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與傳承:這位重慶大學80後教授為礦業工程帶「鹽」!

2020-12-03 澎湃新聞

堅守與傳承:這位重慶大學80後教授為礦業工程帶「鹽」!

2020-12-01 1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資源。鹽有海鹽、湖鹽、礦鹽等種類,被人們熟知的鹽主要是海鹽和湖鹽,礦鹽對很多人而言比較陌生。事實上,礦鹽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和專家考證,享譽世界的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卓筒井(鹽井)創始於北宋慶曆年間,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

礦鹽是一種汙染小、純度高的鹽類,除去食用外,還是化學工業最基本的原料之一,被譽為「化學工業之母」。礦鹽開採後形成的地下鹽腔,可以用來儲存石油和天然氣等介質,歐美一些國家最早將這一設想實現並投入生產。然而,我國的地質條件與國外相比存在許多不同,這就需要我國的科學家主動去探索和研究,形成一套適合國內地質條件的採滷造腔方法。

為此,重慶大學資源與安全學院陳結教授,在十多年的科研工作中,將自己的研究重心一直放在鹽礦資源開採及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帶領團隊從鹽巖的結構特徵、力學性能、鹽礦的分布規律與腔體的穩定安全性等方向出發,通過自主研發新型實驗裝置和創新研究方法,探究了鹽巖的非線性蠕變損傷及間隔疲勞損傷演化規律,闡明了基於晶體生長理論的鹽巖損傷自癒合機理,建立了考慮多因素的腔體安全性評價方法,為鹽礦綠色開採及採空區安全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與技術支撐,解決了鹽礦開採利用中的多個重要問題。

截至目前,陳結共發表SCI/EI論文98篇,其中,3篇SCI論文入選2019年度ESI高被引論文(均為通訊作者),1篇代表作入選當年前1‰的ESI熱點論文(截止到2020年3月),榮獲重慶市科協首屆自然科學優秀科技論文獎。授權發明專利27項、軟體著作權5項、出版專著2部,榮獲「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青年科技獎」、「全國高等學校礦業石油安全領域優秀青年人才」等榮譽。

重慶大學採礦工程專業歷史悠久,早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校鮮學福院士就開始著眼礦產資源開採與地下空間綜合利用的研究。目前,我校採礦工程在國家礦山資源開發領域有著突出的貢獻和成績。學校建有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複雜煤氣層瓦斯抽採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科研實驗平臺。此外,在2020年6月29日正式發布的2020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榜單中,重慶大學礦業工程學科排名17位。

「礦產資源的開採與利用,不管是在當下還是未來都有重要意義。」陳結說,對於今後的採礦業來說,如何利用好礦產資源開採後留下的巨大空間,是十分重要且急需解決的問題,將是「傳統採礦工程領域的一場技術革命」。如果處理得好,不僅可以避免地面沉降等造成的生態破壞,還可以將巨大的地下空間利用起來,儲存石油與天然氣等資源。近年來,陳結教授的研究方向,不僅要考慮到注水採滷後鹽礦的巖石力學的關鍵技術問題,還要為國家能源戰略儲備做出積極貢獻。

陳結說:「科研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過程,是一個需要不斷發現和創新的工作,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候實驗嘗試很多次,都不一定能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在探索的過程中,他閱讀了大量的文獻,到實地進行考察調研。他的學生打趣道:「陳老師讀過的文獻可以裝滿一個鹽穴」。為了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正式試驗前,陳結總會在腦海裡先做一次,設想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再進行正式的試驗。過程中若出現一點問題,他都會認認真真梳理做過的每一個環節,直到分析出根本原因為止。

回憶起剛投身採礦領域時,陳結表示,「開始的那段時間非常的辛苦,我國鹽礦分布比較廣泛,不同地區鹽巖的力學性質可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得出的無數試驗結果往往不盡人意,因此甚至一度懷疑過自己,可當沉下心來,經過腳踏實地慢慢積累,做出來的成果一點點被企業採用,新的學術觀點和思路被行業逐漸認可時,他似乎找到了一生的熱愛和歸屬。」

如果說投身科研是陳結的畢生理想,那麼導師姜德義教授給予的教導和學術引領,就是照亮他科研人生的那一盞「明燈」。在導師的幫助下,他在迷茫中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堅定不移地走上了科研的道路。也正因如此,當他帶著這樣的初心走上講臺時,也堅定向自己的導師學習,成為學生心中的「引路人」,鼓勵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找到自己的方向和追求。

在陳結的眼中,教學與科研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這要比純粹的知識傳授更有利於學生的成長。「傳統的教育方式中,老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將書本裡的知識傳授學生,這固然能讓學生有所收穫,但終究是管窺蠡測。而將科研融入教學中,不僅能夠更新和充實教學內容,還可以讓學生們了解到行業前沿的知識,讓課堂更加貼近時代,擴大了學生科學研究視野更加充滿新鮮與活力,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促進創新人才高層次人才的培養。」

此外,在科研和教學中,陳結特別注重跨學科交流。在他看來,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今天,重大科學研究離不開各個學科的交叉融合,綜合型人才的培養更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新工科」概念被提出並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逐步推進和發展,這是工科的迭代升級,就是要逐漸實現學科融合和共同發展。他認為礦業學科和其它學科的交融結合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可以為未來的行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為此,他多年來始終堅持「多樣化發展、跨學科研究」,不僅要求自己還鼓勵學生多與其它學科老師溝通交流,進行多學科的知識探索,大膽地擁抱變化,擁抱差異性。

作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重慶市學術技術後備人才、重慶市青年拔尖人才的陳結,認為所謂「人才」並沒有固化的標準,為「國家、社會作貢獻」是關鍵,無論往哪個方向發展,回報社會、報效國家才是根本。面對採礦工程與礦山安全面臨的問題,陳結表示,「以礦業工程為根本,推進新理論、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探索,服務於國家資源綠色智能開發。重慶大學擁有的機械、電氣、自動化等優勢學科,與採礦工程息息相關,只有強化與這些領域交流和融合,才能讓傳統『採礦』工程學科,抓住智能與現代化的發展機遇,攻關更多的科研難題,實現重要的技術突破,為國家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也許,未來正如陳結所說的一樣,「採礦」領域創新發展,地下空間將得到更深度地合理利用,甚至會成為科幻電影的地下城市:廢棄的礦山成為旅遊景點或博物館,人造光源可以照耀地下綠植生長,人們在地下城中往來穿梭、生活和工作……

原標題:《堅守與傳承:這位重慶大學80後教授為礦業工程帶「鹽」!》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重慶這位教授摘得國際重磅大獎! 曾解決青藏鐵路輸電難題!
    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蔣興良教授榮獲IEEE Caixin Sun and Stan Gryzbowski終身成就獎。為表彰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蔣興良教授35年堅守科研一線,在科學觀測研究基地創建、極端環境電氣絕緣、覆冰形成機理與致災機制和災害防禦方法等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評獎委員會主席Masoud Farzaneh院士向蔣興良教授頒發了IEEE Caixin Sun and Stan Gryzbowski終身成就獎。
  • ...重慶|華為|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南京大學|都有為|重慶電子工程...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都有為教授在作專題報告。市科協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22日14時45分訊(記者 伊永軍)作為2020重慶英才大會分論壇活動之一,11月21日,第二屆重慶國際新一代信息通信論壇在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舉行。
  • 礦業安全工程與環境保護實驗室
    概    況 礦業安全工程與環境保護實驗室是依託於山東科技大學,1996其中宋振騏教授為中科院院士,目前指導博士研究生8名。該方向學術帶頭人為41歲的姜福興教授,博士生導師,目前指導博士研究生6名。地質災害防治與環境保護研究方向有教授6人,高工1人,副教授1人,學術帶頭人為郭惟嘉教授,博士生導師,目前指導博士研究生4名。礦井防災與安全工程研究方向有教授6人,副教授2人,學術帶頭人為程衛民教授,博士生導師37歲,目前指導研究生6名。
  • 王貴學——重慶大學——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遺傳工程和應用生物...
    姓名: 王貴學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1963-01 所在院校: 重慶大學
  • 陝西80後教授:攻克關鍵技術,成果打破國外壟斷,已是博導!
    他是年輕有為的"80"後博導,紮根秦嶺巴山之間、漢水之濱的陝西理工大學,一腔熱血,教書育人;他還是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發表核心學術論文17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0餘項,成果打破國外壟斷,2項科技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他就是陝西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艾桃桃教授。
  • ——記重慶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教師團隊
    在重慶大學,有這樣一群人,在教學之外,他們每天的工作都是與各種工業廢氣、廢水、廢渣打交道,或是化身「養殖戶」,在實驗室樓上養微藻……他們是以廖強教授為首的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教師團隊,因為共同的理念和興趣走在一起,只為實現心中的碧水藍天夢。日前,該團隊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優秀教師團隊。
  •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左建平教授榮獲首屆國際巖石力學「科學成就獎」
    「科學成就獎」,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採礦巖石力學分會理事長左建平獲此殊榮。國際巖石力學與巖石工程學會(ISRM)科技獎是2019年9月由ISRM中國國家小組主席,時任ISRM副主席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在巴西主席團會議上提議,經主席團討論批准正式設立的,包含"科學成就獎"和"技術發明獎"兩個子獎項,為青年學者搭建成長平臺。左建平是全球首位獲此獎項的學者。
  • 院士教授為專業代言|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①
    >教授為專業代言歡迎報考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這個九月,我在北京等你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學院概況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成立於2009年5月18日。1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北京市教學名師邵龍義教授,帶你走進國家級一流本科建設專業——資源勘查工程專業。
  • 這位深大80後教授正在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
    深大「80後」教授李猛帶領的團隊經過近7年研究不斷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古菌」先後完成了多項古菌研究並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然而隨著後續生物學研究的發展,「真核生物起源自古菌」的生物二域論悄然興起,並獲得大量證據支持,關於二域和三域的爭論也成為21世紀生物學界的焦點問題之一,這其中也活躍著深圳大學「80後」教授李猛的身影。
  • 北京力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順利召開
    時值中國礦業大學(北京)110年校慶年,由北京力學會主辦、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承辦的第26屆學術年會在校慶主會場科技會堂舉行,來自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北京工業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等30多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工程設計單位的470多名力學領域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加了會議。會議共收到投稿論文600多篇。
  • 這位重大教授,帶領其「機械科研天團」攻克軸承技術領域多項難題!
    原創 重慶大學 重慶大學 「探月工程三期」是我國探月計劃最後、也最為關鍵的一期。這項世界矚目的「挖土」任務,隨著嫦娥5號攜帶月壤順利返回地球,取得了圓滿成功。可你知道嗎?在採集月壤的背後也凝聚著我們重大人的力量。
  • 教授為專業代言|力學與建築工程學院①
    百年學府,人才輩出九大學院,各具特色32個專業,科類齊全一流大學培養一流人才教授為專業代言歡迎報考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這個九月,我在北京等你學院概況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力學與建築工程學院具有百餘年辦學歷史。
  • 浙大網紅教授鄭強再次北上,出任太原理工大學書記
    近年來,太原理工大學快速發展,作為國家「雙一流」重點建設高校,由原太原工業大學和原山西礦業學院合併組建而成。該校歷經117年傳承發展,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多學科協調發展,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和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學校。
  • 原煤炭部13所直屬高校,中國礦業大學歷久彌堅,其餘改旗易幟!
    不過隨著我國能源結構的改變,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所以煤炭工業部後來就被撤銷了,而煤炭工業部下屬的9所高校也紛紛改換門庭,僅有中國礦業大學還在堅守,並且一分為二。中國礦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高校,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了國家111計劃。中國礦業大學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辦學單元,徐州部分直接稱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部分稱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所以省部共建情況並不一樣。
  • 這位80後女教授發表學校首篇Nature
    本文來源:學術那些事兒近日,石家莊鐵道大學材料學院80後女教授趙晉津教授團隊聯合英國華威大學Yang Mingmin等,在新型界面壓電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該成果發表在8月20日出版的Nature 期刊(IF=42.778),題為「Piezoelectric and pyroelectric effects induced
  • 這位重大教授,帶領其"機械科研天團"攻克軸承技術領域多項難題!
    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邵毅敏教授及其"機械科研天團"就是其中"一份子",他們共同解決了嫦娥五號核心鑽取裝置衝擊機構疲勞技術難題,保證月壤的成功採集。邵毅敏多年來積極參與了冶金、交通、船舶、車輛等多個領域的重要項目,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
  • 今天是兒童節,徐州人身邊的這所大學110歲了!
    留下了「壩上長夜、七星燈火」的動人佳話培育了一大批國家工程建設精英播下了中國煤炭工業建設的火種中國礦業學院(1950-1953),天津新中國成立後為響應毛主席「開發礦業」的號召學校由焦作全部搬遷至天津成為新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時值全國院系大調整清華大學、天津大學
  • 這位深大80後教授正在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古菌」!
    深大「80後」教授李猛帶領的團隊經過近7年研究不斷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古菌」先後完成了多項古菌研究並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為生物二域論提供了重要實驗證據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卡爾·烏斯等人通過對核糖體序列進行研究,確立了古菌域(Archaea)這一類生命形式
  • 89歲依舊帶博士改論文的老院士鮮學福:會堅持送走最後一個學生
    鮮學福同時被重慶大學礦冶系和在天津市剛成立的中國礦業學院錄取,當時他心裡想著「解放後的國家經濟建設急需能源,那時候我雖不了解採礦,但很有興趣,想去礦上看看。」1956年,鮮學福來到重慶大學採礦系執教,幾年後他就被選拔去了蘇聯留學,回國後,他就把全部精力放在了開採保護層及抽放瓦斯項目的科研工作上。
  • 鄧興旺:曾是耶魯大學終身教授、美國院士,回國後籌建北大農學院
    或許提到作物方面,有人會立刻想到袁隆平,但是這位獲得美國總統重視的科學家卻另有其人。他就是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教職,全職回國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的鄧興旺。在1999年,鄧興旺因在植物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被耶魯大學提前聘為終身教授,成為上世紀80年代美國常青藤大學植物生物學界第1位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2016年,鄧興旺教授在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後,加入南方科技大學開始籌辦植物分子遺傳學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