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暴魚」、「華龍一號」、寄生蟲化石、肝臟祖細胞、鐵定甲蟲

2020-11-23 澎湃新聞

科技話題:土壤微生物、「雲南暴魚」、「華龍一號」、寄生蟲化石、肝臟祖細胞、鐵定甲蟲

2020-10-30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

科研人員發現土壤微生物與農作物產量關係密切

10月22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獲悉,中國、西班牙學者近期發現,土壤中的關鍵菌群與農作物產量關係密切。保護土壤中的關鍵菌群,或能達到減肥增產的效果。

領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員褚海燕介紹,以往觀念裡,影響農作物產量的因素主要是旱澇、霜凍等氣候災害,以及化肥施用和病害等。但其實,土壤中種類最多、生物量最大的微生物群體,也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卻常常被人們忽略。

——新華網

2

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雲南暴魚」

▲雲南暴魚(上)與其他羅平魚類(下)體型比較。圖片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

徐光輝介紹,經歷二疊紀末生物大絕滅事件之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一個成熟的食物網的建立,包括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和三級消費者(大型肉食動物)。雲南羅平保存有豐富的中三疊世魚化石,但過去一直未發現大型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有人推測,這是因為羅平生物群的生活環境水體較淺,海洋生態系統尚未全面恢復。但云南暴魚的發現改變了這一認識,結合近年來大型肉食海生爬行動物的發現,進一步表明一個成熟而複雜的食物網在中三疊世早期已經建立起來。

——《光明日報》

3

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首次達到臨界狀態

▲9月1日拍攝的「華龍一號」全球首堆所在地福清核電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有限公司供圖)

10月21日15時09分,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達到臨界狀態,標誌著機組正式進入帶功率運行狀態,向建成投產邁出了重要一步。

中核集團福清核電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核電站核反應堆臨界類似常規火電廠鍋爐的點火過程,也如同心臟起搏。臨界後,作為反應堆的「心臟」——堆芯將開始持續「跳動」,反應堆處於帶核平衡運作狀態。

——新華網

4

巴西研究人員在恐龍化石中發現寄生蟲化石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巴西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白堊紀研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在恐龍化石中發現了一種血液寄生蟲的微小化石。此前,科學界僅在琥珀中的昆蟲身上或者動物糞便化石中發現過史前寄生蟲化石,這是首次在宿主體內發現。

巴西北裡奧格蘭德聯邦大學、聖卡洛斯聯邦大學和坎皮納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隻泰坦巨龍(白堊紀的一種草食恐龍)的化石中發現了這種寄生蟲化石,它可能與恐龍生前所患骨髓炎有關。

——新華網

5

日本發明培養肝臟祖細胞的新技術

日本研究人員發明了利用人體血管內皮細胞培養肝臟祖細胞的新技術。肝臟祖細胞能分化為肝細胞等,該新技術或可用於重症肝病患者的移植治療。

來自九州大學、京都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細胞直接重編程技術,向人體血管內皮細胞導入3個特殊轉錄因子,成功培養出了具有高增殖能力的肝臟祖細胞。這一研究成果10月21日已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

——新華網

6

鐵定甲蟲外骨骼超級堅硬之謎破譯

▲鐵定甲蟲 圖片來源:搜狐網

你能承受相當於自己體重4萬倍的壓力嗎?英國《自然》雜誌10月21日公開了一項仿生學及機械學重要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揭開了即使是巨大的擠壓力也壓不死的自然界「力量」——一種名為鐵定甲蟲的外骨骼超級堅硬之謎,對這種機械連鎖和堅韌性的破譯,將結合到成功結構中,在人類航空、建築和機械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汽車也壓不死」,說的就是鐵定甲蟲。這是一種棲息在橡樹上的物種,主要發現於北美西海岸。這種昆蟲不具備飛離險境的能力,但它們長有超級抗擠壓的外骨骼前翅(稱為鞘翅),也就是說,這種昆蟲能經受住捕食者的任何擠壓和尖刺攻擊。它小小的身體即使被人踩住後在上面轉圈,抬開腳後它依然無損,甚至被汽車碾過都能安然無恙。這種自然界的神奇力量,對於想要用標準鋼絲針將它們固定在展示盒中的昆蟲學家來說,構成了不小的挑戰。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

原標題:《科技話題:土壤微生物、「雲南暴魚」、「華龍一號」、寄生蟲化石、肝臟祖細胞、鐵定甲蟲》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微話題】今日科技話題:土壤微生物、「雲南暴魚」、「華龍一號...
    圖片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
  • 雲南發現暴魚化石,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命名為雲南暴魚。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一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雲南羅平保存有豐富的中三疊世魚化石,但過去一直未發現大型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這使得有人認為羅平生物群的生活環境水體較淺,海洋生態系統尚未全面恢復。雲南暴魚的發現改變了這一認識,結合近年來大型肉食海生爬行動物的發現,進一步表明一個成熟而複雜的食物網在中三疊世早期已經建立起來。
  •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展示他的最新古生物研究成果——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鏈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項古生物演化領域重要成果論文,已在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
  • 「雲南暴魚」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我國雲南羅平中三疊世海相地層發育,保存有豐富的化石組合,統稱為羅平生物群,它是我們研究二疊紀末大滅絕事件後海洋生態系統復甦的重要窗口。,命名為雲南暴魚。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
  • 【震驚】曲靖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 化石,居然長這樣……
    「雲南暴魚」正型標本。徐光輝 供圖中新網北京10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光輝研究員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
  •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3)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3) "← →"翻頁
  • 科學網—最古老疣齒魚屬雲南暴魚「王者歸來」
    雲南暴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本報訊(記者丁佳)日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在雲南羅平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暴魚!又是個什麼魚?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近日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
  • 科技話題:英仙座艾普西隆流星雨、「華龍一號」、量子通信、月亮...
    科技話題:英仙座艾普西隆流星雨、「華龍一號」、量子通信、月亮、蛋白質、瀝青 2020-09-08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揭開鐵定甲蟲外殼「堅不可摧」的秘密
    據外媒CNET報導,鐵定甲蟲的外骨骼是動物界最堅硬的外骨骼之一,甚至能經受住被汽車的碾壓。科學家們現在認為他們已經知道其中的原因。在本周三發表在 《自然》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 研究人員揭開了鐵定甲蟲驚人的抗壓能力的秘密,並展示了新的超強韌材料如何利用甲蟲的生物學優勢。
  • 今日科技話題:英仙座艾普西隆流星雨、「華龍一號」、量子通信、月亮、蛋白質、瀝青
    ——新華網2「華龍一號」全球首堆開始裝料生態環境部9月4日在京向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有限公司頒發福清核電5號機組運行許可證,當天下午「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爐燃料裝載正式開始,隨著第1組燃料組件順利入堆
  • 「華龍一號」成功併網!日網友發出羨慕聲音:比福島核電安全多了
    11月27日「中核集團」正式宣布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順利發出第一度電,創下全球第三代核電首堆建設的最佳業績。作為我完全自主研發的核電設施,「華龍一號」的併網成功標誌著我國正式邁向核電強國行列。這張歷經30多年才打造出的「國家名片」,也讓我國核電正式走向世界。
  • 日本發明培養肝臟祖細胞的新技術
    新華社東京10月22日電(記者華義)日本研究人員發明了利用人體血管內皮細胞培養肝臟祖細胞的新技術。肝臟祖細胞能分化為肝細胞等,該新技術或可用於重症肝病患者的移植治療。來自九州大學、京都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細胞直接重編程技術,向人體血管內皮細胞導入3個特殊轉錄因子,成功培養出了具有高增殖能力的肝臟祖細胞。肝臟祖細胞具有分化為肝細胞和膽管上皮細胞的能力。
  • 邢繼:「華龍一號」是安全標準最高的核電站
    正是這三道實體屏障與其他安全系統的共同作用,構成了「華龍一號」的「縱深防禦」體系。「華龍一號」的運行經濟性也頗為出色。相比國內在運核電機組,「華龍一號」177組的堆芯設計,可將發電功率提高5%~10%,並可將換料周期從原來的12個月延長至18個月,大大降低了機組的運行成本。「華龍一號」整個核電機組的壽命,也從過去二代核電站的40年提高到了60年。
  • 研究鑑定出肝臟中Sox9+雙向祖細胞
    該項研究首次證明了Sox9+肝細胞在肝損傷後可作為雙向祖細胞同時產生肝細胞和膽管細胞參與肝臟修復和再生。在肝臟穩態情況下,肝細胞更新非常緩慢,而在損傷過程中,肝臟再生能力非常旺盛。肝臟中含有肝臟祖細胞,參與維持肝臟的體內平衡。在損害肝細胞增殖的慢性肝損傷情況下,膽管細胞可以充當幹細胞並產生肝細胞參與肝修復再生。此外,肝細胞在某些損傷條件下也可以經歷由肝細胞到膽管細胞的轉變。
  • 人踩不死、汽車也壓不死,鐵定甲蟲的外殼為何這麼「硬」?
    「人踩不死、汽車也壓不死」說的生物其實就是一種非常普通的物種,它叫「鐵定甲蟲」,這種生物是屬於甲蟲之內種群生物,但是它的分布並不廣泛,是屬於美洲特有的生物,從委內瑞拉到美國南部都有分布。過了這麼多年,科學家們終於在2020年解開了它的謎底,英國《自然》雜誌已經公開了「鐵定甲蟲」的自然力量的神奇之處,它這麼「硬」主要是它的「鞘翅」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就是說有超級抗擠壓的外骨骼前翅。
  • 華龍一號研發管理獲中國管理科學獎
    9月27日,「2020中國管理科學大會暨第七屆管理科學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中核集團首獲中國管理界最高榮譽,核動力院申報的《協同創新模式下「華龍一號」反應堆研發管理》獲評本屆管理科學獎。中國管理科學獎被譽為中國管理界規格最高、權威性最強的獎項,是報經國家獎勵辦公室批准設立的全國性科學技術獎,在管理科學領域唯一保留的國家級獎項。
  • 「華龍一號」核能發電機在德陽研製成功
    11月6日上午,「華龍一號」半轉速汽輪發電機在東電成功通過廠內型式試驗。這是繼CAP1400核能汽輪發電機在東方電機成功研製後,我國三代核電設備完全自主設計製造能力的再次跨越。該發電機的成功研製,為打造「中國核電」品牌、鑄就國之重器邁出了堅實的又一步。同時,也標誌著我國成為少數具有獨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
  • 巴基斯坦:華龍一號熱測試完成
    中國設計的華龍一號反應堆計劃於明年投入商業運行。完成熱測試後,喀拉蚩2號控制室的工人(圖片:CNNC) 完成熱測試後,喀拉蚩2號控制室的工人(圖片:CNNC)喀拉蚩2號和3號是中國華龍One設計的第一批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被推廣為HPR1000。高溫測試包括提高反應堆冷卻劑系統的溫度並進行全面測試,以確保冷卻劑迴路和安全系統正常運行。
  • 「華龍一號」首臺核能發電機研製成功
    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6日對外宣布,由東方電機為中核集團福清核電站5、6號機組研製的首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華龍一號」半轉速汽輪發電機成功通過了「型式試驗」,全部指標達到和優於設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