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環芳烴生物降解及轉化途徑的研究進展!

2021-01-13 超級石化



























































































































































































































































































































































主要內容:多環芳烴(PAHs)作為一種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因其危害性突出備受關注,微生物降解作為一種高效的修復手段,逐漸成為環境修復領域的研究熱點,綜述PAHs生物降解及轉化途徑的國內外研究進展,以期為今後深入分析PAHs降解機理奠定理論基礎。以萘(Nap)、菲(Phe)、苯並[a]芘(BaP)等典型PAHs作為研究對象,並結合微生物的生長環境,闡述好氧微生物與厭氧微生物對PAHs的生物降解和轉化途徑。研究表明,細菌、真菌及古菌對PAHs均有一定的降解效能,其中,細菌對PAHs降解能力優於真菌和古菌,而且可通過雙加氧酶氧化過程及羧化、甲基化或羥化等還原途徑實現PAHs降解。


關 鍵 詞:多環芳烴(PAHs);生物降解;轉化途徑;氧化過程;還原途徑


多環芳烴(PAHs)是由2個或2個以上的苯環以線性排列、彎曲連接或者聚簇狀的方式構成的有機汙染物,其水溶性和揮發性會隨相對分子質量的增大而減小[1]。根據苯環數目,分為低相對分子質量(2~3環)PAHs和高相對分子質量(4環及以上)PAHs;根據來源分為天然來源和人為來源,其中人為來源是環境中PAHs主要來源[2]。PAHs的生物毒性主要從兩方面表現:一方面是PAHs本身具有的化學結構;另一方面是PAHs進入生物體後被細胞色素P450依賴的混合氧化酶氧化或羥基化[3]。


儘管PAHs在環境中會受到化學氧化、光解作用、生物積累、揮發和吸附,但微生物降解和轉化被視為是降解的主要過程[4-6]。細菌、古菌、真菌均能降解PAHs。它們不僅能通過釋放生物表面活性劑等方式提高PAHs的生物可利用性,而且還能通過生物轉化、礦化作用將有機物分解為一些複雜的代謝產物及無機物,如H2O、CO2(好氧)、CH4(厭氧)。在好氧環境下,微生物易培養、降解效率高,但在降解過程中會產生有毒中間產物[7],容易對環境造成二次汙染。厭氧環境對PAHs的降解會產生結構簡單、毒性小、分解更完全的中間產物,且在降解過程中會產生清潔能源CH4,因此厭氧降解逐漸成為降低PAHs危害的另一有效途徑[8]。


目前,關於微生物降解PAHs的研究已較為深入,主要集中於降解機理、產物分析、關鍵酶及相關反應類型等方面。由於微生物生長環境不同,其代謝產物、代謝關鍵酶及降解轉化存在差異性,因此降解機理的研究仍是今後的研究重點。筆者通過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總結歸納微生物在不同環境下降解PAHs的轉化機理、中間產物、關鍵酶及相關反應類型,為今後深入研究PAHs的生物降解機理及途徑提供參考。


1 PAHs降解菌種1.1 PAHs好氧降解菌

在好氧環境下,細菌和真菌對PAHs均有較好的降解效能,其中細菌發揮主要作用(見表1)。在PAHs降解菌中,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 sp.)和分枝桿菌屬(Mycobacterium sp.)因具有較好的降解能力備受關注,而且假單胞菌屬對高濃度PAHs也具有較好的耐受性。陳遠志[9]發現,Mycobacterium sp.WY10對菲(100 mg/L)和芘(50 mg/L)的降解效率可達到100.0%和92.3%。李想等[10]發現,Pseudomonas sp.LX2在芘質量濃度為50 mg/L的無機鹽液體培養基中培養21 d後對芘的降解率達到32.1%。徐成斌等[11]發現,Pseudomonas otitidis對菲的最大耐受質量濃度為2000 mg/L。


1.2 PAHs厭氧降解菌

在厭氧環境下,細菌及古菌均可降解PAHs,這些細菌大多數被識別為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 sp.)[23]、厚壁菌屬(Firmicute sp.)和梭狀芽胞桿菌屬(Clostridium sp.)[28-29],如:梭狀芽胞桿菌屬能降解萘酸化合物[22,30]、芴及部分菲、蒽和芘[29]。有研究也發現,δ-變形菌和厚壁菌屬在產甲烷條件下能降解萘、菲等低相對分子質量PAHs[31],同時假單胞菌屬和微桿菌屬在特定環境下能降解苯並[a]芘[32-33]。Zhang等[34]利用穩定同位素探針技術也發現,在產甲烷環境下降解蒽的主要菌種為Proteobacteria、Methylibium、Legionella及一種尚未識別的菌株Rhiszobiales。


古菌對PAHs也具有一定的降解效能,產甲烷菌因其能將有機物轉化為CH4而備受關注。Christensen等[35]發現,若氫型古菌能通過氧化PAHs去除H2,則能達到降解PAHs(萘)的目的。Berdugo-Clarijo等[36]也指出,Methanosaeta和Methanobacteria在降解低相對分子質量PAHs中起重要作用,同時還發現產甲烷菌在降解萘、1-甲基萘、2,6-二甲基萘時, Methanosaeta和Methanoculleus起主要作用。Bonalis等[37]發現,厭氧降解PAHs的主要產甲烷菌為Methanoregular、Methanosarcina和Methanobacterium。而Schmidt等[38]研究也發現,在厭氧環境下降解PAHs及其中間產物時,Methanoregular是主要的產甲烷菌。


2 PAHs降解機理

PAHs生物降解可分為好氧降解和厭氧降解。在好氧環境下,PAHs的斷開主要靠加氧酶作用,即加氧酶能將氧原子加到C—C鍵上形成C—O鍵,隨後再通過加氫、脫水等作用使C—C鍵斷裂,使苯環數減少。而厭氧環境不同於好氧環境,PAHs開環不僅能在酶的作用下進行,還能與其它物質相結合發生羧化反應、還原反應、羥基化及甲基化反應等。羧化反應是由外源碳原子添加到PAHs的苯環上,生成相應的脂肪酸。羥基化和甲基反應,主要是羥基或甲基結合PAHs的苯環生成相應的酚類物質[4]。還原反應主要是與H2結合實現PAHs的開環。


表1 PAHs的降解菌

    

2.1 好氧降解機理

有研究發現,微生物在降解PAHs過程中主要取決於酶的活性,其中細菌產生雙加氧酶,真菌產生單加氧酶[39]。雙加氧酶是多種成分所組成的酶,通常由還原酶、鐵氧化還原蛋白和末端亞基加氧酶所組成[40]。在雙加氧酶作用下,PAHs會轉化為二氫二醇化合物,並在脫氫酶作用下生成二醇中間產物,隨後通過鄰位斷裂途徑或間位斷裂途徑的內環斷裂雙加氧酶或外環斷裂雙加氧酶降解,形成中間產物,如鄰苯二酚,最終轉變為三羧酸(TCA)循環的小分子物質[40]。而在單加氧酶作用下,可催化PAHs芳香環形成一種不穩定芳香氧化物,芳香氧化物會進一步通過一種環氧化物酶催化反應形成反-二氫二醇化合物[41]。


2.2 厭氧降解機理

目前關於厭氧降解機理仍沒有明確的定義。由於在厭氧條件下,厭氧微生物能以硝酸鹽硫酸鹽鐵(Fe3+)、錳(Mn4+)和二氧化碳(CO2)作為電子受體將有機化合物降解為小分子化合物,並產生CO2和CH4[42],因此在降解過程中所涉及的關鍵酶存在差異性。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厭氧降解PAHs的一種基本途徑是:添加延胡索酸通過甘氨醯基自由基酶所產生的芳香琥珀酸,並進一步通過甲基化反應、羥基化反應、羧化反應,最終進行β-氧化降解PAHs[43]。


同時,由於苯環數不同,PAHs初始反應也不同。如萘在厭氧條件下會在β位上發生羧基化反應[44],而在α位上會先發生甲基化反應生成1-甲基萘,1-甲基萘在引入延胡索酸後會進一步降解[45]。也有研究表明,在厭氧條件下,菲的最初反應可能是羧化作用[46]或甲基化作用[47]。此外,Liang等[32]研究發現,在厭氧條件下降解苯並[a]芘,其最初反應是甲基化作用和加氫還原作用;Qing等[33]研究發現,厭氧降解苯並[a]芘的主要反應是加氫還原作用。綜上所述,在厭氧條件下不同PAHs的降解機理均不相同,因此在今後的研究中具體的厭氧降解機理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3 PAHs降解途徑3.1 低相對分子質量PAHs的降解途徑

低相對分子質量PAHs分子結構簡單,水溶性較好,因此大多數微生物都能將其完全礦化。


3.1.1 萘的降解途徑

(1)好氧降解

在好氧環境下,萘的生物降解包括轉化為龍膽酸或鄰苯二酚2種途徑。首先,萘在多種酶的作用下轉化為水楊酸,隨後在多種酶的作用下轉化為龍膽酸和鄰苯二酚,最終實現降解。Narancic等[48]研究Pseudomona sp.TN301菌株時發現,龍膽酸及鄰苯二酚在鄰苯二酚-2,3-雙加氧酶和鄰苯二酚-1,2-雙加氧酶等多種酶作用下逐步分解,並最終進入TCA循環。但也有研究發現,萘在降解過程中並不會通過龍膽酸進行降解,如Pseudomona aeruginosa PAO1降解萘時會產生水楊酸和鄰苯二酚等中間產物,而並未產生龍膽酸[49]。細菌降解萘的一般代謝途徑在以往的研究中有所報導[50]。


真菌對萘的降解也通過鄰苯二酚進行。研究發現,真菌降解萘的代謝途徑中,鄰苯二酚在粘康酸酯化酶和羧基粘康酸環化酶等多種酶作用下進入TCA循環[51]。由此可見,無論是細菌或真菌,萘均會通過鄰苯二酚途徑降解。


(2)厭氧降解

在厭氧環境下,萘通過β位發生甲基化反應或羧化反應逐漸實現降解。有研究發現,在厭氧環境下未被取代PAHs最初反應機理包括羧化作用[52]、甲基化作用[53]或羥化作用[54]。Zhang等[52]通過13C對萘的降解進行示蹤,發現萘的降解產物為2-萘甲酸,證明羧化反應是萘最初的激活反應,同時還發現加氫輔酶對萘的苯環進行兩次加氫作用後逐漸變為較易被厭氧微生物降解利用的化合物結構。另一種途徑是引入延胡索酸後的甲基化反應,隨後經過脫氫酶的多次作用轉化為2-萘甲酸,最終合併到2-萘甲酸降解途徑中。以往的研究也指出,萘在經過甲基化反應或羧化反應後可通過加氫輔酶作用逐漸實現開環[55],可推測還原反應可能是萘的主要降解反應。同時有研究已證實,2環PAHs在降解過程中,還原反應可能會優於環的斷裂反應[56]。


3.1.2 菲的降解途徑

(1)好氧降解

微生物對菲的降解是通過水楊酸或鄰苯二甲酸途徑進入TCA循環,最終完全降解。鑑於水楊酸為萘的降解產物,因此菲的降解與萘相似。細菌降解菲的一般途徑已有所報導。


菲的降解可通過1,2-位、3,4-位、9,10-位進行。其中,1,2-位、3,4-位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轉化為1-羥基-2-萘甲酸,並通過1-羥基-2-萘甲醛羥化酶的作用轉化為1,2-二羥萘,隨後通過與萘相似的途徑進行降解。利用菲和萘作為唯一碳源生長的菌株常常通過水楊酸途徑降解,其中假單胞菌屬、鞘氨醇單胞菌屬是最常見的菌株。但近年的研究發現,其他菌株也可通過水楊酸途徑降解菲,劉鑫鑫等[57]發現Burkholderia sp.FM-2菌株降解菲通過水楊酸途徑進行。


9,10-位在雙加氧酶作用下生成9,10-二氫二醇菲,隨後在單加氧酶及其它酶催化下形成鄰苯二甲酸,並在鄰苯二甲酸雙加氧酶、鄰苯二甲酸脫羧酶等作用下轉化為原兒茶酸,最終通過氧化開環進入TCA循環。氣單胞菌屬、產鹼桿菌屬、微球菌屬、芽孢桿菌屬、分枝桿菌屬、糞產鹼菌屬等通過鄰苯二甲酸途徑進行降解。


(2)厭氧降解

在厭氧環境下,菲的降解主要是通過在苯環上多次甲基化和羥基化逐漸實現開環,由3環開環至較低環數的化合物[50]。目前國內外學者關於厭氧降解菲的研究集中於由硫酸鹽還原菌(SRB)降解,其中Tsai等[58]發現,在SRB環境下,菲首先會轉化為甲酚,但具體轉化途徑尚不明確,其次通過羥基化作用形成對羥基苯甲醇,隨後通過脫氫酶、水合作用、脫羧反應形成苯酚,最終轉變為乙酸,直至完全分解。該研究雖證實,菲在SRB環境下會逐漸降解,但並未解釋反應激活機理。羧化作用雖作為2環和3環PAHs最初的激活機理[59],但不適於SRB環境,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已有研究證實,羧化作用是SRB系統代謝菲的最初反應[52]。


3.2 高相對分子質量PAHs的降解途徑

高相對分子質量PAHs是指4環及以上PAHs,其中苯並[a]芘是強致癌性物質,具有複雜的化學結構、較高的辛醇-水分配係數、較強的難降解特性及較低的生物可利用性,因此微生物對苯並[a]芘的降解效能不佳。鄭天凌等[60]發現,細菌對苯並[a]芘的降解率最高不超過50%。目前,對於高相對分子質量PAHs主要採用共代謝方式降解。共代謝有助於為微生物生長提供大量碳源,增加微生物生長,從而加速關鍵酶的合成,促進高相對分子質量PAHs降解。


共代謝是通過添加共基質為微生物提供碳源促進生長,並誘導其產生降解PAHs的關鍵酶。如添加葡萄糖以後,Armillaria sp.F02降解苯並[a]芘的速率提高了2~5 倍[61];真菌FS10-C能夠將初始質量濃度為15 mg/L的苯並[a]芘降解54.0%[62]。王鳴等[63]選擇苯酚、葡萄糖、乙酸鈉、曲拉通(Triton X-100)4種基質及其組合作為苯並[a]芘的代謝基質,研究不同基質對苯並[a]芘降解的影響,同時考察4種易降解基質分別與萘、菲、蒽、熒蒽、芘和苯並[a]芘6種混合PAHs的共基質降解。研究表明,添加單一基質時,乙酸鈉的促進作用最明顯,苯酚促進效果最弱,苯並[a]芘分別能被降解39.9%和27.1%。6種PAHs存在條件下,乙酸鈉的效率依然最高,萘、菲、蒽、熒蒽、芘和苯並[a]芘的降解率分別為66.1%、60.7%、43.2%、22.0%、15.5%和14.7%。綜上所述,在建立共代謝體系時,一般會選擇易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的物質及與目標汙染物結構類似的物質。因為它們不僅有利於微生物的迅速繁殖,增強微生物活性,而且選擇結構類似的物質作為共基質還能誘導關鍵酶的產生。


3.2.1 苯並[a]芘好氧降解

環境中可降解苯並[a]芘的細菌較少,主要以假單胞菌屬、分枝桿菌屬、副球菌屬為主。李豔秋等[64]發現,Pseudomonas sp.SL-1對5mg/L苯並[a]芘的降解率為35.7%。毛健等[65]篩選出一株副球菌也能高效降解苯並[a]芘,其降解率可達到89.7%。微生物可通過4,5-位、7,8-位、9,10-位、11,12-位實現對苯並[a]芘的降解。其中,7,8-位、9,10-位形成芘的酸性化合物,4,5-位形成的酸性化合物,11,12-位形成環氧化物。苯並[a]芘首先在雙加氧酶和脫氫酶作用下形成順-二醇化合物,隨後在其它酶的作用下使苯環斷裂,並轉化為芘和的酸性化合物以降低苯並[a]芘的毒性。但關於其衍生物的毒性是否強於苯並[a]芘仍有待進一步確認。圖1 為細菌降解苯並[a]芘的一般途徑[66]。

   

圖1 細菌降解苯並[a]芘的一般途徑[66]

3.2.2 苯並[a]芘厭氧降解

低相對分子質量PAHs在降解過程中可通過還原反應實現降解,而關於高相對分子質量PAHs是否會通過還原反應實現降解尚未知。近年的研究充分證明,還原反應也可作為苯並[a]芘最初的激活反應。Liang等[32]發現,在厭氧環境下,苯並[a]芘的最初反應是甲基化反應和還原反應。Qing等[33]也發現,苯並[a]芘在厭氧降解過程產生的H2能使PAHs發生還原反應。


目前關於厭氧降解苯並[a]芘菌株的研究集中於假單胞菌屬和微桿菌屬,圖2為假單胞菌菌株JP1降解苯並[a]芘的一般途徑。苯並[a]芘首先通過甲基化反應、還原反應使苯環斷裂,隨後在脫甲基作用下形成苯並[a]蒽和,最終經過甲基化反應形成蒽和菲。由於蒽的γ位比α、β位活潑,因此γ位會由於α、β位發生脫氫作用轉化為9,10-蒽醌。

   

圖2 假單胞菌菌株JP1厭氧降解苯並[a]芘[32]

圖3為微桿菌菌株CSW3在反硝化條件下降解苯並[a]芘的一般途徑。苯並[a]芘通過還原反應使苯環斷裂形成芘和,芘在甲基化反應和酶的作用下形成4,5-二甲基菲、4-甲基菲和菲。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轉變為萘,隨後通過羥基化作用、還原反應及酶作用下逐漸降解。


研究結果顯示,苯並[a]芘在厭氧環境下的激活反應與降解菌並無直接聯繫,都可通過還原途徑實現苯環斷裂,均以菲為主要中間產物進行降解,後續降解出現差異性是否與降解菌特性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此外,苯並[a]芘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其降解產物以芘和的酸性化合物為主。由此可推測,厭氧微生物對苯並[a]芘的降解效能優於好氧微生物。

   

圖3 在反硝化條件下微桿菌菌株CSW3厭氧降解苯並[a]芘的途徑[33]

4 結論與展望

微生物是去除環境中PAHs的最有效且廉價的手段。目前,國內外學者對PAHs降解研究主要集中於降解機理及降解菌種等方面。但研究往往存在局限性,單一菌種只有在特定環境下對某些特定的PAHs具有較好的降解效能。其並不能有效解釋PAHs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途徑,因為環境中PAHs和微生物具有多樣性特點,各菌株及降解產物在降解過程中會呈現協同作用或抑制作用。雖然共代謝方式可以增加碳源促進微生物生長及關鍵酶的合成,但目前所選用的共基質均為易分解物質,且種類較少。因此深入分析能與高相對分子質量PAHs進行共代謝的底物、探索PAHs降解機理、分析共代謝產生的關鍵酶,對於指導共代謝降解PAHs具有重要意義。


但當前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為此今後的研究方向包括:(1)微生物修復雖能降低PAHs毒性,但修復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毒性更強的產物,因此在今後的研究中應進一步分析產物毒性效應,並解釋PAHs解毒機理。(2)分析產甲烷菌降解PAHs的初始反應,並以不同PAHs作為碳源,觀察產甲烷菌的變化,研究某些PAHs是否會對產甲烷菌產生抑制作用,同時通過宏基因技術確定產甲烷菌降解PAHs的相關功能基因,以便於鑑定產甲烷菌功能菌株。(作者:唐濤濤 ,李 江, 楊 釗, 向福亮, 貴州大學)


感謝作者的辛勤付出和貢獻!本文引自石油學報(石油加工),超級石化整理髮布,供參考了解,轉載請註明出處。本文如果對您有幫助,請點擊下方在看,留言交流!

相關焦點

  • 省科學院微生物所發現黑臭水體沉積物中多環芳烴的微生物降解轉化...
    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華南農業大學聯合培養的碩士研究生錢柚粉在國際著名權威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發表了題為「Synergistic interactions of Desulfovibrio and Petrimonas for sulfate-reduction coupling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degradation」的研究性論文
  • 多環芳烴汙染土壤的修復技術:可使用溶劑抽提、生物修復、光催化...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多環芳烴是一類微致癌汙染物,且由於其疏水的特性,阻斷土壤對水分的運輸及自身不能在環境中降解,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多環芳烴可對人體健康造成多種不良影響,使多環芳烴汙染土壤的修復日益受到關注。
  • 食品中多環芳烴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關鍵詞   食品  多環芳烴(PAH) 檢測方法  研究進展    引言    多環芳烴(polycyclic aromatichydrocarbons,以下簡稱PAH)是指兩個以上苯環以稠環形式相連的化合物,是有機化合物不完全燃燒和地球化學過程中產生的一類致癌物質,由於這些化合物的致癌和致畸性,對PAH痕量分析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 「2020綠色技術應用十佳案例」部分參選項目 | 多環芳烴汙染農田土壤生物修復技術集成與示範
    該技術是針對多環芳烴汙染農田土壤治理的綠色修復技術,其技術組成包括固定化微生物修復、表面活性劑強化修復、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等技術,具有經濟、環境友好特徵,適宜多環芳烴汙染農田土壤的治理,是當前國際土壤修復研究的主要發展方向。其中固定化微生物修復技術是基於高分子量多環芳烴高效降解菌株,以土壤無機膠體蒙脫石礦物為載體,製備固定化微生物菌劑。
  • 有機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所以未來我們可以通過實驗研究優勢降解菌的降解能力及對汙染物的適應機理,通過宏基因測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構成以及群落功能和代謝通路,提高菌種對石油烴、多環芳烴和滷代烴的降解效率。為自然環境條件下複合有機汙染物的降解提供數據支持與理論依據。
  • 瀋陽生態所揭示植物修復多環芳烴-重金屬複合汙染土壤的根際作用機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多環芳烴(PAHs)汙染土壤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環境問題,對人類生命和生態系統構成了嚴重威脅。通常,多環芳烴與重金屬可通過汙水灌溉、固體廢物處理、交通運輸以及工業活動等途徑進入到土壤中,通過積累而形成複合汙染。
  • 難降解廢水生物電化學系統強化處理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學者們對生物電化學工藝在強化難降解廢水處理中的應用開展了大量研究,並在影響因素、處理對象多元化等方面獲得重要進展。1 生物電化學系統概述及原理BES是利用微生物的胞外電子轉移從底物中獲取能量,將生物能轉化為電能,從而達到直接利用電能及降解汙染物的目的。該系統結合了生物技術和電化學還原/氧化技術的優勢,在陽極產電,同時在陰極降解汙染物和合成甲烷、氫氣等物質。
  • 「萬能溶劑」DMF廢水生物處理研究進展
    由於其具有毒性高、穩定性高、難降解等特點,近年來關於DMF廢水的處理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重點和難點。綜述了DMF廢水的生物處理研究進展,包括國內外DMF高效降解菌、降解代謝研究進展以及DMF生物處理工藝研究進展,並對其未來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N,N-二甲基甲醯胺,簡稱DMF,是一種透明、接近無色的液體,極性較強,可與水、醚、醇、酯、酮、不飽和烴和芳烴等混溶,有「萬能溶劑」之稱。
  •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近年來,我國重點關注行業場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屬(如砷、鉻等)和有機汙染物(如多環芳烴、氯代烴、苯系物等)複合汙染,尤其是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經濟發達地區,已成為我國區域環境治理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場地系統中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的環境行為受介質場、滲流場、化學場、生物場等多場控制,具有高度非均質性和時空變異性。解析原位條件下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是場地土壤和地下水汙染控制與修復的理論基礎。
  • 沉積物有機質的組成、結構對苯並(a)芘的化學降解研究獲進展
    苯並芘(Benzo[a]pyrene, BaP)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高分子量多環芳烴,具有致癌性、致畸性和致毒性,被美國環境保護局(USEPA)列為重點汙染物。前人的研究表明沉積物是環境中持水性有機汙染物(POPs)最重要的匯。對於高分子量的多環芳烴(含有四個或四個以上苯環的化合物),通常不易受到微生物的降解。
  • ...溶劑抽提、生物修復、光催化降解、電動吸附技術、聯合修復技術等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多環芳烴是一類微致癌汙染物,且由於其疏水的特性,阻斷土壤對水分的運輸及自身不能在環境中降解,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多環芳烴可對人體健康造成多種不良影響,使多環芳烴汙染土壤的修復日益受到關注。
  • 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的監控自然衰減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目前,國內文獻中對於監控自然衰減技術的適用對象、監測方法、降解途徑機理、降解效率、成本效益分析等都有一定的研究,但是缺乏完整的工程應用案例。本文系統介紹了監控自然衰減技術的來源與發展演變,分析了國內外的研究進展和應用情況,以及相應的技術手段,從應用角度對監控自然衰減技術的成本和優勢進行了比較,為我國汙染場地基於風險控制的修復技術方法的選取提供思路和借鑑。
  • 多環芳烴到底是什麼?它是PM2.5最廣源頭嗎?
    多環芳烴是什麼?我國多環芳烴排放情況究竟如何?煤炭燃燒產生的多環芳烴真有這麼高嗎?PM2.5致癌與多環芳烴有關PM2.5化學成分多達數千種以上,PM2.5的有機成分中,以多環芳烴最引人注目。多環芳烴是含兩個或兩個以上苯環結構的烴類化合物,是已知的一類致癌物。
  • 圖書推薦 | 《土壤-植物系統中多環芳烴的遷移轉化過程(英文版)》
    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江蘇省傑出青年基金、中國生態學會青年科技獎,作為第一完成人的研究成果獲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中國土壤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劉娟,主要從事微生物分子生態學、汙染控制生物學、微生物種質和基因資源等方面的研究,熟練掌握了微生物群落結構分析、微生物分離培養鑑定、功能基因克隆表達以及螢光蛋白基因標記等技術和方法。
  • 石油汙染土壤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研究進展
    飽和烴是不含有雙鍵的烴類物質,根據其化學結構不同,可分為烷烴(直鏈烷烴和支鏈烷烴)及環烷烴;芳香烴是含有環狀烴分子的烴類物質,通常具有一個或幾個不同烷基取代基,主要包括單環芳烴和多環芳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膠質和瀝青質是石油中相對分子質量最大、極性最強的組分,很難被生物降解,可以在環境中長久存在。
  • 生物物理所等生物催化交叉偶聯-光碟機動滷代芳烴羥化脫滷酶研究獲進展
    生物物理所等生物催化交叉偶聯-光碟機動滷代芳烴羥化脫滷酶研究獲進展 2021-01-12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一分鐘讀懂]多環芳烴PAHs法規
    -.PAHs定義:多環芳烴(英文全稱: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簡稱:PAHs),是指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苯環的一類有機化合物多環芳烴是分子中含有兩個以上苯環的碳氫化合物,包括萘、蒽、菲、芘等 150餘種化合物。
  • 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究進展
    圍繞自噬細胞與轉化醫學當前的研究進展,生物谷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樂衛東教授進行了相關採訪。生物谷:樂教授此次演講圍繞"自噬異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研究進展",可否介紹下該領域目前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研究成果?樂教授:自噬是細胞的一個重要生物學功能。
  • 揮發性有機廢氣生物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由於生物工程領域的進步,相應的技術也逐步應用於環保領域。20世紀70年代各國競相開始研究生物法處理揮發性有機廢氣,主要研究淨化設備及優化條件,優勢菌群的馴化與培養,代謝原理及降解過程,動力學模型分析等。相比於傳統方法,生物法處理低濃度有機廢氣具有易操作、維護方便、淨化效率高、運行費用低、安全性高、二次汙染小等優點。
  • 中國科學家Chem「背靠背」論文:合成氣高效直接轉化製備芳烴
    合成氣作為能源轉化的橋梁可以將煤炭、天然氣、生物質轉化為清潔油品,被認為是最有潛力的石油替代途徑之一。基於中國石油儲量低的現狀,發展合成氣轉化工藝不僅能促進國家的能源戰略安全,也是應對世界化石油能源枯竭潛在威脅的解決方案。在成功利用費託合成製備不同碳數區間的油品之後,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目光轉向合成氣直接高選擇性製備高附加值化學品,包括低碳烯烴、低碳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