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腸道菌群有助於動物在寒冷條件下維持核心體溫

2020-12-04 經濟日報

腸道微生物組已被證實對人類和動物的生理健康存在多種影響。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約翰·斯彼克曼(John Speakman)研究團隊揭示了腸道菌群在低溫條件下對動物的體溫調節過程起到的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棕色脂肪組織是一種功能特化為產熱的組織,低溫時動物通過激活棕色脂肪組織和促進白色脂肪棕色化的方式增加產熱,以維持體溫。為探討腸道菌群在棕色脂肪激活過程中的作用,團隊科研人員利用不同的抗生素配方處理小鼠以清除小鼠的腸道菌群,發現缺失腸道菌群的小鼠體溫調控機制受到破壞,該結果在無菌小鼠中也得到了證實。具體而言,他們發現腸道菌群的缺失減弱了棕色脂肪組織中UCP-1蛋白表達量的增加,降低了白色脂肪組織的棕色化水平。

團隊負責人解釋,產生這種作用的原因可能是,寒冷條件下,動物為了維持體溫需要更多的熱量,而腸道菌群被破壞後,動物不能消化足夠數量的食物,以滿足寒冷條件下的熱量需求,而其對棕色脂肪組織的影響可能也是一個次生效應。此外,該研究還證實,在腸道菌群受到抗生素破壞後,採用灌胃的方式補充細菌代謝產物丁酸鹽,可以部分恢復小鼠的產熱能力,緩解抗生素的損傷作用,這表明腸道微生物在冷暴露誘導產熱的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信號傳導作用。

近年來,腸道微生物組研究持續快速發展,本研究加強了對腸道微生物的生理學和健康意義的了解。該研究雖然是在小鼠模型中進行的,對人類是否具有借鑑意義也需謹慎對待,但對人類健康研究仍具有重要啟示。例如,老年人在寒冷環境下體溫調控機制會出現很多問題,因而更容易出現體溫過低現象。而人類微生物組是會隨年齡發生變化的,這是否也與老年人的體溫調節機制損傷有關?通過改變微生物組的變化能否對老年人起到保護作用?這些都是值得期待並需要更進一步探討的方向。

該研究於3月5日(北京時間24時)發表在Cell Reports雜誌上,該項工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先導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經濟日報 記者:沈慧 責編:渠麗華)

相關焦點

  • 動物所揭示「腸道菌群—腸—腦」互作調控動物對寒冷環境的適應機制
    恆溫動物維持高而恆定的體溫需要付出很高的代價。褐色脂肪組織(brown adipose tissue, BAT)產熱(非顫抖性產熱)是一種高效迅速的產熱方式,受交感神經支配,在小型哺乳動物(包括冬眠動物)的體溫調節中發揮關鍵作用。
  • 天冷了,腸道菌群幫你禦寒—新聞—科學網
    然後將這些「無菌田鼠」分組進行菌群移植,一部分植入住在溫暖環境中的田鼠腸道菌;另一部分植入居住在寒冷環境中的田鼠腸道菌。結果發現,儘管這些田鼠接下來都一樣生活在室溫環境下,但移植了低溫菌群的動物的產熱和攝食量都明顯高於移植常溫菌的動物。
  • 腸肺軸重大突破:腸道菌群更成熟,兒童哮喘就低發
    Nature Medicine最新發表了來自歐洲多國的PASTURE出生隊列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有著豐富微生物環境的農場中長大,對嬰兒出生後第一年的腸道菌群的成熟有積極影響,從而有助於預防兒童哮喘。菌群產生短鏈脂肪酸丁酸的能力(比如產丁酸的Roseburia和糞球菌屬等的豐度),部分介導了這種保護性作用。這些結果也再次提示了肺-腸軸的存在,腸道菌群可能通過特定代謝產物影響肺部健康。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共生菌是長期寄居在腸道內組成相對穩定的微生物,佔據腸道細菌數量的99%,在進化過程中通過個體適應和自然選擇形成,與宿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是機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機體有益無害。條件致病菌,顧名思義,是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導致疾病的細菌。這類細菌在腸道內比較少,通常由於大量共生菌的存在,條件致病菌並不容易大量繁殖以致對人體造成危害,常見的條件致病菌是腸球菌和腸桿菌。
  • 研究表明,保持健康的腸道菌群可以減緩與年齡有關的肌肉流失
    實際上,研究表明,一些運動強度較高的舉重運動員的肌肉成分與二十歲的年輕人一致。鍛鍊肌肉力量在保持肌肉質量方面起著關鍵作用,但其他因素也起著作用。吃什麼是影響身體成分的因素。如果你沒有攝入足夠的總卡路裡並獲取足夠的蛋白質,則身體會進入分解代謝狀態,並分解肌肉組織。並且動物研究表明,個體腸道菌群的組成也可能在與年齡有關的肌肉流失中起著作用。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腸道菌群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本文研究還能幫助我們理解腸道中的微生物菌群如何與宿主建立持久和特殊的關係來維持機體健康。研究者Nathalie Juge表示,我們利用羅伊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reuteri)作為模型來研究腸道微生物菌群如何適應宿主機體,羅伊氏乳桿菌是許多不同動物機體中最常見的一種腸道菌群。
  • 健康的人類微生物組|微生物群|腸道菌群|人類|健康|細菌|植物|...
    健康微生物群的核心標誌;微生物群的抵抗力,彈性和穩定性;有助於人類健康和疾病預防的微生物代謝途徑和種類;現代農業與人類健康腸道微生物。# 核心腸道菌群的佔比另外主要從核心腸道菌群的佔比來評估。健康的腸道菌群雖然構成多樣,但是存在一部分核心的腸道菌群,它們是腸道菌群的基石,如果這些菌的佔比不足30%表示腸道菌群環境已不由這些健康菌佔主導,很可能為病原菌提供生存環境。
  • 腸道菌群有助於結腸癌篩查?
    ,利用腸道菌群構成作為一種篩查工具可以檢測出腺瘤和癌變病灶的存在。該研究顯示,「腸道菌群和結腸腫瘤的形成之間的關係非常有趣,」未參與研究的Patrick Boland教授(‍‍但是陽性結果也可以表明其他疾病,也就是假陽性結果。此外,FBOT特異性很高,但是敏感性差。一些研究顯示其敏感性低於10%。研究人員繼續道。大約70%的結直腸癌是自發的,沒有明確的原發灶。飲食、酒精和慢性炎症都可能導致該疾病,但是不會反映在糞便潛血試驗結果當中。
  • 腸道菌群失調及其相關疾病研究進展
    2 腸道菌群失調2.1抗生素誘導的腸道菌群失調 正常生理狀態下,腸道菌群與機體處於動態平衡狀態,但當正常菌群受到來自於機體內外的理化、生物因素的刺激時,就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衡,進而引發疾病。導致腸道菌群失調的原因很多,主要有飲食改變、疾病及抗生素的使用等。其中,臨床上最常見的原因是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尤其是廣譜抗生素的長期應用。劉崇海等[5]選用臨床上常用的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處理小鼠,建立了腸道菌群失調動物模型,並經口灌服白色念珠菌,進一步加重菌群失調。研究證實了Toll 樣受體( TLR) 是天然免疫中的重要模式識別受體,經逐級信號傳導過程參與抗感染的炎症過程。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腸道菌群|微生物|益生菌|解密|長壽|疾病...
    動物遺傳育種研究所李英團隊在《Current Biology》發表的一項關於壽老人和年輕人群腸道菌群研究發現長壽老人腸道菌群多樣性和菌群豐度顯著高於年輕組,這一結論在義大利相應人群中也得到了證實,提示更多有益菌群以及更豐富的菌群多樣性可能是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關於IBD發病機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遺傳易感性、免疫異常、腸道菌群改變。近來愈來愈多的研究認為IBD可能主要由遺傳易感體質決定,免疫調節紊亂是關鍵的直接發病機制,腸道菌群是這種免疫損傷過程的重要激發因素,環境精神等因素可能是發病的誘因,這一觀點得到 大多數學者的支持。本文重點介紹腸道菌群在UC的變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應用。
  • 羊棲菜酵素:具有調節腸道菌群功能的作用
    腸道菌群作為胃腸道內環境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持機體健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機體消化吸收的過程中,營養攝取可導致腸道微生物系統發生變化,研究表明,發酵食品對機體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會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帶來機體糖分解有關的菌群、產SCFAs(短鏈脂肪酸)的菌群的豐度減小以及蛋白質分解的菌群增多等變化。多項研究結果表明:酵素可能與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構成有關。
  • 前沿研究丨腸道菌群是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潛在靶點
    近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揭示腸道菌群在調節宿主生理功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如維持宿主的免疫和代謝平衡。人從一出生便獲得了腸道菌群,並且在整個生命周期中,腸道菌群會經歷各種各樣的變化(表1)。嬰兒出生時,從母親那裡獲得腸道菌群。3歲以前,腸道菌群密度較低且易變,菌群組成變化劇烈。
  • Sci Rep:嬰兒糞便不僅富含益生菌,還能有效調節腸道菌群
    深入研究有助於開發預防或治療相關疾病的有效方法。來源:梅斯醫學梅斯小編註:有關中醫是否是偽科學,其中一點最被人詬病。即中醫中不少「中藥」實際上人,動物的糞便或尿,例如童子尿認為具有活血化瘀功效(實際上童子尿中尿激酶含量較高,尿激酶具有抗凝血作用)、還有人中黃,人中白,夜明砂,這些好聽的名字背後,實際上是人與動物的排洩物。這一直被認為是中醫的荒謬之處。
  • 腸道菌群是如何控制免疫系統的?
    沒有腸道細菌,免疫系統就不能正常發育,在老鼠和其它動物模型的研究中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這一點。無菌小鼠因為不攜帶有任何微生物,飼養在無菌環境中,它們的免疫系統發育也會受到影響。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它並不是完全無菌的,嬰兒在子宮裡的時候可能會接觸到一些細菌。科學家們已經發現,在母親子宮、胎盤、羊水中,甚至在胎兒發育中的腸道中都可能存在小量的細菌。但是,絕大多數微生物的定植是發生在出生以後的。生命的前兩三年是腸道菌群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免疫系統發育成熟的關鍵窗口期。
  • 動物所發現動物食糞行為通過影響腸道菌群調控其能量代謝和認知行為
    此外,食糞行為還可幫助食草動物獲取必要的腸道菌群,保持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研究組揭示小型哺乳動物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的食糞行為對腸道菌群和記憶認知的影響,發現食糞行為可通過改變腸道菌群而調控能量代謝和認知行為。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通過調控體內菌群來促進健康、消除疾病,也成為了近些年的研究熱點。頂尖學術期刊《科學》近期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總結了目前來看富有治療前景的三種腸道微生物調控策略。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與大家分享其中的要點。
  • 腸道菌群的形成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腸道微生物菌群常被認為是人體後天獲得的一個重要器官,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個大腦」,可以保護宿主免受病原菌的侵襲,促進宿主的消化吸收、藥物代謝和致癌物、影響脂肪的吸收和分布、調節能量代謝、調節先天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系統等[1,2]。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組成、結構和比例,與人體健康狀況有著密切關係。一旦腸道菌群的這種微生態平衡被破壞,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也會造成各種胃腸道及全身性疾病。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組與中樞神經系統(CNS)相通。腸道微生物組成,菌群內的特定菌株,益生菌處理,菌群衍生產物和其他因素構成微生物組研究的範圍。腸道用於收集營養和能量,防止有害的毒素和病原體,並清除廢物,它是一個高度動態的環境,受到蠕動活動的周期性波動的影響。這些功能主要受兩個腸神經系統(ENS)和駐留在腸道內的億萬共生細菌調節和控制。斑馬魚研究實驗表明ENS調節腸道微生物群落成員身份以維持腸道健康。通過施用代表性抗炎細菌菌株或恢復ENS功能來預防ENS突變體中的炎症。
  • 綜述 | Cancer Letters:腸道菌群與腫瘤免疫治療(國人作品)
    此外,許多關於克服免疫治療的耐藥的相關研究也正在進行中。越來越多的文獻報導腸道菌群在腫瘤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腸道微生物成分對外周免疫系統有深刻的影響,包括在腫瘤相關的免疫。最近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影響ICIS對腫瘤的治療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腸道菌群的破壞(被稱為「腸道菌群失調」)一直在流行病學上與各種慢性炎症疾病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