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億年前的吃貨細菌,最終演化成人類

2021-01-16 彩虹戰士

一、21億年前的地球

24-21億年前,地球經歷了地球歷史上第一次大冰期:「休倫冰期」。這是一次由生命活動造成的大型降溫事件,在最冷的時候,地球表面溫度可能低於-50℃,整個地球上的生命都面臨著滅絕的危險,但是最終火山爆發拯救了地球上的生命。(冷!24億年前,地表溫度常年-10℃,生命如何存活?)

被封凍的地球想像圖

火山爆發帶來的大量二氧化碳使得地球重新變暖,大面積的海洋又重現了,生物們在海洋中重新開始繁盛起來。

二、細胞核的誕生

在21億年前的地球上,只有海洋中存在著生命,這些生命是一些非常古老的生命形態,在科學上把它們統一叫做原核生物。

什麼是原核生物呢?

我們人類是一種真核生物,特點是細胞中有一個由核膜包裹出來的細胞核,DNA就「居住」在這個核中;除此之外,我們真核生物們的細胞中還擁有各種各樣複雜的細胞器,其中最重要的是線粒體和葉綠體(葉綠體只有植物中有)。

真核細胞結構示意圖

而原核生物則不具備以上的這些細胞結構,它們沒有細胞核,DNA就直接「居住」在細胞中,也沒有各種複雜的細胞器,只有簡單的核糖體。

原核細胞結構示意圖

可能是由於持續3億年的降溫,各種原核生物們在海洋中掙扎求存,在這種生存壓力下產生了演化的動力,很可能因為其他的原因,最終這些原核生物發生了一些小變化:

(1)細胞膜向內褶皺,核糖體附著在上面,因為核糖體的功能是製造蛋白質,因此在細胞內褶之後能夠擴大細胞內的面積,從而增加核糖體的數量,這是有利於生存的一點。

細胞膜開始摺疊

(2)向內褶皺的細胞膜最終形成細胞的內質網系統,內質網系統不僅能夠讓核糖體附著,同時還能夠起到傳輸細胞質的作用,就好像一個流水線一樣,把細胞質中的有用物質傳遞給核糖體進行蛋白質的合成;

細胞膜主動運輸營養物質

(3)由於DNA在合成上也需要各種蛋白質和糖類物質等,因此內質網向DNA區域靠攏,並最終包裹住DNA,從而成為核膜,而此時細胞核也就此成形[1-3]。

與核膜貼在一起的內質網

至此,細胞核誕生了。

三、21億年前的吃貨

在21億年前的海洋中,原核生物種類多樣,有些原核生物有些能夠自力更生,靠自己進行光合作用就活得很好,這些生物我們稱之為自養生物;但是有一些卻不行,它們必須要吃其他的有機物才能生活,這些是21億年前的「吃貨」,這些生物我們稱之為異養生物

這時候的生物都是單個的細胞形態,它們沒有嘴,怎麼吃呢?它們靠自己的細胞膜變形,把其他細胞包裹進自己的身體內。

阿米巴蟲進食過程1—細胞變形

阿米巴蟲進食過程2—圍繞住食物

阿米巴蟲進食過程3—包裹住食物

阿米巴蟲進食過程4—完全吃下食物

有些生物已經形成的原始的細胞核,這些形成了原始細胞核的生物們在「吃」的過程中,吃下了一些紫色硫細菌,這些硫細菌能夠利用氧氣(O2)氧化硫化氫(H2S),從而獲得能量[4]。

紫色硫細菌

在吃下這些硫細菌之後,具備原始細胞核的生物們因為某種原因並沒有能夠消化硫細菌,而是和它一起生活了起來:

吃下硫細菌的生物為硫細菌提供保護和氧氣(或者是其他物質);

硫細菌為這些生物提供能量。

這是一種對雙方都有好處的事情,在生物學上,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為對方提供好處,被稱為互利共生;而這種行為發生在細胞內部,被科學家們稱為內共生

以上是線粒體的來源。

有一些已經具備線粒體的「吃貨」生物們,繼續開啟了它們的吃貨之旅,它們又發現了新的美食:整個海洋表面到處存在的藍藻!

藍藻結構圖 圖/DaveCarlson 有修改

顯微鏡下的藍藻

正是這些無私的小東西,數億年持續不斷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改變了整個地球大氣成分,才使得後續的生命演化得以繼續,是的,這一次它們又要貢獻出自己了:被「吃下肚「的藍藻也機緣巧合躲過被消化的命運,它們與吃貨生物們共生在了一起,藍藻利用光合作用製造養料,供養吃貨生物們生活;吃貨生物們則給予藍藻保護。

以上是植物中葉綠體的來源。

如果模仿一下舌尖上的中國的話,我想應該這麼說才能表示對藍藻的敬意

「一片大海,見證了地球的成長,在這片海洋中獵人與獵物伴生,自養與異樣共遊,包容開放的地球歷史中,有一種生物,出身低微,卻貢獻巨大,在演變中不因災難而滅絕,也不因被吃而消亡,這就是藍藻,它奠定了所有生物的進化之基。」

藍藻對生物進化貢獻真的非常巨大

四、真核生物的出現的意義

細胞中出現了細胞核,「吃進去」了線粒體和葉綠體,自此,真核細胞出現了。

真核細胞的出現到底有什麼意義呢?現代生物學中把世界上的生物分為三域六界。基本上,我們現在身邊的所有的動物、植物,都屬於真核生物域,也就是說,我們最初的祖先一路往前追尋的話,可能是海洋中傲遊的某一隻真核生物細胞。

人類和細菌的關係(可點擊查閱)


用「上帝法則」讀解人類的權力、方向、使命、因果(可點擊查閱)


人體從來就不是一座自給自足的世外小島,它其實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物理學中的自適應系統),一個龐大的社會。


例如:人類社會與人體一樣,人類社會是一個由人組成的量子體,自然法則的自然屬性是不可更改,從而又產生了執行自然法則即正義的「正義自然屬性「,契約制度則是人與人之間的共價鍵。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進化史:21億年前的吃貨細菌,最終演化成人類
    一、21億年前的地球24-21億年前,地球經歷了地球歷史上第一次大冰期:「休倫冰期」。這是一次由生命活動造成的大型降溫事件,在最冷的時候,地球表面溫度可能低於-50℃,整個地球上的生命都面臨著滅絕的危險,但是最終火山爆發拯救了地球上的生命。(冷!24億年前,地表溫度常年-10℃,生命如何存活?)
  • 40億年前的一個細胞,是怎樣演化成了如今的人類?
    在距今大約40億年前,但是並沒有某一個具體的生物是人類的祖先,這是因為當時的細菌可以隨意交換基因。這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當時生命剛剛誕生不久,還沒有完整的形態,身體內的基因隨時會流浪,所以當時的海洋相當於大型的基因粥。
  • 40億年前的一個細胞,是怎樣演化成了如今的人類?
    人類不止一個遠古祖先,這一點並不奇怪,因為地球生物是一步步演化而來的,在每一個階段,人類都有不同的祖先,今天我們就好好聊一聊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類的祖先分別是什麼。人類的海洋遠古祖先人類最原始的祖先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細菌。在距今大約40億年前,但是並沒有某一個具體的生物是人類的祖先,這是因為當時的細菌可以隨意交換基因。
  • 40億年前的一個細胞「luca」,是怎樣演化成了如今的人類?
    人類的海洋遠古祖先 人類最原始的祖先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細菌。在距今大約40億年前,但是並沒有某一個具體的生物是人類的祖先,這是因為當時的細菌可以隨意交換基因。
  • 5.5億年前的細菌經過進化轉變成人類,生命起源問題被揭開
    這是一個人們經常會問到的問題,很多科學家相信,想要追尋生命的足跡就必須解開宇宙的奧秘,因為宇宙是一切的起源和開端,沒有宇宙的話,世間萬物都不復存在,但宇宙又是如此的浩瀚,以至於哪怕人類窮其一生也難以解開它的秘密。因此,一些科學家打算從地球上最原始的生物入手,就比如說細菌和微生物等等構造簡單的細微生物。
  • 從學習的角度看生命演化史,古細菌如何一步步演化成高等動物的?
    2016年的一項研究確定了LUCA中最可能存在的355個基因,這些基因描述了一種複雜的生命形式,具有許多共同適應的特徵,包括轉錄和翻譯機制。將信息從DNA轉換為RNA到蛋白質。研究得出的結論是,LUCA可能生活在海底巖漿流附近深海噴口的高溫水中。最初LUCA只會自我複製,能量由巖漿噴發口提供,慢慢演化為由DNA存儲模型,由蛋白質實現模型功能且可以獨立獲得能量的古代細菌,逃離噴發口。
  • 是人類消滅細菌?還是細菌奴役人類?6億年前空白文明誰來主宰?
    考古生物學給出的最早的答案也就是5億3000萬年到4千萬年前,那個時候生物大爆發,目前人類科學家給出的地球生物最早的時間也就5億年前,最多不會超過6億年前,那你知道人類誕生是在多少年嗎?人類誕生不過十幾萬年前,那麼問題來了,人類進化才這麼點時間,寒武紀到地球形成,40億年就什麼都沒有嗎?空白的?到底是誰在主宰那個空白時期?誰製造了生物文明?
  • 活了5億年,逃過5次生物大滅絕,卻逃不過人類抽血和吃貨的夾擊
    作為與三葉蟲同時期在生活在5億年前,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種,它完全擔當得起活化石的稱號。在沙灘排卵的鱟最早的鱟化石發現於距今5.05—4.38億年前的奧陶紀,與現代的鱟形態變化不大,可以說幾億年來,鱟一直堅守本性,不因為環境的變化而受到幹擾,保持原本的樣子。在這5億年的時間裡,它們笑看風雲,看到生活在同時期的物種滅亡,也看到一個物種從誕生到滅絕的全過程。
  • 如果在火星上放一顆細菌,它能演化成類似人類的生命嗎?
    生物需要外界環境的支撐,而火星缺乏地球生物正常生存的溫度、液態水、有機物等條件,細菌過去也得死,更無法進化為類似人類的生物。不能因為人類最終進化為現代人類就認為所有的生物進化的歸途就是類似於人類這樣的高智慧生物,且不說細菌怎麼邁入向多細胞生命的轉變,即便是現代地球多細胞生物也是千奇百怪形狀不一,主要是因為生物演化沒有明確方向,基因層面的改變是受環境影響隨機發生,隨機發生的基因改變也只能隨機地影響生物的性狀,所以造成了地球生物的多樣性。
  • 科學家發現一種古老生物,如果它們沒滅絕,人類會提前15億年出現
    我們都知道,地球最早期的生命形式都是單細胞生物,後來不斷地演化才最終出現了多細胞的生物。而且,早期的地球是沒有氧氣的,一直到28億年之前,伴隨著藍細菌的出現,地球上才開始有了氧氣,厭氧生物滅絕,喜氧生物出現在地球之上。
  • 地球擁有45億年歷史,那麼20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模樣?
    過去有觀點認為最早的真核生物(具有細胞核的生物,我們人類和動物、植物都是真核生物)出現於16億年前,但一塊21億年前的化石上就有了類似於藻類的生物,這意味著真核生物的出現比我們之前認為的早得多。然而,藍細菌不斷消耗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大氣中的氧氣又緩慢地將甲烷氧化。距今24億年前,隨著溫室氣體的減少,加上當時太陽光強度只有今天的85%,幾萬年間地球溫度就下降到了-50℃,整個地球被冰封,地球進入第一個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冰期——休倫冰期,從距今24億年前持續到21億年前,長達三億年。
  • 1.6億年前哺乳動物演化出滑翔功能
    原標題:1.6億年前哺乳動物演化出滑翔功能   記者從北京自然博物館了解到,該館孟慶金研究員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羅哲西教授領導的團隊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動物化石,比現存最早的滑翔類哺乳動物化石早了1.1億年。北京時間10日凌晨,相關成果的兩篇論文同時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 7億年前,誰讓「雪球地球」解凍
    科學界認為,在距今6至7億年前的成冰紀,地球經歷了斯圖特冰期和馬裡諾冰期兩次雪球地球事件。  那時冰川作用波及到赤道,地表極度寒冷,地球平均氣溫降到零下50攝氏度。全球海洋遭到極端氣候影響,完全冰凍,冰蓋厚度可達上千米。這一狀態持續了數千萬年之久,是地質歷史上最嚴重的冰室氣候事件,當時的地球也因此被稱為「雪球地球」。
  • 7億年前的「雪球地球」
    「雪球」(snowball)正是我們的地球在7億年前的樣子——從極地到赤道,到處都是冰蓋,氣溫下降到零下50℃以下。哪怕站在熱帶,感受到的也是今日南極的溫度;腳跨赤道,看到的也不外乎是一片晶瑩的蒼白。7億年前是地質歷史中的新元古代,當時的地球已經有將近40億歲,演化成了一個成熟的行星,有了板塊構造、穩定的大氣和遍布海洋的原始生命。
  • 加彭發現21億年前地球最早多細胞生物化石(圖)
    這些古生物化石有21億年歷史,它們將不僅僅幫助科學家理解高等生物何時出現,還有為何出現的問題。  由法國等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在7月1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稱,他們對來自加彭的化石的最新研究發現,多細胞生物起源於21億年前。研究團隊由法國普瓦捷大學的阿伯德拉扎克·阿爾巴尼教授領導。據研究人員介紹,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跡象出現於35億年前,是現存生物中最簡單的一群。
  • 雲南發現4.23億年前古魚 長相怪異為人類遠祖
    本報訊 (記者許琦敏)一條4.23億年前的古魚,讓人臉上最重要的骨骼———頜骨,第一次擁有了完整的演化路線圖。今天凌晨,美國 《科學》雜誌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的這一發現,並配發評論稱,這一關鍵突破「掃除了我們在脊椎動物頜演化認識上一個大的盲區」。
  • 人類演化的一些思考.
    我今天來談談人類演化的兩面性。02人類在很長很長的一段時期裡面,一直處在食物鏈中間層的位置。這個時間有多久呢?大概在六百到兩百萬年前吧。再向前推就是純種的靈長猩猩,這個就不說了,因為這段時間是用千萬年為單位計算的。幾百萬年前,「祖先們」主要靠吃剩下的腐肉為主。
  • 38億年前的人骨化石已被發現,地球生物史到底是怎樣的?
    大約在39億年前一顆體積與火星相似的太陽原始行星「忒伊亞」與地球相撞,由於巨大的撞擊作用既改變了地軸原來的傾斜方向使得黃赤交角形成,而所撞出的物質形成了地球唯一的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很顯然所謂的「38億年前的人骨化石已被發現」絕對是偽造的,畢竟地球的年齡才45.7億歲,並且在地球形成的初期自身各項環境比較惡劣,宇宙環境也比較差,既要忙著清理和修正軌道,同時也要將自己「打磨」成「球狀」,因此早起的地球不可能有生物出現,更別說人類了。
  • 恆星演化規律最終結果,黑洞將會是太陽、地球、人類的最終歸宿
    恆星的生命演化結局告訴我們,宇宙最終都會走向枯燥乏味的未來,我們的太陽總有一天會演變成為一個黑洞,人類的結局可想而知。恆星的演化第1階段——恆星的形成 最早的宇宙充滿宇宙塵埃,宇宙塵埃聚集,逐漸構成形成恆星和星系的原始狀態-星雲。星雲的質量與恆星差不多,但是體積卻要大成千上萬倍。經過聚集的恆星逐漸向恆星演化。 2.
  • 恐龍演化了近2億年為什麼沒出現文明?
    演化是註定的嗎?恐龍在星球上遊蕩了1.7億年,人屬物種不過200萬年,是什麼阻擋了恐龍創造文明的腳步?一場下了200萬年的大雨把恐龍送上王座人類與恐龍有共同的祖先,更確切地說是恐龍與哺乳動物有共祖。5.3億年前,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海洋中生物多樣性井噴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