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別的腸道菌群對小鼠行為和大腦結構的調節作用不同

2020-12-03 中國生物技術網

腸道菌群影響宿主生物學的許多方面,其中包括腦部結構以及功能。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與厭惡性學習調節和焦慮相關行為有關,但研究幾乎只是在雄性個體中進行。

來自美國紐約Vassar學院的Hadley Creighton Bergstrom團隊在bioRxiv上發表了題為Sex-specific gut microbiota modulation of aversive conditioning and basolateral amygdala dendritic spine density 的文章。該研究評估了不同性別的腸道菌群對於動物大腦結構和行為的影響。

為了研究腸道菌群紊亂對厭惡性學習和記憶的性別特異性影響,首先對成年雌性和雄性小鼠口服給予中等劑量的抗菌藥物(neomycin, bacitracin, pimaricin ATM;新黴素,桿菌肽,那他黴素),為期10天。通過16S rRNA測序分析腸道微生物組組成的變化。之後通過評估小鼠曠場實驗(Open field behavior),厭惡學習(cued aversive learning),情境回憶(context recall)和線索回憶(cued recall)行為來檢測小鼠行為變化。

結果顯示,ATM在不同性別之間誘導出不同的腸道菌群失調模式,對雌性的影響更大。小鼠行為也具有性別特異性的影響。在礦場實驗中,實驗組雄鼠而不是雌鼠表現出運動能力變化和焦慮樣行為的改變。實驗組的雌鼠(而非雄鼠)表現出厭惡性記憶獲得和線索回憶障礙。ATM對先前鞏固的恐懼記憶的喚起沒有影響,表明腸道菌群紊亂會優先影響厭惡性學習。

接下來,作者分析了基底外側杏仁核(basolateral amygdala BLA)主要神經元的形態發現,ATM可以對不同性別的神經棘密度產生不同的影響。實驗組雄鼠比雌性小鼠的BLA神經棘密度高,實驗組的雌雄小鼠都比對照組神經棘密度高。

這些數據揭示了不同性別的小鼠腸道菌群對厭惡性調節,焦慮樣行為和BLA神經元結構的影響亦不同。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101/2020.07.21.213116.

來源:BioartReports

相關焦點

  • 胡柚黃酮對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模型腸道菌群的調節作用
    研究表明,FLS能夠利用其抗氧化和抗炎特性在超重胰島素抵抗大鼠中發揮潛在的肥胖治療作用,並降低血漿脂質濃度,改善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飲食誘導的大鼠心血管功能障礙和肥胖。在FLS發揮作用的機制中,腸道菌群被認為起到核心作用,這不僅是因為一些FLS具有抑菌作用,而且也特異性地促進了部分細菌的增殖。然而,胡柚黃酮與肥胖宿主腸道菌群間的相互作用並不清楚。
  • 羊棲菜酵素:具有調節腸道菌群功能的作用
    本研究以灌胃酵素和灌胃生理鹽水的小鼠為研究對象,採集糞便進行灌胃酵素和未灌胃酵素組小鼠的腸道菌群進行差異性研究。本課題組利用16SrRNA的基因測序與代謝組學的聯合應用技術,研究羊棲菜酵素對小鼠腸道菌群和代謝產物的影響。
  • 前沿研究丨腸道菌群是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潛在靶點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近年的相關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那麼,腸道菌群是如何影響神經系統的,可通過哪些方式調節腸道菌群?飲食和營養在塑造腸道菌群中起哪些作用?(1)腸道菌群調節神經遞質信號。目前已經證明腸道菌群和特定細菌可以通過控制神經遞質及其受體進而調節中樞系統和外周系統中的神經遞質信號。①腸道菌群可以調節中樞神經遞質及其受體的表達。例如,與正常小鼠相比,無菌(germ-free, GF)小鼠在不同腦區顯示出不同水平的5-HT、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和相關受體。
  • 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內臟痛痛覺感受器廣泛分布於各個內部臟器,可接受牽拉刺激、pH值變化、細菌產物、免疫介質和神經遞質的釋放等不同形式的刺激信號,上傳至大腦皮質特定的內臟感覺區域,產生痛覺。 內臟痛產生的環境中即存在腸道菌群及其分泌物,腸道菌群可以看作是一種代謝的「器官」,其能很好地調節機體的生理功能。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3)細菌酶可產生神經毒性代謝物,如D-乳酸和氨,甚至有益的代謝物如短鏈脂肪酸也可能發揮神經毒性。(4)腸道微生物可以與人類產生相同的激素和神經遞質。這些激素的細菌受體影響微生物的生長和毒力。(5)腸道細菌直接刺激腸神經系統的傳入神經元,通過迷走神經向大腦發送信號。通過這些不同的機制,腸道微生物塑造了睡眠和下丘腦 – 垂體 – 腎上腺軸的應激反應的結構。
  • Science|腸道菌群調節的CART+腸道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腸道菌群的密度和多樣性從近端到遠端逐漸增加,是否不同區域的iEAN翻譯差異受到菌群的影響?同時,GF結腸和迴腸中SST+和CART+神經元數目減少,回補SPF腸道菌群可增加SST+和CART+神經元數量及神經纖維的密度;GF小鼠迴腸和十二指腸中iEAN的數目顯著減少,而結腸維持不變,回補SPF腸道菌群可恢復迴腸iEAN數量,而對結腸沒有影響。
  • 最新研究:健康腸道菌群對於大腦健康很重要,調節大腦功能與情緒
    過去很多研究發現,腸道菌群與大腦一些疾病存在可能的關聯,比如老年痴呆症,並且發現主要通過腦腸軸來實現調控,因為腸道擁有人體第二多的神經細胞。最近,巴斯德研究所、CNRS和Inserm的一個科學家聯盟發現,慢性壓力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可以導致類似抑鬱的行為,特別是通過導致血液和大腦中的脂質代謝物(內源性大麻素)減少而引起的。
  • 調節腸道菌群也能減肥?這是不是又一個智商稅
    作者之前在小鼠中的研究發現,即使宿主生物體恢復到正常體重後,一段時間的肥胖也會導致微生物組成的長期改變。微生物組的這種類似記憶的行為介導了之前肥胖的宿主加速體重恢復的易感性。微生物組的體重調節作用是通過膳食黃酮類化合物的降解實現的,這種降解導致脂肪組織的代謝活性降低,能量消耗減少。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
    本文描述了已知或疑似神經調節活性的細菌代謝產物,定義了從腸道菌群到大腦的信號傳導機制,並討論了腸道細菌分子可能對特定腦細胞發揮的直接作用。 許多發現是最近才發現的,本「觀點」中描述的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是新穎的,尚待廣泛驗證。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微生物...
    動物模型研究確定了從腸道細菌傳播到大腦的分子線索,這些線索可能影響神經功能和/或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本文描述了已知或疑似神經調節活性的細菌代謝產物,定義了從腸道菌群到大腦的信號傳導機制,並討論了腸道細菌分子可能對特定腦細胞發揮的直接作用。
  •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之一。
    神經活性物質可以激活腸神經、迷走神經;或者經血液循環作用於宿主的神經 - 內分泌系統,調節 GABA、5-HT 等神經遞質的濃度。此外,腸道菌群對於外周炎症反應的調節,也會對大腦活動產生影響。 腸道菌群也被發現與多種神經系統疾病有關。
  • 腸道微生物影響記憶?《自然》揭示菌群變化如何改變大腦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再次刷新了我們對腸道菌群的認識。科學家通過小鼠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的變化會改變大腦神經元的功能和結構,進而影響動物的行為。同期刊發的評論給予這項工作很高評價,認為「代表了我們對腸-腦相互作用的理解有了一次飛躍」。
  • Nature重磅:腸道菌如何影響大腦,幫助消除恐懼相關的行為
    導讀 2019年10月下旬,《Nature》刊載了一種存在於「腸道微生物-腦細胞」間前所未有的細胞和分子交流機制。簡單來說,即微生物群的改變可以對神經元功能和與學習相關的可塑性產生相當大和持久的影響,進而能調節恐懼消退行為。
  • 不同環境微生物暴露對小鼠生命早期腸道菌群定植的影響
    為了探討不同環境微生物暴露對生命早期小鼠腸道菌群定植的影響,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謝佳麗, 金雯, 等選取無特殊病原體6~8周BALB/c小鼠24隻(雌16隻,雄8隻),雌雄2︰1合籠,受孕後按子代不同時期(胎兒期、哺乳期、兒童期)的飼養環境分為4組。
  • 腸道菌群是咋回事?營養師帶你了解,腸道菌群的5大生理作用?
    二、幫助消化食物和營養物質的吸收、合成一些重要的維生素,維持正常的腸道運動這個大家都知道,胃兼有消化、吸收和內分泌功能,胃的消化功能是藉助於胃液的化學作用和胃運動的機械作用,經過咀嚼和吞咽,在受胃液的水解作用和胃運動的研磨,變成食糜,逐漸進入十二指腸,小腸是人體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小腸黏膜能合成與分泌多種酶類、磷脂類物質,參與機體對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及代謝活動的調節。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2腸道菌群的分類人類的腸道菌群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①依據自然屬性分類。腸道菌群已經鑑定出細菌的9個門,包括:厚壁菌門、擬桿菌門、變形菌門、放線菌門、疣微球菌門、梭桿菌門、藍藻菌門、螺旋體門、VadinBE97門。
  • 腸道菌群對抑鬱的影響機制被進一步發現
    近期,巴斯德研究所,Inserm研究所和CNRS的科學家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腸道細菌群落的失衡會導致某些代謝產物減少,從而在小鼠中產生類似抑鬱的行為。這些發現表明健康的腸道菌群有助於正常的大腦功能,並發表在2020年12月11日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 腸道微生物群與不健康衰老|微生物群|健康狀況|腸道菌群|虛弱者|...
    健康相關的行為也有助於健康的微生物群,如果微生物群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不同老年人之間的腸道微生物差異比不同年輕人之間更大。早期年齡段的菌群變化更加迅速,基本上出生第一年每個月都有其對應的年齡菌群特徵,之後到菌群的年齡特徵範圍變寬。
  • ...微生物群|腸道菌群|過敏性|益生菌|細胞|丁酸|嬰兒|-健康界
    生命的前1000天(即從受孕到2歲)似乎代表了微生物組調節的關鍵機會窗口。在這一時期之後,腸道微生物群趨向於獲得具有不同微生物群落組成和功能的類似成人的結構。此前已證實,Treg細胞中的MyD88調節IgA對腸道菌群和飲食抗原的反應,而這反過來在促進宿主-微生物組共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菌群失調導致FA中共生菌群-Treg細胞MyD88–RORγt +軸破壞。FA嬰兒和小鼠的分泌型IgA與腸道菌群的結合減少,並且IgE結合明顯增加。
  • 腸道微生物對睡眠調節中的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了腸道微生物群對睡眠的影響,這項研究由日本筑波大學研究人員進行,揭示了細菌怎麼改變腸道的環境和菌群,從而影響睡眠等行為。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柳澤正史教授說:「我們發現微生物的消耗消除了腸道中的血清素,我們知道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會影響睡眠-覺醒周期。」 「因此,通過改變飲食來改變腸道中的哪些微生物有可能幫助那些睡眠困難的人。」這項新的研究建立在先前工作的堅實基礎上,該工作建立了認知和大腦發育要素與腸道微生物健康和新陳代謝之間的緊密聯繫。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