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歲依舊帶博士改論文的老院士鮮學福:會堅持送走最後一個學生

2020-10-07 甄比比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有這樣一位老人,他一年的假期只有4天。


每天堅持5點鐘起床,7點一刻到辦公室,晚上5點半下班。


在89歲的時候還在批改博士生的論文,並且在每一頁上都用鉛筆標註上批註,甚至能看出來有的地方還有橡皮擦反覆擦拭的痕跡。

他說:「我沒有周末,沒有假期、五一、國慶都跟平時一樣到辦公室看看書、做一做專業方面的基礎研究。」


「國家沒有喊我退休,我就會繼續做下去。」


這位老人叫鮮學福,是我國著名礦山安全技術專家、煤層氣基礎研究的開拓者。

1929年1月21日,鮮學福在四川省閬中市的一個小商人家庭出生了,因為父親常年在外做生意,所以很有見識,在家裡孩子們小的時候便十分注重教育。


在鮮學福6歲那年就把他送入了私塾讀書。


後來,他因為學習優異考入了國立四中高中部,當時因為重慶戰亂,滿目瘡痍。


鮮學福同時被重慶大學礦冶系和在天津市剛成立的中國礦業學院錄取,當時他心裡想著「解放後的國家經濟建設急需能源,那時候我雖不了解採礦,但很有興趣,想去礦上看看。」


於是他跑到了天津,並在志願欄裡鄭重寫下了「終身獻身煤礦事業」這幾個大字。


1956年,鮮學福來到重慶大學採礦系執教,幾年後他就被選拔去了蘇聯留學,回國後,他就把全部精力放在了開採保護層及抽放瓦斯項目的科研工作上。


但因為時代原因,鮮學福的研究一度被中斷,他便要求到資料室工作,這樣一來,他就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做俄文資料的翻譯。


那些年,他翻譯了前蘇聯有關於瓦斯問題的數十篇研究文章,而這些對於後來中國礦業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貢獻。


當時,重慶的南桐、中梁山煤礦都面臨層間距只有7釐米至8釐米的保護層開採問題,風險係數極大,所以鮮學福便針對煤與瓦斯突出發生機理與控制理論這一世界性難題開展了一系列開拓性探索。


為了深入現場,鮮學福不顧危險帶著團隊就扎進了重慶的南桐煤礦。


他提出,煤層中的瓦斯是致災因素,但同時也是一種潔淨能源。

還提出了煤與瓦斯突出潛在危險區(帶)預測的力學方法,並系統建立了理論基礎。


到了21世紀初期,這位老人又敏銳的意識到中國天然氣的對外高度依存,這會嚴重的威脅到我國的能源安全。


而頁巖氣開發利用前景對於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意義,他知道我國西南地區頁巖氣富集,且可作為重要的接替型資源,所以,這位老人便帶領團隊從事起頁巖氣開採的相關理論與應用研究。


並創造的提出超臨界二氧化碳強化頁巖氣高效開採與地質封存一體化的研究思路,指導實施了全球首次超臨界二氧化碳壓裂現場試驗。


而這項研究,至今處於國際的領先地位。

面對學術上的巨大成就,鮮學福十分淡泊。


他說,「發表文章、得獎數量絕不能說明一切,搞研究一定要真正解決實際問題。」


「多幹實事,回報祖國。」


在1999年的時候,鮮學福當選為院士,為此學校特意為他裝修了一間辦公室。


但跟其他的辦公室不同,鮮學福的辦公室並沒有掛上銘牌。


為此,他的秘書解釋道:「鮮老師不讓裝,這樣可以少些打擾。」


而他自己也說,「我一來辦公室就是看書、推演重要數據、就怕來人會打攪我的思路。一旦思路被打斷了,需要好一陣才能慢慢地緩過神。」


鮮學福一生都對學術保持專注,除此之外他對學生也是如此。


1977年恢復高考後,鮮學福和幾個教授一起,在重慶大學創辦了國內首個礦山工程物理專業。


而每一位學生,鮮學福都盡心盡力,將自己的知識全力相授。


在上世紀80年代,一個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才幾萬元經費,為了幫助三名學生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開闊眼界,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鮮學福拿出了十幾萬元。


與此同時,鮮學福對待學生的論文比任何事情都認真。


在2016年,他的學生進入了論文的正式答辯階段,當時,鮮學福因為生病正在住院。


為了不耽誤學生,他一直躺在病床上和學生討論、修改。


「6月初,剛出院後一天,鮮老師堅持親自到答辯現場,全程參與了我的論文答辯。每每回想,滿滿的感動和由衷的敬意。」


還有一位學生回憶說:「我的博士論文完成初稿時,鮮老師用了兩周時間,不分晝夜地閱讀完十六萬字左右的初稿,並寫下5000字左右的詳細修改意見。從論文題目、論文框架到模型建立、對策建議等都一一涉及,甚至細緻到每個標點符號。」


如今,鮮老的年紀越來越大了,他說,「雖然我身體不太好了,但只要你們想讀,我會堅持送走最後一個學生。」

現在,這位91歲的老院士依舊奮戰在科研的一線,他說,「大家都說我會活一百歲,可我看得很淡,人的生命很難說,但我現在還想做點貢獻,所以一分一秒都要爭取」。


他也給自己定下了接下來的人生目標:


「在我走之前,至少寫1-2本書,得對過去零碎的成果做一個成體系的總結和提升。」


「我希望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再多做點工作。」


他還說,「我不是什麼風流人物,成就比不上其他院士,在茫茫人海中,我只是滄海一粟,我也不追求什麼名份,只想在自己的學科領域踏踏實實地幹點事。學海無涯,但我也堅信,有志者事竟成。」

相關焦點

  • 院士李寧被捕的第五年 博士學生們依舊為他保留合影C位
    在這五年當中,李寧課題組已經送走了五屆畢業生,他親自帶的最後一個學生也在2018年畢業。課題組每年拍畢業照時,正中間總有一把空椅子,那是學生們為李寧保留的。他們一年年地期待,下一年,老師將會回到他們中間。
  • 化學所長轉中藥院長,77歲院士今年帶5個研究生畢業,數萬字論文逐字...
    今年,手性藥物中心有5位研究生畢業,其中包括1位博士,4位碩士。這些學生的論文,77歲的林國強院士堅持每一本數萬字的論文都自己逐字逐句修改。「每本研究生論文除內審外,再請中心的4位課題負責人PI審一遍。」
  • 38歲中國女院士:大的成就一定是源于堅定的信念和堅持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女科學家,38歲就當選了院士,成為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她就是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
  • 這位發論文署名總在學生後面的老院士,走了……
    據南京大學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閔乃本,於9月16號下午病逝,享年83歲。當時49歲的他,意識到自己憑現有的精力,不可能一個人單槍匹馬完成全部的學術設想。隨後,他便開始致力於組建團隊,一邊培養學生一邊開拓研究。朱永元、祝世寧、陸延青等一批77、78級學生中的優秀的年輕人陸續被閔先生選拔做他的研究生。
  • 一個科研狗對「南開校長曹院士論文造假事件」的完全剖析
    我周圍認識曹院士的人對他的評價是:能力強,人品好。總之我傾向於認為,曹院士是牛逼科學家,但手下帶的人多了,學術倫理漸漸惡化,帶出了P圖的惡劣風氣。最近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出40多篇論文涉嫌學術造假,數據圖有PS痕跡。曹院士是免疫學大牛,在全世界的學術地位都極高!但學術界是一個特別容不得造假的地方。
  • 中國最年輕女院士!25歲拿到博士學位,曾發150多篇SCI
    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僅用了三年時間,任詠華便獲得了博士學位,而這一年,她僅25歲。此後,任詠華又進入香港城市大學積攢了兩年的工作經驗,最終她回到了香港大學任教,由最初的講師一直升任到教授、講座教授。
  • 中國最年輕女院士!25歲拿到博士學位,曾發150多篇SCI
    整個學生時代,任詠華的成績都優異得令人驚豔,高考時任詠華一舉考入了香港大學,大學畢業後,她選擇繼續在港大讀研讀博。僅用了三年時間,任詠華便獲得了博士學位,而這一年,她僅25歲。此後,任詠華又進入香港城市大學積攢了兩年的工作經驗,最終她回到了香港大學任教,由最初的講師一直升任到教授、講座教授。
  • 屠呦呦再次落選院士:沒有博士學位,論文數量不夠
    可問題恰恰就在這裡——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稱之為論文的。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文章,才算得上是論文呢? 屠呦呦教授的論文數量及其稀少,因為她和她的團隊長期埋頭於各種理論研究和試驗,也許上萬次的實驗才能得出一個有效的結論,那論文數量自然不會多。
  • 中科院最年輕院士入職浙大,他一篇論文未發博士畢業!
    中國科學院2019年新增選64名院士,平均年齡為55.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其中,最小年齡為44歲,他就是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的孫斌勇。  孫斌勇1976年11月生於浙江省舟山市,1995年被保送至浙江大學數學系。
  • 他一篇論文未發博士畢業!中科院最年輕院士入職浙大
    中國科學院2019年新增選64名院士,平均年齡為55.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其中,最小年齡為42歲,他就是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的孫斌勇。    01.師從勵建書院士,一篇論文未發博士畢業  「畢業論文不需要,我畢業也沒有論文,  只要把我提的3個問題解決一個,就可以畢業了」
  • 江蘇這位院士:堅持攻關世界級難題,85歲獲領域至高榮譽
    陳清如堅定一個信念:鍥而不捨,金石可鏤。1984年初,他開始著手空氣重介幹法選煤的研究。作為老選礦人,我國選煤界當時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年近八旬的陳清如不顧自己身患癌症的身體,為我國的潔淨煤技術奔走呼告,為治理我國大氣汙染尋求著良方妙藥。
  • 裘法祖院士去世 87歲院士吳孟超雨中悼恩師(圖)
    吳孟超,中國「肝臟外科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軍醫大學附屬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裘老的第一批學生。今年87歲的老院士和裘老有著60載的師生情,「既是恩師,又是摯友」,昨日,吳孟超從上海乘坐飛機來漢。 下樓梯時,老人步子依舊緩慢,表情凝重,直到上車還是沒有說話,只是老人的嘴角明顯在扯動,裘老的女兒在老人身邊一直抹著眼淚,上車後,老人開口說話:「去看看師母。」
  • 「輕鬆閱讀」中科院最年輕院士入職浙大!他一篇論文未發博士畢業
    中科院最年輕院士入職浙大!他一篇論文未發博士畢業!中國科學院2019年新增選64名院士,平均年齡為55.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其中,最小年齡為42歲,他就是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的孫斌勇。
  • 江蘇這位院士:堅持攻關世界級難題, 85歲獲領域至高榮譽!
    陳清如堅定一個信念:鍥而不捨,金石可鏤。1984年初,他開始著手空氣重介幹法選煤的研究。作為老選礦人,我國選煤界當時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年近八旬的陳清如不顧自己身患癌症的身體,為我國的潔淨煤技術奔走呼告,為治理我國大氣汙染尋求著良方妙藥。他發起召開了首屆國際幹法選煤學術研討會,舉行了中國潔淨煤戰略研討會,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交了&34;,主編了大型著作《中國潔淨煤》。
  • 武大首位女院士張俐娜教授逝世!71歲曾榮獲世界化學大獎
    張俐娜教授當年常常遇到實驗室停電的突發情況,出於對科研工作的熱情,點上蠟燭也仍然堅持在實驗室工作。她也因此在71歲時榮獲「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是我國在此獎項的唯一先例。可她不僅是享譽國際盛名的科學家,是武漢大學第一位女院士也是唯一一位女院士。今年已有30位巨星隕落,無不兢兢業業!張俐娜院士是我國今年以來痛失的第30位兩院院士。這30位院士分別是16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 87歲院士:不要認為一個網絡段子對科學沒影響
    院士的中學時代  劉寶珺院士:做個思維活躍的「多面手」  「不要認為一個網絡段子對於科學就沒有影響。」  但相比榮譽,他更為看重的卻是:「從小學三年級到中學,這個階段對於一個人日後的發展非常重要,會影響一生的走法。」  戰火中立志「科學救國」  劉寶珺出生於天津。從「懂事起」,他的記憶裡就充斥著兇神惡煞的日本兵。
  • 她被稱為最美院士,學術能力突出,顏值出眾,深受學生歡迎
    她被稱為最美院士,發表過300多篇SCI論文,深受學生們的歡迎!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位飽讀詩書的美女院士于吉紅。在中國自古奉信女子無才便是德,甚至到了現代女博士,女強人都變成了一種貶義詞。但巾幗不讓鬚眉,女人也可以撐出一片天。于吉紅院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 王鐸:91歲老教授與哈工大的61載情緣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來到位於學校南端的一棟很有歷史厚重感的俄式建築。這棟3層的淡黃色小樓被師生稱為「老專家樓」,讓人不免產生一種神秘的感覺。  敲開高大的房門,一位面帶笑容的老人映入眼帘。一股莫名的暖流湧上心頭,我報之以微笑。直到在一間明亮、整潔的客廳落座,我方才細細打量起眼前的這位老人。老人雖已滿頭銀髮,卻精神矍鑠。
  • 新密78歲患癌老教師上「最後一課」,昔日學生從各地趕回聽課
    近日,一段「新密曲梁78歲老師的最後一堂語文課」的視頻廣為傳播。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努力地用自己洪亮的聲音,上好自己的最後一堂課。  這位老人叫李振山,新密曲梁鎮全莊村人,從教41年,教過的學生有5000人之多。去年國慶期間,李振山被確診身患癌症,為了給老人慶祝78歲生日,學生們從全國各地趕回學校,聽老人再上最後一節語文課。
  • 「數學之王」歐拉:13歲讀大學、19歲成博士,讓高考學生深陷學海
    他的一生堪稱傳奇,可以拍成一部八十多集的電視劇都不帶尿點的那種。而且,每年在數學上栽跟頭的學生,估計恨他恨得要命,畢竟f(x)、sin、cos、tg這些符號都是他發明的。19歲博士畢業,詮釋開了掛的人生萊昂哈德·歐拉雖然出生在一個牧師家庭,可他父親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特別喜歡給歐拉講數學故事。由此把歐拉帶上了數學這條不歸路。9歲時,他就看完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