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南發現暴魚化石,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命名為雲南暴魚。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一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雲南羅平保存有豐富的中三疊世魚化石,但過去一直未發現大型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這使得有人認為羅平生物群的生活環境水體較淺,海洋生態系統尚未全面恢復。雲南暴魚的發現改變了這一認識,結合近年來大型肉食海生爬行動物的發現,進一步表明一個成熟而複雜的食物網在中三疊世早期已經建立起來。
-
科學網—最古老疣齒魚屬雲南暴魚「王者歸來」
雲南暴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本報訊(記者丁佳)日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在雲南羅平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暴魚!又是個什麼魚?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近日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
-
【震驚】曲靖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 化石,居然長這樣……
「雲南暴魚」正型標本。徐光輝 供圖中新網北京10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光輝研究員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
-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展示他的最新古生物研究成果——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鏈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項古生物演化領域重要成果論文,已在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
-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3)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3) "← →"翻頁
-
...雲南暴魚」、「華龍一號」、寄生蟲化石、肝臟祖細胞、鐵定甲蟲
——新華網2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雲南暴魚」>▲雲南暴魚(上)與其他羅平魚類(下)體型比較。圖片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
-
【微話題】今日科技話題:土壤微生物、「雲南暴魚」、「華龍一號...
——新華網 2 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雲南暴魚」 ▲雲南暴魚(上)與其他羅平魚類(下)體型比較。
-
國內首座體育綜合訓練風洞正式啟用;羅平生物群首次發現食肉雲南暴...
國內首座體育綜合訓練風洞正式啟用;羅平生物群首次發現食肉雲南暴魚丨科技早新聞 2020-10-26 0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三疊紀·上 涅槃
畢竟生物界緩慢的元氣復甦就像荒地上長出樹林,過程冗長緩慢。但三疊紀生物圈大復甦與大輻射卻與之前的兩次大滅絕節奏大不相同,因為二疊紀大滅絕獨一無二的規模,這次復甦的歷程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次史上最長的復甦歷時一千萬年,而在復甦期間,由於原有的生態系統被完全破壞,生物圈裡的長者、自寒武紀以來退隱三億年的藻礁(微生物巖礁)重新登場。
-
揭開生物復甦的神秘面紗
王博解釋道,「這次大滅絕事件造成了約80%的海洋生物和約75%的陸地生物在數萬年內迅速滅亡,之後形成了一直持續至今的現代生物群。」當時學界普遍認為這次大滅絕事件是由西伯利亞大火成巖省的爆發導致的連鎖反應造成的: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注入到空氣中,導致全球變暖和酸雨的產生,酸雨殺死了陸地上的植物,使得陸地上發生了大規模的侵蝕作用。
-
三疊紀昆蟲研究獲重大進展 蚊蠅、蝴蝶等「大復甦」時間被提前2000...
近日,中科院牽頭的團隊證實了如蝴蝶、蚊子、蒼蠅、蛾子等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在約2.37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晚期經歷了快速輻射和多樣化。將之前報導的時間提前了2000萬年;將國外研究者提出的「中生代湖泊革命」時間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該研究於9月5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
-
研究發現全球淺海生態系統復甦於中三疊世早期
央廣網合肥12月30日消息(記者劉軍 通訊員周慧)記者從合肥工業大學獲悉,針對2008年在雲南羅平縣發現的三疊紀海洋頂級掠食者——「張氏幻龍」化石,合肥工業大學資源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劉俊與中國地質調查局、美國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北京大學、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學者進行了長達6年的研究,揭示了張氏幻龍及其對二疊紀-三疊紀生物大絕滅之後生物圈復甦的意義。
-
三疊紀張氏幻龍化石在雲南出土 合工大專家參與研究
幾年前,科學家們在雲南發現了迄今為止在三疊紀鰭龍中最龐大的一種海洋頂級掠食者的化石,它被命名為「張氏幻龍」。 合肥工業大學專家與中國地質調查局、美國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北京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學者針對這種巨型幻龍進行研究,並於近日把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知名刊物《ScientificReports 》上。□小科普 什麼是幻龍?在看這篇文章前,先讓記者小小科普一下有關知識。
-
3億年前三疊紀古海洋發現新的「海洋殺手」
研究人員在博物館化石中發現了新的「海洋殺手」,它是一種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的腔棘魚(coelacanth)。腔棘魚種屬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了,但是直到1938年被研究人員重新發現,其特點是遊動較為緩慢,而新發現的腔棘魚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性,被稱為「反叛者」腔棘魚。由於這種腔棘魚生活年代久遠,距今3.2億年,而且在進化道路上很大程度沒有發生變化,被喻為史前海洋生物活化石。
-
三疊紀是個什麼樣的世界?
三疊紀位於二疊紀和侏羅紀之間,距今約兩億多年前,分為早、中、晚三個世。當時的氣候比較溫暖乾燥,沒有任何冰川的跡象。今天一般認為當時在兩極沒有陸地或覆冰。因為當時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因此當時的海岸線比今天要短得多。
-
三疊紀末生物大滅絕
地球的生命從單細胞生物進化到人類,經歷了數次無數次災難,而最嚴重的就屬地球歷史上發生的五次大滅絕,幾乎將地球生命置之死地,但是地球卻總是頑強的復甦,生命依舊周而復始繁榮著這顆藍色的星球。什麼造成了三疊紀末大滅絕?對於這次大滅絕,科學家認為可能是由於地球海洋氧氣含量中極低造成。最近,由中國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從地球巖石的證據中再次找到三疊紀末期海洋缺氧滅絕理論。巖石往往記錄著地球的故事,所以研究人員從英國,西西里島和北愛爾蘭收集到三疊紀時期的巖石樣品。
-
三疊紀生物大滅絕還會發生嗎?
地球的生命從單細胞生物進化到人類,經歷了數次無數次災難,而最嚴重的就屬地球歷史上發生的五次大滅絕,幾乎將地球生命置之死地,但是地球卻總是頑強的復甦,生命依舊周而復始繁榮著這顆藍色的星球。什麼造成了三疊紀末大滅絕?對於這次大滅絕,科學家認為可能是由於地球海洋氧氣含量中極低造成。最近,由中國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從地球巖石的證據中再次找到三疊紀末期海洋缺氧滅絕理論。巖石往往記錄著地球的故事,所以研究人員從英國,西西里島和北愛爾蘭收集到三疊紀時期的巖石樣品。
-
3億年前三疊紀古海洋發現「反叛者」腔棘魚
騰訊科技訊(Everett/編譯)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在博物館化石中發現了新的「海洋殺手」,一種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的腔棘魚(coelacanth)。
-
準噶爾盆地發現三疊紀大型原蜻蜓目化石
準噶爾盆地三疊紀地層對比和昆蟲群記錄 二疊紀末期的生態危機造成了三疊紀初期昆蟲多樣性和豐度的急劇降低,直到中-晚三疊世昆蟲才走出低迷,進入輻射期。昆蟲綱蜻蜓總目受二疊紀末和三疊紀末滅絕事件的影響尤為明顯,其中的原蜻蜓目出現於晚古生代晚期,在中-晚三疊世進入輻射期,但於三疊紀末滅絕。原蜻蜓目的Triadophlebiomorpha支系代表了古生代巨型蜻蜓和現代蜻蜓的形態學「連結」,然而關於該支系的身體結構和生物古地理研究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