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況
礦業安全工程與環境保護實驗室是依託於山東科技大學,1996年省教育廳(原省教委)批准建設的高校重點實驗室。
該實驗室在原礦山壓力實驗室的基礎上組建,礦山壓力實驗室成立於1978年,1997年被確定為省重點建設實驗室,2001年5月通過驗收,被授予山東省重點實驗室。目前實驗室擁有「採礦工程」和「安全工程」博士學位授予權,有中科院院士1名,博士生導師11名,具有博士學位人員佔66.7%,科研用房面積3450m2 ,儀器設備總額1489萬元,擁有MTS815巖石伺服實驗系統、EH-4電磁剖面成像系統、傅立葉紅外分析儀等一批九十年代末世界先進水平的儀器裝備。
科研隊伍
1、人員情況:
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研究方向有教授6人,副教授3人。其中宋振騏教授為中科院院士,目前指導博士研究生8名。該方向學術帶頭人為41歲的姜福興教授,博士生導師,目前指導博士研究生6名。地質災害防治與環境保護研究方向有教授6人,高工1人,副教授1人,學術帶頭人為郭惟嘉教授,博士生導師,目前指導博士研究生4名。礦井防災與安全工程研究方向有教授6人,副教授2人,學術帶頭人為程衛民教授,博士生導師37歲,目前指導研究生6名。
2、實驗室對外交流情況
國際學術交流:「九五」以來該實驗室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中日地層環境力學國際學術會議」(1996.10)、「第一屆中俄城市與礦山地下工程國際學術交流會」(2000.4)和2002年二屆大型國際安全科學與技術學術交流會;有27人次分別去俄羅斯庫茲巴斯「國立技術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印度礦業學院、澳大利亞CSIRO等進行交流、講學和參加國際會議;和俄羅斯基礎研究基金會、日本長崎大學、(俄)圖拉國立大學、澳大利亞CSIRO等進行了國際交流合作科研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承擔了中澳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
國內學術交流:五年來實驗室舉辦了「山東省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交流會」、「中國煤礦頂板控制學術交流會」等學術會議6屆;有100多人次分別去國內著名大學、研究機構參加學術會議,進行學術交流。
主要研究方向
經過二十多年來建設發展,實驗室已經形成了三個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1、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2、地質災害防治與環境保護;3、礦井防災與安全工程。
實驗室三個主要研究方向,數年來取得了一批標誌性的研究成果,主要特色是理論、方法和手段相結合,已在礦業工程與環境控制、安全工程與監測技術等交叉點上,形成了高技術、高水平的增長點,學術梯隊結構合理、實驗裝備國內先進,產學研初步實現一體化,成果與國內同類研究相比已處於一流水平。
儀器設備與服務項目
主要儀器設備如下:
序號 | 儀器設備名稱 | 型號 | 原值 (萬元) | 產地廠家 | 先進程度 |
1 | 巖石伺服試驗系統 | MTS815 | 499.4 | 美國MTS公司 | 九十年代末世界先進水平 |
2 | 大地電磁剖面成像系統 | EH-4 | 68 | 美國勞雷公司 | 九十年代末世界先進水平 |
3 | 可控靜態數據採集系統 | QTM9000 | 16 | 美國康泰公司 | 九十年代末世界先進水平 |
4 | 傅立葉紅外氣體分析儀 | 470.E.S.P | 44 | 美國尼高力公司 | 九十年代末世界先進水平 |
5 | 計算機摸擬分析軟體 | FLAC3D3DEC | 27 | 美國Ltasca公司 | 九十年代末世界 先進水平 |
2D、3Dσ | 15 | 美國Ltasca公司 | |||
6 | 地質雷達儀 | EKKO100 | 45.0 | 美國勞雷公司 | 九十年代末世界先進水平 |
7 | 數字地震儀 | ES2401 | 62.5 | 美國勞雷公司 | 九十年代末世界先進水平 |
8 | 計算機虛擬裝置系統 | VR3000S | 70 | 北京圖形圖像有限公司 | 九十年代末世界先進水平 |
「九五」以來承擔的主要課題
項目名稱 | 任務來源 (批准部門) | 經費 萬元 | 備註 |
煤礦覆巖破壞災變的機理、監測與控制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地區)合作項目 | 80.0 | 主要承擔單位 |
採動空間結構及其應力場的動態關係研究(50074021)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17.0 | 主要承擔單位 |
資源開採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模型研究(1995-10513) | 國家軟科學 | 10.0 | 主要承擔單位 |
工程巖體結構可靠性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50028403) |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 40.0 | 主要承擔單位 |
礦井空水過程承壓水水力劈裂機理及滲流理論(59974015)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13.0 | 主要承擔單位 |
衝擊地壓孕育過程中的混沌性及可預測尺寸研究(59804005)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8.0 | 主要承擔單位 |
煤層底板突水非線性預測預報理論研究與應用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12.0 | 主要承擔單位 |
覆巖離層規律的貝葉斯動態模型預測與注漿機理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16.0 | 主要承擔單位 |
微地震檢測技術在中國礦山災害防治中的應用(0276) | 科技部國際合作 | 6.92 | 主要承擔單位 |
衝擊地壓可預測理論及研究(50020120246) | 國家基金國際合作 | 2.0 | 主要承擔單位 |
資源安全高效益開採的決策模型與軟體系統(288A01) | 省自然基金(重點) | 15.0 | 主要承擔單位 |
礦區開採沉降控制與土地資源GIS(B5-15) | 國土資源部 | 10.0 | 主要承擔單位 |
深井礦壓作用圍巖災變的機理研究 | 教育部 | 12.0 | 主要承擔單位 |
砒霜土幼隧道施工監測質量 | 交通部 | 32.1 | 主要承擔單位 |
採礦塌陷控制與環境治理工程研究 | 省科委 | 3.0 | 主要承擔單位 |
衝擊地壓可預測性機理及影響因素研究(Y98F100091) | 省自然科學基金 | 4.0 | 主要承擔單位 |
圍巖軟結構損傷破壞效應控制研究(Q99F06) | 省自然科學科技基金 | 3.5 | 主要承擔單位 |
基於計算機層析成像的電磁波系統(Q99E08) | 省自然科學科技基金 | 4.0 | 主要承擔單位 |
礦區塌陷控制與環境治理若干理論問題研究(Y2000F05) | 省自然科學科技基金 | 4.5 | 主要承擔單位 |
熱傳導逆問題反演礦井煤炭自然火源點求解(Q98F1142) | 省自然科學基金 | 3.0 | 主要承擔單位 |
巖體破壞演化的物理細胞自動機理論(Y2000F6) | 省自然科學基金 | 3.0 | 主要承擔單位 |
邊界元方法在斷裂力學中的應用 | 省青年學術骨幹基金 | 8.0 | 主要承擔單位 |
巖土災害的非線性可預測理論及應用 | 省青年學術骨幹基金 | 8.0 | 主要承擔單位 |
「九五」以來取得的主要成果
「九五」以來實驗室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發表科技論文786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機構檢索8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37部。取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推廣轉讓科技成果11項,為社會創直接經濟效益7.2億元。
「九五」以來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二等獎以上項目 | ||||
獲獎項目名稱
| 獎勵名稱 | 獲獎 等級 | 獲獎 時間 | 頒獎部門 |
實用礦山壓力系列課程教學體系的創建與實踐 | 國家教學成果獎 | 二 | 1997 | 國家教委 |
複雜條件下地下工程開挖支護技術的理論和應用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二 | 2000 | 國家科委
|
趙各莊煤礦深部-1200米以上奧灰水承壓含水層的安全開採實驗研究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三 | 1996 | 國家科委 |
錨噴支護施工質量檢測技術 | 山東省科技進步獎 | 一 | 1998 | 山東省科委 |
千米深度井底車場及大巷跨採加固與卸壓保護研究 | 中國煤炭工業科技進步獎 | 一 | 2002 |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 |
煤礦底板突水機理預測及水災害理論推廣應用 | 國家教委科技獎 | 二 | 1998 | 國家教委 |
主井提升系統及配套峒室技術改造研究 | 山東省科技進步獎 | 二 | 1998 | 山東省科委 |
動壓巷道支護設計科學化決策體系與方法的研究 | 山東省科技進步獎 | 二 | 2000 | 山東省科委 |
大跨度綜放切眼錨網支護新技術研究 | 山東省科技進步獎 | 二 | 1999 | 山東省科委 |
煤礦50萬伏超高壓輸電線路下壓煤開採的試驗研究 | 山東省科技進步獎 | 二 | 1997 | 山東省科委 |
直接受奧灰水威脅的厚煤層開採防治水技術 | 山東省科技進步獎 | 二 | 2005 | 山東省科委 |
聯繫方式
負 責 人: 郭惟嘉 教授
辦公電話: 0532--6057003
聯繫地址: 山東省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前灣港路579號 山東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郵政編碼: 26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