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1 昆明動物研究所
語音播報
為充分發揮雲南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作用,讓更多的市民和學生了解雲南珍惜瀕危物種的研究保護現狀,充分展示雲南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6月1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昆明動物博物館與雲南省林業廳聯合舉辦「留住最美的它」雲南珍稀瀕危明星動物見面會。雲南省林業廳、昆明動物所、雲南省森林公安、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山包國家級保護區、哀牢山、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雲南省科技廳、雲南省財政廳、雲南省檢驗檢疫局、雲南省科技館、雲南省野生菌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分院相關負責人出席活動。
活動在昆明市第二幼兒園非洲小樂鼓表演中拉開序幕。昆明動物博物館副館長李維薇以提問的形式引出主題,館藏的亞洲象、滇金絲猴、白頰長臂猿、西黑冠長臂猿、黑頸鶴、綠孔雀、犀鳥、褐鳳蝶、金斑喙鳳蝶、格彩臂金龜等十餘種瀕危珍稀動物標本,以「走秀」的獨特方式一一與公眾見面,加深了公眾對它們的了解。首先出場的是一對明星父子滇金絲猴,它們是昆明99世博會的吉祥物,因為一副紅唇被大家所熟知;隨後登場的是黑頸鶴,作為世界上唯一生活於高原的鶴類,被藏族同胞譽為「神鳥」,是中國特有鳥類之一;被稱為「愛情鳥」的犀鳥組團為大家展示,中國的五種犀鳥均在雲南有所分布,在繁殖季節,犀鳥會在高大樹木的樹洞中築巢,雌鳥在洞中孵化育雛,雄鳥爸爸在外覓食餵養雌鳥和幼鳥,是模範爸爸的典範;動物界的體操明星長臂猿登場,它們終生離不開森林,是典型的樹棲動物代表,長臂猿不但擁有良好的身材,也是動物界「好聲音」代表,在清晨可聽到其嘹亮動聽的歌聲,李白詩中的「兩岸猿聲啼不住」便是對它們的歌聲的描寫;最後綠孔雀、蝴蝶皇后金斑喙鳳蝶、褐鳳蝶、格彩臂金龜一一亮相,它們的高顏值獲得觀眾陣陣掌聲……此外,長鬍子的哀牢髭蟾和凹甲陸龜活體標本也在館內的小型生態環境中展出。
活動中展示的珍稀瀕危明星動物面臨著生存環境被破壞、生態平衡被打破、捕殺現象屢禁不止等威脅因素,使它們生存艱難,因此普及保護野生動物的科學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動物的「走秀」過程中,雲南省森林公安俞警官特意為大家介紹了獵捕、殺害動物的相關法律知識,旨在讓公眾意識到以科學的發展觀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自覺形成保護意識,並規範行為和道德,呼籲每個人都有責任逆轉野生動物走向滅絕的腳步,有責任保護好這些珍稀動物,讓它們不再受到傷害。
在第二現場活動中,昆明動物博物館孫羽作為主持人介紹了亞洲象骨骼標本製作的背景,中科院技術能手羅文壽和標本製作師何桂武現場演示亞洲象骨骼拼接,遺傳與資源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黃程用形象的肢體語言揭秘亞洲象的各塊骨骼構造,並以科普化的語言介紹了亞洲象的基本知識,期間還進行了四輪有獎知識問答,小朋友們熱情高漲,積極踴躍,將活動推向了高潮。伴隨著知識解說和遊戲互動,200多塊凌散的骨骼,以合適的順序和結構拼接成一具完整的亞洲象骨骼標本,仿佛恢復了其生活狀態,被賦予了第二次生命。野生亞洲象已經很稀少了,而亞洲象標本的製作不僅能完好的保留這一物種的形態,更能讓人們近距離的觀察和認識它們。骨骼標本的製作,在研究、教學及展示上都充分體現了重要性和必要性,每一具動物標本都值得被重視,而賦予這些標本第二次生命的人們也更值得敬佩和尊重。愛動物是幼兒的天性,大自然的神奇吸引著幼兒,兒童眼中的動物那麼美好、可愛,昆明市第二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大膽想像創意,用色彩鮮豔的彩泥捏出各式各樣、形態各異的野生動物作品,並與繪畫結合,兩種形式融合後生動地表達了他們對珍稀動物的理解。
本次活動旨在向公眾宣傳野生動物的保護和普及雲南瀕危明星動物的基礎知識,喚起人們的保護意識,一人帶動一家,大家帶動全社會共同關注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從而發揮昆明動物博物館作為雲南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和精品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打造向公眾宣傳生態保護理念的自然教育課堂。活動通過「央視新聞」新浪微博、「央視新聞」客戶端等平臺進行直播。同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青年報》、中國新聞社、《香港文匯報》、雲南電視臺、《昆明日報》等多家媒體記者到場參與活動並進行了報導。
開場舞蹈表演
亞洲象骨骼標本拼接
觀賞珍稀瀕危動物標本
繪製心目中的動物形象
為充分發揮雲南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作用,讓更多的市民和學生了解雲南珍惜瀕危物種的研究保護現狀,充分展示雲南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6月1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昆明動物博物館與雲南省林業廳聯合舉辦「留住最美的它」雲南珍稀瀕危明星動物見面會。雲南省林業廳、昆明動物所、雲南省森林公安、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山包國家級保護區、哀牢山、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雲南省科技廳、雲南省財政廳、雲南省檢驗檢疫局、雲南省科技館、雲南省野生菌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分院相關負責人出席活動。
活動在昆明市第二幼兒園非洲小樂鼓表演中拉開序幕。昆明動物博物館副館長李維薇以提問的形式引出主題,館藏的亞洲象、滇金絲猴、白頰長臂猿、西黑冠長臂猿、黑頸鶴、綠孔雀、犀鳥、褐鳳蝶、金斑喙鳳蝶、格彩臂金龜等十餘種瀕危珍稀動物標本,以「走秀」的獨特方式一一與公眾見面,加深了公眾對它們的了解。首先出場的是一對明星父子滇金絲猴,它們是昆明99世博會的吉祥物,因為一副紅唇被大家所熟知;隨後登場的是黑頸鶴,作為世界上唯一生活於高原的鶴類,被藏族同胞譽為「神鳥」,是中國特有鳥類之一;被稱為「愛情鳥」的犀鳥組團為大家展示,中國的五種犀鳥均在雲南有所分布,在繁殖季節,犀鳥會在高大樹木的樹洞中築巢,雌鳥在洞中孵化育雛,雄鳥爸爸在外覓食餵養雌鳥和幼鳥,是模範爸爸的典範;動物界的體操明星長臂猿登場,它們終生離不開森林,是典型的樹棲動物代表,長臂猿不但擁有良好的身材,也是動物界「好聲音」代表,在清晨可聽到其嘹亮動聽的歌聲,李白詩中的「兩岸猿聲啼不住」便是對它們的歌聲的描寫;最後綠孔雀、蝴蝶皇后金斑喙鳳蝶、褐鳳蝶、格彩臂金龜一一亮相,它們的高顏值獲得觀眾陣陣掌聲……此外,長鬍子的哀牢髭蟾和凹甲陸龜活體標本也在館內的小型生態環境中展出。
活動中展示的珍稀瀕危明星動物面臨著生存環境被破壞、生態平衡被打破、捕殺現象屢禁不止等威脅因素,使它們生存艱難,因此普及保護野生動物的科學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動物的「走秀」過程中,雲南省森林公安俞警官特意為大家介紹了獵捕、殺害動物的相關法律知識,旨在讓公眾意識到以科學的發展觀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自覺形成保護意識,並規範行為和道德,呼籲每個人都有責任逆轉野生動物走向滅絕的腳步,有責任保護好這些珍稀動物,讓它們不再受到傷害。
在第二現場活動中,昆明動物博物館孫羽作為主持人介紹了亞洲象骨骼標本製作的背景,中科院技術能手羅文壽和標本製作師何桂武現場演示亞洲象骨骼拼接,遺傳與資源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黃程用形象的肢體語言揭秘亞洲象的各塊骨骼構造,並以科普化的語言介紹了亞洲象的基本知識,期間還進行了四輪有獎知識問答,小朋友們熱情高漲,積極踴躍,將活動推向了高潮。伴隨著知識解說和遊戲互動,200多塊凌散的骨骼,以合適的順序和結構拼接成一具完整的亞洲象骨骼標本,仿佛恢復了其生活狀態,被賦予了第二次生命。野生亞洲象已經很稀少了,而亞洲象標本的製作不僅能完好的保留這一物種的形態,更能讓人們近距離的觀察和認識它們。骨骼標本的製作,在研究、教學及展示上都充分體現了重要性和必要性,每一具動物標本都值得被重視,而賦予這些標本第二次生命的人們也更值得敬佩和尊重。愛動物是幼兒的天性,大自然的神奇吸引著幼兒,兒童眼中的動物那麼美好、可愛,昆明市第二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大膽想像創意,用色彩鮮豔的彩泥捏出各式各樣、形態各異的野生動物作品,並與繪畫結合,兩種形式融合後生動地表達了他們對珍稀動物的理解。
本次活動旨在向公眾宣傳野生動物的保護和普及雲南瀕危明星動物的基礎知識,喚起人們的保護意識,一人帶動一家,大家帶動全社會共同關注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從而發揮昆明動物博物館作為雲南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和精品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打造向公眾宣傳生態保護理念的自然教育課堂。活動通過「央視新聞」新浪微博、「央視新聞」客戶端等平臺進行直播。同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青年報》、中國新聞社、《香港文匯報》、雲南電視臺、《昆明日報》等多家媒體記者到場參與活動並進行了報導。
開場舞蹈表演
亞洲象骨骼標本拼接
觀賞珍稀瀕危動物標本
繪製心目中的動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