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奇石館,化石作為遠古生命留下的印記,安靜的出現在大家面前。這裡有曾經的世界霸主——恐龍,也有滄海一粟的昆蟲。在這些堅硬的物質下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串珍貴的密碼。
珊瑚化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石炭紀,珊瑚化石就是珊瑚蟲死後,經過多少個萬年石化作用,保存下來的石頭,比珊瑚堅硬。可分為四射、六射、床板、日射珊湖四類。絕大部分遺存在淺海沉積物裡,並與其它淺海生物伴生。它們千姿百態形狀各異,有樹枝狀、拖鞋狀、盤狀、錐狀、圓筒狀、多角狀、泡沫狀等。
幻龍生存於中三疊世,幻龍是遠古時期鰭龍類的一種,它們體型大小不一,最小的只有36釐米,最大的長達6米,長有銳利的牙齒,捕食各種魚類,另外幻龍的四肢相當發達,可以想像它們會爬上岸捕食或產卵。
菊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至晚白堊紀(約4億年前到約6500萬年前)菊石是推算巖石年代最有用的化石。利用菊石,專家可以將地質年代劃分精確到50萬年。如果你認為地球的年齡為46億年,那麼50萬年就是非常短的時間段。侏羅紀和白堊紀的大部分時期,就是利用菊石以此種方法劃分的。
海百合的地質年代為古生代石炭紀時期的海洋,海百合是一種始見於石炭紀的棘皮動物,生活於海裡,具多條腕足,身體呈花狀,表面有石灰質的殼,由於長得像植物,人們就給它們起了海百合這麼個植物的名字。海百合是一種古老的無脊椎動物,在幾億年前,海洋裡到處是它們的身影。
三葉蟲是最有代表性的遠古動物,距今5.6億年前的寒武紀就出現,5億--4.3億年前發展到高峰,至2.4億年前的二迭紀完全滅絕。前後在地球上生存了3.2億多年,可見這是一類生命力極強的生物。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它們演化出繁多的種類,有的長達70釐米,有的只有2毫米。背殼縱分為三部分,因此名為三葉蟲。
中華奇石館的猛獁象化石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大一具完整猛獁象骨骸化石。體長約9.1米,高4.2米,一對彎曲象牙長3.6米,總計由100多塊骨骸化石組成,化石完整度高達95%以上。5名專業人員花了半年時間,才將其修復。從體型推斷,猛獁象活著時,體重約10噸,死時年齡相當於人類40多歲。
猛獁象在北半球冰天雪地中生活了大約50萬年,直到1萬年前才滅絕。此前,考古界普遍認為,1980年內蒙古出土的猛獁象化石是我國最大一具,其骨骸化石裝架後高4.7米,長9米,象牙長3.1米。不過,這具化石是由當年同一地方先後出土的兩具不完整猛獁象化石拼接而成。
海龍的地質年代為三疊紀,為海生爬行動物,也是適應海生習性的海生蜥蜴,生活在三疊紀時期的貴州關嶺地區。他們對海洋生活的適應,是通過把鼻孔位置後退到頭頂後方,四肢變成橈足,尾部加高和延長成為推進器。海龍借身體和強有力的長尾向兩旁擺動著在水中推進,同時用槳狀四肢來平衡和控制方向,它是很好的遊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