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節腸道菌群也能減肥?這是不是又一個智商稅

2020-12-04 纖欲2020

目前治療肥胖主要是通過節食和減肥手術來限制卡路裡的攝入,通過體育鍛鍊和藥物治療來調節食慾和促進能量消耗,然而這些方法往往帶來一些不良後果。而且,很多人只是暫時的體重減輕,比如節食減肥的人,最終恢復到正常飲食後,體重又會馬上反彈回來,甚至比以前更重。最近經常有文章說腸道菌群和肥胖有關係,由此誕生了一個新的減肥流派:調節腸道菌群減肥。這個流派號稱不用節食、不用運動、只靠吃就能減肥

媽呀!這不是所有在為減肥努力的人民的終極夢想嗎?

那這有沒有科學依據呢?我們來扒一扒這個說法的來龍去脈

這個說法引用的是上海交大趙立平教授在2012年的一篇學術報告表明:

他們研究了一個樣本,在23周內減重51.4公斤,注意是公斤!主要做了什麼事情呢?就是在這個人體內發現了陰溝腸桿菌B29,並佔到腸道菌群總量的35%,通過菌群幹預4周後消滅了這種菌,就成功減重了該患者,而且該患者的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全都恢復了正常水平。

那這個是不是個例呢?趙教授的團隊將這種病菌移植到其他志願者的腸道內,發現原來很瘦的人也會快速長胖,這就完美解釋了為什麼有的人吃那麼多還是瘦子,而有的人吃很少,運動量很大,還是胖。

美國JeffGordon實驗室,還有其他一些實驗室,有大量證據證明,無菌動物吃高熱量的飼料是不會肥胖的。

2018年三月趙教授在《科學》周刊發表一個用高膳食纖維幹預菌群來改善糖尿病的臨床研究的論文,論文裡清楚地表明通過3個月的膳食纖維幹預,處理組比對照組的體重降得多,血糖改善的快,血脂也下降得比較快。

膳食纖維人又不能利用,怎麼能改善糖尿病呢?為了驗證想法,趙教授團隊將幹預前和3個月改善了後的菌群移植到無菌動物裡,發現幹預前的菌群能讓小鼠血糖出現異常,幹預後的菌群小鼠血糖不但不出現異常,反而會改善,進一步證明了膳食纖維引起腸道菌群變化,這種變化對糖尿病和肥胖都是有因果關係的

轉化醫學大獎得主Christoph A. Thaiss於2018年11月23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得獎文章Microbiome dynamics in obesity(中文標題:肥胖中微生物組動態)指出:

關於肥胖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成功減肥後,肥胖個體的體重迅速回升,這種現象通常被稱為復發性肥胖。

作者之前在小鼠中的研究發現,即使宿主生物體恢復到正常體重後,一段時間的肥胖也會導致微生物組成的長期改變。微生物組的這種類似記憶的行為介導了之前肥胖的宿主加速體重恢復的易感性。

微生物組的體重調節作用是通過膳食黃酮類化合物的降解實現的,這種降解導致脂肪組織的代謝活性降低,能量消耗減少。當我們恢復類黃酮水平時,能量消耗正常化,體重恢復得到改善。

原文連結:Science| 深度解析腸道菌群與肥胖

這解釋為什麼減肥後很容易反彈。因為你的腸道菌群是有記憶的,很快種群會恢復,恢復後,你的身材還會慢慢恢復原樣。只有通過調整腸道菌群生長環境來調整腸道菌群結構,才能成功減肥不反彈。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國外的研究者還鑑定出 3 種導致肥胖的細菌,美其名曰「胖菌」———顫桿菌和梭菌屬 14a 簇及 4 簇。

如此大量科學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和肥胖之間確實有很大的關聯性,也就是說通過膳食纖維來改善腸道菌群生長環境,從而調節腸道菌群結構確實可以達到減肥的功效,那我們平時節食運動有沒有效果呢?看圖

為什麼說腸道菌群的作用會佔90%呢?我們更深一步地從原理上進行解析,有點過於專業,大家耐心看一下:

哺乳動物體內脂肪組織主要分為白色脂肪組織和褐色脂肪組織,其中白色脂肪組織主要通過甘油三酯的形式儲存能量,而褐色脂肪組織則是一種非常特化的產熱器官,能夠把能量直接以熱的形式散發出來。在解剖學上,褐色脂肪組織主要分布於肩胛間、腎周和腋窩等部位,在某些外源性刺激下,白色脂肪組織會發生褐變,比如寒冷刺激可以使白色脂肪組織褐變,通過產熱來應對寒冷環境的脅迫。 所以,增加能量消耗的一種可能方式是增強白色脂肪組織的褐變和褐色脂肪組織的產熱活性

近15年來,大量研究表明腸道菌群是宿主代謝穩態和能量平衡的重要調節因子。腸道菌群的活動可以導致特定的細菌代謝物(短鏈脂肪酸)和結構組分(脂多糖和肽聚糖)的產生。這些物質在肥胖及其相關代謝性疾病的發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時,腸道菌群也是調節褐色脂肪組織活性和白色脂肪組織褐變的重要內源性因子。

無菌小鼠和抗生素清除腸道菌群的小鼠證明腸道菌群參與調節褐色脂肪組織活性和白色脂肪組織褐變

無菌小鼠的盲腸變大,腸絨毛變薄,其從食物中獲取的能量顯著降低。無菌狀態下,宿主的能量代謝也發生了變化,表現為褐色脂肪組織活性相關的代謝產物增加,表明褐色脂肪組織中脂質分解代謝過度激活。因此,腸道菌群可以調節褐色脂肪組織的代謝。

使用抗生素清除小鼠腸道菌群可以促進皮下和內臟脂肪中白色脂肪組織褐變的發生,表現為褐色脂肪標誌物的表達增加,但是對褐色脂肪組織的活性沒有明顯影響。清除腸道菌群對白色脂肪組織的這種影響伴隨著糖耐量和胰島素敏感性的顯著改善以及脂肪量和脂肪細胞大小的顯著降低,在遺傳性肥胖和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中都是如此。通過菌群移植重建抗生素處理小鼠或無菌小鼠的腸道菌群,可以導致葡萄糖耐量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受損、白色脂肪量和脂肪細胞大小增加、褐變基因的表達減弱。因此,通過清除小鼠的腸道菌群可以促進白色脂肪組織褐變和減少肥胖。

清除腸道菌群導致的這些代謝改善是由皮下白色脂肪中嗜酸性粒細胞浸潤、2型細胞因子信號增強和替代性活化的M2巨噬細胞增加所介導的。小鼠在清除腸道菌群後,嗜酸性粒細胞產生的IL-4水平升高,導致替代性活化的M2巨噬細胞增加,而這些細胞參與褐色脂肪組織的活性和白色脂肪組織的褐變。具體來說,替代性活化的M2巨噬細胞導致酪氨酸羥化酶的表達增加,這是兒茶酚胺生物合成途徑的關鍵酶,從而導致去甲腎上腺素(兒茶酚胺類物質)的釋放增加,誘導白色脂肪組織中的脂質分解,刺激褐色脂肪組織中產熱基因的表達。

因此,腸道菌群可能通過調節褐色脂肪組織的代謝和白色脂肪組織的褐變,從而在健康以及肥胖和代謝性疾病中發揮作用

所以經過鑑定,通過食品補充水溶性膳食纖維,以達到調節腸道菌群來減肥是有效的,但還是需要同時結合飲食機構的改變,以更快更有效的調節菌群結構。

相關焦點

  •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親身試驗,調節腸道菌群能減肥
    2010年,趙立平的減肥故事登上了美國《科學》雜誌,瘦身前後的對比照片給人很大衝擊力,趙立平減肥成功的秘訣,在於他是一位勇於把自己當成「小白鼠」的科學家――他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實現了自己的減肥目標。而他登上雜誌的原因,在於他所研究的領域正巧符合當期雜誌的封面主題――「微生物組學」。
  • Science|腸道菌群調節的CART+腸道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下一步,研究人員對腸道菌群調節的iEAN在腸道生理中的作用進行探索。CART+神經元在迴腸和結腸中富集,受菌群的雙向調節,且腸內分泌細胞(EEC)不表達;AGRP+神經元在結腸中特別豐富,GF小鼠中減少;NPY+神經元在十二指腸富集,不受菌群的影響,所以選定這3種神經元作為研究對象。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腸道菌群|微生物|益生菌|解密|長壽|疾病...
    動物遺傳育種研究所李英團隊在《Current Biology》發表的一項關於壽老人和年輕人群腸道菌群研究發現長壽老人腸道菌群多樣性和菌群豐度顯著高於年輕組,這一結論在義大利相應人群中也得到了證實,提示更多有益菌群以及更豐富的菌群多樣性可能是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 天冷了,腸道菌群幫你禦寒—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課題組,多年間一直探究布氏田鼠的生理適應調節機制。近來他們發現,這種小動物不僅依靠穴居抱團、屯糧養膘來對抗嚴寒,就連肚子裡的腸道微生物,也做出了重要貢獻。日前,他們在《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The ISME Journal)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揭示了腸道菌群在布氏田鼠體溫調節和代謝產熱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 羊棲菜酵素:具有調節腸道菌群功能的作用
    本試驗擬利用基於16SrRNA的MiSeq高通量測序技術找出腸道主要菌群變化,利用糞便上清代謝組學找到顯著差異生物標誌物,揭示羊棲菜酵素對腸道菌群代謝產物的影響,探討羊棲菜酵素與腸道微生物菌群之間的聯繫。研究表明:羊棲菜酵素不僅能改善腸道菌群紊亂,還能對其代謝起到回調作用,說明羊棲菜酵素具有調節腸道菌群功能的作用。
  • 關於飲食對調節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你了解多少?
    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取決於多種原因,其中飲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有研究表明:飲食可以對腸道微生物產生重大影響,新的飲食習慣可以重塑腸道微生物群落,而且這些變化是協調的和可逆的。因此人們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習慣調節腸道菌群,以達到改善腸道健康的目的。
  •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03:01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Joao B.
  • 前沿研究丨腸道菌群是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潛在靶點
    ①腸道菌群直接產生神經遞質,已有研究表明,腸道細菌可以產生大量的神經遞質。例如,在體外研究中,念珠菌屬、鏈球菌屬、埃希氏菌屬和腸球菌屬能產生5-HT,芽孢桿菌屬和沙雷菌屬能產生多巴胺,埃希氏菌屬、芽孢桿菌屬、酵母屬可以產生去甲腎上腺素,乳桿菌屬可以產生乙醯膽鹼,乳桿菌和雙歧桿菌可以分泌GABA。此外,據推測一些腸道細菌產生的色胺可以抑制大腦中的5-HT功能,但仍有待進一步驗證。
  • 胡柚黃酮對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模型腸道菌群的調節作用
    在FLS發揮作用的機制中,腸道菌群被認為起到核心作用,這不僅是因為一些FLS具有抑菌作用,而且也特異性地促進了部分細菌的增殖。然而,胡柚黃酮與肥胖宿主腸道菌群間的相互作用並不清楚。表明FLS能夠調節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腸道菌群在門水平上的組成。
  • 最新研究:健康腸道菌群對於大腦健康很重要,調節大腦功能與情緒
    過去很多研究發現,腸道菌群與大腦一些疾病存在可能的關聯,比如老年痴呆症,並且發現主要通過腦腸軸來實現調控,因為腸道擁有人體第二多的神經細胞。最近,巴斯德研究所、CNRS和Inserm的一個科學家聯盟發現,慢性壓力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可以導致類似抑鬱的行為,特別是通過導致血液和大腦中的脂質代謝物(內源性大麻素)減少而引起的。
  • 腸道菌群與疾病
    2菌群與疾病一般情況下,腸道菌群與人體和外部環境保持著一個平衡狀態,對人體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但是這種平衡在某些情況下,可被打破,形成腸道菌群失調,表現為腸道菌群在種類、數量、比例、定位和生物學特性上的變化。
  • 神助攻|通過飲食調節腸道菌群 可以提高運動員耐力表現
    在人體中,腸道菌群的組成和結構受代謝生態位(主要是飲食、抗菌藥物和生活方式行為)、宿主遺傳學、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炎症狀態和宿主—微生物串擾的調節。耐力運動會導致α-多樣性的增加,α-多樣性是指個體內一個樣本中種類分類群或譜系的數量盒分布。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共生菌是長期寄居在腸道內組成相對穩定的微生物,佔據腸道細菌數量的99%,在進化過程中通過個體適應和自然選擇形成,與宿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是機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機體有益無害。條件致病菌,顧名思義,是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導致疾病的細菌。這類細菌在腸道內比較少,通常由於大量共生菌的存在,條件致病菌並不容易大量繁殖以致對人體造成危害,常見的條件致病菌是腸球菌和腸桿菌。
  • 腸道菌群是咋回事?營養師帶你了解,腸道菌群的5大生理作用?
    腸道菌群,最近這些年在生命科學領域研究中是非常熱門的一個話題,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視,那腸道菌群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什麼作用,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認識腸道菌群:說起「細菌、真菌」,很多人都知道,它們都是一種微生物,廣泛存在於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中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iIEL可通過Fas受體及穿孔素殺滅入侵的病原體和變性的上皮細胞,也能分泌IL-22、IL-24、IL-25、TNF-2α、TGF-β來調節其它淋巴細胞與上皮細胞的功能。固有層淋巴細胞(LPL),彌散地分布於腸道黏膜的固有層內,主要為CD4 + T細胞和SIgA + B 細胞。
  • Sci Rep:嬰兒糞便不僅富含益生菌,還能有效調節腸道菌群
    這一直被認為是中醫的荒謬之處。然後,新近一些研究卻越來越認識這些人體和動物「廢物」可能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只是過去沒有認識到而已。下面是最新一篇報告.近日, Nature旗下《科學報告》雜誌刊發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從嬰兒糞便中腸道菌群分離出來的益生菌,可有效調節腸道菌群,並能增加小鼠腸道和人體糞便中短鏈脂肪酸的產量。
  • 提醒:這幾個治療方法,可調節腸道菌群
    當病毒、細菌、衣原體等病原體感染後引起腸道黏膜的炎症反應,同時感染引發血管和腸黏膜損傷,導致黏膜屏障受到破壞,腸道內菌群紊亂,免疫調節失衡,腸道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進一步造成組織損傷,從而出現腹瀉、腹痛、粘液膿血便等臨床表現。
  • 安琪紐特:中間多少行人淚,乳鐵蛋白智商稅?
    今年抵抗力產品最火的莫過於乳鐵蛋白了,奶粉、營養品中均作為高端主打配方,乳鐵蛋白原料也超過10倍的瘋長,關於乳鐵蛋白是不是智商稅的討論也此起彼伏。認為「沒交智商稅」一方,論據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官方認證,美國FDA將乳鐵蛋白認定為GRAS(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中國營養學會婦幼營養分會發布了《乳鐵蛋白嬰幼兒健康效應專家共識》,乳鐵蛋白是繼DHA之後又一個達成共識的、被認可功效的嬰幼兒營養素;二是,有明確的功效研究,從1991年開始已經在嬰幼兒腹瀉、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 肥胖與腸道菌群紊亂有關,他汀類藥物是潛在微生物調節治療劑
    在題為「他汀類藥物治療與腸道微生物菌群失調的低患病率相關」的論文中,Jeroen Raes (VIB-KU Leuven)和他的同事在Metacardis的一個隊列群中對腸道細菌進行了研究,這個隊列群由來自三個國家(法國、丹麥和德國)的近900人組成,體重指數在18到73公斤之間。
  • 不同性別的腸道菌群對小鼠行為和大腦結構的調節作用不同
    腸道菌群影響宿主生物學的許多方面,其中包括腦部結構以及功能。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與厭惡性學習調節和焦慮相關行為有關,但研究幾乎只是在雄性個體中進行。該研究評估了不同性別的腸道菌群對於動物大腦結構和行為的影響。為了研究腸道菌群紊亂對厭惡性學習和記憶的性別特異性影響,首先對成年雌性和雄性小鼠口服給予中等劑量的抗菌藥物(neomycin, bacitracin, pimaricin ATM;新黴素,桿菌肽,那他黴素),為期10天。通過16S rRNA測序分析腸道微生物組組成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