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二氧化碳生產塑料?光能納米生物推進低成本固碳

2021-01-18 騰訊網

2019年5月,一組探險隊在馬裡亞納海溝潛水至10927米。他們在打破了深潛最深記錄的同時,也在海溝的底部發現了一個塑料垃圾。

由於人類的過度使用,如今地表和海洋中已經堆積了約80億噸塑料垃圾,「白色汙染」已經成為全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難題。

DOI:10.1021 / jacs.9b02549

但是塑料製品已然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探究如何以最低的成本生產出可降解的環保的塑料才是長遠之計。

塑料危機

塑料的發明使20世紀的生活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它結實耐久、用途多樣、清潔衛生,這樣的材料在自然界中幾乎不存在。如果沒有塑料,我們永遠也造不出唱片、膠帶、電影膠片等等,自然也就無法錄製音樂、拍攝電影,也無法發展現代醫學。汽車零部件、輕型飛機材料、衛星和太空飛船等也都依賴於塑料,環球旅行和太空探索方才成為可能,更不用提計算機、手機和各式各樣的網絡技術了。

假如沒有塑料,我們的生活將舉步維艱

傳統的塑料生產方法或許是當前常態,但並不理想。用化石燃料生產單分子物質既耗費能源、又汙染環境,因為靠熱能驅動化學反應速度慢、耗能大、效率低,因此我們必須另尋出路,尋求更好的解決之道。

「大熱」的生物塑料

聚乳酸(PLA)等生物塑料如今是許多人重點關注的發展領域,比如用土豆製成的一次性餐具、用玉米製成的塑料瓶、用食物殘渣製成的垃圾袋等等。

雖然聽上去像是個理想的解決方案,但事實遠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生物塑料並沒有聽上去那麼容易降解,一般需要經過工業處理。不僅如此,生產生物塑料也需要耗費大量能量,收割農作物、加工原材料等步驟排放的二氧化碳甚至比傳統塑料還要多。

國外研究人員最近考察了用各類材料生產塑料瓶產生的環境影響,包括用玉米和可回收聚酯等等,結果發現,生物塑料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

考慮到化肥費用、運輸和收割成本,以生物材料製成的塑料效益是最差的,而表現最好的反而是用原油生產的塑料。

生產生物塑料所耗費的水和化肥會對河流和河口造成汙染,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此外,如果不慎將生物垃圾扔進了可回收垃圾中,這些物質就會汙染整個回收鏈,降低回收塑料的品質。

用二氧化碳製造塑料

除了生物塑料之外,還有另一種替代方案:用二氧化碳製造塑料。科學家在該領域已經努力了十餘年,如今終於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科學家指出,與其用化石燃料作為塑料的原材料,我們不如反其道而行之,通過一些化學技巧,用廢棄的二氧化碳來製造塑料,這將使整個石化行業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Prashant Nagpal 圖片來源:科羅拉多大學

早在2013年,化學與生物工程系助理教授Prashant Nagpal與同事開始探索納米量子點的廣泛潛力。納米量子點是一種微小的半導體,類似於電視機中使用的半導體。量子點可以注入細胞,並被設計用來附著和自組裝所需的酶,然後根據指令使用特定波長的光激活一些酶。

研究人員想知道量子點是否可以作為一個「火種「,「點燃」微生物細胞內的特定酶,這些酶能夠轉化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氮。然而由於缺乏光合作用,轉化往往無法自然發生。

為了填補了這一缺失,研究人員將專門定製的量子點滲透到土壤中常見微生物種類的細胞中。

現在,即使是少量的間接陽光照射也會激活微生物對二氧化碳的「食慾」,而不需要任何需要提供能量來完成的生物化學轉化過程。

Nagpal說:「每個微生物細胞都有數以百萬計產量。我們的研究表明,這些化學物質的產量可能比它們的自然產量高出近200%。」

研究人員設想,在未來讓家庭和企業將二氧化碳排放直接輸送到附近的蓄水池,在那裡微生物將它們轉化為生物塑料。所有者們將能夠以小額利潤出售最終產品,同時基本上抵消他們自己的碳足跡(即碳耗量)。

Nagpal表示:「即使利潤率很低,而且單純從成本上看,它無法與石化產品競爭,但這樣做仍有社會效益。如果我們能夠改造當地小部分溝渠池塘,就會對城鎮的碳排放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相關焦點

  • 石家莊煉化:用微藻固碳減排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段麗茜)將煙氣中的二氧化碳,通過冷卻、加壓,直接引入薇藻養殖光生物反應器,反應器內的微藻在生長中,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以上。目前,中石化石家莊煉化分公司以煉廠二氧化碳廢氣為碳源的「微藻養殖示範」進行一年多來,達到了減排固碳的實驗目的。
  • 二氧化碳基新型生物降解塑料量產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18年11月08日 收藏   30萬噸級裝置啟動建設  中化新網訊 昨日從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傳來消息,該所王獻紅研究員團隊歷時20年時間實現了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的工業化生產
  • 中國科學院東北草地固碳研究穩步推進
    中國科學院東北草地固碳研究穩步推進 2014-07-12 18:14:37專家介紹,目前,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的東北草地固碳現狀、速率、機制和潛力項目的研究已經進入到樣品數據分析階段,2015年將完成該項目總結。  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定位於解決關係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是集科技攻關、隊伍孕育和平臺建設於一體,能形成重大創新突破和集群優勢的戰略行動計劃。
  • 碳納米管行業深度報告:動力電池驅動,碳納米管需求迎來爆發
    、導電塑料以及晶片製造1.2.1、近年碳納米管材料在鋰電領域推廣持續推進、國內廠商市佔率持 續提升鋰電池主要材料包括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隔膜。,用塑料的加工方式進行加工的功能型高分子 材料,導電塑料綜合了金屬的導電性和塑料的特性,廣泛應用於半導體、防靜電 材料、集成電路包裝、電磁波屏蔽等領域。
  • 碳納米管行業深度報告:動力電池驅動,碳納米管需求迎來爆發
    1.2、碳納米管可廣泛應用於鋰電導電劑、導電塑料以及晶片製造 1.2.1、近年碳納米管材料在鋰電領域推廣持續推進、國內廠商市佔率持 續提升 鋰電池主要材料包括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隔膜。1.2.2、導電塑料領域:提升功能性塑料的導電性能導電塑料是將樹脂和導電物質混合,用塑料的加工方式進行加工的功能型高分子 材料,導電塑料綜合了金屬的導電性和塑料的特性,廣泛應用於半導體、防靜電 材料、集成電路包裝、電磁波屏蔽等領域。
  • 靈光一閃,由氮變氨:《Science》報導「納米+生物」技術利用光能固氮
    儘管地球大氣中含有將近80%的氮氣,但要用這種看似觸手可得的原材料合成氨卻並不容易,氮氣相當穩定的氮氮三鍵很難打開,目前有兩個方法可以相對高效率的做到這一點。King博士和多所大學合作,在《Science》雜誌上報導了一種「納米+生物」技術,可利用光能固氮。他們使用硫化鎘(CdS)納米晶體吸收光能,驅動固氮酶在細胞外將氮氣轉化為氨。
  • 生物塑料技術發展迅猛,用途急速擴大
    生物塑料是指以可再生生物資源(生物質)為原料(或者部分原料)的樹脂。不同於以石油等日益枯竭的化石資源為原料的傳統樹脂(石油樹脂),可為構建可持續發展社會做貢獻。並且,即使在生物質中,使用植物資源的生物塑料(植物類樹脂)還有望實現二氧化碳減排(這也取決於製造工序中的能耗)。
  • 這種「個人固碳」裝置利用藻類從空氣中去除二氧化碳
    它被設計成可以安裝在辦公室裡,並最終安裝在城市各處的屋頂上,它可以從大氣中捕獲相當於一英畝樹木的碳。而且已經有一個初步的原型在工作。在生物反應器內部,藻類起作用。超級巨人工業公司(Hypergiant Industries)執行長兼創始人本拉姆(Ben Lamm)表示:「藻類的驚人之處在於它非常便宜,而且容易生長——它需要的核心是陽光、二氧化碳和水。」
  • 雷學軍:響應綠色發展號召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採用生物育種技術,改良遺傳特性,選育優良高產的生物品種,在單位時間內反覆收穫,實現生物質飛躍大增產,將大氣圈中的二氧化碳轉入生物圈中,發展育種、種植經濟,增加生物固碳量;種草、造灌、植樹,形成多蓋度的複合生態系統,發展生態固碳經濟,擴大植物蓄碳量;改良耕作方式,生產、使用生物有機肥,增加土壤中生物質總量及動物、微生物的種群數量,發展土壤固碳經濟,提高土壤儲碳量;運用生物技術,加工生物碳產品,製備生物製品
  • 【工業之美】對抗全球氣候變暖 人工光合作用可將二氧化碳轉變為塑料
    為了延緩全球變暖,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減少大氣中已有的二氧化碳含量,這其中包括了「人工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碳水化合物。人工光合作用仿效自然界的光合作用,利用納米大小的光感應材料,將光能轉換成電能,由此產生氧化還原酶反應,將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相應的化學物質。
  • 超高導電納米碳材料低成本量產,助力塑料導電性能飛躍
    為了使塑料獲得導電功能,實現從絕緣體到半導體再到導體的巨大變化,就需要將塑料作為基材和各種導電添加劑混合,用傳統塑料的成型方法加工而成的功能型高分子材料。與傳統的金屬材料相比,這種材料具有重量輕、易成型、耐腐蝕、可回收、電阻率大範圍調節等特點。其中用途最廣和使用量最大的,正是以碳系導電物質為添加劑的碳系物填充導電塑料。
  • 成都固碳能力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成都固碳能力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10-01-18 09:43:41 來源:成都商報 編輯:餘葉 評論:條    [名詞解釋]    生物固碳: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可以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並以有機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體內或土壤中。
  • 微擬球藻擁有獨特固碳能力——吃的是二氧化碳,生出來的是燃料
    2017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顯示,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氣儲存量分別為1.14萬億噸、1.71萬億桶和187萬億立方米,分別僅能維持153年、50.6年和52.5年的全球生產需要。同時,化石能源過度消耗導致二氧化碳(CO2)等排放過多,引發了包括全球變暖在內的一系列環境問題。
  • 我國科學家首次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據「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首席科學家之一、中科院植物所前所長方精雲院士介紹,陸地生態系統通過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是減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最為經濟可行和環境友好的途徑。「如何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和固碳能力,既是全球變化研究的熱點領域,也是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
  • 真核浮遊植物具強大固碳能力
    最近英國科學家研究表明,真核浮遊植物的固碳能力可和眾所周知的藍綠藻類原核生物相媲美,其固碳總量接近海洋浮遊植物固碳總量的一半。 過去一直認為,在大部分海洋表面透光區都可見的藍綠藻主宰著海洋的固碳領域,其固碳能力在海洋浮遊植物中首屈一指。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成碳和其他有機物質,從而起到固碳的作用。藍綠藻屬於原核生物,它們沒有細胞核,故有別於真核細胞。
  • 興業證券:動力鋰電驅動碳納米管需求迎來爆發
    1.2、碳納米管可廣泛應用於鋰電導電劑、導電塑料以及晶片製造1.2.1、近年碳納米管材料在鋰電領域推廣持續推進、國內廠商市佔率持續提升?鋰電池主要材料包括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隔膜。1.2.2、導電塑料領域:提升功能性塑料的導電性能導電塑料是將樹脂和導電物質混合,用塑料的加工方式進行加工的功能型高分子材料,導電塑料綜合了金屬的導電性和塑料的特性,廣泛應用於半導體、防靜電材料、集成電路包裝、電磁波屏蔽等領域。
  • 青島能源所通過代謝工程提升工業產油微藻固定二氧化碳效率
    工業產油微藻能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與光能大規模地轉化為油脂,因此作為一種清潔能源生產和二氧化碳高值化的潛在方案,在國內外受到了廣泛關注。針對如何提升工業產油微藻的固碳能力這一關鍵問題,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示範了一種通過調控RuBisCO(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的激活酶來增強細胞固碳活性,從而大幅度提高微藻生物質與油脂產率的策略。
  • 楊培東的偉大成就:研發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成汽油、藥品
    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綠色植物(包括藻類)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的過程。其主要包括光反應、暗反應兩個階段, 涉及光吸收、電子傳遞、光合磷酸化、碳同化等重要反應步驟,對實現自然界的能量轉換、維持大氣的碳-氧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 微藻不起眼 固碳立大功
    或者說,深埋的二氧化碳會不會洩漏。  中國華能集團公司科技部長蔣敏華也曾表示,按目前的技術計算,碳捕捉成本約在200元人民幣/噸,而實際處理加工至進行商業應用的程度,每噸還需增加150元投入。  近日,山東科技大學針對工業的集中排放,研製了一種塔式立體養殖反應器,實現微藻生物固碳,並且利用副產微藻連續溼式生產生物原油的技術,為碳捕捉以及捕捉後的碳處置尋找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
  • 中科院報告:量化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
    ,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3)首次在國家尺度上開展了群落層次的植物化學計量學研究,驗證了生態系統生產力與植物養分儲量間的正相關關係,揭示了植物氮磷元素的生產效率。(4)首次揭示了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生產力和土壤碳儲量之間的相關關係,證實了增加生物多樣性不僅能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產力,而且可以增加土壤的碳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