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之源 生命之基
金隅紅樹林杯土壤環境安全知識競賽
主辦單位:環境保護部
承辦單位: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
協辦單位:北京金隅紅樹林環保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網絡支持:中國網 環境保護部政府網站 新浪網 網易
競賽須知
1、競賽內容:土壤環境安全知識。競賽試題為單選、多選和判斷對錯,共60題,相關試題在中國環境報、中國青年報上刊登,可同時登陸新浪網、網易、中國網、環境保護部網站、中華環保基金會網站查找試題進行在線答題。
2、參賽者直接將所選答案對應的字母填寫到每道題的括號內,複印試題有效。
3、參賽者每人只填寫一份答卷,多填者無效。
4、為便於聯繫和發放獎金,請如實填寫您的姓名、身份證號碼、職業、通訊地址、郵編、聯繫電話。
5、請將答完的題卷寄往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地址:北京市崇文區廣渠門內大街16號722室,郵編:100062。組織集體參賽答題的單位,請將答題卷統一匯總寄往上述地點。網上下載答題者將試題及答案發電子郵件至:trhjzsjs@sina.com
6、本次競賽設特等獎1名,獎金2000元或等值獎品;
一等獎10名,每名獎金1000元;
二等獎50名,每名獎金500元;
三等獎200名,每名獎金200元;
獎金含稅,由組織方代扣代繳。設組織獎若干名,給予鼓勵。
7、評獎方式:按答題成績排名獲獎。相同成績者,以交卷日期前者優先,同一天交卷者,以抽獎方式選出獲獎者。獲獎結果將於9月揭曉。
8、參考資料:參賽者可到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www.cepf.org.cn)網站點擊生態長城項目,下載《土壤汙染防治知識問答》。
9、競賽答題的有效截止日期為2009年7月15日(以寄出當地郵戳為準)
本次活動的相關事宜由承辦單位負責解釋。
姓 名: 性 別: 身份證號: 電 話:
職 業: 通訊地址: 郵 編:
Email:
姓 名:
性 別:
身份證號:
電 話:
職 業:
通訊地址:
郵 編:
Email:
一、單選題
1、土壤是構成( )的基本環境要素,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A、生態系統 B、人類社會 C、生產力
2、土壤是地球陸地的疏鬆表層,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壤是由( )、液體和氣體三相物質組成的。
A、礦物質 B、固體 C、有機質
3、人類活動產生的汙染物進入土壤,使得土壤環境質量發生或可能發生惡化,對動植物和人體健康、水環境、大氣環境等產生危害的現象,稱為( )。
A、土壤汙染 B、大氣汙染 C、水汙染
4、土壤環境容量是指土壤環境單元所允許承納汙染物質的最大數量或( )。如果汙染負荷超過它的容量,土壤的生物生產力就會下降,甚至全部喪失,並且汙染物還會擴散到大氣和水體中,進入植物體,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的生命和健康。
A、最大體積 B、最長汙染時間C、負荷量
5、土壤環境質量標準是土壤中汙染物的容許含量。根據土壤功能和保護目標,劃分為三類標準值,一般農田、蔬菜地、茶園果園、牧場的土壤質量執行( )標準值。
A、一類 B、二類 C、三類
6、隨著化學工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洗滌劑、染料、溶劑、塗料、農藥等進入土壤,造成土壤汙染,這類汙染物屬於( )。
A、天然有機汙染物 B、人工合成有機汙染物 C、無機汙染物
7、( )在土壤中不能被降解消除,容易在生物體內積累,經過食物鏈的作用進入人體,在人體的某些器官內積累起來,造成慢性中毒,影響人體健康。
A、有機肥 B、化肥 C、重金屬
8、土壤自然形成過程極為緩慢,要形成20釐米左右的耕層土壤估計需要( )年之久。
A、10-20年 B、2000-8500年 C、100000-150000年
9、日本的第二公害病——痛痛病,發生於二十世紀60年代富山縣神通川流域,直至70年代才基本證實是重金屬( )汙染土壤所致。在這一公害事件中,人們食用汙染土壤上種植的大米後,造成許多人受害,並先後導致80多人死亡。
A、鎘 B、砷 C、汞
10、工業垃圾對土壤的汙染以美國拉芙運河事件最具代表性。在1947年到1952年之間,美國當地一家化學工業公司把含有( )等82種致癌物質、共2萬多噸重的工業垃圾傾倒在該運河中。運河被填埋後,在此建起了小學和民宅,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健康問題。1978年的調查表明,該地區1/3的妊娠婦女出現流產,l/5的兒童有先天性畸形,遠遠高於正常人群的發病率。
A、二噁英和苯 B、硫酸 C、糠醛
11、城市生活垃圾隨意堆放產生的( )對土壤環境的危害很大。
A、噪音 B、煤煙 C、滲出液
12、我國土地( )和沙化、貧瘠化現象比較嚴重。
A、水土流失 B、焚燒秸稈 C、粉塵汙染
13、( )是我國傳統的農家肥,長期施用農家肥,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和農產品品質。
A、氮磷鉀複合肥 B、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堆積漚肥 C、尿素
14、酸雨會引起土壤酸化、土壤肥力下降、森林衰減、農作物減產、河湖水體酸度異常、魚類死亡,城市建築物和文物古蹟被腐蝕,人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我國酸雨的成因主要是燃煤產生大量的( )所致。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15、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國情是:( )、農用耕地面積比較小和後備耕地資源不足。
A、土地資源總量多、人均佔有量少 B、平原面積大、山地面積小 C、土地類型少、山地面積大
16、防治土壤鹽漬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加酸中和 B、種植桉樹 C、科學灌溉
17、遵照一定的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採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在最大的可行範圍內儘可能地採用作物輪作、作物秸杆、畜禽糞肥、豆科作物、綠肥及其他有機廢棄物和生物防治病蟲害的方法來保持土壤生產力,供給作物營養並防止病蟲害和雜草的農業稱為( )。
A、現代農業 B、傳統農業 C、有機農業
18、有機食品是指來自於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有機農業生產的規範生產加工,並經過獨立的認證機構認證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品。我國的有機食品需要經過( )認證。
A、有機產品認證機構 B、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機構、C、安全食品認證機構
19、大力發展( ),可以不斷改良土壤。
A、圍湖造田 B、開墾草原 C、生態農業
20、土壤中的有機汙染物、重金屬、病原體以及( )等汙染物,通過各種接觸方式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體的健康。
A、礦物質 B、腐殖物質 C、放射性核素
21、綠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商標標誌的安全、優質食品,標誌如下:( )。
A、 B、
C、
22、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常用的方法有:綜合利用、填埋法和( )。
A、焚燒法 B、熱解法 C、蚯蚓床法
23、有機食品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人工化合成的( )、化肥、飼料、除草劑和生長素等。
A、軟皂 B、農藥 C、植物製劑
24、汙染土壤修復是指利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方法轉移、吸收、降解和轉化土壤中的汙染物,使其濃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將有毒有害的汙染物轉化為無害的物質。按照工藝原理可將修復技術劃分為生物修復、化學修復和( )三大類。
A、植物修復 B、微生物修復 C、物理修復
25、我國礦產資源豐富,礦業開發所造成的土壤汙染,量大面廣,是我國汙染土壤治理不可忽視的問題。如礦山廢石和尾礦露天堆放,其中的( )等有害成分隨地表徑流滲入土壤,造成土壤汙染,危害人體健康,影響農作物、森林、禽畜生長和繁殖。
A、碳酸鈣 B、重金屬 C、二氧化矽
26、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對產品的要求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為( )。
A、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 B、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 C、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
27、垃圾焚燒過程中可能釋放極強致癌物質是( )。
A、二氧化碳 B、二噁英 C、黃麴黴毒素
28、以下哪種說法是正確的( )。
A、天然的食品都是綠色的、安全的 B、利用野生動植物製成的產品對人體有好處,是環保的 C、有機食品對人體是安全健康的,對環境是友好的
29、民以食為天,糧以土為本,土壤安全與百姓生活直接相關,「民以食為天」是出自( )。
A、《史記》 B、《詩經》 C、《漢書》
30、在農田噴灑農藥應儘量選擇使用( )
A、高毒性農藥,殺蟲效果好 B、高毒和高殘留農藥,維持藥性時間長 C、生物農藥
31、土壤汙染途徑多,原因複雜,控制難度大。由土壤汙染引發的農產品安全和人體健康事件時有發生,成為影響( )的重要因素。
A、文化教育 B、科學發明 C、社會穩定
32、加強土壤汙染防治,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構建國家( )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保障。
A、海洋安全防衛體系 B、生態安全體系 C、信息安全戰略
33、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範圍是( )。
A、除臺灣省和港澳地區以外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所轄全部陸地國土
B、沿海發達地區
C、包括臺灣省在內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港澳地區所轄全部陸地國土
34、我國土壤汙染防治工作的總體目標是( )
A、摸清家底、查明原因、提出對策
B、加強重點地區水汙染防治
C、改善土壤環境質量、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建設良好人居環境
35、我國現行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是國家環保局( )批准的
A、1985年 B、1995年 C、2005年
36、2009年4月22日是第40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世界地球日的主題為( )
A、綠色世紀 B、善待地球——珍惜資源、持續發展 C、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37、每年的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2009年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為( )
A、減少汙染——行動起來 B、汙染減排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C、綠色奧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
二、多選題
38、根據汙染物的性質,可將土壤汙染分為四種類型:( )
A、有機物汙染 B、無機物汙染 C、生物汙染 D、熱汙染 E、放射性物質汙染
39、土壤重金屬汙染物主要有( )、砷、鎳、銅等。
A、汞 B、鎘 C、鉛 D、鉻 E、氟
40、土壤自淨是指土壤本身通過( ),而使土壤汙染物濃度降低的過程。
A、吸附 B、分解 C、遷移 D、轉化 E、溶解
41、土壤汙染具有( )和( ),不像大氣和水體汙染那樣易為人們所察覺。土壤汙染還具有難治理性。
A、隱蔽性 B、累積性 C、明顯性 D、短期性 E、易治理性
42、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點名禁用的12種持久性有機汙染物質:艾氏劑、狄氏劑、異狄氏劑、滴滴涕、氯丹、六氯苯、滅蟻靈、毒殺芬、七氯、( )。
A、多氯聯苯 B、二噁英 C、苯並呋喃 D、甲烷 E、乙炔
43、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類的活動 B、氣候的變化 C、石油開採 D、能源的短缺 E、小城鎮建設
44、根據土壤汙染物的不同來源,土壤汙染的主要成因包括( )。
A、農用化學品施用 B、汙水灌溉 C、大氣沉降 D、有害廢棄物填埋或土地利用 E、化學品外洩
45、受到土壤環境汙染危害者,可以通過以下幾條途徑解決與排汙單位的糾紛:( ),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
A、自行協商解決 B、調解解決 C、圍攻排汙單位 D、提起環境民事訴訟
E、申請仲裁
46、土壤汙染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
A、合理使用農用化學品 B、控制工業「三廢」排放 C、對生活垃圾和有害廢棄物進行回收處理 D、提高土壤淨化能力
47、我國土壤汙染防治的四項基本原則是( )
A、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B、統籌規劃,重點突破 C、點面兼顧,全面推進
D、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E、政府主導,公眾參與
三、判斷題
48、土壤中的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有機質和微生物等。( )
A、對 B、錯
49、土壤汙染與水汙染、大氣汙染相比,不易覺察,更具隱蔽性。( )
A、對 B、錯
50、只有有機汙染物才會對土壤造成汙染。( )
A、對 B、錯
51、土壤環境的汙染物主要是指城鄉工礦企業所排放的「三廢」物質、農業上使用的化學品以及病原微生物等。( )
A、對 B、錯
52、對遺留汙染物造成的土壤及地下水汙染等環境問題,由現生產經營單位負責治理並恢復土壤使用功能。( )
A、對 B、錯
53、因為土壤具有自淨作用,所以土壤汙染對生態系統沒有影響。( )
A、對 B、錯
54、農田長期施用有機肥料,會造成土壤中的營養成分單一化、土壤板結、保水保肥的能力下降等一系列惡性變化。( )
A、對 B、錯
55、植物修復是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體系清除或控制汙染物的一種環境汙染治理技術的總稱。( )
A、對 B、錯
56、土壤中重金屬汙染物隨地表水土流失或地下水滲透進入水體,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 )
A、對 B、錯
57、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劑四乙基鉛隨汽車尾氣排出汙染土壤,在行車頻率高的公路兩側常形成明顯的鉛汙染帶。( )
A、對 B、錯
58、森林、草原、灌叢等地表植被是水土流失的保護者。( )
A、對 B、錯
59、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 )
A、對 B、錯
60、美國的環境保護行動「超級基金計劃」是專門針對土壤汙染治理。 ( )
A、對 B、錯
以下是我們的一些調查題,請配合我們選擇您的看法:
1、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壤汙染的形勢日趨嚴峻,您認為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土壤環境問題的重要保障是什麼?( )
A、土壤環境保護立法 B、資金投入 C、開發土壤汙染治理技術 D、以上都不是 E、不清楚
2、土壤汙染對人體健康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您認為土壤汙染導致人體健康風險的重要影響途徑是什麼?( )
A、食品攝入 B、呼吸 C、直接接觸汙染土壤 D、不知道
3、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地區的土壤汙染問題不可忽視,您認為我國農村土壤汙染的主要來源是什麼?( )
A、農藥化肥的施用 B、鄉鎮工業汙染 C、畜禽養殖 D、不清楚
4、您認為我國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如何?( )
A、好 B、較好 C、嚴重 D、不知道
5、您認為農產品(食品)安全與土壤環境的關係怎樣?( )
A、沒有 B、有,但關係不大 C、有很大關係 D、不知道
6、您最關心的土壤汙染物是什麼?( )
A、無機元素(如重金屬) B、有機汙染物(如農藥、多環芳烴、多氯聯苯等) C、放射性元素 D、不知道
7、您關注人居環境中土壤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嗎?( )
A、不關注 B、一般關心 C、相當關注 D、沒想過
8、您認為中國公民對土壤環境安全性的重要性認識程度怎樣?( )
A、僅有專家認識到 B、僅有領導認識到 C、一般公民認識到 D、都沒有認識到
9、關於土壤環境保護,您最想了解的是什麼?( )
A、土壤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 B、導致土壤汙染的主要原因,從而加以防控 C、汙染土壤的治理辦法 D、不清楚
10、我國土壤汙染整治的關鍵環節在於以下哪幾個方面?( )
A、國家宏觀政策 B、地方政府部門的行動 C、企業行為 D、公眾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