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具有乙烷厭氧功能的古菌及其代謝途徑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研究發現具有乙烷厭氧功能的古菌及其代謝途徑

2019-03-29 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3月28日,國際學術刊物《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關於乙烷厭氧生物氧化的研究論文「Anaerobic oxidation of ethane by archaea from a marine hydrocarbon seep」,首次報導了具有乙烷厭氧功能的古菌及其代謝途徑。該研究由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UFZ)Florin Musat團隊、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朱永官團隊和德國Max-Planck海洋微生物研究所Freidrich Widdel團隊聯合完成。中科院生態中心博士生陳松燦為第一作者,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Florin Musat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天然氣,包括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等氣態烷烴,是海洋及陸地生態系統中有機碳庫的重要組分,其形成和分解對地球環境和氣候變化影響極大。在海洋及陸地環境中,天然氣從巖層深部向上擴散至油氣藏上部沉積物及土壤,是其間微生物重要的碳源及能源。甲烷厭氧氧化是海洋底泥及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微生物過程。此外,近期的研究表明丙烷和丁烷等小分子烷烴也能在無氧條件下被古菌或者細菌氧化利用。相反,乙烷,作為天然氣中第二豐富的烷烴,是否能夠被微生物厭氧降解尚不明確。

  該研究通過富集培養、螢光原位雜交、宏基因組、宏蛋白組以及宏代謝組技術揭示了乙烷厭氧氧化古菌及其代謝機制。研究所用的共培養體系能夠在硫酸鹽還原條件下將乙烷完全氧化為二氧化碳。古菌為該富集體系的主導微生物菌群,作者將其命名為Candidatus Argoarchaeum ethanivorans;Ca. Argoarchaeum基因組含有甲基輔酶M還原酶(methyl-coenzyme M reductase,MCR)所有編碼基因,且對應的基因表達產物在宏蛋白組中被檢測。利用傅立葉迴旋共振質譜以及液相色譜-質譜技術,該研究進一步確認了中間代謝產物乙基輔酶M(ethyl-coenzyme M)的存在。這些結果表明Ca. Argoarchaeum通過合成乙基輔酶M來催化乙烷的活化,與近期報導的Ca. Syntrophoarchaeum厭氧丁烷氧化的機制相似。宏蛋白質組學分析表明乙烷氧化生成的中間產物乙醯輔酶A通過Wood Ljungdahl途徑被氧化為二氧化碳。Ca. Argoarchaeum及其功能基因在深海天然氣滲漏環境中廣泛分布,暗示Ca. Argoarchaeum所介導的乙烷氧化可能是海洋環境中氣態烷烴生物降解的重要途徑。

  該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氣態烷烴厭氧氧化的研究,並取得系列成果和進展,包括在世界上率先分離培養了具有丙烷和丁烷降解功能的硫還原細菌Desulfosarcina sp. BuS5(Nature,2007);報導了嗜熱丁烷氧化古菌Ca. Syntrophoarchaeum butanivorans及其代謝途徑(Nature,2016)。該研究首次發現了乙烷厭氧氧化古菌,填補了長期以來科學界對氣態烷烴厭氧氧化過程認識上的空白,拓展了人們對MCR酶功能特異性的理解,開啟了對土壤環境(如溼地和稻田等)中烷烴厭氧過程的新探索。同時,該研究能夠為減少小分子烷烴的大氣排放提供新的思路,也可為開發油氣藏微生物勘探技術提供科學依據和方向。

  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B(XDB15020302和XDB15020402)的資助。

  文章連結

  3月28日,國際學術刊物《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關於乙烷厭氧生物氧化的研究論文「Anaerobic oxidation of ethane by archaea from a marine hydrocarbon seep」,首次報導了具有乙烷厭氧功能的古菌及其代謝途徑。該研究由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UFZ)Florin Musat團隊、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朱永官團隊和德國Max-Planck海洋微生物研究所Freidrich Widdel團隊聯合完成。中科院生態中心博士生陳松燦為第一作者,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Florin Musat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天然氣,包括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等氣態烷烴,是海洋及陸地生態系統中有機碳庫的重要組分,其形成和分解對地球環境和氣候變化影響極大。在海洋及陸地環境中,天然氣從巖層深部向上擴散至油氣藏上部沉積物及土壤,是其間微生物重要的碳源及能源。甲烷厭氧氧化是海洋底泥及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微生物過程。此外,近期的研究表明丙烷和丁烷等小分子烷烴也能在無氧條件下被古菌或者細菌氧化利用。相反,乙烷,作為天然氣中第二豐富的烷烴,是否能夠被微生物厭氧降解尚不明確。
  該研究通過富集培養、螢光原位雜交、宏基因組、宏蛋白組以及宏代謝組技術揭示了乙烷厭氧氧化古菌及其代謝機制。研究所用的共培養體系能夠在硫酸鹽還原條件下將乙烷完全氧化為二氧化碳。古菌為該富集體系的主導微生物菌群,作者將其命名為Candidatus Argoarchaeum ethanivorans;Ca. Argoarchaeum基因組含有甲基輔酶M還原酶(methyl-coenzyme M reductase,MCR)所有編碼基因,且對應的基因表達產物在宏蛋白組中被檢測。利用傅立葉迴旋共振質譜以及液相色譜-質譜技術,該研究進一步確認了中間代謝產物乙基輔酶M(ethyl-coenzyme M)的存在。這些結果表明Ca. Argoarchaeum通過合成乙基輔酶M來催化乙烷的活化,與近期報導的Ca. Syntrophoarchaeum厭氧丁烷氧化的機制相似。宏蛋白質組學分析表明乙烷氧化生成的中間產物乙醯輔酶A通過Wood Ljungdahl途徑被氧化為二氧化碳。Ca. Argoarchaeum及其功能基因在深海天然氣滲漏環境中廣泛分布,暗示Ca. Argoarchaeum所介導的乙烷氧化可能是海洋環境中氣態烷烴生物降解的重要途徑。
  該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氣態烷烴厭氧氧化的研究,並取得系列成果和進展,包括在世界上率先分離培養了具有丙烷和丁烷降解功能的硫還原細菌Desulfosarcina sp. BuS5(Nature,2007);報導了嗜熱丁烷氧化古菌Ca. Syntrophoarchaeum butanivorans及其代謝途徑(Nature,2016)。該研究首次發現了乙烷厭氧氧化古菌,填補了長期以來科學界對氣態烷烴厭氧氧化過程認識上的空白,拓展了人們對MCR酶功能特異性的理解,開啟了對土壤環境(如溼地和稻田等)中烷烴厭氧過程的新探索。同時,該研究能夠為減少小分子烷烴的大氣排放提供新的思路,也可為開發油氣藏微生物勘探技術提供科學依據和方向。
  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B(XDB15020302和XDB15020402)的資助。
  文章連結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Nature綜述:古菌的多樣性、生態功能和進化史
    基於宏基因組測序獲得的未培養古菌類群的基因組促成了新古菌門的發現,這些古菌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分布,是地球上的主要生物之一。本綜述總結了現有基因組分析、富集研究以及原位分析技術在揭示古菌的代謝和生態功能等方面的研究進展。
  • 廣東發現古菌新目—新聞—科學網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許玫英團隊從河流沉積物中發現了一個古菌新目,並以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為新目命名為「廣微原體目」(Ca.
  • Nature綜述:古菌的多樣性、生態功能和進化史
    基於宏基因組測序獲得的未培養古菌類群的基因組促成了新古菌門的發現,這些古菌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分布,是地球上的主要生物之一。本綜述總結了現有基因組分析、富集研究以及原位分析技術在揭示古菌的代謝和生態功能等方面的研究進展。
  • 上海交大團隊首次發現古菌參與海洋沉積物中木質素的代謝
    該研究發現了一種新的木質素降解菌—— 「深古菌」門的類群Bathy-8,它是海洋沉積物中的重要古菌,在海洋碳循環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王風平教授為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博士餘甜甜和德國不萊梅大學博士吳偉超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木質素是一類複雜的交聯酚類聚合物,自然界中豐度僅次於纖維素,為位居第二的有機物。
  • 「深部生物圈」古菌揭示生命起源—新聞—科學網
    最近幾十年,隨著海洋科技不斷發展,科學家們發現在海洋底部一些黑暗的極端環境下,也有微生物活動的跡象。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微生物海洋學實驗室教授王風平領導的研究團隊在《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上發表文章,解析了深部生物圈一類重要新古菌門——「深古菌」中部分類群的特殊代謝機制和生物地球化學功能,為科學家查明早期生命起源打開了窗口。
  • 研究發現古菌或是恐龍滅絕幕後黑手 科學家擬建古菌資源庫
    而產生甲烷的正是古菌,細菌是沒有這種功能的。由於近些年來大氣環境的不斷惡化,溫室效應的出現,人們對甲烷的認識和研究越來越廣泛。 不過,有的古菌產生甲烷,同時也有古菌能消化甲烷,將其埋藏在沉積物中。可以說,古菌同時也是地球高等生物的守護神。
  • 探索生命第三種形式——古菌
    目前李猛帶領著一支近30人的團隊對古菌領域進行研究。由於紅樹林溼地古菌多樣性豐富,具有明顯的分層分布的特點,紅樹林溼地成為李猛團隊研究採樣的重要基地。李猛的課題組在深圳灣進行採樣 課題組潘老師供圖經過近7年的研究,李猛帶領其團隊先後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溼地中發現若干新穎的古菌門類,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古菌世界。
  • 科研 | ISME:海洋地殼生物圈中發現的不可培養菌Hydrothermarchaeota具有Carboxydotrophy潛力
    對地球地下生物圈的探索使人們發現了幾個具有進化意義的古菌分支。相似地,深海海底地殼生物圈也有很多獨特的、未培養的古菌類群,包括Candidatus Hydrothermarchaeota,之前被認為是Marine Benthic Group-E。最近,在Juan de Fuca Ridge側翼的地殼流體中發現Hydrothermarchaeota豐度很高,這說明這種菌可以適應極端環境。
  • 多環芳烴生物降解及轉化途徑的研究進展!
    厭氧環境對PAHs的降解會產生結構簡單、毒性小、分解更完全的中間產物,且在降解過程中會產生清潔能源CH4,因此厭氧降解逐漸成為降低PAHs危害的另一有效途徑[8]。目前,關於微生物降解PAHs的研究已較為深入,主要集中於降解機理、產物分析、關鍵酶及相關反應類型等方面。
  • 深大研究團隊揭示深古菌代謝潛能
    深圳大學李猛教授團隊近日在國際頂級期刊《Microbiome》(《微生物組學》, 2019年影響因子:10.465)發表研究論文,深入探討了之前未被發現的深古菌(Bathyarchaeota)代謝潛能:光敏感性、卟啉產生、開爾文循環、尿素產生等,從而拓展了人們對於深古菌這個新近發現的古菌門類的生理生化代謝能力和生活方式的了解
  • 科學家發現肥胖「傷腦」的機制,通過腸菌代謝影響記憶能力
    腸道微生物啥都摻和,肥胖給腸菌帶來的諸多改變就不多說了,大家都很熟悉,而腸菌也能夠對記憶功能產生影響。比如此前研究就發現,缺少腸菌的無菌小鼠,對恐懼的習得能力是有所欠缺的[2],其他研究結果也找到了與記憶能力有關的具體菌種。不過這些發現都是在實驗動物身上找到的,在人類中是否也有類似的證據,能夠說明肥胖-腸菌-記憶損傷這個鏈條呢?
  • 微生物所發現嗜鹽古菌固定二氧化碳及合成生物塑料新途徑
    古菌是與細菌和真核生物並列的第三種生命形式,可生活於熱泉、鹽湖、冰川、深海熱溢口及深部地下等各種極端自然環境,是地球生命極限紀錄的主要保持者。這一奇特的生命形式,為探索和利用生命的極限能力及其特殊的代謝功能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 這位深大80後教授正在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古菌」!
    深大「80後」教授李猛帶領的團隊經過近7年研究不斷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古菌」先後完成了多項古菌研究並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為生物二域論提供了重要實驗證據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卡爾·烏斯等人通過對核糖體序列進行研究,確立了古菌域(Archaea)這一類生命形式
  • 神秘古菌,揭示生物起源
    科學家們發現,古菌具有許多真核生物的特徵,明顯區別於細菌。這意味著,人類在細胞層面的老祖宗,可能是古菌。2015年,瑞典團隊曾在《自然》發表論文,發現並解析了一種全新的古菌——洛基古菌(Lokiarchaeota)的DNA序列。
  • 深大80後教授團隊在古菌微生物領域發出「中國聲音」
    經過近7年的研究,深大李猛教授團隊先後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溼地(圖2)中發現了若干新穎的古菌門類,並通過基因組學探討了阿斯加德古菌、深古菌等類群的生理代謝潛能,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古菌世界,極大地拓展了人們對古菌物種和代謝功能多樣性的認識,並提供了一批具有應用潛力的功能酶的基因資源。
  • 我國科學家發現新的木質素降解菌 -「深古菌」Bathy-8
    在「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的支持下,「海洋儲碳機制及區域碳氮硫循環耦合對全球變化的響應」項目王風平教授團隊發現了一種新的木質素降解菌 -「深古菌」門的類群Bathy-8。
  • 深大80後教授探索紅樹林溼地 在古菌微生物領域發出「中國聲音」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19日訊(記者 梁榆其 通訊員 梁斯雲)近日,深圳大學特聘教授李猛帶領近30人的團隊先後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溼地中發現了若干新穎的古菌門類,並通過基因組學探討了阿斯加德古菌、深古菌、產甲烷古菌、氨氧化古菌、烏斯古菌和底棲古菌等類群的生理代謝潛能,極大地拓展了人們對古菌物種和代謝功能多樣性的認識,並提供了一批具有應用潛力的功能酶的基因資源
  • PNAS | 土壤氮循環微生物功能特徵的全球生物地理學
    為了解決這一研究差距,我們利用公開可用的土壤宏基因組數據,對微生物氮功能特徵的生物地理學進行了描述,定義為八種氮循環途徑。生境類型、土壤碳、氮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樣本的總氮途徑相對豐度。相比之下,我們不能確定的驅動氮循環功能基因的物種分類組成。此外,含有某種氮代謝途徑的優勢屬在不同生境類型中的分布普遍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