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發現4.23億年前古魚 長相怪異為人類遠祖

2020-12-06 搜狐網

原文配圖:長吻麒麟魚復原圖。


  本報訊 (記者許琦敏)一條4.23億年前的古魚,讓人臉上最重要的骨骼———頜骨,第一次擁有了完整的演化路線圖。今天凌晨,美國 《科學》雜誌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的這一發現,並配發評論稱,這一關鍵突破「掃除了我們在脊椎動物頜演化認識上一個大的盲區」。「翼、鰭與面孔如何發育演化」是 《科學》 雜誌2005年公布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最新成果為描繪面孔如何發育演化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這種最新發現的古魚,是一種全頜盾皮魚,名叫「長吻麒麟魚」來自雲南曲靖志留紀晚期的瀟湘動物群——一個堪稱失落的古魚「王國」。朱敏介紹,這條長約20釐米、形狀古怪的小魚,有著海豚那樣前伸的吻突和隆起的「額頭」,口和鼻孔都位於腹面,大半個軀體包覆著箱形的骨甲。

  全頜盾皮魚的首個成員是朱敏團隊2013年命名的初始全頜魚。它們長著無疑為硬骨魚模式的上下頜,身體其他地方卻保持著典型盾皮魚的樣子,明確地顯示硬骨魚類由盾皮魚類直接演化而來,徹底顛覆了此前對魚類時代各大類群間演化關係的傳統認識。

  從生物演化來看,早期硬骨魚類是人類的遠祖。換句話說,早期硬骨魚類中的一支,最終走向陸地,並進化成人類。人類的面部骨骼起源,都可以從它們身上找到對應的起源,頜骨也不例外。「過去,我們追尋人類頜骨起源,只能到硬骨魚類為止。全頜魚發現之後,人類頜骨追到了全頜盾皮魚。其他更原始盾皮魚類的頜骨長期以來被認為與人類頜骨沒有關係。」朱敏解釋,使用高精度CT掃描和計算機三維重建技術,他們對麒麟魚化石進行了細緻研究後發現,它具有一副「不完全的全頜」,其頜骨處於全頜魚和其他更原始盾皮魚類之間的過渡狀態。

history.sohu.com true 綜合 http://history.sohu.com/20161021/n470873720.shtml report 3258 一條4.23億年前的古魚原文配圖:長吻麒麟魚復原圖。本報訊(記者許琦敏)一條4.23億年前的古魚,讓人臉上最重要的骨骼———頜骨,第一次擁有了完整的演化路線圖。

");}

相關焦點

  • 大量無可爭議的化石證據表明,曲靖是4億年前人類遠祖的發祥地
    我國幾代科學工作者先後於曲靖的魚化石眾多發現,將曲靖從中國西南的「化石天堂」變成全球獨一無二的「古魚王國」,特別是幾項「世界級」的重大發現,填補了證據鏈上的長期空白,無疑是這條項鍊上的幾顆璀璨明珠。大量無可爭議的化石證據表明,曲靖是4億年前人類遠祖的發祥地。
  •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原標題: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報導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發現的迄今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
  • 中國發現4.23億年前魚類物種 為頂級食肉動物
    經過近8年持續不斷的野外考察與發掘,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團隊在雲南曲靖市麒麟區瀟湘動物群,發現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的硬骨魚。現有的證據顯示,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體長可達1.2米,在食物鏈中佔據較高的位置,可能是脊椎動物家族中最早的頂級掠食者。
  • 中國發現4.23億年前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鈍齒宏頜魚
    中國發現4.23億年前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鈍齒宏頜魚 2014-06-12 21:00:47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12日電(記者 孫自法)經過近8年持續不斷的野外考察與發掘,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團隊在雲南曲靖市麒麟區瀟湘動物群,發現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的硬骨魚。
  • 中國科學家發現5.35億年前毫米級微型人類遠祖至親
    該成果發現了5.35億年前最古老的原始後口動物——冠狀皺囊動物。這種奇特的毫米級微型動物很可能就是學術界期盼已久的後口動物亞界的一個根,因而代表著顯生宙最早期的毫米級人類遠祖的至親。  科學界取得共識,地球上所有動物共同構成了在親緣上彼此關聯的動物界或動物譜系樹,動物界中數以億計的古今成員依其譜系演化關係可以歸併為3個亞界,即較低等的基礎動物亞界以及較高等的原口動物亞界和後口動物亞界。其中,後口動物亞界的起源演化一直受到學術界關注,恰恰在於我們人類是這個獨特的單譜系大家族的成員。
  • 人類遠祖可追溯到5.35億年前皺囊動物,只有1毫米大小
    西北大學研究表明:目前人類遠祖可追溯到5.35億年前的皺囊動物,它有一張圓圓的大嘴,無肛門,廢物要從身上的排水鰓孔排出。>>科普一下整個動物界劃分為三個亞界,分別是低等的基礎動物亞界,原口動物和後口動物亞界。
  •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展示他的最新古生物研究成果——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鏈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項古生物演化領域重要成果論文,已在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
  • 人類的「魚祖先」起源於曲靖?距今已有4億年
    瀟湘脊椎動物群生態復原圖(Brian Choo繪)認定4億多年前人類魚形祖先起源地在曲靖,源自2007年瀟湘脊椎動物群的驚人發現。瀟湘脊椎動物群是一批生活在志留紀(約4.2億年前)的遠古魚類,它們是「從魚到人」演化過程中更古老的環節。
  • 我國科學家發現毫米級人類遠祖至親
    Nature雜誌以亮點論文並封面論文形式發表早期生命研究重要成果
  • 中國科學家發現4.23億年前長吻麒麟魚:揭秘人類頜骨起源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發現了一種4.23億年前的魚類化石——長吻麒麟魚,將人類的頜骨起源追溯到最原始的有頜脊椎動物——原頜盾皮魚類中。相關論文刊登在21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翼、鰭與面孔如何發育演化」是《科學》雜誌2005年公布的125個最具挑戰的科學問題之一。
  • 科學網—海口蟲:揭開脊椎動物遠祖的面紗
    這些化石只有幾釐米長,卻異常完整、清晰,被命名為海口蟲化石。對這些小小化石的研究,揭開了這片土地隱藏的秘密——在5.2億年前,這裡曾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的棲息地和埋葬地。 意料之外的發現 1999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研究員陳均遠來到雲南昆明海口鎮,原本是為了尋找雲南蟲。
  • 科學家發現4.2億年前新種魚化石 鱗片似鎧甲
    新華社昆明3月10日電(記者嶽冉冉)中科院科學家在雲南曲靖市發現了一種4.2億年前身披奇特鱗片的古魚——丁氏甲鱗魚化石,證明早在志留紀(4.44-4.19億年前)地球就已經進入了「魚類時代」。相關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
  • 雲南曲靖志留紀古魚研究獲新發現
    他們描述了一種4.2億年前身披奇特鱗片的古魚——丁氏甲鱗魚,為探索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分化以及硬骨魚類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實證。作為志留紀瀟湘脊椎動物群的新成員,甲鱗魚進一步支持雲南曲靖是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分化中心,表明早在志留紀(4.44-4.19億年前)地球就已經進入了「魚類時代」。
  •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3)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3) "← →"翻頁
  • 中國志留紀古魚新發現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
    多少年來,古生物學家試圖弄清楚這些類群之間的演化關係,進而理清人類遠祖的譜系。我們是如何從那些早已作古的、奇形怪狀的魚形祖先演化來的呢?以往的早期魚類化石多發現於泥盆紀地層中,那時各大類群早已分化,缺少處於中間狀態的過渡化石;而向魚類時代之前,更遙遠的志留紀追溯,脊椎動物的演化歷史已經湮滅不清。
  •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鈍齒宏頜魚(圖)
    原標題: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科技日報北京6月12日電 (記者李大慶)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報導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發現的迄今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
  • 人類的祖先竟然是魚!它是什麼樣的魚?這條魚最早出現在哪兒?
    人類的祖先是誰?很多人會脫口而出——猿。不過,「從猿到人」可能只有數百萬年的歷史,更早呢?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古生物學者試圖從更廣的時空中,描繪一條「從魚到人」的演化之路。近日,該所專家表示,基於對瀟湘脊椎動物群遠古有頜類化石的研究,4億多年前,人類魚形祖先的起源地很可能就在雲南曲靖。目前,大量的科學證據將人類的祖先推向了海洋,這裡出現了最古老的脊椎動物——遠古魚類。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鄧濤曾在科普文章《你是一條來自遠古的魚》中指出,迄今發掘出最古老的魚類——海口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5.3億年前的寒武紀。
  • 古生物學家:人類的「魚祖先」可能起源於雲南曲靖
    距今約4.2億年,大量保存完整的遠古魚類化石……中國古生物學家歷經十年大規模的野外採集和研究,提出雲南曲靖可能是人類魚形祖先的起源地。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分院、雲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15日在曲靖為新設立的自然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 探秘古魚、追尋恐龍,中國古動物館首套兒童百科繪本見證38億年生命歷史
    中國古動物館副館長張平介紹,本系列將中國獨有的史前動物按照從魚到人的演化順序編排、梳理,帶領小讀者見證38億年的生命歷史,幫助孩子構建涵蓋生物、地理、歷史的全面知識體系。這套繪本依託收藏國內寶貴化石的中國古動物館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一流專家,從中國獨有的古魚、海生爬行動物、恐龍、古鳥、史前哺乳動物的演化歷程入手,在每個類別中精心挑選了15~18 種最有代表性的動物,以館長與5 名性格各異的小夥伴(其中還有一隻闖禍精小貓)的冒險經歷為線索,將生命起源與演化的故事娓娓道來,同時介紹生命演化中跨世紀的大事件,為青少年讀者展示一個又一個波瀾壯闊的生命故事
  • 雲南曲靖發現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上報導了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Megamastax amblyodus)的硬骨魚。現有的證據顯示,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體長可達1.2米,在食物鏈中佔據較高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