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
真核生物可能起源於古菌!
深大「80後」教授李猛帶領的團隊
經過近7年研究
不斷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古菌」
先後完成了多項古菌研究
並在國際權威期刊上
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
為生物二域論提供了重要實驗證據
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卡爾·烏斯等人通過對核糖體序列進行研究,確立了古菌域(Archaea)這一類生命形式,建立了細菌-古菌-真核生物三域論。然而隨著後續生物學研究的發展,「真核生物起源自古菌」的生物二域論悄然興起,並獲得大量證據支持,關於二域和三域的爭論也成為21世紀生物學界的焦點問題之一,這其中也活躍著深圳大學「80後」教授李猛的身影。
地球生物起源的二域論和三域論之爭
李猛教授畢業於香港大學,獲得微生物學博士學位。在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博士後期間,李猛教授開始致力於古菌研究。2014年,他加盟深圳大學,隨後入選國家特聘青年專家並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項目,被聘為深圳大學特聘教授。目前李猛教授帶領了一支近30人的團隊繼續進行古菌研究。
李猛教授帶隊在深圳灣
和福田紅樹林溼地自然保護區採樣
經過近7年的研究,李猛教授團隊先後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溼地中發現了若干新穎的古菌門類,並通過基因組學探討了烏斯古菌、索爾古菌、底棲古菌、深古菌和葛德古菌等古菌類群的生理生化代謝功能,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古菌世界,極大地拓展了人們對古菌物種和代謝功能多樣性的認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猛教授團隊通過對阿斯加德古菌(Asgard archaea)和真核生物的對比研究,在生物二域和三域的世紀爭論中發出了中國的聲音。2018年3月,李猛教授團隊受邀發表綜述性文章,概覽生物二域和三域的爭論始末。隨後,針對多個古菌基因組的進化研究,為阿斯加德古菌和真核生物在系統發育上的相近地位提供了證據。最近,曾被認為只在真核生物中存在的功能複合體ESCRT被發現存在於阿斯加德古菌當中,而李猛教授團隊利用釀酒酵母的體內功能回補實驗揭示了阿斯加德古菌ESCRT核心蛋白Vps4與真核生物中同源蛋白在功能進化中的關聯性,提示真核生物ESCRT可能來源於古菌。
李猛教授團隊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和深圳市科創委基礎研究項目及孔雀技術創新項目等多項基金的支持,近70多篇相關論文發表與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ISME Journal、Microbiome和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等國際權威期刊。
個人簡介
李猛教授
廣東湛江人,深圳大學特聘教授, 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2011年於香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2016年入選國家特聘青年人才,並獲批國家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主要從事環境微生物組學研究,在發掘環境中未培養古菌的生理代謝機制及其生態功能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先後主持了國家及省市級等數十項科研項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The ISME Journal, Microbiome等知名學術期刊發表文章80餘篇,文章被引用近2500 次,H 指數為28 (Google Scholar 數據)。相關工作獲得廣州市2015年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和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2016年十大科技進展。
目前擔任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ISME)地區青年大使、中國微生物學會環境微生物學和地質微生物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生物資源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生態學會微生物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昆蟲學會昆蟲微生物組委員會委員、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Biology of Archaea) 副編輯、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和《生物工程學報》編委等職。
來源:深圳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