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疊紀張氏幻龍化石在雲南出土 合工大專家參與研究

2020-12-04 安徽網

 

鯊魚、鯨魚……提起海洋中兇猛的捕食動物,你的腦海裡可能會立刻閃現出這些動物。不過你知道嗎?在遠古時期,有一種「海洋殺手」叫「幻龍」。 幾年前,科學家們在雲南發現了迄今為止在三疊紀鰭龍中最龐大的一種海洋頂級掠食者的化石,它被命名為「張氏幻龍」。 合肥工業大學專家與中國地質調查局、美國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北京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學者針對這種巨型幻龍進行研究,並於近日把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知名刊物《ScientificReports 》上。

□小科普 什麼是幻龍?

在看這篇文章前,先讓記者小小科普一下有關知識。二疊紀是古生代最後一個紀,距今約2.99億年前開始,延續至2.5 億年前。三疊紀,距今2.5 億年前開始,延續至約5000萬年前。其中,幻龍是三疊紀鰭龍類的一種(註:其它鰭龍類還包括蛇頸龍類和盾齒龍類等)。 它們長有銳利的牙齒,捕食各種魚類及其它海生爬行類動物。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幻龍並不是恐龍。儘管它們也許會爬到沙灘上「曬太陽」,但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海洋裡,類似於現代海洋中的海獅和海豹。
幻龍化石分布在世界各地,英國、荷蘭、瑞士、波蘭、突尼西亞、約旦、印度及我國都有發現。

發現 雲南鄉村出土張氏幻龍化石

幾年前,科學家們在我國雲南省羅平縣大窪子村,發現了一種幻龍化石。該化石並不完整,但具有完整的下頜及部分顱後骨骼。從化石來看,這種幻龍下巴非常大,專家們認為,它具有三疊紀所有鰭龍中最大的完整下頜。這種幻龍被命名為張氏幻龍。
此前,科學家們發現的幻龍下頜骨化石最長的為 59釐米,來自歐洲。而張氏幻龍下頜骨化石長65釐米。專家們分析,張氏幻龍體長5~7 米,與來自於歐洲的巨型幻龍不相上下。
昨日,記者聯繫上參與此項研究的合工大資源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劉俊。身在國外的他告訴記者,從張氏幻龍化石的野外發掘,到最後研究成果以論文形式正式發表,一共持續了六年。他主要負責野外發掘和化石整理完畢後的化石形態描述、譜系發育分析等工作。

 

猜想 它們是當時海洋頂級掠食者

記者了解到,張氏幻龍以四肢為主要運動器官。由於它們對水生環境的適應程度並不高,主要以伏擊的方式在水下捕食獵物。張氏幻龍不僅體形龐大,還有巨大且鋒利的圓錐形犬齒。專家們分析,它們應該位於當時海洋生態系統食物鏈的頂端,主要以大型肉食性魚類和其它海生爬行動物為食。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幻龍並不是恐龍。劉俊介紹,「 恐龍」屬於史前爬行類動物的一個分支,是陸地統治者。而張氏幻龍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海洋裡,算得上是海洋霸主。

研究 印證了海洋生物圈同步恢復

你知道嗎?在距今2.52億年前,一場號稱史前最大的生態災難在地球上發生。這場災難終結了二疊紀,導致當時超過三分之二的陸生脊椎動物滅絕,96% 的海生物種消失。雖然這場災難對生物的影響是災難性的,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它重塑了進化的方向,為現代生態系統結構的建立開闢了空間,一些新物種開始出現。不過,科學家們無法確定這種生態恢復是否在全球同步進行。記者了解到,在三疊紀早中期,泛大陸(註:大致位於現代歐洲和美洲附近)兩側淺海中,出現了鰭龍或魚龍等海洋巨型頂級捕食者。與此同時,這些巨型頂級捕食者在當時的古太平洋西側是缺失的。張氏幻龍化石的發現,正好彌補了這一缺失。
專家們認為,張氏幻龍化石的發現,印證了在三疊紀早中期,全球淺海生態系統已從二疊紀滅絕事件中恢復過來,這一恢復具有全球同步性。當然,張氏幻龍的發現,並不是這一論斷的決定性因素。此前,科學家們在雲南羅平發現的混魚龍、長頸龍、鷗龍及各種肉食魚類、草食魚類等,已構成了一個複雜的食物網。隨著張氏幻龍的發現,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顯得更加完善。 周慧本報記者鍾虹

 

相關焦點

  • 頂級殺手——張氏幻龍
    圖片來自論文 張氏幻龍體型巨大,是其生存環境中的頂級掠食者。在張氏幻龍被發現之前,特提斯洋的東側,中三疊世早期是缺乏頂級捕獵者的。而與此相同的年代,盤古大陸東西兩側都有大型鰭龍或者魚龍出現。而隨著這種頂級掠食者的發現,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那個時期,全球的淺海生態系統已經從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恢復過來了。
  • 化石揭開海相幻龍神秘面紗 曾是頂級捕食者
    其中最古老的群體之一便是海相幻龍類,一種非常貪婪的半水生捕獵者,它們長有伸長的身體和類似槳的四肢。它們是2.45億年前三疊紀海岸的頂級捕食者。至於它們的遊泳模式一直備受爭論:它們究竟是利用四肢來回的移動而遊動,還是在水下「飛翔」,像現代企鵝一樣靠前掌的八字結運動而向前滑動?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科學家和中國的同事研究了近期在中國雲南發現的古代海底上形成的古道。
  • 合肥工業大學學者在古生物學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針對2008年在雲南羅平縣發現的三疊紀海洋頂級掠食者——「張氏幻龍」化石,合肥工業大學資源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劉俊與中國地質調查局、美國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北京大學、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學者進行了長達6年的研究,揭示了張氏幻龍及其對二疊紀三疊紀生物大絕滅之後生物圈復甦的意義。
  • 研究發現全球淺海生態系統復甦於中三疊世早期
    央廣網合肥12月30日消息(記者劉軍 通訊員周慧)記者從合肥工業大學獲悉,針對2008年在雲南羅平縣發現的三疊紀海洋頂級掠食者——「張氏幻龍」化石,合肥工業大學資源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劉俊與中國地質調查局、美國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北京大學、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學者進行了長達6年的研究,揭示了張氏幻龍及其對二疊紀-三疊紀生物大絕滅之後生物圈復甦的意義。
  • 巴西南部出土三疊紀時期的恐龍化石 (1/3)
    巴西南部出土三疊紀時期的恐龍化石/3) "← →"翻頁 在古老的三疊紀時期
  • 幻 龍
    三疊紀時期的海洋中有一種動物與現代的鱷魚長得很像。它們的嘴裡長滿了釘狀的牙齒,是著名的「海洋殺手」,也是非常著名的海洋爬行動物。它們就是幻龍。
  • 雲南發現暴魚化石,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一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雲南羅平保存有豐富的中三疊世魚化石,但過去一直未發現大型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這使得有人認為羅平生物群的生活環境水體較淺,海洋生態系統尚未全面恢復。雲南暴魚的發現改變了這一認識,結合近年來大型肉食海生爬行動物的發現,進一步表明一個成熟而複雜的食物網在中三疊世早期已經建立起來。
  • 雲南出土罕見舊石器時代人齒化石及石器
    、2000餘件具有歐洲人類的石器製作技術特點的石製品,日前在雲南 富源大河鄉茨託村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出土。其論據之一就是中國以至亞洲地區缺少可靠的距今4-10萬年間的人類化石。  據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考古發掘隊領隊吉學平介紹,這個舊石器遺址位於雲南富源縣城東南約17公裡,共發現2個洞穴。初步年代測定1號洞文化層的年代大約距今10萬年,2號洞晚於1號洞。  經雲南省地礦廳水文隊專家劉經仁鑑定,1號洞內的動物化石和石製品確認為舊石器時代遺址。
  • 億年化石 留住生命的印記
    幻龍生存於中三疊世,幻龍是遠古時期鰭龍類的一種,它們體型大小不一,最小的只有36釐米,最大的長達6米,長有銳利的牙齒,捕食各種魚類,另外幻龍的四肢相當發達,可以想像它們會爬上岸捕食或產卵。菊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至晚白堊紀(約4億年前到約6500萬年前)菊石是推算巖石年代最有用的化石。利用菊石,專家可以將地質年代劃分精確到50萬年。如果你認為地球的年齡為46億年,那麼50萬年就是非常短的時間段。
  • 貴州發現海生初龍類爬行動物化石
    貴州發現海生初龍類爬行動物化石    近日出版的德國《自然科學期刊》(Naturwissenschaften)以封面文章發形式報導了我國貴州省發現的一種罕見的三疊紀爬行動物化石這種被命名為「混形黔鱷」的動物是早期初龍類中首次被描述的海生類型,這一發現打破了古生物學界長期以來「槽齒類沒有進入海洋」的結論。據專家說,這是初龍類或者說爬行動物首次佔據這種「生態位」,混形黔鱷絕滅數千萬年後,部分鱷類才再次採取了類似的生活和運動方式。該研究是中科院古脊椎所和貴州、臺灣以及加拿大華人學者聯合完成的。
  • 三疊紀的恐龍明星
    它是在阿根廷出土的,黑瑞拉龍在當時屬於主要的掠食性動物,比他們更大的只有親緣相近的陸棲鱷類。他們掠食的對象是喙龍類的堅喙蜥和小型的植食性鳥臀類皮沙諾龍類動物。黑瑞拉龍後腿較長,善於奔跑,能夠輕而易舉地追上行動較緩慢以四足行走的獵物。
  • 軒宇藝術:古龍化石——中國古代真有龍的存在?
    據化石鑑定,新中國龍大致生活在兩億多年前的三疊紀,水陸兩棲均可生活。這種龍用強壯的漿狀四肢和粗壯的長尾在水中遊動。1996年,在貴州關嶺出土的新中國龍化石,將考古專家對於真龍的研究拉開了序幕。在考古專家的研究下,可以清晰的看見這齣土的真龍化石頭上的兩隻龍角的形狀,以及有力的長尾,和用於爬行的肢爪。於這次的研究發現之後,考古專家除了證實了真龍不是傳說之外,還揭秘了龍出現的時間,以及龍的生活習性。
  • 龍是古人虛構出來的生物?雙角龍化石的出土說明,龍也許真的存在
    隨著最近一具龍化石的出土,事情又變得撲朔迷離起來。雙角龍化石這張圖是最近出土的中國龍化石圖片,與以往龍化石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其頭顱上方的一對龍角。專家介紹,這條龍屬於「新中國龍」,於1出土於安順市關嶺縣新鋪鄉。
  • 《旅遊地學新視野》之六|聖潔之花:海百合古生物化石
    海百合之所以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和考古價值,是因為對生存的環境要求極其苛刻,能成為完整化石存世極其稀少,宛如一幅巧奪天工、酷似荷花的藝術品,栩栩如生。海百合不僅為古地質環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證據,也是化石收藏家的珍品,美其名曰「百合玉」。世界上海百合化石主要集中於德國的阿爾卑斯山和中國,其中貴州出土的海百合化石較系統,多數集中在三疊紀時期,共有10餘種。
  • 動物小百科:關於幻龍你不得不知道的知識!
    儘管它們天生是水棲動物,但幻龍還是很喜歡到陸地上來曬太陽的,就如同今日的龜和鱷一樣。到了繁殖季節,母幻龍也象海龜一樣拖著沉重的身體到沙灘上來產卵。幻龍與長頸龍十分相似,和長頸龍比起來,幻龍的身體小且纖細,還不能完全適應水裡的生活。而且幻龍的四肢並非如蛇頸龍一般呈鰭狀,而是具有腳趾和蹼,因此可以斷定幻龍可能可以長時間停留在陸地上以利於交配、生產等活動。
  • 貴州發現龍化石,外形酷似中國龍,12生肖為何唯獨龍沒有實物?
    華夏子孫自稱為龍的傳人,難道中國人的祖先真是龍嗎?根據進化論的說法,人的祖先皆為猿猴,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和龍就沒有任何關係了。或許這樣說會讓很多人都特別不高興,畢竟從炎黃二帝開始,華夏兒女就自比為龍的傳人。實際上經過專家的研究和考證發現,「龍」其實是由多種動物結合而成的綜合體。
  • 麗江這個地方發現三疊紀蛇頸龍化石!或為當時...
    在玉溪澄江帽天山發現的古生物化石群,距今5.3億年,蘊藏著地球生物進化突變之謎。雲南還有1億多年前的「祿豐恐龍」化石,也展現了這裡遠古動物界的繁榮。,以及在期納鎮果園村大團坡、濤源鎮白塔箐等地出土的東方劍齒象一類哺乳動物化石。
  • 「雲南暴魚」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我國雲南羅平中三疊世海相地層發育,保存有豐富的化石組合,統稱為羅平生物群,它是我們研究二疊紀末大滅絕事件後海洋生態系統復甦的重要窗口。圖1 雲南暴魚正型標本儘管羅平生物群的生物多樣性很高,但它是否反映三疊紀生物的全面復甦仍然有爭議。
  • 讓「河南恐龍」離我們更近些:竊蛋龍化石出土
    當他們為電視中的假恐龍心馳神往時,霸王龍、恐龍蛋化石等已經在洛陽、南陽挖掘出土。  此後的幾十年裡,一件件極富科研價值的恐龍化石,在中原大地接連出土,為我們繪就了一幅龍騰中原的奇妙勝境。  2009年,大河報推出大型系列報導《尋「龍」記》,《西峽:條件絕佳的恐龍「育嬰院」》、《欒川:最早發現的食肉龍化石》、《期待:恐龍「金蛋」的孵化夢想》、《探尋:恐龍復活的DNA謎團》(刊發於2009年10月17日B07—B16版)……隨著一篇篇報導刊發,讀者對「河南恐龍」有了比較科學的認知。  報導刊發至今已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