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發現嗜鹽古菌固定二氧化碳及合成生物塑料新途徑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古菌是與細菌和真核生物並列的第三種生命形式,可生活於熱泉、鹽湖、冰川、深海熱溢口及深部地下等各種極端自然環境,是地球生命極限紀錄的主要保持者。這一奇特的生命形式,為探索和利用生命的極限能力及其特殊的代謝功能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向華研究組致力於極端嗜鹽古菌遺傳與生理代謝機制的研究,近年來在嗜鹽古菌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PHBV研究方面取得系統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2013年4月,美國Appl Environ Microbiol雜誌第9期以Spotlight亮點文章(Articles of Significant Interest)形式,重點推薦並報導了向華研究組近期發現極端嗜鹽古菌可固定二氧化碳進行生物可降解塑料合成並對其合成途徑進行解析的工作,指出該工作不僅為古菌生物學及高鹽環境碳循環提供了新的見解,還為生物可降解塑料的代謝工程優化提供了新的策略(Spotlight推介語:This work has shed light on archaeal biology and carbon cycling in hypersaline ecosystems and may also provide novel strategies for PHBV engineering with controllable monomer composition)。 

生物可降解塑料「聚羥基脂肪酸酯(PHA)」是多種細菌和某些嗜鹽古菌在非平衡的營養條件下產生的一類胞內聚合物。它們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及組織相容性等特色,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可作為傳統塑料的替代品以解決「白色汙染」等環境問題,還在組織工程等高附加值領域具有誘人的應用前景。其中PHB和PHBV是兩種最為常見的PHA類型,但PHBV比PHB具有更好的材料性能。與細菌不同,多數極端嗜鹽古菌在不添加3HV相關前體的培養條件下,能夠利用廉價非相關碳源合成PHBV,而絕大多數細菌沒有這一能力。因此,通過進一步遺傳、代謝及發酵工程優化,嗜鹽古菌有望成為生產PHBV最價廉物美的細胞工廠。 

但是,直到2005年向華研究組開始嗜鹽古菌PHA代謝研究之前,國際上對嗜鹽古菌合成PHA的關鍵基因及關鍵途徑還一無所知。為解析嗜鹽古菌合成PHBV的機制,挖掘提升其合成PHBV能力,並探討嗜鹽古菌碳代謝碳貯存的特殊途徑及其生理生態學意義,向華研究組對嗜鹽古菌PHA合成從基因組到代謝組、從關鍵基因到代謝途徑進行了系統研究。該研究組相繼完成了兩株可利用非相關碳源積累PHBV的嗜鹽古菌--地中海富鹽菌(Haloferax mediterranei)和西班牙鹽盒菌(Haloarcula hispanica)的全基因組測序工作(J Bacteriol. 2011, 193:6086; J Bacteriol. 2012, 194:4463),首次報導並系統研究了極端嗜鹽古菌獨特的PHA合酶(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7, 73:6058; J Bacteriol. 2008, 190:4173;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10, 76:7811);多個負責前體供應的關鍵酶如PhaA和PhaB,以及控制PHA顆粒結構的PhaP等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9, 75:6168;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12, 78:1946等)。進而在組學水平探討了嗜鹽古菌PHA合成與中心代謝及能量代謝關係(J Proteome Res. 2013, 12:1300),並通過改變嗜鹽古菌碳代謝流,提高了其PHBV產量(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3, 97:3027-36)。 

向華研究組近期在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13,79(9): 2922-31發表的最新工作,則解決了長期以來讓人困惑的一個PHBV合成途徑的關鍵問題:即為什麼大多數細菌利用葡萄糖只能合成PHB,而嗜鹽古菌卻能合成3HV含量較高的材料性能更好的PHBV。該研究組綜合利用組學及生物信息學分析,結合分子生物學技術、途徑中間物添加、穩定同位素示蹤技術等,發現地中海富鹽菌存在至少4條提供丙醯-CoA的途徑,包括1條為同化乙醯-CoA和CO2的3-羥基丙酸途徑,該途徑為其3HV提供了約1/3的碳流量。而丙醯-CoA與乙醯-CoA在PhaA和PhaB等催化下即可合成3HV-CoA而為PHBV提供3HV單體。這是首次報導CO2直接固定進入PHBV進行貯存的新途徑,具有重要的生理生態學意義及生物工程開發價值。

本論文第一作者為韓靜博士和博士研究生侯靖。該研究得到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重要方向項目的資助。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嗜鹽古菌的追尋者
    崔恆林長期致力於嗜鹽古菌資源與應用研究,分離保藏了近萬株來自我國不同鹽環境的嗜鹽古菌,已發現並描述了嗜鹽古菌綱14個屬級和68個種級分類單元,因此當選為國際原核微生物系統分類學委員會嗜鹽古菌分類學分委員會委員,也是發現嗜鹽古菌物種數最多的一位中國學者。 這註定是一個小眾且孤獨的研究領域。
  • 產生乙烯的微生物新途徑,有望為生物製造塑料等提供原料
    《科學》雜誌8月28日報導,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和俄亥俄州立大學(OSU)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的產生乙烯的微生物途徑,有望為生物製造塑料、冷卻劑和日用品提供原料。研究人員在文中揭示了無氧或缺氧土壤中微生物產生乙烯的方式,以及保護作物免受高水平乙烯傷害的途徑。此外,該研究還概述了一種未知的細菌產生甲烷的方式。
  • 新途徑利用二氧化碳生物合成丙酮
    二氧化碳(CO2)既是主要溫室氣體,又是寶貴的碳資源。
  • 科學網—極端微生物:不可估量的資源
    近年來,科學家在深海、火山、冰川、鹽湖等極端環境中又陸續發現了多種新的生命形式,一些具有獨特基因類型的極端微生物在這些「生命禁區」中繁衍生息。 據長期從事極端微生物研究的向華介紹,絕大多數古菌、部分細菌和某些真菌都是極端微生物。按照環境適應性分類,極端微生物主要包括嗜熱菌、嗜冷菌、嗜鹽菌、嗜酸菌、嗜鹼菌、嗜壓菌、極端厭氧菌等。
  • 科學家發現以塑料為食蟲子 吃塑料排二氧化碳
    研究報告作者之一、史丹福大學高級研究員吳唯民介紹說,中美聯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僅首次為微生物降解塑料提供了有力的科學證據,也為開發生物降解聚苯乙烯塑料製品的技術提供了全新思路。一個中學女生無意中發現蟲盒泡沫有噬咬痕跡據新華社2003年報導,關於「蟲子吃塑料」,曾被一位西安的中學女生發現。
  • 科學家發現以塑料為食蟲子:吃塑料排二氧化碳
    據新華社電中美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報告說,黃粉蟲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他們已在黃粉蟲體內分離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細菌,並將其保存。這項研究首次提供了微生物有效降解聚苯乙烯的科學證據,為用生物降解方法治理「白色汙染」提供了新思路。  黃粉蟲又名麵包蟲,被人工大量養殖用作動物飼料。
  • 塑料或將由二氧化碳製成
    然而也正因為塑料的便利性,導致它不被大多數人類所珍惜並隨意拋棄,並且由於它無與倫比的耐用性,被隨意丟棄在環境中的塑料如今造成了嚴重的汙染,例如,在海洋中有著大約8萬億噸的塑料垃圾,然而這些塑料垃圾至少需要400年才能被大自然所分解。
  • 微生物合成生物醫學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地球上存在著一類喜歡生活在高鹽環境中的微生物,極端的生活環境使這類嗜鹽微生物進化出了特殊的生存能力。
  • 用二氧化碳生產塑料?光能納米生物推進低成本固碳
    他們在打破了深潛最深記錄的同時,也在海溝的底部發現了一個塑料垃圾。 由於人類的過度使用,如今地表和海洋中已經堆積了約80億噸塑料垃圾,「白色汙染」已經成為全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難題。
  • 科學家發現可以幫助降解PU塑料的微生物
    應對塑料這個地球上最大的環境問題之一,我們所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個「很小」的答案。他們對幫助微生物在塑料中代謝某些化合物以獲取能量的因素有了初步發現。他們還進行了其他分析和實驗,以了解這種細菌的功能。這種特徵也稱為耐溶劑性,是極端微生物的一種形式。」
  • 論文解讀 |一株分離自智利阿塔卡馬沙漠巖鹽微生物群落中的富含菌紅素、耐高氯酸鹽的嗜鹽古菌SGH1
    這裡的鹽灘是一個富含氯化鈉的礦床,巖鹽結核的內部和表面蘊藏了豐富的微生物資源,但這些微生物大部分不可培養。作者從巖鹽中成功分離出第一株富含菌紅素(bacterioruberin,BR)的極端嗜鹽古菌Haloterrigena sp. Strain SGH1。
  • 微塑乾貨——科學家發現可以幫助降解PU塑料的微生物
    科學家發現可以幫助降解PU塑料的微生物應對塑料這個地球上最大的環境問題之一,我們所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個「很小」的答案。這一發現邁出了能循環使用難以回收PU產品的重要一步。」,利用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來分解油基塑料是一個方興未艾的領域。
  • 青島能源所通過代謝工程提升工業產油微藻固定二氧化碳效率
    工業產油微藻能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與光能大規模地轉化為油脂,因此作為一種清潔能源生產和二氧化碳高值化的潛在方案,在國內外受到了廣泛關注。針對如何提升工業產油微藻的固碳能力這一關鍵問題,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示範了一種通過調控RuBisCO(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的激活酶來增強細胞固碳活性,從而大幅度提高微藻生物質與油脂產率的策略。
  •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審核-小文說到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汙染,塑料汙染是規避不了的。從上個世紀塑料誕生之後,人類就對這種低成本、高便捷性的物質愛不釋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塑料製品的問題逐漸暴露了,那就是對環境的汙染。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該研究深化了學界對土壤微生物光合同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機理的認識,相關成果在《應用微生物學與生物技術》上發表。
  • 中國科學家發現能吃塑料的蟲子 能降解所有塑料
    該突破性研究顯示,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為唯一食源,黃粉蟲幼蟲可存活1個月以上,最後發育成成蟲,其所齧食的聚苯乙烯被完全降解礦化為CO2或同化為蟲體脂肪。這種發現為解決全球性的塑料汙染問題提供了思路。  儘管如此,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塑料汙染,楊軍教授還是呼籲,公眾在日常生活中應少使用一次性的塑料飯盒、方便袋。
  • 中國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蟲子 黃粉蟲能吃所有塑料
    該突破性研究顯示,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為唯一食源,黃粉蟲幼蟲可存活1個月以上,最後發育成成蟲,其所齧食的聚苯乙烯被完全降解礦化為CO2或同化為蟲體脂肪。這種發現為解決全球性的塑料汙染問題提供了思路。  儘管如此,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塑料汙染,楊軍教授還是呼籲,公眾在日常生活中應少使用一次性的塑料飯盒、方便袋。
  • 噬硫菌可能是製造塑料中常見成分的關鍵
    《科學》雜誌8月28日報導,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和俄亥俄州立大學(OSU)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的產生乙烯的微生物途徑,有望為生物製造塑料、冷卻劑和日用品提供原料。研究人員在文中揭示了無氧或缺氧土壤中微生物產生乙烯的方式,以及保護作物免受高水平乙烯傷害的途徑。此外,該研究還概述了一種未知的細菌產生甲烷的方式。
  • 二氧化碳基新型生物降解塑料量產
    ,該所王獻紅研究員團隊歷時20年時間實現了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的工業化生產,目前已具備5萬噸的年產能。據悉,吉林30萬噸/年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項目已於今年4月19日在吉林化學工業循環經濟示範區正式啟動,這一總投資30億元、佔地面積18萬平方米的項目採用的就是王獻紅團隊開發的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第二代催化劑和最新合成技術。  二氧化碳是溫室效應的主要「元兇」,但又是一種低成本碳資源,以其為原料可以合成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降解產物對環境無汙染,且生產成本較低。
  • 聚乙烯塑料的微生物降解
    PE 塑料的廣泛應用導致大量 PE 廢棄物的累積,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威脅。自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一些研究陸續報導了 PE 塑料被微生物降解的現象,並從土壤、海洋、垃圾堆置點及昆蟲腸道等生境中分離篩選到了若干種具有一定 PE 塑料降解能力的菌株,而且發現一些單加氧酶、過氧化物酶和漆酶等氧化還原酶對 PE 塑料具有氧化降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