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能製造支撐智能建造 用科技為防疫勇士鑄盾
同濟大學智能環境團隊研製成功
先進方艙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
2020年是不尋常的一年,全世界面臨著SARS-CoV-2病毒肆虐的嚴重考驗,在這場應對疫情的工作中,廣大醫護人員和科技工作者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阻擊疫情的「中國速度」、」中國經驗「得到了世界認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醫院實驗室、生物安全實驗室是與SARS-CoV-2病毒搏鬥的主戰場,生物安全實驗室的科學、安全、高效運行是戰勝病毒的基礎。方艙生物安全實驗室是一類平戰結合、快速滿足工作要求的關鍵裝備,模塊化、裝配式移動實驗室是先進設計和先進生產技術的應用,特別對SARS-CoV-2病毒的快速高通量檢測是非常必要。
同濟大學作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正在努力躋身世界一流大學之列。在疫情期間為同濟大學對意合作夥伴、附屬醫院等地捐贈物資,建立了深厚友誼,為抗擊全球疫情貢獻自己的力量。目前,同濟大學國家土建結構預製裝配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智能環境團隊研發成功先進方艙生物安全實驗室。該方艙滿足相關國際、中國標準,技術新穎、實用。採用模塊化、裝配式設計,高度集成水、電、風、設備等專業;箱體內配備照明、紫外線燈、小型消毒裝備、臺櫃、設備、冰箱等;空調機組、送排風系統在箱體內一體成型。運輸到現場只需要平整場地,必要水電對接即可完成安裝使用;也可作為車載移動式實驗室應用。
其突出特點是拓展性、組合性極強,根據選用的檢測設備,可採用一個艙或若干艙組合,既可實現傳統PCR實驗室四個功能區:試劑準備區、樣本製備區、核酸擴增區和產物分析區,又可滿足採用自動核酸分析系統的用戶需求,精準對接現場檢測需求,效率高,成本合適。在方艙內,根據需要設置獨立通風控制空間,也可裝IVC,成為ABSL-2實驗室。達到加強型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P2+)的要求。也可以滿足各領域\行業(環境、食品、地質、農林、生物、醫藥等)的採樣車、監測\檢測車等。最優型方艙(9米長)能夠實現逾10,000人次/天的核酸檢測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作為中國科學實驗室環境控制研究的燈塔團隊,同濟大學智能環境團隊在中國科學實驗室的規劃、設計、建造、運維管理等學術領域長期保持著卓越的持續領導力:確立了榮譽責任眼界胸懷核心價值觀和創新引領權威快速路線;跟蹤現代實驗室的科學規劃、設計、建設、運維、測評等相關的國內外最新理論和技術,關注實驗室的先進設備和科學儀器進展,聚焦實驗室功能、職業健康、安全、綠色、節能環保、智能互聯等理念和技術的集成、優化和實現,注重搭建集管理部門、設計建設、實驗室、供應商等的交流和溝通平臺,為中國創新發展模式提供實驗室理論和技術支撐。
歷經陳沛霖、李強民、沈晉明等著名教授的積累與傳承,目前該團隊領導人劉東在同濟大學學習工作了33年,他長期從事智能環境(科學實驗室+先進農業)和能效提升(環境與能源的數位化+先進儲能)教育研究工作,有著極強的責任心、深厚學術積澱、積極進取精神、開放合作思想和豐富國際合作經驗。他也曾長期擔任中意學院常務副院長、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教學副院長;同濟大學檢測技術有限公司通風空調燃氣及熱工檢測實驗室執行主任。
該團隊正在積極參與構建中國實驗室建設管理的技術體系,主/參編國際、國內實驗室規劃、設計、建造及運維的相關標準、規範、著作等。目前主編國家標準圖集《實驗室通風系統設計與安裝》、《方艙核酸檢測生物安全實驗室通用技術要求》、《化學實驗室建設與發展報告》、《上海市高校實驗室環境控制及能效提升技術導則》、《暖通空調設計手冊》(第三冊 17章-實驗室);參編《工業建築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通用技術規範》、《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與發展報告》、《化工實驗室化驗室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範》等。作為中國應急管理學會安全生產工作委員會的成員,正在按照分工積極負責構建中國的實驗室安全體系;任中華預防醫學會衛生工程委員會實驗室環境控制學組組長;參與組建了中國實驗動物設施行業協會;積極支持參與《國際實驗室建設與測評》期刊建設。發起並組織領導了科學實驗室環境控制技術論壇(2013-2019)、中國教育實驗室環境與安全論壇(2018,2019),首屆國際職業健康論壇暨第三屆中美職業衛生國際研討會之實驗室分會場;任2020年中國國際實驗室規劃建設與管理大會學術總顧問。積極拓展國際合作,長期與 ISO/TC142、ASHRAE、CEN、SFFA等進行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