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動物所揭示溫泉菌群空間分布的特徵參數

2020-11-26 中國科學院

昆明動物所揭示溫泉菌群空間分布的特徵參數

2019-05-2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生物分布的空間異質性是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對於似乎無處不在的細菌來講,這一問題的研究難度似乎更大。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計算生物與醫學生態學實驗室博士生李連偉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的論文揭示了溫泉菌群分布的重要特徵參數。這是作者繼年初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發文試圖估計全球溫泉細菌種類理論最大值後,所獲得的另一項關於溫泉菌群生態的重要參數。兩項研究均基於Sharpe(2014)等所收集的全球160多組溫泉菌群宏基因測序數據。

  該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菌群空間分布異質性隨群落中平均物種大小變化的關係符合冪法則模型,而該冪法則模型的關鍵參數(b)是一常數,並不受溫泉環境因子(例如溫度、pH)的影響。因此,利用這一常數,就可以估計某一溫泉中菌群分布空間異質性的高低。論文中,作者以地球上重力加速度常數(g=9.8)做類比,闡述了所發現參數的理論和實際意義。如果重力加速度不是常數,則一個人在地球上不同地方體重可能會差別很大。而地球和月球具有不同重力加速度,才有了超重或失重現象。為此,作者對溫泉菌群和人類菌群作了嚴格統計學檢驗,發現兩者確實具有不同的異質性參數。而溫泉菌群,無論其溫泉溫度或pH差別多大,其異質性參數基本恆定。這一發現受到審稿人義大利Catania大學生態學系主任Christian Mulder的高度評價。

  該研究所採用的理論模型來自昆明動物所研究員馬佔山於2015年對Taylor 冪法則模型的四項擴展。Taylor 冪法則由英國生態學家LR Taylor於1961年發表在Nature上, 其後幾十年中生態學家進行了大量理論研究和野外種群生態學調查驗證,成為研究生物種群空間分布最重要的理論方法之一,其應用範圍從最早昆蟲種群空間分布研究擴展到其它動植物、寄生蟲、植物病蟲害分布,乃至超出生物學領域的研究(例如地震分布、Linux 作業系統內核結構、集成電路分析等)。馬佔山先前所做的擴展則是將Taylor冪法則從種群水平擴展到群落水平的研究,特別是「群落空間分布異質性」和「群落(時間)動態穩定性」的分析。例如有學者將其應用於皮膚菌群動態穩定性的研究(Oh et al. 2016, Cell)。

  李連偉為文章的第一作者,馬佔山為文章的通訊作者。

  文章連結

  生物分布的空間異質性是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對於似乎無處不在的細菌來講,這一問題的研究難度似乎更大。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計算生物與醫學生態學實驗室博士生李連偉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的論文揭示了溫泉菌群分布的重要特徵參數。這是作者繼年初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發文試圖估計全球溫泉細菌種類理論最大值後,所獲得的另一項關於溫泉菌群生態的重要參數。兩項研究均基於Sharpe(2014)等所收集的全球160多組溫泉菌群宏基因測序數據。
  該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菌群空間分布異質性隨群落中平均物種大小變化的關係符合冪法則模型,而該冪法則模型的關鍵參數(b)是一常數,並不受溫泉環境因子(例如溫度、pH)的影響。因此,利用這一常數,就可以估計某一溫泉中菌群分布空間異質性的高低。論文中,作者以地球上重力加速度常數(g=9.8)做類比,闡述了所發現參數的理論和實際意義。如果重力加速度不是常數,則一個人在地球上不同地方體重可能會差別很大。而地球和月球具有不同重力加速度,才有了超重或失重現象。為此,作者對溫泉菌群和人類菌群作了嚴格統計學檢驗,發現兩者確實具有不同的異質性參數。而溫泉菌群,無論其溫泉溫度或pH差別多大,其異質性參數基本恆定。這一發現受到審稿人義大利Catania大學生態學系主任Christian Mulder的高度評價。
  該研究所採用的理論模型來自昆明動物所研究員馬佔山於2015年對Taylor 冪法則模型的四項擴展。Taylor 冪法則由英國生態學家LR Taylor於1961年發表在Nature上, 其後幾十年中生態學家進行了大量理論研究和野外種群生態學調查驗證,成為研究生物種群空間分布最重要的理論方法之一,其應用範圍從最早昆蟲種群空間分布研究擴展到其它動植物、寄生蟲、植物病蟲害分布,乃至超出生物學領域的研究(例如地震分布、Linux 作業系統內核結構、集成電路分析等)。馬佔山先前所做的擴展則是將Taylor冪法則從種群水平擴展到群落水平的研究,特別是「群落空間分布異質性」和「群落(時間)動態穩定性」的分析。例如有學者將其應用於皮膚菌群動態穩定性的研究(Oh et al. 2016, Cell)。
  李連偉為文章的第一作者,馬佔山為文章的通訊作者。
  文章連結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揭示蛙超科起源及擴散進程
    通過長期的研究積累和廣泛的國際合作,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車靜團隊與合作者收集了各大陸蛙超科主要代表類群物種,基於探針雜交富集(Hybrid enrichment)的高通量測序方法,最終獲得了376個核基因序列,以此構建了21個科的系統發育關係,重建了該類群在全球尺度的時空演化樹。
  • 動物所揭示「腸道菌群—腸—腦」互作調控動物對寒冷環境的適應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研究組曾發現,對於動物越冬具有重要意義的聚群行為(huddling)可提高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腸道菌群的豐富度和多樣性,增加有益菌而降低有害菌的數量,提高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的含量,為宿主提供能量來源,通過菌群移植等多個實驗揭示了腸道菌群介導聚群行為的能量節省機制,為理解腸道菌群與宿主的協同進化提供了新的視角(Zhang et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蛇類基因組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蛇類基因組 2018-08-黃松 攝   中新網成都8月1日電 (記者 賀劭清)記者8月1日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獲悉,北京時間2018年8月1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關於溫泉蛇研究的最新成果「比較基因組學研究解析變溫動物蛇類對高海拔環境的適應」。溫泉蛇。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喜馬拉雅山脈隆升過程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團隊基於對喜馬拉雅地區的長期考察研究,重建該地區現生大部分兩棲爬行動物類群的時空演化動態歷史,探討喜馬拉雅山脈隆升及南亞季風發育等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的假說,揭示這些事件對生物分化、遷移的影響。
  • 男女腸道菌群在7方面有差異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馬佔山學科組在《先進科學》上發表了研究論文,揭示了男女菌群在15個位點(包括腸道、呼吸道、口腔、皮膚等)7個方面所存在的重要差異及其機制,為研究男女在對菌群相關疾病的易感性差異等領域提出了參考標準,在「菌群性別組學」這一嶄新研究領域取得基礎性突破。
  • 你知道排水管道中生物膜的菌群結構和分布特徵嗎?
    你知道排水管道中生物膜的菌群結構和分布特徵嗎?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城市排水系統由化糞池、排水管網、泵站、汙水處理廠等設施組成,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其中排水管網集汙廢水、雨水的收集、輸送等功能於一體,對城市的未來發展水平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 昆明動物所研究員馬佔山獲Bullard學者獎
    昆明動物所研究員馬佔山獲Bullard學者獎 2020-08-26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馬佔山被授予美國哈佛大學
  • 昆明動物所解析環形RNAs在腦衰老過程中的生物學作用
    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揭示,circRNAs介導的表觀遺傳調控在機體的諸多生命過程和許多疾病,特別是衰老相關的慢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同時有研究發現circRNAs在哺乳動物腦內神經元中呈現非常豐富的表達和動態變化,但其在腦內的功能——特別是在靈長類動物大腦發育和衰老過程中的表達變化和潛在的生物學功能仍屬未知。
  •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2021-01-0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廣播網】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揭示細胞清除病原體新策略和效應...
    【中國廣播網】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揭示細胞清除病原體新策略和效應分子 2017-05-05 中國廣播網 李健飛 > 中 小】 語音播報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
  • 昆明動物所舉辦第三屆科學節活動
    昆明動物所舉辦第三屆科學節活動 2020-11-04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活動期間,開展科普講座,《動物的大腦能做什麼》通過動物行為科學研究揭示動物大腦的用途,《腦科學之動物知識速記》介紹結合記憶規律進行速記的方法;在展區內開展尋找動物生僻字、認知常見動物生僻字的趣味活動;通過思維導圖與動物百科結合,使公眾了解動物的多樣性,整合所學知識點,拓展視野;專注力賽車體驗項目通過遊戲競賽,進行實時的腦電數據反饋,解開腦科學面紗。
  • 昆明動物所出版《雲南省鳥類志下卷·雀形目》
    由昆明動物所楊嵐、楊曉君等編著的《雲南省鳥類志下卷·雀形目》,已於近日由雲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 《雲南省鳥類志下卷·雀形目》是《雲南省鳥類志 上卷·非雀形目》(楊嵐等,1995)的續編,內容含各論和總論兩個部分。各論部分記述了雲南省有分布記錄的雀形目鳥類計28科,另4亞科,508種,另177個亞種及上卷非雀形目的補遺24種,隸屬於12科,11目。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核仁應激導致脂肪積累機理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核仁應激導致脂肪積累機理 2018-03-29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利用秀麗線蟲全基因組遺傳篩選優勢,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梁斌課題組尋找影響脂滴大小和脂肪儲存的基因或信號通路,發現rrp-8基因突變後出現脂滴顯著增大、脂肪過多積累現象。rrp-8主要參與rRNA的前處理加工,其突變後導致核糖體合成受到明顯抑制。
  • 馬佔山學科組研究揭示溫泉細菌和古菌在群落進化生態機制的差異
    溫泉是遍布世界的天然水環境,在溫泉中生活著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包括不少嗜熱菌或極端嗜熱菌。不同種類的溫泉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質,不同理化環境中微生物的組成也各不相同。因此溫泉是研究和檢驗微生物群落生態理論非常理想的自然生態系統。在溫泉微生物菌群中除細菌外,還包括很多古細菌(簡稱古菌)。
  • 寒旱所開展北方荒漠及荒漠化地區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間分布特徵研究
    荒漠及荒漠化地區草地地上生物量與環境因素的關係  中國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方乾旱荒漠、半乾旱草原以及半乾旱與半溼潤過渡區的農牧交錯帶,橫跨中國的東北西部、北部和西北部地區。在此區域內,存在明顯的水熱梯度,使該區域內生態系統特徵存在很大的空間變異性,揭示這些變異性對於探討乾旱半乾旱陸地生態系統空間格局變化規律、未來變化趨勢,以及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具有一定作用。但目前有關陸地生態系統地上生物量研究大多數側重於森林和典型草地方面,針對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區的植被生物量研究相對薄弱。
  • 動物所發現動物食糞行為通過影響腸道菌群調控其能量代謝和認知行為
    此外,食糞行為還可幫助食草動物獲取必要的腸道菌群,保持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研究組揭示小型哺乳動物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的食糞行為對腸道菌群和記憶認知的影響,發現食糞行為可通過改變腸道菌群而調控能量代謝和認知行為。
  • 雲南珍稀瀕危明星動物見面會亮相昆明動物所昆明動物博物館
    雲南珍稀瀕危明星動物見面會亮相昆明動物所昆明動物博物館 2017-06-01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腸道菌群——你所不知道的人體「第二基因組」
    腸道中與人體共生或寄生的微生物如細菌、原生動物、病毒等可被稱為人類的「第二基因組」,「第二基因組」有著龐大數量和類群基礎的細菌,其分布平衡對人體健康尤為重要。一些常見的疾病包括糖尿病、哮喘、慢性腹瀉、腸易激綜合症(IBS)、炎症性腸道病(IBD)、肥胖症、免疫力低下等都被發現與細菌分布平衡的失調有密切關聯。
  • 昆明動物所等通過現生兩棲爬行動物區系演化歷史揭示喜馬拉雅山脈...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團隊基於對喜馬拉雅地區的長期考察研究,重建該地區現生大部分兩棲爬行動物類群的時空演化動態歷史,探討喜馬拉雅山脈隆升及南亞季風發育等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的假說,揭示這些事件對生物分化、遷移的影響。
  • 昆明動物所揭示TRIM5α和TRIMCyp協同限制HIV-1複製作用機制
    昆明動物所揭示TRIM5α和TRIMCyp協同限制HIV-1複製作用機制 2018-05-29 昆明動物研究所 在哺乳動物中共發現了4種TRIMCyp基因融合模式,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重點實驗室鄭永唐課題組發現了其中2種TRIMCyp基因融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