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深大80後教授正在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

2020-10-27 中國青年報

你知道嗎?

真核生物可能起源於古菌

深大「80後」教授李猛帶領的團隊

經過近7年研究

不斷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古菌」

先後完成了多項古菌研究

並在國際權威期刊上

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

為生物二域論提供了重要實驗證據

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卡爾·烏斯等人通過對核糖體序列進行研究,確立了古菌域(Archaea)這一類生命形式,建立了細菌-古菌-真核生物三域論。然而隨著後續生物學研究的發展,「真核生物起源自古菌」的生物二域論悄然興起,並獲得大量證據支持,關於二域和三域的爭論也成為21世紀生物學界的焦點問題之一,這其中也活躍著深圳大學「80後」教授李猛的身影。

地球生物起源的二域論和三域論之爭

李猛教授畢業於香港大學,獲得微生物學博士學位。在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博士後期間,李猛教授開始致力於古菌研究。2014年,他加盟深圳大學,隨後入選國家特聘青年專家並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項目,被聘為深圳大學特聘教授。目前李猛教授帶領了一支近30人的團隊繼續進行古菌研究。

李猛教授帶隊在深圳灣

和福田紅樹林溼地自然保護區採樣

經過近7年的研究,李猛教授團隊先後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溼地中發現了若干新穎的古菌門類,並通過基因組學探討了烏斯古菌、索爾古菌、底棲古菌、深古菌和葛德古菌等古菌類群的生理生化代謝功能,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古菌世界,極大地拓展了人們對古菌物種和代謝功能多樣性的認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猛教授團隊通過對阿斯加德古菌(Asgard archaea)和真核生物的對比研究,在生物二域和三域的世紀爭論中發出了中國的聲音。2018年3月,李猛教授團隊受邀發表綜述性文章,概覽生物二域和三域的爭論始末。隨後,針對多個古菌基因組的進化研究,為阿斯加德古菌和真核生物在系統發育上的相近地位提供了證據。最近,曾被認為只在真核生物中存在的功能複合體ESCRT被發現存在於阿斯加德古菌當中,而李猛教授團隊利用釀酒酵母的體內功能回補實驗揭示了阿斯加德古菌ESCRT核心蛋白Vps4與真核生物中同源蛋白在功能進化中的關聯性,提示真核生物ESCRT可能來源於古菌。

李猛教授團隊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和深圳市科創委基礎研究項目及孔雀技術創新項目等多項基金的支持,近70多篇相關論文發表與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ISME Journal、Microbiome和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等國際權威期刊。

個人簡介

李猛教授

廣東湛江人,深圳大學特聘教授, 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2011年於香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2016年入選國家特聘青年人才,並獲批國家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主要從事環境微生物組學研究,在發掘環境中未培養古菌的生理代謝機制及其生態功能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先後主持了國家及省市級等數十項科研項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The ISME Journal, Microbiome等知名學術期刊發表文章80餘篇,文章被引用近2500 次,H 指數為28 (Google Scholar 數據)。相關工作獲得廣州市2015年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和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2016年十大科技進展。

目前擔任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ISME)地區青年大使、中國微生物學會環境微生物學和地質微生物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生物資源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生態學會微生物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昆蟲學會昆蟲微生物組委員會委員、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Biology of Archaea) 副編輯、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和《生物工程學報》編委等職。

來源:深圳大學

相關焦點

  • 這位深大80後教授正在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古菌」!
    深大「80後」教授李猛帶領的團隊經過近7年研究不斷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古菌」先後完成了多項古菌研究並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為生物二域論提供了重要實驗證據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卡爾·烏斯等人通過對核糖體序列進行研究,確立了古菌域(Archaea)這一類生命形式
  • 探索生命第三種形式——古菌
    1977年,美國科學家卡爾·沃斯(Carl Woese)和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確定了地球第三種生物形式——古菌。卡爾·沃斯在1990年首次提出三域學說,把自然界分為三大領域,分別為細菌域、真核生物域以及古生菌域。
  • 深大80後教授團隊在古菌微生物領域發出「中國聲音」
    經過近7年的研究,深大李猛教授團隊先後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溼地(圖2)中發現了若干新穎的古菌門類,並通過基因組學探討了阿斯加德古菌、深古菌等類群的生理代謝潛能,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古菌世界,極大地拓展了人們對古菌物種和代謝功能多樣性的認識,並提供了一批具有應用潛力的功能酶的基因資源。
  • 科普:到莫克蘭海溝探尋「生命的第三種形式」—古菌
    新華社「實驗3」號1月31日電(記者張建松)地球上究竟有幾種生命形式?科學家最新的劃分是三種:真核生物、細菌和古菌。  包括人類和動植物在內的真核生物,細胞內有細胞核,遺傳物質DNA主要儲存於此;細菌則沒有細胞核,DNA游離於細胞質中;古菌則又是不同於細菌的一種生命形式,它們沒有細胞核,但另一些特徵又與真核生物相似,例如存在重複序列和核小體。這種生命形式如此獨特、如此陌生,令各國科研人員都充滿好奇和想像。古菌研究正在世界範圍內升溫。
  • 深大80後教授探索紅樹林溼地 在古菌微生物領域發出「中國聲音」
    地球生物起源的二域論和三域論之爭。記者從深圳大學了解到,李猛教授團隊通過對阿斯加德古菌(Asgard archaea)和真核生物的對比研究,在生物二域和三域的世紀爭論中發出了中國的聲音。2018年3月,李猛教授團隊受邀發表綜述性文章,概覽生物進化二域和三域的爭論始末。隨後,針對多個古菌基因組的進化研究,為阿斯加德古菌和真核生物在系統發育進化關係提供了證據。
  • 外星生命到底以何種生命形式存在,為何以地球生命形式去探索宇宙
    可是截至今日,我們仍然沒有發現任何外星生命的存在,所以在廣袤的宇宙中,人類可能是非常孤獨的。可是很多人都發出了疑問,為什麼我們要以地球的標準去評判生命的存在形式呢?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為何以地球的標準尋找外星生命。
  • 汪民安:赤裸生命的三種形式
    阿甘本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寫作他最著名的「神聖人計劃」(homo sacer project),在這一系列著作中,他回應了阿倫特和福柯對於極權主義和生命政治的研究,他提出的「例外狀態」、「赤裸生命」等概念在學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阿甘本1990年代的代表作《瀆神》《論友愛》《裸體》中文版問世之際,中國學界的八位阿甘本研究者聚集在北京現代民生美術館,以「哲學的現在」為主題對其哲學思想進行探討。
  • 地球上存在其他生命形式?科學家揭開答案後,細思極恐
    我們都知道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但是到目前為止,科學家探索宇宙面積,雖然達到了940億光年,但依然沒有發現宇宙中有其他生命存在的跡象。而現在人類尋找地外生命的條件也是依照著現有的知識來去尋找的。
  • 圓方程的第三種形式及其應用
    亦即「2|MA|=|MA*|」由此我們是不是會想到,這不就是「圓方程的第三種形式」嗎?於是我們去找到這個定點A*的坐標和這個常數「2」!解析:因為圓心是原點,A是X軸上的一個定點,所以由「圓方程的第三種形式(阿波羅尼斯軌跡定理)」可知:
  • 地球上存在生命是否一定意味著其它星球存在生命?
    而且,儘管外星生命形式可以具有任何形狀,但在外星環境中,類地球生命的基本化學和生物學似乎是可能的。地球上的生命主要以碳為基礎,並具有強大的氫和氧輔助混合物,這是宇宙中四種最常見的元素中的三種,第四種是氦。而且有機化學家已經知道含碳分子不是地球獨有的。
  • 「世界注塑機大王」受聘為深大名譽教授
    昨日上午,在深圳大學科技樓3號報告廳內舉行的聘任蔣震先生為深大名譽教授暨蔣麗婉女士為兼職教授的儀式上,有「世界注塑機大王」之稱的香港企業家蔣震及其女兒蔣麗婉做了簡短而意義深刻的發言。  深大校長章必功表示,聘請蔣震先生為深大名譽教授,是希望深大學生學習蔣震先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學習他創業以及管理企業的經驗和開闊的視野。同時,學校和震雄集團的合作也將是課堂理論與實踐的完好結合。
  • 堅守與傳承:這位重慶大學80後教授為礦業工程帶「鹽」!
    堅守與傳承:這位重慶大學80後教授為礦業工程帶「鹽」!事實上,礦鹽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和專家考證,享譽世界的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卓筒井(鹽井)創始於北宋慶曆年間,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礦鹽是一種汙染小、純度高的鹽類,除去食用外,還是化學工業最基本的原料之一,被譽為「化學工業之母」。礦鹽開採後形成的地下鹽腔,可以用來儲存石油和天然氣等介質,歐美一些國家最早將這一設想實現並投入生產。
  • 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樣形成的?地球以外,還有其他形式生命存在嗎?
    人類從誕生至今已經有300多萬年,無論是人類,還是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生命的誕生總是充滿了奇蹟。人類到目前為止都沒有發現地球以外的其他生命,這樣的特殊性讓我們不得不的思考:地球上的生命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從理論上來說,如果克隆技術完全成熟,那麼克隆出一個完整的人出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也許終有一天,無論是克隆動物還是複製人類自己,將變得和克隆胡蘿蔔一樣容易。現在又回到了原來那個問題: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
  • 了解物理世界的「第三種方法」,AI正在改變科學
    生成模型的支持者覺得它的創新程度可以被認為是了解宇宙的潛在的「第三種方法」。通常,我們通過觀察來知曉萬物。約翰尼斯·克卜勒就是通過研究第谷·布拉赫的星象圖來試圖找到天體運動的規律(所有行星都是橢圓軌道上運行的),建模同時也推動著科學進步。天文學家模擬銀河與其鄰近星系仙女座的移動軌跡後,預測兩星系將於幾百萬年之後相撞。觀察和建模都能幫助科學家建立假設,而用進一步的觀察來檢驗假設。
  • 地球以外,有沒有其他智慧的生命形式?
    我們總是被宇宙中其他地方的外星生命所吸引。這個想法為大量的科幻故事提供了基礎,而這些故事僅僅受到我們想像力的限制。但是,其他生物能存在於宇宙的廣袤區域,或其他行星或衛星上嗎?有沒有其他智慧的生命形式,或者我們更有可能找到更簡單的東西?
  • 這位85後教授真牛,在頂級期刊Science發表論文,西工大第4篇!
    北京時間2019年10月11日,西工大理學院陳凱傑教授團隊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 「Synergistic sorbent separation for one-step ethylene purification from a four-component mixture」(Science, 2019, 366, 241-246)。
  • 特稿:地球細菌禍害外星生命?
    從明年起到2016年,人類的太空探索將迎來新一輪熱潮:美國宇航局的「星塵號」飛行器將於明年1月抵達彗星「荒原2號」,彗星標本和宇宙塵埃將於2006年1月返回地球;美國宇航局2001年8月發射升空的「吉尼斯」飛行器正在太陽系裡搜集太陽散發出的粒子,2004年9月返回地球;日本的今年5月發射的「穆塞斯-2號」宇宙飛船正在飛往1998 SF36彗星的途中,1號重的彗星標本將於2007年6
  • 地球早期生命可能從「毒溫泉」開始 研究有助在太陽系其他星球上尋找生命形式
    地球早期生命可能從「毒溫泉」開始 研究有助在太陽系其他星球上尋找生命形式(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浪科技:國外媒體報導,地球生命起源一直是困惑科學家數十年的未解謎團,目前,最新研究表明,地球早期生命可能是從「毒溫泉」開始的,同時,深入了解地球上複雜分子的形成過程,將有助於指引我們在太陽系其他星球上尋找生命形式。
  • 深圳發布 | 深圳本土高校首個金融EMBA設立;深大1個實驗室、南科大...
    深大微眾金融科技學院名譽院長、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也通過線上致辭。他表示,作為支持和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以及深圳金融發展新道路的成果,深大微眾金融科技學院建立一年以來取得了豐碩成果,申報金融科技專業獲教育部批准,成功申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三十餘位專家合作編寫的高校教材《金融科技導論》體現了交叉學科與社會發展的高度契合性。
  • 最新發現地球存有最老的生命形式——古細菌(圖)
    但據報導,研究人員近日發現了一種生物,其在分類上既不屬於原核生物也不屬於真核生物。這種生物在某些特徵上與普通的細菌極為相似,因為他們不存在細胞核。但是從生物化學角度分析,這些生物的某些大分子結構與其他原核生物差異很大,反而與真核生物相似。研究人員給這種生物取名為古細菌。這一發現意味著生命的存在形式不止原核和真核生物兩種,還有第三種——古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