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基礎知識——土壤環境監測技術之採樣制樣

2021-01-13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1.技術規範適用範圍

全國區域土壤背景、農田土壤環境、建設項目土壤環境評價、土壤汙染事故等類型的監測

2.術語和定義

2.1.土壤:連續覆被於地球陸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鬆物質,是隨著氣候、生物、母質、地形和時間因素變化而變化的歷史自然體

2.2.土壤環境:地球環境由巖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大氣圈構成,土壤位於該系統的中心,既是各圈層相互作用的產物,又是各圈層物質循環與能量交換的樞紐。受自然和人為作用,內在或外顯的土壤狀況稱之為土壤環境

2.3.土壤背景:區域內很少受人類活動影響和不受或未明顯受現代工業汙染與破壞的情況下,土壤原來固有的化學組成和元素含量水平

3.布點方法

3.1.簡單隨機

3.1.1.將監測單元分成網格,每個網格編上號碼,決定採樣點樣品數後,隨機抽取規定的樣品數的樣品,其樣本號碼對應的網格號,即為採樣點。

3.1.2.隨機數的獲得可以利用擲骰子、抽籤、查隨機數表的方法。

3.2.分塊隨機

3.2.1.根據收集的資料,如果監測區域內的土壤有明顯的幾種類型,則可將區域分成幾塊,每塊內汙染物較均勻,塊間的差異較明顯。

3.3.系統隨機

3.3.1.將監測區域分成面積相等的幾部分(網格劃分),每網格內布設一採樣點,這種布點稱為系統隨機布點。如果區域內土壤汙染物含量變化較大,系統隨機布點比簡單隨機布點所採樣品的代表性要好。

4.樣品採集

4.1.三個階段

4.1.1.前期採樣

根據背景資料與現場考察結果,採集一定數量的樣品分析測定,用於初步驗證汙染物空間分異性和判斷土壤汙染程度,為制定監測方案(選擇布點方式和確定監測項目及樣品數量)提供依據,前期採樣可與現場調查同時進行。

4.1.2.正式採樣

按照監測方案,實施現場採樣

4.1.3.補充採樣

正式採樣測試後,發現布設的樣點沒有滿足總體設計需要,則要進行增設採樣點補充採樣。

4.2.區域環境背景土壤採樣

4.2.1.採樣

採樣點可採表層樣或土壤剖面。一般監測採集表層土,採樣深度 0~20cm,

特殊要求的監測(土壤背景、環評、汙染事故等)必要時選擇部分採樣點採集剖面樣品。

4.2.2.野外選點

採樣點的自然景觀應符合土壤環境背景值研究的要求

選在被採土壤類型特徵明顯的地方,地形相對平坦、穩定、植被良好的地點;

採樣點離鐵路、公路至少 300m 以上

4.3.農田土壤採樣

4.3.1.監測單元

(1)大氣汙染型土壤監測單元;

(2)灌溉水汙染監測單元;

(3)固體廢物堆汙染型土壤監測單元;

(4)農用固體廢物汙染型土壤監測單元;

(5)農用化學物質汙染型土壤監測單元;

(6)綜合汙染型土壤監測單元(汙染物主要來自上述兩種以上途徑)。

4.3.2.布點

1.大氣汙染型土壤監測單元和固體廢物堆汙染型土壤監測單元:

以汙染源為中心放射狀布點,在主導風向和地表水的徑流方向適當增加採樣點

2.灌溉水汙染監測單元、農用固體廢物汙染型土壤監測單元、農用化學物質汙染型土壤監測單元:採用均勻布點

3.灌溉水汙染監測單元:採用按水流方向帶狀布點,採樣點自納汙口起由密漸疏

4.綜合汙染型土壤監測單元:布點採用綜合放射狀、均勻、帶狀布點法

4.3.3.樣品採集

剖面樣

混合樣

(1)對角線法:適用於汙灌農田土壤,對角線分 5 等份,以等分點為採樣分點;

(2)梅花點法:適用於面積較小,地勢平坦,土壤組成和受汙染程度相對比較均勻的地塊,設分點 5 個左右;

(3)棋盤式法:適宜中等面積、地勢平坦、土壤不夠均勻的地塊,設分點 10 個左右;受汙泥、垃圾等固體廢物汙染的土壤,分點應在 20 個以上;

(4)蛇形法:適宜於面積較大、土壤不夠均勻且地勢不平坦的地塊,設分點 15 個左右,多用於農業汙染型土壤。

4.4.建設項目土壤環境評價監測採樣

4.4.1.每100 公頃佔地不少於 5 個且總數不少於 5 個採樣點,其中小型建設項目設 1 個柱狀樣採樣點,大中型建設項目不少於 3 個柱狀樣採樣點,特大性建設項目或對土壤環境影響敏感的建設項目不少於 5 個柱狀樣採樣點

4.4.2.非機械幹擾土

表層土樣採集深度 0~20cm;每個柱狀樣取樣深度都為 100cm,分取三個土樣:表層樣(0~20cm),中層樣(20~60cm),深層樣(60~100cm)。

4.4.3.機械幹擾土

4.5.城市土壤採樣

4.5.1.上層(0~30 cm)可能是回填土或受人為影響大的部分,

4.5.2.下層(30~60 cm)為人為影響相對較小部分

4.6.汙染事故監測土壤採樣

4.6.1.固體汙染物拋灑汙染型

等打掃後採集表層 5 cm 土樣,採樣點數不少於 3 個

4.6.2.液體傾翻汙染型

汙染物向低洼處流動的同時向深度方向滲透並向兩側橫向方向擴散,每個點分層採樣,事故發生點樣品點較密,採樣深度較深,離事故發生點相對遠處樣品點較疏,採樣深度較淺。採樣點不少於 5 個

5.樣品製備

5.1.制樣工作室要求

5.1.1.分設風乾室和磨樣室。

5.1.2.風乾室朝南(嚴防陽光直射土樣),通風良好,整潔,無塵,無易揮發性化學物質。

5.2.制樣工具及容器

5.2.1.土壤樣品(>500g)

5.3.制樣程序

5.3.1.風乾

在風乾室將土樣放置於風乾盤中,攤成 2~3 cm 的薄層,適時地壓碎、翻動,揀出碎石、砂礫、植物殘體

5.3.2.樣品粗磨

5.3.3.細磨樣品

5.3.4.樣品分裝

研磨混勻後的樣品,分別裝於樣品袋或樣品瓶,填寫土壤標籤一式兩份,瓶內或袋內一份,瓶外或袋外貼一份

5.3.5.注意事項

制樣過程中採樣時的土壤標籤與土壤始終放在一起,嚴禁混錯,樣品名稱和編碼始終不變

制樣工具每處理一份樣後擦抹(洗)乾淨,嚴防交叉汙染;

分析揮發性、半揮發性有機物或可萃取有機物無需上述制樣,用新鮮樣按特定的方法進行樣品前處理。

6.樣品保存

6.1.按樣品名稱、編號和粒徑分類保存

6.2.新鮮樣品的保存

6.2.1.測試項目需要新鮮樣品的土樣,採集後用可密封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在4℃以下避光保存,樣品要充滿容器

6.3.預留樣品

6.3.1.預留樣品在樣品庫造冊保存

6.4.分析取用後的剩餘樣品

6.4.1.分析取用後的剩餘樣品,待測定全部完成數據報出後,也移交樣品庫保存

6.5.保存時間

6.5.1.分析取用後的剩餘樣品一般保留半年, 預留樣品一般保留 2 年。

6.5.2.特殊、珍稀、仲裁、有爭議樣品一般要永久保存。

6.6.樣品庫要求

6.6.1.保持乾燥、通風、無陽光直射、無汙染;要定期清理樣品,防止黴變、鼠害及標籤脫落。

6.6.2.樣品入庫、領用和清理均需記錄。

6.7.新鮮樣品的保存條件和保存時間

7.土壤分析測定

7.1.土壤顏色

7.1.1.可採用門塞爾比色卡比色

7.1.2.也可用土壤顏色三角表進行描述

7.2.分析方法

7.2.1.第一方法:標準方法(即仲裁方法),按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中選配的分析方法

7.2.2.第二方法:由權威部門規定或推薦的方法。

7.2.3.第三方法:根據各地實情,自選等效方法,但應作標準樣品驗證或比對實驗,其檢出限、準確度、精密度不低於相應的通用方法要求水平或待測物準確定量的要求。

7.3.土壤監測項目

7.3.1.常規項目:每3 年一次;農田在夏收或秋收後採樣

基本項目:pH、陽離子交換量

重點項目:鎘、鉻、汞、砷、鉛、銅、鋅、鎳、六六六、滴滴涕

7.3.2.特定項目(汙染事故)

特徵項目:及時採樣,根據汙染物變化趨勢決定監測頻次

7.3.3.選測項目

每 3 年一次,農田在夏收或秋收後採樣

8.土壤監測誤差

8.1.採樣誤差(SE)

8.2.制樣誤差(PE)

8.3.分析誤差(AE)

8.4.總誤差(TE)

8.4.1.TE=SE+PE+AE

9.土壤環境質量評價

9.1.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涉及評價因子、評價標準和評價模式。

9.2.評價因子數量與項目類型取決於監測的目的和現實的經濟和技術條件。

9.3.評價標準常採用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區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門(專業)土壤質量標準。

9.4.評價模式常用汙染指數法或者與其有關的評價方法。

9.5.汙染指數、超標率(倍數)評價

9.5.1.土壤單項汙染指數=土壤汙染物實測值/土壤汙染物質量標準

9.5.2.土壤汙染累積指數=土壤汙染物實測值/汙染物背景值

9.5.3.土壤汙染物分擔率(%) =(土壤某項汙染指數/各項汙染指數之和)×100%

9.5.4.土壤汙染超標倍數=(土壤某汙染物實測值-某汙染物質量標準) /某汙染物質量標準

9.5.5.土壤汙染樣本超標率(%) =(土壤樣本超標總數/監測樣本總數)×100%

10.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

10.1.採樣、制樣質量控制

10.2.實驗室質量控制

10.2.1.精密度控制

每批樣品每個項目分析時均須做 20%平行樣品;當 5 個樣品以下時,平行樣不少於 1 個

測定方式:由分析者自行編入的明碼平行樣,或由質控員在採樣現場或實驗室編入的密碼平行樣

合格要求:平行雙樣測定結果的誤差在允許誤差範圍之內者為合格

10.2.2.準確度控制

使用標準物質或質控樣品

加標回收率的測定

加標率:在一批試樣中,隨機抽取 10%~20%試樣進行加標回收測定

加標量:加標量視被測組分含量而定,含量高的加入被測組分含量的 0.5~1.0 倍,含量低的加 2~3 倍,但加標後被測組分的總量不得超出方法的測定上限。

合格要求:加標回收率應在加標回收率允許範圍之內。

10.2.3.質量控制圖

10.2.4.土壤標準樣品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七大方面幫你全面掌握環境監測的基礎知識
    七大方面幫你全面掌握環境監測的基礎知識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通過對人類和環境有影響的各種物質的含量、排放量的檢測,跟蹤環境質量的變化,確定環境質量水平,為環境管理、汙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礎和保證。簡單地說,了解環境水平,進行環境監測,是開展一切環境工作的前提。
  • MICONEX2016之環境與安全監測技術研討會亮點盤點
    儀器信息網訊 2016年9月22日,第27屆MICONEX2016科學儀器惠及民生系列分會場之環境與安全監測技術研討會在北京順義新國展召開。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劉文清院士  國務院在《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中指出,「環境監測為環境狀態的評估提供科學的基礎數據
  • 政策|《2017年國家網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要求》
    政策|《2017年國家網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要求》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北極星環保網獲悉,按照《2017年全國環境監測要點》和《關於做好2017年土壤監測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為進一步做好2017年國家網土壤環境監測工作,日前,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編制並印發了《2017年國家網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要求》
  • 科學前沿:生物監測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生物監測技術是通過研究汙染物對環境中的生態系統產生影響的技術,本文通過對其在大氣汙染、土壤汙染、水汙染的監測應用進行闡述,分析其優點。與理化監測相比,生物監測技術具備對環境汙染毒害性更客觀、科學的優點,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 水環境監測中自動監測與手工監測技術的差異性分析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目前的水環境質量監測採用的是人工採樣、實驗室分析的監測技術路線,評價水環境質量的優劣需要根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測定水中的23個項目。我國的水環境質量監測已經開展了近40年。水質自動監測是在手工監測的基礎上依託實驗室分析方法發展起來的。
  • 環境監測預處理技術
    正確的選擇預處理的技術是保證分析結果準確的先決條件。然而方法選定則取訣於分析人員的技術水平、知識和經驗。針對不同的水樣往往需要對各種標準分析方法中的預處理方法進行適當的變更。樣品在現場立即監測是最理想的,目前除一些物理指標外,大多要在實驗室進行測定。樣品的保存必須考慮到測定中的預處理方法不能使待測成份損失或變質,不應引人幹擾物質,不要給後面的操作帶來困難。對於廢水樣品的保存更要加以重視。
  • 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籌建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基於DNA條形碼技術的生物監測是一種新型、高效、低成本的物種多樣性監測手段。該技術通過分析水、沉積物和土壤中殘留的微量環境DNA,在物種水平上準確識別環境中存在的各類生物(從低等微生物到高等脊椎動物群落)。該技術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無創」取樣,實現生態系統全方位「健康體檢」。高通量環境DNA生物監測技術的分析過程基本實現自動化操作,減少了人為因素的幹擾,便於監測的規範化和質量控制,更加系統、全面地評估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
  • 土壤氣及土壤氣中揮發性有機物的監測基礎
    土壤氣及土壤氣中揮發性有機物的監測基礎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一、什麼是土壤氣土壤氣是土壤結構組成空間的空隙中所存在的氣體。在一般土壤中,土壤氣主要包含了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VOCs呼吸吸入風險時,已不大推薦採用基於其在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濃度為基礎進行人體健康風險評估,而更傾向於基於土壤氣中 VOCs實測濃度進行評定。
  • 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
    基礎能力明顯提高。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生態環境監測組織架構,共有監測管理與技術機構3500餘個、監測人員約6萬人,另有各行業及社會機構監測人員約24萬人,全社會監測力量累計達30萬人左右。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明確了生態環境部統一行使生態和城鄉各類汙染排放監管與行政執法職責,要求重點強化生態環境監測評估職能,統籌實施地下水、水功能區、入河(海)排汙口、海洋、農業面源和溫室氣體監測,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同時,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的逐步健全、綠色發展政策的深入實施和科技創新實力的不斷增強,為持續深化生態環境監測改革創新釋放了法治紅利、政策紅利和技術紅利。
  • 微波輻射技術在環境監測的應用分析
    打開APP 微波輻射技術在環境監測的應用分析 發表於 2017-12-10 16:43:58 1 引言 微波輻射技術用於促進化學反應始於1986年Gedye R等在微波爐內進行的酯化、水解和氧化反應,而微波輻射技術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潛力直到最近幾年才逐漸被人們注意到。
  • 合肥研究院全面解析環境監測領域中光譜學的技術進展
    環境光譜學監測是環境光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利用光學中的吸收、發射、散射以及大氣輻射傳輸等方法,通過建立特徵因子指紋光譜資料庫和定量解析算法,獲取痕量氣體的特性,可用於空氣品質、固定和流動汙染源自動監測,具有實時、動態、快速、非接觸遙測、遙測、監測範圍廣、成本低等優勢,是當今國際環境監測的發展方向和主導技術。
  • 生態環境部:排汙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 電池工業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各有關單位:為落實環境保護法的有關要求,進一步規範排汙單位自行監測工作,我部決定製定《排汙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 有色金屬工業-再生金屬》《排汙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電池工業》和《排汙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 橡膠和塑料製品》三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目前,標準編制單位已編制完成標準徵求意見稿。
  • 深度剖析 我國環境監測工作重點、難點——訪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
    黃業茹: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是走在環境監測新技術研究和應用前沿的科研機構。過去中心以科研為基礎開展支撐環境管理的專項調查和監測,以得到國家的基礎數據信息,為國家決策做好技術支撐。當前,我們主要履行三方面職能——以服務生態環境管理的技術支撐、推動環境監測新技術開發應用的科研工作、服務社會、政府和企業的技術諮詢。
  • 農田氣候觀測站解決農田土壤水分和農田乾旱的基礎監測工作
    農田氣候環境監測、農田土壤水分監測和農田乾旱監測是農業生產中不可缺少的基礎監測工作,對農田氣候、土壤水分和乾旱的監測可以為農作物的合理生長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生產參考,通過監測農場氣候,我們可以知道農場氣候適合種植什麼作物。
  • 生態環境部:環境監測分析方法標準制訂技術導則
    本標準規定了環境監測分析方法標準制訂的基本要求、技術路線,以及標準文本和相關 技術文件的技術要求。本標準是對《環境監測 分析方法標準制修訂技術導則》(HJ 168—2010)的修訂。本標準首次發布於 2004 年,原標準起草單位為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南京市環境監測中 心站;2010 年第一次修訂,起草單位為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和江 蘇省環境監測中心。本次為第二次修訂。
  • 江西省人民政府 規劃計劃 江西省地質環境監測規劃
    (國土資源部令64號)》等法律法規,為加強地質環境監測預警工作,夯實地質環境保護與管理技術基礎,防止和減少地質災害、地質環境事件的破壞影響,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制定本規劃。生產礦山主要監測礦區地質環境現狀,包括地形地貌景觀破壞、採空(巖溶)塌陷、不穩定邊坡、地下水地質環境破壞、土壤環境破壞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籌建礦山主要監測礦區地質環境背景包括地下水地質環境與土壤環境背景等;停產、閉坑礦山主要監測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效果,包括採空塌陷、地形地貌景觀恢復情況、地下水地質環境及土壤環境恢復情況等。
  • 考古發掘現場環境監測及土壤化學指標檢測規範|博物館展櫃資訊
    對此,我國相關部門制定了考古方面的規範,以下是這些規範的基本信息,由博信文博科技從工標網整理髮布:一、考古發掘現場環境監測規範【標準編號】WW/T 0080-2017【英文名稱】Specification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archaeological
  • 生態環境部通報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就生態環境監測等有關...
    五是大比武、展風貌,努力打造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先鋒隊。聯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委,時隔九年後再次舉辦全國生態環境監測技術人員「大比武」活動,全國共有1390家生態環境監測(檢測)機構6198名技術人員參加省級賽,共有33支代表隊293名選手會師全國總決賽。
  • 生態環境部:排汙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 橡膠和塑料製品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各有關單位:為落實環境保護法的有關要求,進一步規範排汙單位自行監測工作,我部決定製定《排汙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 有色金屬工業-再生金屬》《排汙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電池工業》和《排汙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 橡膠和塑料製品》三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 環境監測中標準氣體使用問題的探討
    在環境監測過程中,標準氣體可以用於校準測試儀器和質量控制計劃中的期間核查,正確的使用標準氣體對測試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提供了關鍵的技術保證。1 環境監測工作的現狀1.1 監測對象1)汙染源。2)環境狀況:環境狀況一般包括下列幾方面:水體;大氣;噪聲;土壤;作物;水產品;畜產品;放射性物質;電磁波;地面下沉;土壤鹽鹼化、沙漠化;森林植被;自然保護區。1.2 監測內容環境監測的內容,決定於監測的目的。一般說來,具體的監測內容,應根據所在地區已知的或預計可能出現的汙染物質的情況,被監測的環境要素的用途,以及環境標準的要求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