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A 的周末推薦
這個周末,不推薦音樂和電影,也不談藝術,聊一聊與你我息息相關的生活環境。
7 月 28 日,《自然》雜誌發表一遍文章,公布了一個驚人的發現——
10 年前,日本科學家從 5600 多米深的太平洋底挖取了一些沉積物樣本,這些樣本不是來自海床表面,而是取自其下深約 100 米的沉積層,內有大量遠古微生物。
根據地層沉積速度測算,此類微生物大致是在 1 億多年前被困在地下的。那個時候,統治地球的是恐龍,人類還不存在,隨著時間推移,海水淹沒了曾經繁盛的陸地區域,它們便永久的留在了大洋深處。
與科學家們想像的不同,極端環境沒有殺死這些遠古微生物,相反,它們之中的 99.1% 仍然活著,由於缺少各種養分,它們降低了新陳代謝速度,一直在沉睡。在實驗室裡,經過 3 周時間的培養,飢餓的生命被喚醒,它們開始瘋狂進食並快速繁殖,短時間內,數量多了近 4 倍。
遠古細菌
這些極小的個體是微生物中最堅韌的一類,叫好氧菌,長達億年的嚴酷考驗,竟依然存活,實在難以置信。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人類對這顆星球、對生命,了解的還是太少。
我們曾經認為北極寒冷的生態系統是永恆的,但事實上,它正在人類活動及自然規律的雙重作用下發生著巨大變化。北極圈以內、世界最寒冷的地方之一俄羅斯維爾霍揚斯克( Verkhoyansk )每年 11 月末至次年 2 月末,晝夜平均氣溫都是低於 -40℃,絕對最低溫曾達 -70℃,夏季有短暫溫暖,7 月平均氣溫 16℃,但就在今年 6 月底,這裡竟出現了創紀錄的 38℃ 高溫。
與太平洋底難以觸及的遠古生物不同,北極永凍冰層裸露在地表,它們的消融,除了會引起海平面上升,還意味著沉睡的古細菌將會被自動釋放,被激活。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冰面減少,反射太陽熱量的面積越少,地球將會變得更暖,那些被冰封的看不見的「細小生命」將變得更活躍。而冰川的迅速融化,又不可避免的改變了海水的溫度和鹽度,如此,世界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墨西哥灣流,則極有可能會災難性地轉向。
存在於地球上的一切,都處於一個相互影響的生態系統中,南極,當然也不會倖免。
本年 1 月,這裡出現了 20℃ 的高溫,打破了 100 多年來的最熱紀錄。受此影響,南極附近海底開始出現甲烷氣體洩漏,需要警惕的是,作為溫室氣體,甲烷導致的氣候變暖速度比二氧化碳高 25 倍。
實際上,世界很多地方都曾發生過甲烷洩漏事件,但因為可氧化甲烷細菌的存在,它們多數沒有進入到大氣中。但南極的這次洩漏,卻缺少了宿敵,它們直接奔向了大氣。
這些氣體,正是埋藏在海底或極地凍土層中古生物降解的產物。遺憾的是,在以往的氣候變暖速度測算中,我們並未考慮到這些意外,而南極到底有多少洩甲烷漏點,我們也不清楚。
毫無疑問,氣候已經開始發生變化。
許多科學家認為,過去 10 年中不可預測且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極地防護網的衰退。當整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氣候變化越來越劇烈,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古細菌甦醒...那時,恐怕將是一場難以預計的災難。
如何應對?人類並沒有做好準備。
未經授權,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
作者:莫一奧,文字工作者,長期從事中西藝術史和人文歷史等泛文化內容寫作,目前所有文章均發布在微信公眾號 LCA,如需閱讀更多精彩文章,可搜索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