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3)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3) "← →"翻頁
-
【震驚】曲靖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 化石,居然長這樣……
「雲南暴魚」正型標本。徐光輝 供圖中新網北京10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光輝研究員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
-
雲南發現暴魚化石,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一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
-
...雲南暴魚」、「華龍一號」、寄生蟲化石、肝臟祖細胞、鐵定甲蟲
,中國、西班牙學者近期發現,土壤中的關鍵菌群與農作物產量關係密切。——新華網2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雲南暴魚」圖片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
-
「雲南暴魚」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其中,距今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是地球生命歷史中最具災難性的生物滅絕事件,造成90%以上的海洋生物和約75%的陸地生物滅絕。受二疊紀末大滅絕影響,早三疊世氣候與環境很不穩定,且災難頻繁,是生物非常艱難的殘存階段,而之後的中三疊世則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復甦期。
-
【微話題】今日科技話題:土壤微生物、「雲南暴魚」、「華龍一號...
10月22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獲悉,中國、西班牙學者近期發現,土壤中的關鍵菌群與農作物產量關係密切。 ——新華網 2 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雲南暴魚」
-
古生物學家:人類的「魚祖先」可能起源於雲南曲靖
距今約4.2億年,大量保存完整的遠古魚類化石……中國古生物學家歷經十年大規模的野外採集和研究,提出雲南曲靖可能是人類魚形祖先的起源地。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分院、雲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15日在曲靖為新設立的自然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
科學網—最古老疣齒魚屬雲南暴魚「王者歸來」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本報訊(記者丁佳)日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在雲南羅平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暴魚!又是個什麼魚?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近日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
-
科學家發現4.2億年前新種魚化石 鱗片似鎧甲
新華社昆明3月10日電(記者嶽冉冉)中科院科學家在雲南曲靖市發現了一種4.2億年前身披奇特鱗片的古魚——丁氏甲鱗魚化石,證明早在志留紀(4.44-4.19億年前)地球就已經進入了「魚類時代」。相關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
-
雲南發現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
他們報導了最早的空棘魚頭顱化石,這一發現將「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記錄前推了約1700萬年,為研究空棘魚類的早期快速分化以及隨後的演化停滯現象提供了更為準確的參照時間,進一步支持了肉鰭魚類起源於中國南方古地理區域的假說。作為現生肉鰭魚類的兩支代表,空棘魚類和肺魚類與陸生脊椎動物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在四足動物起源研究中扮演著著關鍵的角色。
-
中國發現魚石螈類化石
這一重要發現代表了當前四足動物起源研究的最新進展,擴大了泥盆紀四足動物的古地理分布區域,將促使研究者重新審視四足動物起源、早期演化與擴散的已有假說,而且將亞洲地區四足動物的化石記錄提前了近一億年。從1929年瑞典和丹麥地質學家在冰天雪地的格陵蘭島東海岸首次發現魚石螈化石,到2000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在賓夕法尼亞州旅遊勝地柯林頓縣發現厚頜螈,每一次這些早期四足動物的發現都引起國際學術界和公眾的廣泛興趣。 近年來考古的工作逐步表明中國是衍生出四足動物的肉鰭魚類的起源中心。然而,與四足動物起源問題關係最直接的泥盆紀四足動物化石在中國、在亞洲一直是個空白。
-
古生物學家發現2.5億年前「植物分解師」
新華社南京10月29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發現,我國新疆地區的化石木材內部,存在大量微生物和節肢動物降解木材的證據。這是古生物界首次在中緯度地區有此類發現。
-
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竊蛋龍孵卵化石
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竊蛋龍孵卵化石 新華網 | 2021-01-04 09:05:20 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這是世界上罕有的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化石。該組化石是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
-
科學網—雲南孔骨魚化石:肉鰭魚類起源中國說再獲驗證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等人,在雲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地層中,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空棘魚化石——雲南孔骨魚。 朱敏等人發現的這種空棘魚,在學界被稱為「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此前,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出自距今約3.9億年的中泥盆世晚期地層中。
-
雲南曲靖志留紀古魚研究獲新發現
他們描述了一種4.2億年前身披奇特鱗片的古魚——丁氏甲鱗魚,為探索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分化以及硬骨魚類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實證。作為志留紀瀟湘脊椎動物群的新成員,甲鱗魚進一步支持雲南曲靖是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分化中心,表明早在志留紀(4.44-4.19億年前)地球就已經進入了「魚類時代」。
-
古生物學家發現1.9億年前的化石,記錄魷魚捕魚瞬間,魚頭已碎裂
還好大自然從不讓人失望,總能給人驚喜,它的「抓拍」能力,遠比任何一部相機都厲害,比如最近,英國普利茅茨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就在一塊化石上,發現了魷魚捕魚的瞬間。這塊化石可以追溯到1.9億年前,出土於有名的侏羅紀海岸,事實上英國地質學家早在19世紀就找到了它,隨後就一直將它保存在英國地質調查局的倉庫中。
-
4.44億年前有群生物稱霸海底 南京古生物學家在浙江安吉發現世界上...
4.44億年前有群生物稱霸海底 南京古生物學家在浙江安吉發現世界上最豐富的海綿動2017-02-10 09:0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現代快報 瀏覽量: 3048 次 我要評論
-
我們是如何從魚變成人的?90載化石研究探索5億年生命演化奧秘
古動物館主展廳二層,身長約6米的許氏祿豐龍屹立於「恐龍走廊」首位,中國古脊椎動物研究之父楊鍾健先生的賦詩,為它平添幾分蒼勁之意。許氏祿豐龍是我國第一具由中國人自己發現、發掘、研究和裝架的恐龍,也是中國地質時代最早的恐龍之一,被譽為「中華第一龍」。它生活在距今約2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屬於早期蜥腳型類。
-
中國發現4.23億年前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鈍齒宏頜魚
蘇柏恩/繪圖 新發現的鈍齒宏頜魚的下頜骨、上頜骨化石標本。 現有的證據顯示,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體長可達1.2米,在食物鏈中佔據較高的位置,可能是脊椎動物家族中最早的頂級掠食者。這是繼夢幻鬼魚、初始全頜魚之後,朱敏團隊在志留紀瀟湘動物群的又一重要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