著一批科學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張傳倫對於古菌的熱愛被朋友同事所熟知,從他把電子郵箱命名為「Archaea Zhang」(古菌張)可見一斑。而許多研究地質的同行也因為他的介紹,對古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張傳倫稱,我國在古菌研究領域比較活躍的科學家約有20多位,受到國際同行的關注。

去年張傳倫教授的科研團隊首次報導了海洋古菌MG-II在富營養河口的持續勃發現象,獲得了該類群的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了該類群在珠江口高豐度及對其環境的適應性。該研究成果對於認識古菌在人類活動影響劇烈的富營養海域的生態功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今年2019年1月份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市古菌地球組學重點實驗室,其總體定位是建設為具備國際影響力的科研平臺,比肩並引領國際海洋地球古菌組學研究與應用,希望能建立古菌膜脂化合物標準庫,深海古菌資源庫和基因資源庫。推動深海觀測技術的發展,發現新的菌種。

「古菌研究工作的推進極大地促進了人們對海洋重要生態過程的理解。我們的實驗室希望最終實現引領學科方向、建設和凝聚人才隊伍、強化基礎研究、服務國計民生的總體目標,為深圳市儘快成為國際海洋中心城市貢獻力量。」張傳倫教授表示。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鮑文娟、王納)

相關焦點

  • 人類或起源於古菌?真假?
    他認為,細胞生命實際上開始於雙向分裂,這意味著生命只有兩個巨大的分支:細菌和古菌。Lake 的觀點暗示著,真核生物可能是古菌中的一個進化分支——就像生物學家現在接受鳥類是恐龍中的一個進化分支一樣。麻雀可能看起來不像腕龍,但嚴格來說它確實是一種恐龍。
  • 古菌:生物可能起源於此,又或是第三種生物體!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古菌。(文章最後有我個人對文章重點的總結,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面看總結。)我們在學校所了解到的,生物分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另外還有病毒。然而隨著科學家們的研究,有一種未被寫進教科書的生物出現。這種生物似乎屬於原核生物,與細菌有很多相似之處,即它們沒有細胞核與任何其他膜結合細胞器,同時又擁有一些特徵與真核生物相似,比如存在重複序列與核小體。這種生物就是古菌。
  • 生物篇-古菌(Archaea)
    古菌最有趣的特點: 1,起初,古菌與細菌一起,被定義為原核生物,直到 1977年,Dr. Carl Woese 才定義古菌,認為古菌與細菌完全不同。因此,在生物學分類上,古菌被分為單獨的一個域。 2,早期人們認為古菌大多存在於極端環境,如延胡索酸火葉菌生活在113度的高溫環境下。
  • 神秘古菌,揭示生物起源
    來源:經濟日報本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日本科研團隊的論文,日本橫須賀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的井町寬之和日本筑波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的延優等研究人員,利用深海沉積物培養了一種阿斯加德(Asgard)古菌,對其進行了表徵,試圖揭示真核生物的起源。
  • 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中國考察隊員、來自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張傳倫教授團隊的高思敏,希望能從莫克蘭海溝採集的海水和沉積物樣品中尋找到古菌群落,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第三種生命形式 儼然是個「四不像」與細菌和真核生物相比,大多數人可能對古菌比較陌生,古菌(Archaea)是與細菌和真核生物並列的第三種生命形式,又稱古細菌、太古菌或太古生物,是原核生物中的一大類。
  • 探索生命第三種形式——古菌
    目前李猛帶領著一支近30人的團隊對古菌領域進行研究。由於紅樹林溼地古菌多樣性豐富,具有明顯的分層分布的特點,紅樹林溼地成為李猛團隊研究採樣的重要基地。李猛的課題組在深圳灣進行採樣 課題組潘老師供圖經過近7年的研究,李猛帶領其團隊先後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溼地中發現若干新穎的古菌門類,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古菌世界。
  • 研究發現具有乙烷厭氧功能的古菌及其代謝途徑
    研究發現具有乙烷厭氧功能的古菌及其代謝途徑 2019-03-29 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字體:大 中 小】 此外,近期的研究表明丙烷和丁烷等小分子烷烴也能在無氧條件下被古菌或者細菌氧化利用。相反,乙烷,作為天然氣中第二豐富的烷烴,是否能夠被微生物厭氧降解尚不明確。  該研究通過富集培養、螢光原位雜交、宏基因組、宏蛋白組以及宏代謝組技術揭示了乙烷厭氧氧化古菌及其代謝機制。研究所用的共培養體系能夠在硫酸鹽還原條件下將乙烷完全氧化為二氧化碳。
  • 2019年十大科學發現:新發現的這類古菌,讓整個生命科學大廈開始動搖
    三域系統 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發現了一類全新的生命形式——古菌。古菌是單細胞微生物,它們沒有細胞核及與任何其他膜結合細胞器,雖然形態上與細菌很像,但基於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表明,古菌在進化上更接近真核生物,古菌應屬於一種全新的生命形式。
  • 科學家培育出「阿斯加德」古菌 有助解釋地球生命起源
    參考消息網1月19日報導 西媒稱,經過近15年的研究努力,日本科學家首次成功從深海分離並培育出「阿斯加德」古菌。這種神秘的生物可以解釋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所有複雜生命形式的起源。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月18日報導,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所有生物都是由同樣的「磚塊」構成的。這些「磚塊」就是擁有細胞器的複雜細胞——真核細胞。
  • 【科技日報】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中國考察隊員、來自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張傳倫教授團隊的高思敏,希望能從莫克蘭海溝採集的海水和沉積物樣品中尋找到古菌群落,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事實上,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古菌代表著生命的極限,確定了生物圈的範圍。向華表示,目前發現的最耐熱、最耐高鹽、最耐酸或鹼及極端厭氧的生物均是古菌。古菌對不同極端環境的適應性可能是長期進化的結果,通過特殊的適應機制來適應極端環境。
  • 「深部生物圈」古菌揭示生命起源—新聞—科學網
    最近幾十年,隨著海洋科技不斷發展,科學家們發現在海洋底部一些黑暗的極端環境下,也有微生物活動的跡象。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微生物海洋學實驗室教授王風平領導的研究團隊在《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上發表文章,解析了深部生物圈一類重要新古菌門——「深古菌」中部分類群的特殊代謝機制和生物地球化學功能,為科學家查明早期生命起源打開了窗口。
  • 廣東發現古菌新目—新聞—科學網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許玫英團隊從河流沉積物中發現了一個古菌新目,並以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為新目命名為「廣微原體目」(Ca.
  • Structure:一種古菌酶的演化
    首頁 » 古生物學 » Structure:一種古菌酶的演化 Structure:一種古菌酶的演化 來源:科學網 2007-12-26 09
  • 科學家培養出單細胞古菌,或將促進真核生物研究以及基因編輯技術
    這個研究是一個日本科學家團隊的成果,他們通過很多年的努力,才有了這次突破,可以說非常不容易,我們來具體地說一下。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科學家井町寬之聯合一些機構,組成一個科研小組,他們希望能夠分離出一種古菌,因為這樣就能夠揭開很多不為人知的生命演化之謎。
  • 北大西洋深海古菌:從原核到真核的橋梁
    如今,科學家們在《Nature》刊文,宣布在北大西洋海底發現了一種新的古生菌Lokiarchaeota,被認為是在原核生物中與真核生物親緣最近的生物。這個複雜的古菌類群,連結起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也證明了真核生物正是從原核生物發展而來,而新發現的這種古菌就是橋梁。
  • 科普:到莫克蘭海溝探尋「生命的第三種形式」—古菌
    科學家最新的劃分是三種:真核生物、細菌和古菌。  包括人類和動植物在內的真核生物,細胞內有細胞核,遺傳物質DNA主要儲存於此;細菌則沒有細胞核,DNA游離於細胞質中;古菌則又是不同於細菌的一種生命形式,它們沒有細胞核,但另一些特徵又與真核生物相似,例如存在重複序列和核小體。這種生命形式如此獨特、如此陌生,令各國科研人員都充滿好奇和想像。古菌研究正在世界範圍內升溫。
  • Nature綜述:古菌的多樣性、生態功能和進化史
    在已有研究中,微生物學家主要依靠純菌株培養和單基因多樣性調查來探究古菌。然而,在目前已發現的27個古菌門中,只有6個門的古菌有代表性物種已成功獲得分離培養。基因測序技術和生物信息學的不斷發展正在徹底改變有關古菌的認知。
  • Nature綜述:古菌的多樣性、生態功能和進化史
    基於宏基因組測序獲得的未培養古菌類群的基因組促成了新古菌門的發現,這些古菌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分布,是地球上的主要生物之一。本綜述總結了現有基因組分析、富集研究以及原位分析技術在揭示古菌的代謝和生態功能等方面的研究進展。
  • 高溫高鹽中都能生存 古菌展現「絕地求生」
    與細菌和真核生物相比,古菌更令人感到陌生。那麼,古菌到底是什麼呢?中國政府網稱,古菌(Archaea)又稱古細菌、太古菌或太古生物。
  • 神秘古菌「洛基」:來自深海底泥的微生物會是複雜生物的起源嗎?
    原文作者:Jonathan Lambert 之前只在DNA測序中發現過的洛基古菌(Lokiarchaea),如今被科學家成功分離並培養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