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工程實驗室落戶我校側記

2020-12-05 山東科技大學

走進山東科技大學泰安校區南門,一座紅色大樓便映入眼帘,上面七個大字「國家工程實驗室」使它顯得與眾不同,準確來說,它的全名是 「煤礦充填開採國家工程實驗室」。不為人知的是,它同時帶有的標籤是煤炭充填開採方面「國內唯一」的國家工程實驗室,日前,這個實驗室已經通過國家發改委的驗收,標誌著山東科技大學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這是一個專注於「綠色開採」、高度契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國字號實驗室,它的作用如何?緣何落戶山東科技大學?背後有怎樣的故事?記者近日對其進行深度探訪。

源起飛來機遇 敏銳搶抓機緣

一年以後,很多人提起國家工程實驗室時,都會回憶起2017年夏天山東科技大學迎來的那次歷史機遇。

泰安校區黨政辦公室主任逄傑文回憶:「當時新礦集團正在建設一個重大國家項目,是2013年國家發改委批覆的一個重大研究課題,進行煤礦綠色開採與固體廢棄物高效利用研究,當項目進展到2017年的時候,按照項目進展需要建設一個國家工程實驗室,為最終通過國家發改委的驗收提供支撐條件。但是實驗室的建設需要科研團隊支撐,需要依託學科平臺、依託院士隊伍,具體如何建設,新礦正在考慮和哪些科研單位或政府機構合作共建,同時也在積極尋求和山科大合作的可能性」,在活動現場,偶然得知這個消息之後,我校與會人員敏銳地嗅到山科大將迎來一次大的學科發展機遇,馬上開始思考——山東科技大學本身在煤炭充填方面有多年的理論和現場經驗,積累了豐富科研成果,為何不搶抓這個機遇,發揮自身在人才和科研團隊方面的優勢,全力支持和配合實現校企共建國家工程實驗室工作呢?一旦建成國家工程實驗室,不僅會提高學校科研層次,實現校企共贏,從長遠角度考慮更會為中國煤炭事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這個機遇必須抓住!

對這次機遇,泰安校區有著自己的理解。校區管委會副主任王民說:「王少鵬副校長曾說過,『舞臺再大,你不上臺永遠是觀眾;平臺再好,你不參與永遠是局外人;能力再強,你不行動只能看別人成功』」。就這樣,校區立即向學校主要黨政領導作了匯報,提出了建設實驗室的構想與計劃。學校領導集體研究後,批准了校區的計劃。就這樣,我校和新礦集團合作共建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大幕被嚴謹而迅速地拉開。

「鬥力頻催鼓,爭都更上籌」。共建國家工程實驗室——首先面對的是多家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逄傑文告訴記者,當時新礦集團的合作單位有多家,意向參與共建國家工程實驗室有很多重量級單位,如何能讓國家工程實驗室落戶我校,獲取對方信任,成為擺在學校面前的首要問題。

繡花要得手綿巧,欲尋求順利合作,必須拿出自身的實力和態度。學校迅速和新礦集團溝通,不斷和新礦集團洽談,十天談一次、半月一調度,大家加班加點開展工作,決定集校區之力,把國字號科研平臺建設好。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輪溝通,雙方達成了合作意向。泰安校區資土系主任賈宏俊講到:「當時校區對新礦提的各種要求全力配合,組建專家人才團隊,騰出位置、虛位以待實驗室的建設」,學校完善的科研隊伍,多年的研究基礎和豐富的科研成果得到了新礦集團的認可。

同時考慮國家工程實驗室建成之後落在大學,相較之落在企業,能更好地發揮國家工程實驗室的作用,在礦山充填開採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科學研究方面進行突破。雙方認為,要藉助國家級實驗平臺積極開展科學實驗研究,進一步推進煤炭生產方式變革、保障煤礦安全生產、提高煤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保護生態環境,為百姓造福。

自此,圍繞「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的部署目標和《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方案》的具體要求,學校搶抓了稍縱即逝的機遇,開始了共建國家工程實驗室的步伐。

默默埋頭苦幹 穩穩接住機會

一份來自2017年科技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合署的公開文件顯示:根據深化改革發展目標要求,2017年10月起發改委不再批覆新建國家工程實驗室,在一定意義上,一旦山科大和新礦合作共建的煤炭充填開採國家實驗室通過驗收,將成為國家發改委批覆的最後一個。

「文件意味著,發改委以後將不再批覆新建國家工程實驗室。我們如果此次驗收不成功,以後也再無機會。」賈宏俊談到。

機會來了,能否接住,靠的是真付出和硬本領。在初步達成了校企共建後,如何建好並通過驗收成為全校上下的首要任務。賈宏俊表示,「因為計劃2018年4月份進行驗收,這樣算來,留給我們的時間並不多,簡單說就是時間緊,任務重。」

2017年的暑假雙方啟動共建工作,時間雖緊,但對待科研平臺建設,卻來不得半點急躁和馬虎。泰安校區管委會副主任王以功介紹,「我們完全按照國家各項規定標準進行,實驗室建設確保帳目清晰、招投標規範,整個工作沒有別的捷徑,能做的不過是壓縮休息時間,當年暑假、寒假、節假日大家都沒有休息,從服務大局出發,一心想著建成以後學校發展能更上一個平臺,各個部門合力行動起來,撲在了實驗室建設上。」

選址是建設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基礎工作,為切實做好實驗室建設項目籌備工作,雙方就項目建設問題展開了密集交流與溝通。王民回憶,「僅7月中上旬,新礦集團科技環保部負責人龐繼祿、範振忠、劉志鈞、鞏華剛和濟南煤炭設計院朱志強等一行先後兩次來校區商談實驗室共建具體問題,並重點就實驗室場地規劃設計進行了考察。」

上面千頭線,下面一根針。泰安校區資土系實驗員關彤經歷了事無巨細的整個過程。他回憶,「領導已經定了方向,做好規劃。當時我們第一項工作就是要騰空房間,選址最後確定的是2號教學樓。但是樓上原有施工實驗室、結構實驗室等多個實驗室,一些大型的老舊設備都在,那是老礦院的家底,還有各個系部的辦公室也在那個樓上,命令來了,十一假期大家就行動起來,拿出全部精力,大約一周左右,整個樓迅速搬空,就把場所倒騰出來。」

場地規劃好了,要根據方案進行裝修。「夜裡一點半還睡不著,到半夜準要醒過來,因為滿腦子著急焦慮,大家都著急」,關彤回憶,「施工是我盯著,有時候是有力使不上,學校和校區相關領導幾乎每天都來,總感覺進度慢了。開始施工後,因為很多新設備沒進來,我們比較矛盾,因為設備沒來就鋪設線路的話擔心後期設備來了,調試再出問題怎麼辦?很多設備價值百萬甚至千萬,都跟寶貝一樣對待,最後決定先進設備,進來一臺接好線路調試好後,然後再鋪設線路鋪瓷磚裝修,一間一間的趕進度。直到最後,緊趕慢趕基本完成,所有人才把心放一放。」

王以功講述,「很多設備在國外,需要從海關協調進來,沒按期到,所以每個人都得隨時盯著,大的設備只能夜裡進來,因為大車白天不能進城,我們就安排人夜裡守著,設備安裝的時候進不去屋子,我們再協調該破窗破窗、該拆門拆門。」

全員動起來,不僅包括領導教工,連學生也參與進來。關彤回憶,「師生全部根據安排行動——整理材料、調試設備、轉移物品,老師盯老師工作,學生盯學生工作。因為很多設備進得急,春節期間,大家也沒休息,很多人都是回家過個除夕,吃完餃子回來接著幹。」

與此同時,除了實驗室硬體建設,專家團隊也緊鑼密鼓地組織起來。據介紹,「學校從科研處和礦業與安全工程學院派出7名專家一道參與實驗室建設,在實驗室建設和學術團隊中,有3位院士(宋振騏、何滿潮和康紅普)和眾多專家,形成對實驗室強有力的人才和技術支撐,驗收需要提交的材料和成果由礦業學院院長譚雲亮、院黨委書記梁賽江總體把控,副院長劉偉韜總協調,張新國、劉進曉等具體負責執行,把相關的實驗材料從青島校區一趟趟運過來,充實實驗室材料」。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儘管任務繁重,但我們非常自信,堅信能成功」張新國講到,「建設實驗室除了硬體設施,還需要成果、人才隊伍等軟實力支撐,不是有個場所就可以。雖然最開始很多單位都爭這個實驗室,但是我們非常有信心,因為山科大在特殊開採、充填開採方面具有深入的研究,在煤炭行業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組建實驗室的過程中,我們嚴格按照國家驗收標準,把成果材料一項項整合、歸類起來,把隊伍整合組建起來。」泰安校區科研部主任朱學軍印象中就是——「整個建設過程中,學校領導重視,大家群策群力,張新國副教授和青年教師隊伍一起整材料,在QQ傳文件很多時候都是12點之後,發現問題怎麼解決,一起想辦法把材料整理得越來越科學,越來越精細,越來越全面。」

就這樣,在天時、地利、人和的背景下,圍繞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泰安校區走了一條超常規的發展之路,抽調了各路人馬,紮實完成了前期的建設工作。

服務新舊動能 揚帆綠色未來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完成實驗室的建設,下一步就迎來了國家發改委的驗收。

2018年4月4日,多位專家齊聚泰安。

中國科學院院士宋振騏教授、山東大學副校長李術才教授、山東省工程諮詢院副總經濟師馬鳳章教授、湖南科技大學督學馮濤教授、安徽理工大學副校長孟祥瑞教授、中國煤炭科工集團首席科學家劉志強教授、山東煤炭學會全國監理大師秦佳之教授等7人組成的驗收專家委員會進駐現場,山東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孫公平副處長主持驗收會議。

考驗終於來臨。驗收專家委員會專家通過實地考察、查閱資料、質詢討論等方式開展驗收工作,形成了驗收意見。專家們對國家工程實驗室依託企業和高校共建的機制、體制等創新之舉表示肯定,一致認為建設單位圓滿完成了國家發改委批覆的建設任務,達到了預期建設目標,同意通過驗收。

至此,國家工程實驗室正式落戶山東科技大學泰安校區。這個工程實驗室到底有多重要?煤炭充填國家工程實驗室到底能做什麼?建成以後,在煤炭行業到底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

「在三大金字塔體系中,國家工程實驗室處於塔尖位置」,據了解,國家科研創新體系包含三個金字塔一個平臺,其中三個金字塔具體指三個體系,一個是知識創新體系(含國家重點實驗室),一個是工程技術創新體系(含國家工程實驗室),一個是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而在第二個金字塔體系中,國家工程實驗室處於塔尖位置,目的是突破產業結構調整和重點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及裝備制約,強化對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重點工程的技術支撐和保障,由國家發改委負責組織指導。

那麼煤炭充填開採國家工程實驗室到底是做什麼的?據張新國副教授介紹,「主要是開展以下四個方面的研究:一是實現村莊等建(構)築物下、鐵路(高速公路)下、水體上下壓覆煤炭資源的開採與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相結合,做到地表少塌陷、地表建(構)築物安全使用;二是通過實施充填開採,減少開採引起的導水裂隙的發育,實現保水開採;三是通過實施高壓注漿充填,實現城區部分採煤塌陷地地層加固和二次利用;四是開展採煤塌陷地生態修復、矸石山綠化和土地復墾治理。煤礦充填開採實驗室的建立從根本上是服務於國家 『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也正契合山東省目前新舊動能轉換的發展戰略。」

謀定而後動,牽一髮而動全身。國家工程實驗室會發揮什麼作用?在建成後,其深層次的影響逐漸凸顯。「慕名而來的,可謂絡繹不絕」,泰安校區科研部主任朱學軍向記者講述:「實驗室獲得國家驗收通過後,很多單位和企業在網上看到報導,直接和我們聯繫,其中來諮詢洽談合作的可謂連續不斷。霍州煤電、中煤科工集團、煤科總院、中國礦大、龍煤集團紛紛過來交流,這可以說是國家工程實驗室帶來的直接能看見的影響。」

但對於學校來說,這僅僅是開始。在一幅充滿前景的畫卷上,更深遠的發展目標已徐徐展開。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張新國副教授這樣解釋發展前景:「一是使我們的科研工作登上了更高平臺,現在可以說在全國範圍內專搞充填開採研究的,國內我們是第一家,全過程工藝研究我們這裡可以說是最權威的,所有的設備均向老師開放,而這些新的理論及實驗研究,對學校的新工科建設、採礦工程學科建設,又將形成新的特色和增長點,促進整個學科的建設發展。」

「第二是依託國家工程實驗室,充填全產業聯盟正在形成。」張新國副教授講到,目前充填正從理論、材料、工藝、裝備到工程實施實現全產業鏈發展,單打獨鬥時代已經結束;大團隊產業發展模式,工程時代已經來臨。工科高校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實驗室,而應在工程現場。簡單說,不僅有理論研究而且有工程經驗,可以去做一些大的工程項目。

那麼什麼是產業聯盟呢?張新國副教授介紹:「煤炭充填要完全實現全產業鏈或者EPC工程,簡單來說包含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有理論研究(方案、工藝設計),二是要有充填材料研究(新材料),三是充填裝備的研究(新裝備)。如果我們既有理論,同時可以生產充填材料、裝備,那麼就可以實現『交鑰匙』工程——煤礦有需求,我們從方案設計到實施生產都可以一攬子完成。現在依託國家工程實驗室這個平臺,我們聯合兩家科研企業,一家做充填材料生產,一家做充填裝備生產,這樣三家共同聚集在國家工程實驗室平臺上,就可以實現產業聯盟。」朱學軍告訴記者,「前段時間,副校長王少鵬帶隊在霍州煤電集團做匯報洽談,當時有三家參與匯報,最後選擇和我們合作,主要原因就是依託國家工程實驗室,我們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既有材料又有裝備。」

對實驗室的建設,新礦集團高度重視。新礦集團總經理辛恆奇等集團領導多次來現場指導。對實驗室未來的運行,辛恆奇也指出,實驗室驗收後運行應用關係到實驗室的生存問題,涉及實驗室運行所需要的人員、資金、制度、維護和服務,所以,建立安全可靠的實驗室運行機制,最大程度發揮儀器設備的效能,必須實行公司化運作模式,積極承攬社會服務業務,使實驗室真正服務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真正解決煤礦充填開採的技術難題。要強化人員培訓,培養一批煤礦充填方面的專家能手,使國家工程實驗室逐漸發展壯大起來。

對此,副校長王少鵬也提出了具體要求,要求儘快成立實質性的實驗室管理機構和技術服務團隊,在此基礎上儘快開展調研學習,提煉完善為我所用的更為先進的充填新工藝、新材料、新設計、新設備、新施工,實現實驗室「優化、提升、提效」的工作目標;儘快完善實驗室管理規章,規範實驗儀器設備的使用、維護和應用管理;積極研究探索公司化實驗室管理模式,了解公司註冊及相關辦事流程及手續,實行公司、實驗室技術上的「連體」;加強橫向合作,實現強強聯合,進一步拓展技術服務領域,尤其是非煤礦山;利用好「國家工程實驗室」平臺,積極對接國家政策,承攬充填工程項目,發表論文,申報獎項,申請第三方評價資質等,進一步增強團隊服務能力。

在今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決策部署背景下,這個深深烙有「創新、科研」的實驗室建設塵埃落定的同時,學校也正在規劃著更為遠大的藍圖。無論是從學科建設、科研平臺,還是產業聯盟,就如同專家委員會的評價一樣,「意義重大,有助於以綠色開採推進產業提升,並以此為起點進一步為新舊動能轉換做出新的貢獻。」記者:任波 攝影:季俊立)

相關焦點

  • 國家工程實驗室落戶山東科技大學
    走進山東科技大學泰安校區南門,一座紅色教學樓便映入眼帘,「國家工程實驗室」,七個大字使它顯得與眾不同。記者了解到,它的全名是「煤礦充填開採國家工程實驗室」,除此之外,它還是煤炭充填開採方面「國內唯一一個專注於『綠色開採』、高度契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國字號實驗室」。
  • 這個廣東省實驗室核心實驗室(總部)落戶華農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指示批示和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廣東省對標國家實驗室
  • ...材料量子設計和量子物理研究生暑期學校在我校微尺度國家實驗室...
    7月13日上午,由我校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承辦的2009年全國功能材料量子設計和量子物理研究生暑期學校開班儀式在我校理化大樓東三學術會議廳舉行。來自物理、材料和化學等相關學科領域的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青年學者及青年教師140餘人參加了開班儀式。自此,為期三周的該暑期學校正式拉開了帷幕。
  • 教育部專家組來我校檢查教學實驗室安全工作
    11月24日,以長春師範大學副校長楊勇為組長的教育部檢查組一行6人來我校現場檢查實驗室安全工作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從學校實驗室安全工作概況、管理機制體制、安全檢查教育培訓、危化品重點管控措施、下階段工作思路等方面詳細匯報了我校安全管理工作。楊勇對檢查工作的要求及安排做了介紹和重點說明。
  • 9家省級實驗室落戶!珠三角離「國家實驗室」還有多遠?
    中國國家實驗室版圖中,一直存在「南弱北強」格局。國家實驗室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對於單座城市而言,無異於「創新航母」。中國國家實驗室(含籌建),主要落戶於北京、上海、合肥、瀋陽、蘭州、武漢、青島、南京、成都、大連等城市,珠三角無一城市上榜。
  • 中國首個橋梁結構健康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武漢
    圖為,中國橋梁結構健康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現場 成莉玲 攝­  中新網武漢6月3日電 (付麗 張靜 徐金波)3日,中國橋梁結構健康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此間中鐵大橋科學研究院揭牌。至此,中國首個橋梁結構健康與安全類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式落戶武漢。
  • 全國首家網際網路醫療國家工程實驗室通過驗收
    近日,記者從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獲悉,由該院牽頭建設的我國首家網際網路醫療系統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順利通過國家發改委驗收,這將進一步促進我省網際網路醫療的發展提升。  2017年6月,我國網際網路醫療領域第一個國家級科技平臺——網際網路醫療國家工程實驗室正式落戶鄭大一附院,實現了我省醫療衛生領域國家級科技平臺「零的突破」。
  • 2015年安徽省生物醫學工程年會暨學術前沿研討會在我校召開
    ,中組部中科院人才計劃獲得者和我校兼職教授孫文全博士,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獲得者和我校大師講席高大勇教授,我校大師講席高家紅教授,國家傑青基金獲得者清華大學劉靜教授,國家傑青基金獲得者東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院長顧寧教授,IEEE Fellow楊雄哲教授,上海理工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劉寶林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郭明洲教授,安徽省腫瘤醫院朱景德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醫院趙世華主任,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劉新研究員
  • 國內首個TFT-LCD工藝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奠基
    4月21日,國內首個TFT-LCD工藝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落戶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五代線廠址內,同時還舉行了京東方技術中心大樓的奠基儀式。
  • 我國首個大氣環境監測國家工程實驗室在合肥開建
    新華社合肥12月24日電(記者 馬姝瑞 劉美子)12月24日,面向一系列高靈敏度監測、探測關鍵技術的我國首個大氣環境監測國家工程實驗室——大氣環境汙染監測先進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在安徽合肥正式啟動建設。
  • 建議首批國家實驗室落戶合肥
    晨報訊  「建議首批國家實驗室落戶合肥,為把合肥建設成為有影響力的科學中心和產業中心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3月3日,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科技廳副廳長羅平在接受江淮晨報、江淮網記者採訪時介紹,安徽省是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試點省份之一,定位是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學中心和產業中心,在打造科學中心上,建議依託合肥科學島建設國家實驗室。  合肥可建設國家實驗室  羅平說,在發達國家,國家實驗室已經成為他們搶佔科技制高點的重要載體,比如說德國的亥姆霍茲研究中心等。
  • 西南交通大學建設的首個國家工程實驗室通過驗收
    西南交通大學建設的首個國家工程實驗室通過驗收 ,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會同四川省交通運輸廳組織專家對西南交通大學建設的首個國家工程實驗室——陸地交通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進行了驗收。
  • 科研再傳捷報:我校1個全省3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通過驗收
    3月13日,河南省科技廳發布通知,依託我校建設的河南省教育大數據分析與應用重點實驗室順利通過驗收。至此,我校獲批建設的5個河南省重點實驗室已有4個順利通過驗收。此次驗收由省科技廳委託第三方機構組織專家組進行,經過實驗室前期填報驗收報告,專家組於今年1月15日來我校進行現場考察,經過實驗室主任匯報、查看實驗室場地、審核相關資料等環節,形成驗收意見,省科技廳根據專家組的驗收意見,經廳長辦公會研究審定,批准通過驗收。
  • 四大實驗室落戶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四大實驗室落戶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2019-11-13 21:58:06 先進院供圖   中新網深圳11月13日電 (鄭小紅 朱族英)中科院定量工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腦聯結解析與調控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成像工程實驗室、廣東省粵港澳人機智能協同系統聯合實驗室四大實驗室,落戶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  深圳先進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合成所」)去籌儀式
  • 我校再次獲批認定三個青島市工程研究中心
    ,這是我校繼2018年後又獲得一次認定3個中心的申報佳績。青島市微納器件與集成電路工程研究中心依託我校電子信息學院(微納技術學院)進行建設,負責人為遲宗濤。該中心將以微納電子器件、集成電路CAD和電路模型/模擬開發及應用為抓手,面向下一代微納集成電路中的納米器件和集成技術需求,聚焦納米集成電路新材料、新工藝、新器件以及相關的集成技術問題和難點。
  • 國家工程實驗室名單
    (原標題:國家工程實驗室名單) 現將國家工程實驗室名單予以公布,詳見
  • 我校國家電磁輻射控制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科技部立項批准建設
    我校國家電磁輻射控制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科技部立項批准建設 大 中 小】   接科技部國科發計[2013]405號文件通知,我校
  • 裴元吉研究員捐贈支持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加速器人才隊伍建設
    2018年我校建校60周年之際,我校59級校友、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老一輩科學家裴元吉研究員向我校捐贈資金,指定用於支持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加速器技術人才隊伍發展。為了充分尊重捐贈人意願,最大發揮捐贈效益,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與裴元吉反覆協商醞釀,最終決定利用捐贈資金設立「青年加速器技術研究獎」,用以表彰鼓勵實驗室在加速器工程技術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年輕科學技術人員和團隊。近日,裴元吉與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籤署了捐款備忘錄。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主任陸亞林教授、校友總會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朱洪超等參加了籤署儀式。
  • 爭取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總部早日落戶合肥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明確提出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爭取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總部早日落戶合肥「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我省科技創新和長三角地區有一定差距,尤其創新理念上的差距是最大的差距。」省政協委員孫國正建議,我省應當謀劃科技創新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如何更好地融入?孫國正表示,應當發揮合肥創新引領作用,高點站位,積極爭取國家層面的支持,爭取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總部早日落戶合肥,在合肥建設新能源實驗室。
  • 安徽爭取更多國家實驗室等平臺落戶
    積極謀劃推進一批交通基礎設施、區域市場、生態、旅遊、公共服務等方面互聯互通的重大項目;貫徹落實淮河生態經濟帶國家戰略,積極謀劃推進一批產業類、創新類、基礎設施類、生態環保類和改善民生類重大項目。今後,全省還將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新特點、新趨勢、新機遇,統籌推進「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和「一室一中心」建設,以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抓手,爭取更多國家實驗室等高水平創新平臺落戶,力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量子通信、新能源、生物醫療等多個學科和技術領域多點突破,突出謀劃一批前瞻性、創新性、引領性的重大項目,打造集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產業化於一體的創新生態系統,搶佔全球價值鏈和新一輪國際分工高端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