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細菌:生命世界裡的獨行者

2021-01-15 科技導報


大自然在億萬年的漫長演變歷程中,逐漸形成了五彩繽紛、大小各異的生命,它們各自佔據著屬於自己的領域,並在激烈的生存鬥爭中完成自己的生活史,代代相傳延續著本家族的「香火」。遺憾的是,在大浪淘沙的生命演變進程中,很多物種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很幸運的是,也有很多物種在經歷億萬年的風雨洗禮之後,依然堅強的在大自然的舞臺上演繹著生命的讚歌。更為奇特的是,生命世界裡還有一群獨行者,它們億萬年來依然棲息在極端惡劣的生境下,默默無聞,而這種環境又極似地球形成早期的惡劣條件。他們就是生命世界裡最古老的生命體之一——古細菌。

   

雖然古細菌很可能於生命起源初期就在地球上存在了,但是人類直到20 世紀70 年代末才發現它們的蹤跡。1977年,美國生物學家Carl Richard Woese和George Fox 以16S rRNA 序列為依據,提出了獨立於真細菌和真核生物之外的生命第3 種形式,即在細胞構造上與真細菌較為接近,同屬原核生物,但在進化譜系上卻更接近於真核生物。至此,生物三域的分類體系建立。

   

雖然古細菌和真細菌在細胞構造上較為接近,但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差異,特別是古細菌的細胞壁(熱原菌除外,它無細胞壁)組成、結構以及細胞膜類脂組分、核糖體的RNA 鹼基順序等與其他真細菌具有明顯的區別。雖然絕大多數種類的古細菌細胞壁的功能與真細菌類似,但古細菌細胞壁中無真正的肽聚糖,而是由假肽聚糖、糖蛋白或蛋白質等構成,不含胞壁酸、D 型胺基酸和二氨基庚二酸。古細菌細胞膜含兩種,即雙層膜和單層膜,但膜脂由醚鍵而非酯鍵相連接。同時,古細菌代謝過程中有許多特殊的輔酶(如產甲烷菌含有F420、F430和COM 及B 因數),且嚴格厭氧是古細菌的主要呼吸類型。再有,許多古細菌有內含子,但其進化速度相比於真細菌較為緩慢。然而,在轉錄和翻譯等核心的生命過程中,古細菌並未表現出明顯的與真細菌類似的特徵,反而非常接近於真核生物,如古細菌的轉譯使用真核的啟動和延伸因子,且轉譯過程需要真核生物中的TATA 框結合蛋白和TFIIB。

   

目前發現的古細菌均生活在多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中,如高溫、高酸、高鹼、高鹽等。所以,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講,與真細菌相比,古細菌的生態幅很狹隘。其中極端嗜熱菌能生長在90 ℃以上的高溫環境,如德國的K.Stetter 在義大利海底發現的一族古細菌,能生活在110 ℃以上高溫中,最適生長溫度為98℃,降至84 ℃ 即停止生長。美國的J.A.Baross 發現一些從火山口中分離出的細菌可以生活在250 ℃的環境中。嗜熱菌的營養範圍很廣,多為異養菌,其中許多能將硫氧化以取得能量。目前,在分子生物學廣為應用的PCR 技術中用到的Taq DNA 聚合酶就是從一種水生棲熱菌yT1 株分離提取的。極端嗜酸菌可生活在pH 值為1 以下的環境中,同時極端嗜酸菌往往也是嗜高溫菌,它們大多生活在火山地區的酸性熱水中,可氧化硫,並將硫酸作為代謝產物排出體外。極端嗜鹼菌多數生活在鹽鹼湖或鹼湖、鹼池中,生活環境pH 值可達11.5 以上,最適pH值8~10。極端嗜鹽菌生活在高鹽度環境中,鹽度可達25%,如死海或鹽湖中。此外,古細菌還有一類特別的成員,即產甲烷菌,該類群為嚴格厭氧的生物,能利用CO2使H2氧化生成甲烷,並釋放能量。

   

由於古細菌生境的極端特殊惡劣性,所以,古細菌的生境基本上代表了生命世界的極限,並由其分布範圍進而確定了生物圈的邊界。此外,古細菌棲息的極端惡劣環境與地球形成早期的惡劣條件特別是生命起源時期的環境非常類似。

   

目前發現的一些極端嗜鹽菌可進行光合作用,但其光合色素並非類似於植物葉綠素類的分子,而是類似於動物視網膜上的視紫紅質。因此,探究和分析古細菌的新陳代謝方式及其與真細菌和真核生物的關係,可為進一步闡明生命起源和生物演變進程提供很好的研究平臺。所以,人類應利用最新的技術手段,特別是分子技術手段(因為大部分古細菌尚未培育成功)——如高通量測序技術,以便為進一步了解古細菌奠定堅實的平臺。同時,古細菌的生存環境和代謝特點也為微生物生理、遺傳和分類乃至生命科學及相關學科許多領域(如功能基因組學、生物電子器材等)的研究提供新的課題和材料,並為高溫、高酸、高鹼、高鹽等環境惡劣下的資源尋找和開採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此外,一些古細菌種類如產甲烷菌生存在動物的消化道中,如反芻動物等。這為研究生物之間的協同進化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但是,由於產甲烷菌的作用,反芻動物瘤胃可產生大量的甲烷,而目前我國反芻動物的養殖規模比較大,且甲烷的溫室效應遠高於CO2,加之絕大部分古細菌尚未人工培育成功,所以,這為溫室效應的調控增加了一難題。然而,反芻動物釋放的甲烷卻又是重要的生物能源之一。所以,人類應更好的了解古細菌並充分利用古細菌以為己用。

 

(責任編輯  王麗娜)


作者簡介王從彥,江蘇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副教授。

本文發表在2017年第7期《科技導報》,歡迎關注。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際網路,版權事宜未及落實,歡迎圖片作者與我們聯繫稿酬事宜。


 

《科技導報》

中國科協學術會刊

聯繫電話:010-62194182

歡迎投稿:lina@cast.org.cn


長按二維碼 即刻關注

相關焦點

  • 古核細胞(古細菌):世界上最古老的細菌
    所以,可以通過直系同源基因序列相似性的比較來確定物種之間的進化關係,而應用這種方法的時候,人們發現,形態結構非常相似的原核生物並不是統一的類群,並且在及早地時候就已經演化為兩大類:古細菌(原細菌)和真細菌。
  • 細菌與古細菌的基因組草圖
    細菌與古細菌的最大可能「進化樹」(族譜)示意圖。圖片來源:Christian Rinke et al. 2013微生物是這個星球上最豐富多樣的細胞生物。
  • 全新古細菌或可揭示生命起源:科學家研究了12年
    一種以前未知的屬於古細菌(Archaea)的微生物,而它的基因組特徵似乎與真核生物(Eukaryota)有關。他們第一次隔離了Loki,並在實驗室裡培育了它。這意味著,研究人員可能第一次對活著的Loki進行了觀察和研究,這可以幫助我們在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藍色星球上找到我們的第一個祖先。生命之樹在其基礎上可以被分為三個領域。其中之一被細菌所佔——沒有細胞核或膜結合的細胞器的單細胞微生物,通過擺動稱為鞭毛的毛髮狀結構四處遊走。
  • 最新發現地球存有最老的生命形式——古細菌(圖)
    點擊進入中國網海洋頻道>>http://ocean.china.com.cn產甲烷菌,此類厭氧菌是目前已知的古細菌的主要類群這種生物在某些特徵上與普通的細菌極為相似,因為他們不存在細胞核。但是從生物化學角度分析,這些生物的某些大分子結構與其他原核生物差異很大,反而與真核生物相似。研究人員給這種生物取名為古細菌。這一發現意味著生命的存在形式不止原核和真核生物兩種,還有第三種——古細菌。
  • 科學家發現深海古細菌
    這項發現可能為揭示複雜細胞生命演化起源帶來新的曙光。 儘管生命存在多樣性,但所有生物都可以被歸到兩個群類之中:其一是原核生物,包括細菌和古細菌,體形小,屬於單細胞,沒有細胞核;其二是真核生物,體形大,有複雜細胞,細胞有細胞核以及一定程度的內部組織和構造。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存在巨大差異,然而,前者是如何由後者演化來的?這個問題一直是個謎團。
  • 億年前的古細菌,被復活
    在實驗室裡,經過 3 周時間的培養,飢餓的生命被喚醒,它們開始瘋狂進食並快速繁殖,短時間內,數量多了近 4 倍。與太平洋底難以觸及的遠古生物不同,北極永凍冰層裸露在地表,它們的消融,除了會引起海平面上升,還意味著沉睡的古細菌將會被自動釋放
  • 探索生命第三種形式——古菌
    由於紅樹林溼地古菌多樣性豐富,具有明顯的分層分布的特點,紅樹林溼地成為李猛團隊研究採樣的重要基地。李猛的課題組在深圳灣進行採樣 課題組潘老師供圖經過近7年的研究,李猛帶領其團隊先後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溼地中發現若干新穎的古菌門類,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古菌世界。
  • Science:極端環境下嗜熱古細菌的奧秘
    硫化葉菌是古細菌王國的一名成員,其個細菌相似是一種單細胞有機體,可以在日本北海道的溫泉中分離得到;一些古細菌往往在平凡的環境中過著普通的生活,比如在湖泊中、大海中以及昆蟲和哺乳動物的腸道中;而其它古細菌則會在非常嚴酷的環境中生存,比如深海火山口熱水中、火山泥和死海中等。
  • 古細菌,一種最古老的生物體,細胞起源於原核生物?
    目前我們所認知的生命起源,是通過線粒體和葉綠體所合成的細胞器。目前,細菌存在於各處,但是卻沒有存在於單細胞微生物中。據專家介紹,單細胞微生物與真核生物一樣,沒有細菌,細胞中只包含了細胞核和細胞膜。目前,我國研究所所認知的古細菌,與細菌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簡單來說,他們都缺乏細胞中的細胞核和細胞膜,因此在此種情況下,細菌可以到任何地方。目前,我們擁有了一種生命起源的假說,那就是細胞起源於原核生物。所謂原核生物起源於真核生物細胞,研究人員表示,最原始的細菌分為兩種,即細菌和古細菌。
  • 陳根:真菌和古菌,生命起源之爭
    這些結構增強了真核生物的環境適應能力,使其演化為現存物種中數目佔大多數的生命形式。1977年,美國微生物學家CarlWoese通過16S/18SrRNA序列系統發育分析偶然發現了古細菌。他們據此將原核生物分為兩大類——真細菌和古細菌,並將真細菌、古細菌和真核生物各分為一個「域
  • 科普:到莫克蘭海溝探尋「生命的第三種形式」—古菌
    新華社「實驗3」號1月31日電(記者張建松)地球上究竟有幾種生命形式?科學家最新的劃分是三種:真核生物、細菌和古菌。  包括人類和動植物在內的真核生物,細胞內有細胞核,遺傳物質DNA主要儲存於此;細菌則沒有細胞核,DNA游離於細胞質中;古菌則又是不同於細菌的一種生命形式,它們沒有細胞核,但另一些特徵又與真核生物相似,例如存在重複序列和核小體。這種生命形式如此獨特、如此陌生,令各國科研人員都充滿好奇和想像。古菌研究正在世界範圍內升溫。
  • Nature綜述: 地球上細菌和古菌的生物被膜豐度
    1.2×10的30次方細胞數量,存在於五大生境:深海地下、海洋沉積物、大陸深層、土壤和海洋;核心功能有界面聚集、表面黏附、保水、吸收和保留營養、增強抗性和集體協作等;動植物腸道、根際和葉際定植的微生物群落也表現出許多生物被膜的關鍵特徵;地球上40-80%的細胞存在於生物被膜中,驅動所有生物地球化學過程,代表活躍細菌和古細菌生命的主要方式。
  • Cell第一次發現人類和古細菌染色體組織之間的相似性
    來自印第安納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人類和古細菌染色體之間發現的主要相似之處,這一發現可以促進單細胞生物體在與細胞基因表達錯誤相關的癌症研究中的應用。 這項由印第安納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完成的研究是第一個發現人類和古細菌染色體組織之間相似性的研究。這一發現可以幫助在研究中利用古細菌來理解與細胞基因表達錯誤相關的人類疾病,例如癌症。
  • Nature:海洋古細菌對氨的親和力強於細菌氨氧化劑
    幾年前人們還認為,只有少數幾類細菌能夠催化這一反應,但隨後廣泛分布的古細菌便被發現同樣也具有該功能。現在,對被稱為SCM1的海洋古細菌分離菌種所做的一項研究顯示,它比細菌氨氧化劑對氨的親和力要高得多。這一發現將可以解釋為什麼海洋古細菌在寡營養海洋中能成功與其他微生物競爭,並且還可支持這樣一個假說:硝化反應在海洋氮循環中可能要比當前生物地化模型所假設的更為普遍。
  • 生物篇-古菌(Archaea)
    古菌最有趣的特點: 1,起初,古菌與細菌一起,被定義為原核生物,直到 1977年,Dr. Carl Woese 才定義古菌,認為古菌與細菌完全不同。因此,在生物學分類上,古菌被分為單獨的一個域。 2,早期人們認為古菌大多存在於極端環境,如延胡索酸火葉菌生活在113度的高溫環境下。
  • 2019年十大科學發現:新發現的這類古菌,讓整個生命科學大廈開始動搖
    隨著列文虎克用顯微鏡觀察到了微生物,一個新世界的大門被打開了,原來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充滿著無數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 隨著顯微技術的進步,人們觀察到了越來越多的細菌,此時,生物學家把細胞生命分成了兩大類:真核生物(擁有膜結構的細胞核和細胞器)和原核生物(沒有細胞核和膜結構細胞器)。
  • 古核細胞:世界上最古老的細菌
    所以,可以通過直系同源基因序列相似性的比較來確定物種之間的進化關係,而應用這種方法的時候,人們發現,形態結構非常相似的原核生物並不是統一的類群,並且在及早地時候就已經演化為兩大類:古細菌(原細菌)和真細菌。
  • 古菌的發現,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是生命的第三種形態
    自此改變了亞里斯多德的生命二分類法,人們把生命之樹還是分為兩枝,一枝是含細胞核的「真核生物」,另一枝是不含細胞核的「原核生物」。動植物都屬於真核生物,而細菌屬於原核生物,但是事情到此並沒有完結。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又發現了另一種生命形式——古菌。
  • 人類或起源於古菌?真假?
    :細菌、古菌和真核生物。這些相似之處表明,古菌和真核生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進化聯繫,這也促使洛杉磯加州大學的 James Lake 提出了生命進化樹的另一種版本。他認為,細胞生命實際上開始於雙向分裂,這意味著生命只有兩個巨大的分支:細菌和古菌。
  • 第五人格:先知演繹「獨行者」驚豔亮相,放蕩不羈的伊萊4888太值
    不過就在如此緊要的關頭國際服先知演繹之星時裝「獨行者」也跟玩家見面了,瀟灑不羈的演繹更是深得玩家喜愛,2020年1月份又將是一個對碎片的極大考驗。國服演繹之星時裝已經先後上線了祭司「撒瑪拉」和醫生「雨中曲」,儘管略有瑕疵但是在TZ看來演繹之星的時裝還是非常的良心,更何況4888碎片的價格幾乎是每個玩家都能夠接受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