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佔山學科組研究揭示溫泉細菌和古菌在群落進化生態機制的差異

2020-12-06 中國生物技術網

溫泉是遍布世界的天然水環境,在溫泉中生活著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包括不少嗜熱菌或極端嗜熱菌。不同種類的溫泉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質,不同理化環境中微生物的組成也各不相同。因此溫泉是研究和檢驗微生物群落生態理論非常理想的自然生態系統。在溫泉微生物菌群中除細菌外,還包括很多古細菌(簡稱古菌)。古菌作為生物三界之一(另外兩界為:細菌和真核生物),起源比細菌更為古老,其通常存在於深海、高溫等極端環境中。雖然,在溫泉中古菌與細菌相互共存,但二者的分布及其對環境的適應性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由於受到實驗技術限制,在宏基因技術發明之前,學界對溫泉細菌和古菌的研究難以深入,特別是對細菌和古菌可能存在的不同進化適應機制知之甚少。近年來宏基因測序技術的應用,對於溫泉環境菌群研究進展迅速,但對一些關鍵的機制性研究仍然比較薄弱。

為此,學科組博士生李連偉在過去三年對於溫泉微生物菌群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最新的兩項研究成果則應用了生態學兩項重要理論和技術(宏群落理論和生態網絡分析技術)綜合方法比較了古菌和細菌在進化適應性方面的重要差異。其中絕大多數差異系首次發現。通過宏群落理論中物種排序假設和中性理論分析的結果顯示,溫泉微生物菌群的形成中隨機因素起重要作用,其中與細菌群落相比,古菌群落的形成受到隨機因素的影響更強。此外,溫泉中古菌受pH的影響比溫度更為敏感,而細菌對溫度和pH的敏感度相似。該結果解釋了古菌對極端酸性環境和高溫環境的適應性。

基於複雜網絡分析的結果顯示,古菌更適應極端酸性溫泉環境,而細菌更適應鹼性溫泉環境。在溫泉微生物網絡中,古菌和細菌會形成各自的「子集團」,而這種「子集團」的形成主要受pH的影響。第二,細菌中有超過50%的競爭關係(負相關關係),而古菌中僅有不足1%的競爭關係(負相關關係)。這可能是由古菌的極端生存環境以及相較於細菌更為漫長的進化時間造成的,因此,互利共贏的「合作」關係可能是群落適應極端生存環境的一個進化方向 。

李連偉先前發表的兩項研究(Li & Ma 2019a,2019b)涉及溫泉菌群空間分布異質性,以及生物地理學, 並估計出了溫泉中細菌和古菌的潛在生物多樣性。此外,就學期間共發表高質量SCI論文12篇,累計影響因子超過60。其中第一作者(包括共同第一)發表6篇,一作論文的引用次數達50次。   

溫泉微生物菌群相關的四篇論文(包括最新發表的兩篇):

Li LW, Ma ZS (2020) Species sorting and neutral theory analyses reveal archaeal and bacterial communities are assembled differently in hot springs. 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 doi: 10.3389/fbioe.2020.00464

Li LW, Li WD, Zou Q, Ma ZS (2020)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hot spring microbiome sketches possible niche differentiations among ecological guilds. Ecological Modelling (Accepted)   

Li LW, Ma ZS (2019a) Global microbiome diversity scaling in hot springs with DAR (diversity-area relationship) profiles.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DOI: 10.3389/fmicb.2019.00118.   

Li LW, Ma ZS (2019b) Comparative Power Law Analysis for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Scaling of the Hot-Spring and Human Microbiomes. Molecular Ecology, 28: 2932-2943.

相關焦點

  • Nature綜述:古菌的多樣性、生態功能和進化史
    基於宏基因組測序獲得的未培養古菌類群的基因組促成了新古菌門的發現,這些古菌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分布,是地球上的主要生物之一。本綜述總結了現有基因組分析、富集研究以及原位分析技術在揭示古菌的代謝和生態功能等方面的研究進展。
  • Nature綜述:古菌的多樣性、生態功能和進化史
    基於宏基因組測序獲得的未培養古菌類群的基因組促成了新古菌門的發現,這些古菌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分布,是地球上的主要生物之一。本綜述總結了現有基因組分析、富集研究以及原位分析技術在揭示古菌的代謝和生態功能等方面的研究進展。
  • 東北地理所在黑土農田氨氧化微生物和古菌的生物地理分布研究中...
    微生物群落組成與多樣性的空間格局及對環境變化的響應研究,是揭示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機制的前提。近年來,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格局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成為國際上的研究熱點。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田分子生態學科組科研人員對我國東北典型黑土農田樣帶細菌、真菌和酸桿菌地理分布格局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優秀的科研成果。
  • 科研 | 山東農業大學SBB:相似的驅動因素但是不同的影響導致了不同的土壤細菌群落和古細菌群落的生態模式
    導讀細菌和古細菌在土壤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陸地生物的健康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們通常共存於各種土壤生境中。然而,在同一土壤生境中細菌和古細菌的生態模式仍然不清楚。在這裡,我們比較了不同植被覆蓋下散裝土壤中兩個域的群落特徵。通常,細菌的豐度和α多樣性都高於古細菌,並且在農業土壤中的差異比在非農業鹽漬土中更明顯。
  • 昆明動物所揭示溫泉菌群空間分布的特徵參數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計算生物與醫學生態學實驗室博士生李連偉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的論文揭示了溫泉菌群分布的重要特徵參數。這是作者繼年初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發文試圖估計全球溫泉細菌種類理論最大值後,所獲得的另一項關於溫泉菌群生態的重要參數。
  • 科研 | PNAS:宏基因組學揭示了熱帶空氣生態系統中的微生物群落遵循一個精確的循環
    因此,與土壤和海水相比,空氣是目前全球範圍內研究最少的生態系統。儘管可注釋的reads佔比較低,但空氣樣本的物種豐富度與其他3個生態系統相當(圖1B)。與這些以細菌為主的環境不同的是,熱帶空氣樣本中很大比例的可注釋reads屬於真菌(82%),只有14.5%屬於細菌,2.6%屬於植物物種,0.087%屬於古菌(圖1C)。
  • ISME:嗜熱嗜酸菌的地球生物學反饋和進化
    然而,嗜酸菌及其酸性生境究竟是如何進化的,目前尚不清楚。通過分析來自黃石國家公園的72個熱泉的16S rRNA基因豐度和組成數據,作者發現,高酸性熱泉生態系統以部分具有呼吸氧氣能力的古菌譜係為優勢菌群。對584個現有古菌基因組的系統發育學分析表明,嗜酸菌在古菌中獨立演化了多次,每次事件都與呼吸氧氣能力的出現相吻合,而這些事件很可能發生在最近的進化史中。
  • 中國黑松露侵染本土植物槲櫟的機制和生態效應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四川省食用菌協會副秘書長、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李小林博士團隊聯合德國耶拿大學鄢麗娟博士在國際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在線發表了中國黑松露侵染本土植物槲櫟最新的研究成果,該期刊最新的影響因子為4.019。松露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外生菌根真菌之一,然而目前,人們對松露外生菌根體外合成的生態機制缺乏細緻的了解。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共生是長期共進化的過程。叢枝菌根共生形成於4億6千萬年前,其共生信號通路被豆科植物進一步利用,參與建立豆科植物與固氮根瘤菌的共生。然而,對AM真菌與根瘤菌在陸地生態系統中的相互作用和協同進化卻知之甚少。生物間的協同進化依賴於相互作用,特別是生物體之間的合作和競爭。根周圍的區域稱為根際,該微環境代表了植物-微生物和微生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主要生態位。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共生細菌沃爾巴克影響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模式圖   南京農大供圖
  • 「技術交流」生物炭對土壤酶活和細菌群落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
    相關性分析表明土壤碳氮比是影土壤酶活性的關鍵影響因素,且土壤酶活又與細菌多樣性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係;上述4 種土壤酶活與芽單胞菌門(Gemmatimonadetes)的相對豐度呈現極顯著正相關關係(P<0.01),其中CAT 是影響細菌群落結構的關鍵因子。本研究揭示了生物炭對土壤酶活及微生物菌落影響作用機制,為生物炭調控土壤酶體系和微生態生物學環境提供了理論依據。
  • 神秘古菌,揭示生物起源
    來源:經濟日報本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日本科研團隊的論文,日本橫須賀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的井町寬之和日本筑波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的延優等研究人員,利用深海沉積物培養了一種阿斯加德(Asgard)古菌,對其進行了表徵,試圖揭示真核生物的起源。
  • 研究發現具有乙烷厭氧功能的古菌及其代謝途徑
    天然氣,包括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等氣態烷烴,是海洋及陸地生態系統中有機碳庫的重要組分,其形成和分解對地球環境和氣候變化影響極大。在海洋及陸地環境中,天然氣從巖層深部向上擴散至油氣藏上部沉積物及土壤,是其間微生物重要的碳源及能源。甲烷厭氧氧化是海洋底泥及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微生物過程。此外,近期的研究表明丙烷和丁烷等小分子烷烴也能在無氧條件下被古菌或者細菌氧化利用。
  • 研究發現古菌或是恐龍滅絕幕後黑手 科學家擬建古菌資源庫
    屁中含有豐富的甲烷,它們放屁不斷,一億多年下來不斷提高大氣溫度,導致地球生態的巨變,最後滅絕了,但它們的屁卻對大氣層貢獻卓著,為哺乳類動物稱霸地球提供適宜的溫度。 而產生甲烷的正是古菌,細菌是沒有這種功能的。由於近些年來大氣環境的不斷惡化,溫室效應的出現,人們對甲烷的認識和研究越來越廣泛。
  • GBE:研究揭示rRNA加工機器的進化機制
    但該機制是否在真核生物普遍存在,該機制如何從沒有核仁結構的原核細胞的基礎上進化形成,又如何隨著真核生物的進化而不斷完善和分化,目前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真核細胞進化基因組學研究組馮金梅博士研究生在導師文建凡研究員的指導下,首先基於全基因組數據對真核生物五大超群中的77個代表物種和大量的原核生物(包括1375中真細菌和67種古菌)進行了SSU processome所有組分的同源搜索、鑑定和分子系統發生分析,揭示了如下規律:(1)SSU Processome廣泛存在於各類真核生物中,是真核生物核糖體小亞基rRNA加工的普遍機制
  • 城市環境所在水庫藍藻水華發生和消退後浮遊細菌群落動態研究中...
    然而,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水體富營養化加劇的背景下,水庫藍藻水華暴發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生態環境問題。監測藍藻和浮遊細菌群落的動態變化、研究藻菌的相互作用及控制浮遊生物群落演替的關鍵因子,將有助於水庫水質優化管理、預防和控制有害藍藻水華發生。
  • 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經過12230海裡的航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22日返回廣州。期間科考船於巴基斯坦外海的莫克蘭海溝開展海洋地質、海洋生物與微生物等多學科綜合考察。中國考察隊員、來自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張傳倫教授團隊的高思敏,希望能從莫克蘭海溝採集的海水和沉積物樣品中尋找到古菌群落,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共生是長期共進化的過程。叢枝菌根共生形成於4億6千萬年前,其共生信號通路被豆科植物進一步利用,參與建立豆科植物與固氮根瘤菌的共生。然而,對AM真菌與根瘤菌在陸地生態系統中的相互作用和協同進化卻知之甚少。生物間的協同進化依賴於相互作用,特別是生物體之間的合作和競爭。根周圍的區域稱為根際,該微環境代表了植物-微生物和微生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主要生態位。
  • Nature綜述: 地球上細菌和古菌的生物被膜豐度
    1.2×10的30次方細胞數量,存在於五大生境:深海地下、海洋沉積物、大陸深層、土壤和海洋;核心功能有界面聚集、表面黏附、保水、吸收和保留營養、增強抗性和集體協作等;動植物腸道、根際和葉際定植的微生物群落也表現出許多生物被膜的關鍵特徵;地球上40-80%的細胞存在於生物被膜中,驅動所有生物地球化學過程,代表活躍細菌和古細菌生命的主要方式。
  • 【科技日報】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經過12230海裡的航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22日返回廣州。期間科考船於巴基斯坦外海的莫克蘭海溝開展海洋地質、海洋生物與微生物等多學科綜合考察。中國考察隊員、來自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張傳倫教授團隊的高思敏,希望能從莫克蘭海溝採集的海水和沉積物樣品中尋找到古菌群落,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