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80後教授團隊在古菌微生物領域發出「中國聲音」

2020-11-05 深圳五點半

經過近7年的研究,深大李猛教授團隊先後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溼地(圖2)中發現了若干新穎的古菌門類,並通過基因組學探討了阿斯加德古菌、深古菌等類群的生理代謝潛能,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古菌世界,極大地拓展了人們對古菌物種和代謝功能多樣性的認識,並提供了一批具有應用潛力的功能酶的基因資源。

深圳福田紅樹林溼地

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卡爾·烏斯等人通過對核糖體序列進行研究,確立了古菌域(Archaea)這一類生命形式,建立了細菌—古菌—真核生物三域論。隨著生物學研究的發展,「真核生物起源自古菌」的生物二域論悄然興起,並獲得大量證據支持,關於二域和三域的爭論也成為21世紀生物學界的焦點問題之一,這其中也活躍著深圳大學80後教授李猛的身影。

地球生物起源的二域論和三域論之爭

李猛教授畢業於香港大學,獲得微生物學博士學位。在密西根大學的博士後期間,開始致力於古菌研究。2014年,他加盟深圳大學,隨後入選國家特聘青年專家並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項目,成為深圳大學特聘教授。目前李猛教授帶領了一支近30人的團隊繼續進行古菌研究。

李猛教授團隊通過對阿斯加德古菌和真核生物的對比研究,在生物二域和三域的世紀爭論中發出了中國的聲音。2018年3月,李猛教授團隊受邀發表綜述性文章,概覽生物進化二域和三域的爭論始末。隨後,針對多個古菌基因組的進化研究,為阿斯加德古菌和真核生物在系統發育進化關係提供了證據。最近,曾被認為只在真核生物中存在的功能複合體ESCRT被發現存在於阿斯加德古菌當中,為生物二域論提供了重要實驗證據。

在上述研究中,李猛教授團隊先後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廣東省教育廳、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和中國博士後基金會等科研項目的資助,在多家國際權威期刊發表了相關學術論文。

相關焦點

  • 深大80後教授探索紅樹林溼地 在古菌微生物領域發出「中國聲音」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19日訊(記者 梁榆其 通訊員 梁斯雲)近日,深圳大學特聘教授李猛帶領近30人的團隊先後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溼地中發現了若干新穎的古菌門類,並通過基因組學探討了阿斯加德古菌、深古菌、產甲烷古菌、氨氧化古菌、烏斯古菌和底棲古菌等類群的生理代謝潛能,極大地拓展了人們對古菌物種和代謝功能多樣性的認識,並提供了一批具有應用潛力的功能酶的基因資源
  • 這位深大80後教授正在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古菌」!
    深大「80後」教授李猛帶領的團隊經過近7年研究不斷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古菌」先後完成了多項古菌研究並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為生物二域論提供了重要實驗證據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卡爾·烏斯等人通過對核糖體序列進行研究,確立了古菌域(Archaea)這一類生命形式
  • 這位深大80後教授正在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
    深大「80後」教授李猛帶領的團隊經過近7年研究不斷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古菌」先後完成了多項古菌研究並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然而隨著後續生物學研究的發展,「真核生物起源自古菌」的生物二域論悄然興起,並獲得大量證據支持,關於二域和三域的爭論也成為21世紀生物學界的焦點問題之一,這其中也活躍著深圳大學「80後」教授李猛的身影。
  • 探索生命第三種形式——古菌
    2011年,31歲的李猛在香港大學取得微生物生態學與環境毒理學博士學位,2014年,他加入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2016年成為深圳大學的特聘教授。目前李猛帶領著一支近30人的團隊對古菌領域進行研究。由於紅樹林溼地古菌多樣性豐富,具有明顯的分層分布的特點,紅樹林溼地成為李猛團隊研究採樣的重要基地。
  • 上海交大團隊首次發現古菌參與海洋沉積物中木質素的代謝
    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王風平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Growth of sedimentary Bathyarchaeota on lignin as an energy source」。
  • 研究發現古菌或是恐龍滅絕幕後黑手 科學家擬建古菌資源庫
    不過,他們的新發現,並不是可怕的龐然大物,而是體積微小而數量眾多的微生物——古菌(Archaea)。在生物技術取得長足發展的今天,這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生命體的秘密開始被解開。 張傳倫教授進行古菌研究近25年。他回憶起第一次在顯微鏡下看到古菌形態時,用「離奇」一詞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我們正常認識的細菌是一種杆狀或者絲狀的形態。
  • 高溫高鹽中都能生存 古菌展現「絕地求生」
    與細菌和真核生物相比,古菌更令人感到陌生。那麼,古菌到底是什麼呢?中國政府網稱,古菌(Archaea)又稱古細菌、太古菌或太古生物。
  • 「深部生物圈」古菌揭示生命起源—新聞—科學網
    最近幾十年,隨著海洋科技不斷發展,科學家們發現在海洋底部一些黑暗的極端環境下,也有微生物活動的跡象。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微生物海洋學實驗室教授王風平領導的研究團隊在《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上發表文章,解析了深部生物圈一類重要新古菌門——「深古菌」中部分類群的特殊代謝機制和生物地球化學功能,為科學家查明早期生命起源打開了窗口。
  • 人類或起源於古菌?真假?
    而 Lokis 的發現可能會將人類與一群被稱為「古菌」的奇怪單細胞生物混為一談,戲劇性地重新定義我們所屬的物種。教科書上會告訴你,在 35 億年前,細胞出現在地球上後不久,經歷了一次分道揚鑣,把生命分為三個截然不同的分支。
  • 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22日返回廣州的「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巴首次聯合科考任務,兩國科學家對莫克蘭海溝開展了地質、生物與微生物等綜合考察。經過12230海裡的航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22日返回廣州。期間科考船於巴基斯坦外海的莫克蘭海溝開展海洋地質、海洋生物與微生物等多學科綜合考察。
  • 廣東發現古菌新目—新聞—科學網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許玫英團隊從河流沉積物中發現了一個古菌新目,並以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為新目命名為「廣微原體目」(Ca.
  • 深大研究團隊揭示深古菌代謝潛能
    深圳大學李猛教授團隊近日在國際頂級期刊《Microbiome》(《微生物組學》, 2019年影響因子:10.465)發表研究論文,深入探討了之前未被發現的深古菌(Bathyarchaeota)代謝潛能:光敏感性、卟啉產生、開爾文循環、尿素產生等,從而拓展了人們對於深古菌這個新近發現的古菌門類的生理生化代謝能力和生活方式的了解
  • 【科技日報】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2月22日返回廣州的「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巴首次聯合科考任務,兩國科學家對莫克蘭海溝開展了地質、生物與微生物等綜合考察。  經過12230海裡的航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22日返回廣州。期間科考船於巴基斯坦外海的莫克蘭海溝開展海洋地質、海洋生物與微生物等多學科綜合考察。
  • 神秘古菌,揭示生物起源
    這項研究工作被描述為「裡程碑」「重大的」進步,有同領域學者表示這標誌著「微生物學的巨大突破」。神仙古菌家族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科研人員試圖描述的是大約二十億年前地球上生命起源的一個重要階段——生命如何從原核生物進化成真核生物?
  • 神秘古菌「洛基」:來自深海底泥的微生物會是複雜生物的起源嗎?
    來源:New Zealand-American Submarine Ring of Fire 2005 Exploration, NOAA Vents Program 在bioRxiv上發布的一份預印本中1(註:該論文日前已發表於《自然》,查看更多培養神秘的古菌 |《自然》論文),來自日本的科學家稱,他們分離並培養了一種源自遠古譜系的古菌——古菌是單細胞的微生物,
  • 中國海洋大學張曉華教授團隊深淵微生物DMSP研究重要成果
    2020年9月16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張曉華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綜合性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Bacteria are important 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producers in marine aphotic and high-pressure environments」(細菌是深海無光和高壓環境下的重要
  • 科學網—中丹聯手揭古菌神秘面紗
    曾有學者比喻,如果將地球約46億年的年齡比作一年,那麼古菌早在3月的某天就出現了,而人類誕生不過是12月31日的事。 儘管古菌有著漫長的歷史,但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被生物學家發現,在飽受爭議後,最終和真核生物、細菌一起統稱為生物的三域。 「30年前人們習慣於將古菌等同於細菌。」
  • 百名專家齊聚鵬城 古菌地球組學國際研討會在深舉行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組聯合主辦的古菌地球組學國際研討會(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eo-Omics of Archaea,簡稱「IWGOA」)在南科大第一科研樓報告廳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史丹福大學等國內外著名高校及科研機構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
  • 研究發現具有乙烷厭氧功能的古菌及其代謝途徑
    該研究由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UFZ)Florin Musat團隊、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朱永官團隊和德國Max-Planck海洋微生物研究所Freidrich Widdel團隊聯合完成。中科院生態中心博士生陳松燦為第一作者,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Florin Musat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 騰衝兩熱泉泉古菌多樣性及系統發育的初步分析
    雲南大學 雲南省微生物研究所 教育部微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  昆明 650091)(2. Department of Marin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hens, GA 30602, USA)摘  要: 通過構建16S rRNA 基因片段的克隆文庫對騰衝熱海兩溫泉中泉古菌的多樣性和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初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