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衝兩熱泉泉古菌多樣性及系統發育的初步分析

2021-01-17 生物谷

微生物學通報                                       MAR 20, 2008, 35(3): 372~377                                                         
Microbiology                                      2008 by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AS
tongbao@im.ac.cn           

宋兆齊1  陳經全1  職曉陽1  黃志勇2  張傳倫2  李文均1*

(1. 雲南大學 雲南省微生物研究所 教育部微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  昆明 650091)

(2. Department of Marin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hens, GA 30602, USA)

摘  要: 通過構建16S rRNA 基因片段的克隆文庫對騰衝熱海兩溫泉中泉古菌的多樣性和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初步的研究。一共得到 18 個泉古菌克隆序列, 可分為 12 個OTUs, 兩溫泉的克隆序列與已知GenBank上關係最近序列的平均相似性較低, 無名泉為 92.56%, 熱爆區為 93%。從基於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構建的系統發育樹來看, 74℃ 的無名泉樣點中既有屬於超高溫環境類群的泉古菌, 同時又有屬於和常溫環境較接近的泉古菌; 45℃ 的熱爆區樣點的泉古菌, 相對來說則更接近於常溫類群。本次研究表明, 騰衝熱泉與世界其它同類熱泉之間的泉古菌類群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而且兩實驗樣點代表了超高溫和高溫環境泉古菌逐漸向常溫過度的兩個重要環境。

關鍵詞: 泉古菌, 多樣性, 系統發育, 16S rRNA 基因, 克隆文庫, 熱泉, 騰衝

Crenarchaeal Diversity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wo Hot Springs in Tengchong

SONG Zhao-Qi1  CHEN Jing-Quan1  ZHI Xiao-Yang1  HUANG Zhi-Yong2

ZHANG Chuan-Lun2  LI Wen-Jun1*

(1. The Key Laboratory for Microbial Resource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Yunnan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2. Department of Marin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hens, GA 30602, USA)

Abstract: The crenarchaeal diversity and phylogenesis of two hot springs in Tengchong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u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16S rRNA gene clone libraries. Total 18 crenarchaeal sequences were obtained and divided into 12 OTUs. The averag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clone sequences from Wuming hot spring and Rebao hot spring and their closest sequences deposited in GenBank is 92.56% and 93%,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phylogenetic tree constructed by using crenarchaeal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Wuming hot spring not only have hyperthethermophilic crenarchaeal clusters but also have the crenarchaeal clusters that have clos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with non-thermophilic crenarchaeota. And most of the crenar-chaeota in Rebao spring distribute in normal temperature groups. This study showed that crenarchaeal clus-ters in Tengchong hot springs have some differences with other hot springs in the world, and these springs represent two important environments for investigating the evolutionary origin of the non-thermophilic Crenarchaeoone library.

Keywords: Crenarchaeota, Diversity, Phylogenesis, 16S rRNA gene, Clone library, Hot spring, Tengchong

上世紀80年代末, Woese提出了著名的"三域學說", 將整個生物界分為真細菌域(Bacteria)、古菌域(Archaea)和真核生物域(Eucaryota)3個部分。相對於細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古菌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 還不算透徹。最新的NCBI Taxonomy Browser(http:// www.ncbi.nlm.nih.gov/Taxonomy/Browser)顯示, 古菌域分為廣古菌門(Euryarchaeota)、泉古菌門(Crenar- chaeota)、初古菌門(Korarchaeota)和納古菌門(Nanoarchaeota)。由於缺乏足夠的純培養物和 16S rRNA 基因序列信息, 目前初古菌門和納古菌門的分類地位還不能完全確定[1], 研究相對普遍的是泉古菌和廣古菌兩個門。

目前獲得純培養的泉古菌, 主要是從高溫和超高溫環境中分離出的。但隨著免培養技術(Culture- independent techniques)和基於 16S rRNA 基因分子系統發育分析的不斷進步和完善, 研究者們已經證實了非高溫環境中普遍存在有泉古菌, 如:土壤系統[2 4]、淡水和海洋系統[5 9]及軟體動物體內系統[10.11]等。2005年, K?nneke 等人通過連續富集培養, 從常溫海水環境中獲得了1株泉古菌, 這是目前為止得到的唯一1株常溫環境下的泉古菌純培養物, 而且具有很強的氨氧化功能[12]。這些環境中, 泉古菌在種類上和數量上的優勢以及其鮮明的生理代謝方式似乎都表明, 其在所處的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12 14]。

但是目前學者們對泉古菌的生態學研究最多的集中在高溫、超高溫環境(≥70℃)和常溫環境(≤30℃), 對於兩溫度之間環境系統的研究還相對較少。而針對陸地熱泉系統中泉古菌多樣性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美國黃石公園[15,16]、冰島[17,18]及意大  利[19]等地區。國內有關這方面的報導還不多。

我國西南高原有眾多熱泉分布, 而且溫度、pH值以及水化學成分差異較大, 這為我們開展該環境微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豐富和寶貴的資源。本研究針對雲南騰衝熱海國家地質公園內的兩處溫度差異較大的熱泉(74℃和45℃), 通過免培養法構建 16S rRNA 基因片段的克隆文庫對其環境中泉古菌的多樣性和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有望為以後國內熱泉生態系統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礎。

全文下載:騰衝兩熱泉泉古菌多樣性及系統發育的初步分析

更多全文請查看連結:http://journals.im.ac.cn

聲明:本文由《微生物學通報》授權生物谷 www.bioon.com 網站發布,如需轉載請直接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期刊聯合編輯部聯繫並支付相應費用,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若轉載將付相應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Nature綜述:古菌的多樣性、生態功能和進化史
    隨著核酸序列的比較和系統發育分析的發展,我們對微生物的進化親緣性有了初步了解。這些方法表明,生命應劃分為真核生物、細菌和古菌三個界。對古菌的進一步研究揭示了古菌與真核生物在遺傳和生化方面的許多相似之處,這使得人們認為古菌與真核生物的進化關係比與細菌的關係更為密切。古菌和真核生物都具有某些細菌缺乏的特徵,例如組蛋白、複雜RNA聚合酶和以蛋氨酸起始翻譯。
  • Nature綜述:古菌的多樣性、生態功能和進化史
    這些早期的分類學研究根據形態學將細菌和古菌歸為一類微生物。隨著核酸序列的比較和系統發育分析的發展,我們對微生物的進化親緣性有了初步了解。這些方法表明,生命應劃分為真核生物、細菌和古菌三個界。對古菌的進一步研究揭示了古菌與真核生物在遺傳和生化方面的許多相似之處,這使得人們認為古菌與真核生物的進化關係比與細菌的關係更為密切。
  • 廣東發現古菌新目—新聞—科學網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許玫英團隊從河流沉積物中發現了一個古菌新目,並以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為新目命名為「廣微原體目」(Ca.
  • 陳根:真菌和古菌,生命起源之爭
    1977年,美國微生物學家CarlWoese通過16S/18SrRNA序列系統發育分析偶然發現了古細菌。他們據此將原核生物分為兩大類——真細菌和古細菌,並將真細菌、古細菌和真核生物各分為一個「域目前的廣為接受的觀點認為,真核細胞是在約20-18億年前一個細菌融合進一個古菌細胞產生的;被融合的細菌與古菌宿主形成了內共生關係,並逐漸進化成了現代真核生物中最重要的細胞器——線粒體(Mitochondrion
  • 探索生命第三種形式——古菌
    目前李猛帶領著一支近30人的團隊對古菌領域進行研究。由於紅樹林溼地古菌多樣性豐富,具有明顯的分層分布的特點,紅樹林溼地成為李猛團隊研究採樣的重要基地。李猛的課題組在深圳灣進行採樣 課題組潘老師供圖經過近7年的研究,李猛帶領其團隊先後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溼地中發現若干新穎的古菌門類,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古菌世界。
  • 深大80後教授團隊在古菌微生物領域發出「中國聲音」
    經過近7年的研究,深大李猛教授團隊先後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溼地(圖2)中發現了若干新穎的古菌門類,並通過基因組學探討了阿斯加德古菌、深古菌等類群的生理代謝潛能,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古菌世界,極大地拓展了人們對古菌物種和代謝功能多樣性的認識,並提供了一批具有應用潛力的功能酶的基因資源。
  • 馬佔山學科組研究揭示溫泉細菌和古菌在群落進化生態機制的差異
    溫泉是遍布世界的天然水環境,在溫泉中生活著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包括不少嗜熱菌或極端嗜熱菌。不同種類的溫泉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質,不同理化環境中微生物的組成也各不相同。因此溫泉是研究和檢驗微生物群落生態理論非常理想的自然生態系統。在溫泉微生物菌群中除細菌外,還包括很多古細菌(簡稱古菌)。
  • 深大80後教授探索紅樹林溼地 在古菌微生物領域發出「中國聲音」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19日訊(記者 梁榆其 通訊員 梁斯雲)近日,深圳大學特聘教授李猛帶領近30人的團隊先後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溼地中發現了若干新穎的古菌門類,並通過基因組學探討了阿斯加德古菌、深古菌、產甲烷古菌、氨氧化古菌、烏斯古菌和底棲古菌等類群的生理代謝潛能,極大地拓展了人們對古菌物種和代謝功能多樣性的認識,並提供了一批具有應用潛力的功能酶的基因資源
  • 東北地理所在黑土農田氨氧化微生物和古菌的生物地理分布研究中...
    在此基礎上,該組科研人員利用實時定量qPCR和高通量測序技術,進一步研究了黑土農田土壤古菌(Archaea)和氨氧化細菌(AOB)、氨氧化古菌(AOA)的群落結構和多樣性分布特徵及其驅動機制。  研究發現,亞硝化球菌(Nitrososphaera)和亞硝化螺菌(Nitrosospira)分別是黑土區農田土壤中參與氨氧化過程的主要AOA和AOB類群(圖1)。
  • 研究發現古菌或是恐龍滅絕幕後黑手 科學家擬建古菌資源庫
    不久前在深圳召開的古菌(Archaea)地球組學國際研討會(以下簡稱「古菌大會」)上,古菌學專家、南方科技大學海洋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張傳倫就給廣州日報記者解析了這個說法的科學內涵——這與寄居在恐龍體內的大量古菌有關,古菌能產生甲烷,通過放屁使得空氣中甲烷的濃度越來越高,溫室效應大增,導致地球生態的巨變,恐龍也遭到了滅頂之災。
  • 這位深大80後教授正在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古菌」!
    真核生物可能起源於古菌!深大「80後」教授李猛帶領的團隊經過近7年研究不斷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古菌」先後完成了多項古菌研究並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為生物二域論提供了重要實驗證據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卡爾·烏斯等人通過對核糖體序列進行研究,確立了古菌域(Archaea)這一類生命形式
  • 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中國考察隊員、來自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張傳倫教授團隊的高思敏,希望能從莫克蘭海溝採集的海水和沉積物樣品中尋找到古菌群落,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第三種生命形式 儼然是個「四不像」與細菌和真核生物相比,大多數人可能對古菌比較陌生,古菌(Archaea)是與細菌和真核生物並列的第三種生命形式,又稱古細菌、太古菌或太古生物,是原核生物中的一大類。
  • 古菌的發現,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是生命的第三種形態
    自此改變了亞里斯多德的生命二分類法,人們把生命之樹還是分為兩枝,一枝是含細胞核的「真核生物」,另一枝是不含細胞核的「原核生物」。動植物都屬於真核生物,而細菌屬於原核生物,但是事情到此並沒有完結。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又發現了另一種生命形式——古菌。
  • 科學家完成絕大多數擔子菌酵母已知種的多基因序列分析
    分子系統學研究發現,擔子菌酵母並未形成一個獨立的系統發育類群,而是與絲狀擔子菌一起分散在傘菌亞門(Agaricomycotina)、鏽菌  為了適應真菌系統學和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發展和新命名法規的實施,迫切需要對現行擔子菌酵母分類系統進行更新。
  • Structure:一種古菌酶的演化
    首頁 » 古生物學 » Structure:一種古菌酶的演化 Structure:一種古菌酶的演化 來源:科學網 2007-12-26 09
  • 人類或起源於古菌?真假?
    因此,Embley 和他的團隊分析了幾十個存在於現存細菌、古菌和真核生物中的基因,以弄清楚這三種細菌是如何相互關聯的。令他們驚訝的是,研究結果強烈支持泉古菌假說的兩個分支的生命進化樹(兩域樹,two domain tree)。
  • 賀金生課題組揭示青藏高原地上與地下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多功能...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一直是生態學研究的核心。以往的研究表明,區域尺度上陸地生態系統淨初級生產力通常隨植物多樣性的增加而增加。生態系統多功能性不僅受地上植物多樣性的影響,同時也受土壤動物、微生物等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驅動,但由於研究手段的限制,我們對地上、地下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相對貢獻了解甚少。不僅如此,氣候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調控機理也不明確。
  • 微生物多樣性PICRUSt2功能預測雲分析來了
    微生物多樣性測序數據主要基於物種層面進行微生物群落分析,而功能預測軟體,可以幫我們預測微生物的潛在功能,近年來,由於PICRUSt等預測軟體的加持,為我們文章增加了不少亮點,在高分文章中屢見不鮮。相較早期版本即PICRUSt1,PICRUSt2做了全面的優化和改進,功能預測精度大幅提升:1)將待預測的OTU代表序列置於軟體中已有的系統發育樹中,而不是直接對OTU序列進行分類學注釋;2)不再基於GreenGene 16S資料庫進行功能預測,其用於預測的參考基因組資料庫相比先前也已擴大了10倍以上,除了能對細菌或古菌16S
  • 【科技日報】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中國考察隊員、來自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張傳倫教授團隊的高思敏,希望能從莫克蘭海溝採集的海水和沉積物樣品中尋找到古菌群落,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事實上,古菌既與細菌(真細菌)有很多相似之處,又與真核生物有很多相似之處,儼然是個「四不像」。向華表示,古菌是一群具有獨特的細胞結構和遺傳信息處理系統的單細胞原核生物,其在細胞形態等方面與細菌類似,而其在基因組複製、轉錄與翻譯等遺傳信息傳遞系統方面卻更接近真核生物,而古菌的細胞膜結構又與地球上所有其它物種都不一樣。
  • 「深部生物圈」古菌揭示生命起源—新聞—科學網
    ,並根據其形態及生物化學特徵對古菌開展了定性分類研究。 1977年,美國阿爾文(Alvin)號深潛器首次在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Galapagos)洋中脊發現了深海熱液噴口和熱液生態系統。「從早期偶然性的海底勘測,到逐漸通過大洋鑽探項目來系統組織開展的系統性探測,人類已經認識到地球上存在兩個大規模的生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