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所發現動物食糞行為通過影響腸道菌群調控其能量代謝和認知行為

2021-02-22 中國生物技術網
  食糞行為(coprophagy)是指動物取食糞便的行為,包括取食自己的糞便和其它動物的糞便(種內、種間),可對營養物質進行重吸收,還可為動物提供必需胺基酸、維生素B、維生素K等,許多小型哺乳動物以此滿足自身對營養的需求。此外,食糞行為還可幫助食草動物獲取必要的腸道菌群,保持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研究組揭示小型哺乳動物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的食糞行為對腸道菌群和記憶認知的影響,發現食糞行為可通過改變腸道菌群而調控能量代謝和認知行為。  棲息在內蒙古典型草原區的布氏田鼠屬於嚴格的植食性小型齧齒動物,具有發達的盲腸、結腸,以及結腸分離機制和規律性的食糞行為。為探究食糞行為如何影響宿主的腸道菌群並產生何種生理效應,該研究給布氏田鼠佩戴塑料脖套(防止動物的口接觸肛門)、在鼠籠底部增加鐵絲網,以限制布氏田鼠的食糞行為。測定布氏田鼠腸道微生物群落結構、能量代謝和認知能力的變化發現,禁止食糞行為降低了田鼠腸道菌群的α多樣性,改變了細菌的豐富度,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增加而厚壁菌門(Firmicutes)降低。當恢復動物的食糞行為後,其腸道菌群的結構和組成也隨之恢復。  進一步研究發現,限制食糞行為會導致動物的很多生理特徵的變化,如食物攝入量增加,但體重降低,盲腸內容物短鏈脂肪酸含量降低(尤其是乙酸、丙酸和丁酸)、胃飢餓素增加,甲狀腺激素T3水平、下丘腦和海馬體中酪氨酸羥化酶含量以及多巴胺和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含量下降。研究還發現,限制食糞行為會影響動物的認知行為,通過對田鼠的記憶和認知水平進行一系列實驗測定(如Y-迷宮、異物識別、個體識別)發現,限制食糞行為後田鼠的認知能力會受到損傷。  為確定限制食糞行為引起布氏田鼠記憶和認知水平的下降是否與腸道菌群有關,該研究給限制食糞行為的動物補加乙酸鹽(一種腸道菌群的主要代謝產物),發現可明顯改善布氏田鼠由於限制食糞行為而引起的認知障礙,下丘腦和海馬體中神經遞質的含量也隨之增加。  該研究以布氏田鼠的食糞行為為核心,首次將食糞行為與腸道菌群和動物的認知水平聯繫起來,發現動物通過食糞行為可補充腸道菌群,保持田鼠核心菌群的穩定,增加代謝產物和維持動物的能量平衡,有利於動物維持正常的記憶和認知水平。  相關成果以Coprophagy prevention alters microbiome, metabolism, neurochemistry and cognitive behavior in a small mammal 為題發表在The ISME Journal 上,動物所農業蟲害鼠害綜合治理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動物生理生態學研究組博士研究生薄亭貝、副研究員張學英為第一作者,研究員王德華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圖1.限制食糞行為可影響布氏田鼠的腸道菌群(0周、4周、8周是動物正常食糞時期,2周、6周是限制動物食糞時期)

  圖2.行為學實驗結果:Y-迷宮、新異物識別、社會識別(補充乙酸鹽可改善限制食糞行為造成的認知障礙)

  圖3.限制食糞行為影響布氏田鼠的腸道菌群和認知水平,補充乙酸鹽可以彌補限制食糞行為對田鼠造成的負面影響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396-020-0711-6

本公眾號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承辦

相關焦點

  • 動物所揭示「腸道菌群—腸—腦」互作調控動物對寒冷環境的適應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研究組曾發現,對於動物越冬具有重要意義的聚群行為(huddling)可提高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腸道菌群的豐富度和多樣性,增加有益菌而降低有害菌的數量,提高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的含量,為宿主提供能量來源,通過菌群移植等多個實驗揭示了腸道菌群介導聚群行為的能量節省機制,為理解腸道菌群與宿主的協同進化提供了新的視角(Zhang et
  • 動物怎麼養成食糞這種特殊的愛好呢?
    食糞行為千千種許多生物學家正在嚴肅地研究動物食糞的行為,他們將食糞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不「挑食」,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來屎不拒」的行為,比如豬。人類的好朋友——狗也是如此。狗主人覺得很委屈,明明好吃好喝地養著愛犬,為什麼它看到屎還是忍不住湊上去呢?
  • 短鏈脂肪酸的模擬人生:如何影響宿主的情緒、認知和行為?
    大量研究表明, 腸道微生物組成的變化會影響神經系統,而移植腸道菌群也可以轉移微生物行為或生理表型。  微生物群-腸-腦軸的研究始於2004年,當時研究人員發現無菌小鼠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對壓力的反應比有菌小鼠要強烈的多。
  • 腦科學日報: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曬傷」腦子是真的
    4,王德華實驗室發現動物的食糞行為通過影響腸道菌群調控其能量代謝和認知行為來源:細胞食糞行為(coprophagy)是指動物取食糞便的行為,在動物中很常見。食糞行為除了對於營養物質的重吸收,還可為動物提供必需胺基酸、維生素B、維生素K等。此外,食糞行為還可以幫助食草動物獲取必要的腸道菌群,保持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功能。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雖然腸道微生物影響T2DM發生發展的機制目前並未完全明確,但就已有的研究顯示,腸道微生物可能通過調控能量吸收和脂肪代謝、膽汁酸代謝、影響短鏈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CFA)產生、調節某些激素的分泌等多個機制影響著糖代謝,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Fredrik B.ckhed教授[42]介紹了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新機制——丙酸咪唑影響(mammalian target
  • 天冷了,腸道菌群幫你禦寒—新聞—科學網
    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王德華告訴《中國科學報》,「很多科學家已經證實,低溫環境會改變小鼠的腸道菌群,同時這種改變與小鼠的能量代謝表型,如體重、攝食量、褐色脂肪組織線粒體解偶聯蛋白1的表達等,密切相關。」 研究人員顯然不滿足於此,接著,他們給一些田鼠飼餵抗生素,部分消除它們自身攜帶的腸道微生物。
  • 從代謝異常到癌症……《自然》綜述作息「混亂」對腸道菌群和健康...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同時克隆出名為period的基因,其所編碼的Per蛋白以二十四小時為周期波動,與人類的晝夜節律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三人對該蛋白的研究最終證明,生物節律受包括Per蛋白在內的一系列蛋白的調控,三人因此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
    動物模型研究確定了從腸道細菌傳播到大腦的分子線索,這些線索可能影響神經功能和/或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本文描述了已知或疑似神經調節活性的細菌代謝產物,定義了從腸道菌群到大腦的信號傳導機制,並討論了腸道細菌分子可能對特定腦細胞發揮的直接作用。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微生物...
    動物模型研究確定了從腸道細菌傳播到大腦的分子線索,這些線索可能影響神經功能和/或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本文描述了已知或疑似神經調節活性的細菌代謝產物,定義了從腸道菌群到大腦的信號傳導機制,並討論了腸道細菌分子可能對特定腦細胞發揮的直接作用。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說話晚、讀書讀不進、每天不開心不全是我們的錯,還可能是腸道菌群有問題。腸道菌群不僅影響消化吸收,還影響神經系統。近年來,科學家們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可能在神經發育,焦慮和抑鬱症的誘發過程中,甚至很多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 屎對於這些動物來說,為什麼這麼香?
    這些研究發現,食糞行為在中小型植食性哺乳動物中最為普遍,而且這些動物甚至還有規律性食糞的習慣,比如家兔、褐家鼠等。  對動物食糞行為的科學研究是從兔子開始的 圖/pixabay  不過科學家們在其他非植食性哺乳動物中也觀察到了這種現象。其中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動物就是狗了,此外還有一個出人意料的食糞選手——家貓,有科學家曾在實驗中發現,家貓在整夜禁食後也會出現食糞的行為。
  • 不同性別的腸道菌群對小鼠行為和大腦結構的調節作用不同
    腸道菌群影響宿主生物學的許多方面,其中包括腦部結構以及功能。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與厭惡性學習調節和焦慮相關行為有關,但研究幾乎只是在雄性個體中進行。該研究評估了不同性別的腸道菌群對於動物大腦結構和行為的影響。為了研究腸道菌群紊亂對厭惡性學習和記憶的性別特異性影響,首先對成年雌性和雄性小鼠口服給予中等劑量的抗菌藥物(neomycin, bacitracin, pimaricin ATM;新黴素,桿菌肽,那他黴素),為期10天。通過16S rRNA測序分析腸道微生物組組成的變化。
  • 研究表明腸道菌群有助於動物在寒冷條件下維持核心體溫
    腸道微生物組已被證實對人類和動物的生理健康存在多種影響。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約翰·斯彼克曼(John Speakman)研究團隊揭示了腸道菌群在低溫條件下對動物的體溫調節過程起到的重要作用。
  • 腸道菌群對抑鬱的影響機制被進一步發現
    了解其機制對於制定有效的治療策略至關重要。近期,巴斯德研究所,Inserm研究所和CNRS的科學家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腸道細菌群落的失衡會導致某些代謝產物減少,從而在小鼠中產生類似抑鬱的行為。這些發現表明健康的腸道菌群有助於正常的大腦功能,並發表在2020年12月11日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 愛滋病患者腸道菌群存在顯著差異,但這與性行為無關
    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RT)有效延長了HIV感染者(PWH)的生存期,並將其發病範圍從愛滋病轉移到與年齡相關的非傳染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代謝性疾病以及肝臟和腎臟相關疾病等。研究發現,引起這些非傳染性疾病的一個關鍵因素是HIV感染相關的炎症和免疫激活,它持續存在於慢性抗病毒治療的HIV感染中,但其病因仍未完全確定。
  • 腸道微生物影響記憶?《自然》揭示菌群變化如何改變大腦
    不難想像,它們與其代謝產物會對人體健康產生諸多影響。而近些年層出不窮的科學研究,揭示出人體微生物的影響之大,仍然時不時突破我們的想像。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再次刷新了我們對腸道菌群的認識。
  • 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清楚了解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神經機制中的作用及其調控的信號通路,能為進一步研究其機制提供理論基礎,並為治療內臟痛提供新的靶點。本文擬從腸道菌群在腦-腸軸中的作用、腸道菌群及其分泌物在內臟痛中的作用、作為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參與內臟痛、通過影響迷走神經等方面闡述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 中美學者證實,腸道菌群通過circRNA/miRNA網絡,調控腫瘤轉移
    該研究發現,廣譜抗生素(ABX)能夠增加癌症轉移,通過深度測序,結合動物模型和糞便移植對腸道菌群進行分析,發現腸道菌群通過IL-11/circRNA/miRNA/SOX9軸,在調控癌症進展和轉移中起著關鍵作用。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腸道菌群對宿主免疫系統的發育起到了關鍵作用,可刺激機體在腸道形成更多的淋巴組織,並提高免疫球蛋白在血漿和黏膜中的水平,使免疫系統處於一種適度的活躍狀態,對入侵體內的病原菌保持有效的免疫作用。無菌動物的淋巴系統、抗體形成等發育不良,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都低於普通動物。無菌動物進行腸道菌群移植後,其免疫系統的發育明顯好轉。
  • 獨特的代謝生態位使菌株能夠植入腸道菌群
    菌株的定植一直是一個重要問題,無論是嬰幼兒的早期定植還是希望通過菌群幹預改變菌群構成或益生菌補充的方式實現益生菌的定植。但是受原有菌群互作和環境影響,如何提高菌株定殖效率和改善定向增殖效果存在很大困難。通過獨特的營養代謝特徵使用稀有營養系統可實現控制菌種移植,並且不受原菌群結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