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年化石 留住生命的印記

2021-01-21 武漢中華奇石館

在中華奇石館,化石作為遠古生命留下的印記,安靜的出現在大家面前。這裡有曾經的世界霸主——恐龍,也有滄海一粟的昆蟲。在這些堅硬的物質下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串珍貴的密碼。




珊瑚化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石炭紀,珊瑚化石就是珊瑚蟲死後,經過多少個萬年石化作用,保存下來的石頭,比珊瑚堅硬。可分為四射、六射、床板、日射珊湖四類。絕大部分遺存在淺海沉積物裡,並與其它淺海生物伴生。它們千姿百態形狀各異,有樹枝狀、拖鞋狀、盤狀、錐狀、圓筒狀、多角狀、泡沫狀等。




幻龍生存於中三疊世,幻龍是遠古時期鰭龍類的一種,它們體型大小不一,最小的只有36釐米,最大的長達6米,長有銳利的牙齒,捕食各種魚類,另外幻龍的四肢相當發達,可以想像它們會爬上岸捕食或產卵。




菊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至晚白堊紀(約4億年前到約6500萬年前)菊石是推算巖石年代最有用的化石。利用菊石,專家可以將地質年代劃分精確到50萬年。如果你認為地球的年齡為46億年,那麼50萬年就是非常短的時間段。侏羅紀和白堊紀的大部分時期,就是利用菊石以此種方法劃分的。





海百合的地質年代為古生代石炭紀時期的海洋,海百合是一種始見於石炭紀的棘皮動物,生活於海裡,具多條腕足,身體呈花狀,表面有石灰質的殼,由於長得像植物,人們就給它們起了海百合這麼個植物的名字。海百合是一種古老的無脊椎動物,在幾億年前,海洋裡到處是它們的身影。




三葉蟲是最有代表性的遠古動物,距今5.6億年前的寒武紀就出現,5億--4.3億年前發展到高峰,至2.4億年前的二迭紀完全滅絕。前後在地球上生存了3.2億多年,可見這是一類生命力極強的生物。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它們演化出繁多的種類,有的長達70釐米,有的只有2毫米。背殼縱分為三部分,因此名為三葉蟲。





中華奇石館的猛獁象化石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大一具完整猛獁象骨骸化石。體長約9.1米,高4.2米,一對彎曲象牙長3.6米,總計由100多塊骨骸化石組成,化石完整度高達95%以上。5名專業人員花了半年時間,才將其修復。從體型推斷,猛獁象活著時,體重約10噸,死時年齡相當於人類40多歲。


猛獁象在北半球冰天雪地中生活了大約50萬年,直到1萬年前才滅絕。此前,考古界普遍認為,1980年內蒙古出土的猛獁象化石是我國最大一具,其骨骸化石裝架後高4.7米,長9米,象牙長3.1米。不過,這具化石是由當年同一地方先後出土的兩具不完整猛獁象化石拼接而成。




海龍的地質年代為三疊紀,為海生爬行動物,也是適應海生習性的海生蜥蜴,生活在三疊紀時期的貴州關嶺地區。他們對海洋生活的適應,是通過把鼻孔位置後退到頭頂後方,四肢變成橈足,尾部加高和延長成為推進器。海龍借身體和強有力的長尾向兩旁擺動著在水中推進,同時用槳狀四肢來平衡和控制方向,它是很好的遊泳者。



相關焦點

  • 駐足甘肅臨夏盆地 探問億年生命密碼
    這裡有佔據「六項世界之最」的和政縣古生物化石遺址群,更有坐擁「八項國內外之最」的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新年踏雪,探問億年生命密碼。當筆者隨著化石印記去翻閱這部「高原史書」,神秘大地的遠古生命迴響恍惚如昨。「古動物化石之鄉」的生命迴響臨夏盆地曾是封閉神秘的古湖環境。
  • 雲南澄江5億年前古生物化石展出 VR再現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8月10日,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這也是我國首個建在化石遺址上的大型自然博物館,館內展示了6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和現生動物化石,通過「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樣性」為主要脈絡,講述了地球生命「從魚到人」的宏大演化故事。
  • 2.5億年前水龍,冬眠動物的鼻祖!它的長牙化石留下珍貴印記
    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學家克裡斯蒂安 · 西多爾(Christian Sidor),以及哈佛大學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梅根 · 惠特尼,針對南極所發現6隻,一種名叫雷斯特龍(Lystrosaurus)簡稱水龍,古生物的化石研究
  • ​雲南澄江5億年前古生物化石展出 VR再現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8月10日,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這也是我國首個建在化石遺址上的大型自然博物館,館內展示了6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和現生動物化石,通過「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樣性」為主要脈絡,講述了地球生命「從魚到人」的宏大演化故事。
  • 英國科學家或發現42.8億年前微生物化石 將有助於證明火星生命存在
    【觀察者網綜合】綜合媒體報導,當地時間3月1日,兩位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者宣稱,他們發現了在37.7億年前至42.8億年前形成的微生物化石,這或許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微生物化石,包裹著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這一研究成果或將有助於人們了解生命的起源,並幫助科學家證明火星上生命的存在。
  • 5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 「活著」
    大約5.2億年前,在雲南澄江的一片淺海中,生活著一群形狀各異、結構複雜的動物:有的體型龐大,有的則穿著硬殼。突然有一天,地震引發的海嘯把它們衝到了沙灘上,然後很快被泥沙掩埋. 世事瞬息萬變。1984年,在雲南省澂江縣(今澄江市)毛天山地區進行科學研究的古生物學家侯先光教授,用錘子敲開了他腳下的巖層,發現了一個節肢動物化石——奈羅蟲,這是以前在加拿大伯吉斯頁巖中唯一發現的。於是,記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謎的澄江生物群化石再次浮出水面。 走進展示這些化石的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有一個兩層的化石牆,由埋藏化石的巖層拼接而成。化石可以在巖壁上找到。
  • 地大逸夫博物館:「穿越」地球46億年滄桑歷史(圖)
    ,你可以分分鐘「穿越」到2億年前。  遠古生命足跡化石幕牆  遠古生命足跡化石幕牆:與古生物一起嬉戲>  走進逸夫博物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的化石幕牆,活靈活現地記錄了2億多年前爬行動物的生活場景。
  • 5.5億年前生物化石再現?科學家:有助於了解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科學家認為,地球誕生於45.7億年前。英國生物學家於2017年3月1日稱在加拿大發現了最古老的化石,顯示約43億年前就已經有生命的存在,這證明地球上生命的出現比人類先前的認知的認知更早。自古以來,科學家都在探討生命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遠古生物到底長什麼樣?生命到底是何時形成的?而這一切,依然都還在研究中。
  • 目前所擁有的關於生命的知識都來自層狀巖石中生物的標記和化石
    現在大家都知道,在人類的記憶開始之前,我們目前所擁有的關於生命的知識都來自層狀巖石中生物的標記和化石。以巖石記錄為代表的時間的全部指南針現在估計為16億年。有記錄的最早的巖石,地質學家稱其為冰巖,因為那上面看不出任何生命的痕跡。大面積的冰巖裸露於北美洲,在地理學家看來,它們的厚度至少代表了16億年的一半,也就是8億年,這個數字是整個地質記錄的長度。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個重要的事實。
  • 視野 地球已知最古老化石出土,37億年前地球或許就有生命
    近日,Nature發表的文章顯示,研究者發現37億年前的化石,打破了之前34.8億年的化石記錄,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化石。
  • 小行星碎片引發4.46億年前地球生命大爆炸!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4.46億年前,一顆小行星可能改變了地球的生命圖景。6600萬年前,堪稱「地球殺手」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不僅在地球上留下一個巨大的撞擊坑,同時還讓恐龍家族走向覆滅。與終結恐龍時代的小行星不同,這顆小行星並未撞擊地球。不過,它在小行星帶的一次對撞讓整個太陽系淹沒在塵埃之中。
  • 90載化石研究探索5億年生命演化奧秘
    90年後,為紀念古脊椎所走過的歷程,科學家們從研究所收藏的24萬件標本中精心挑選出90件,舉辦「90周年紀念展(1929—2019)」特展,在中國古動物館展出。90件珍貴標本,講述著中國古生物學90年不平凡的發展歷史,帶領公眾感受5億多年來脊椎動物演化的偉大與神奇。
  • 在巖石中沉睡上億年,被挖掘時,科學家曾認為它不可能是生命
    1946年,在澳大利亞南部的埃迪卡拉山發現了一些藍田生物樣的標本。還有的科學家認為這些印記根本不是化石,面是無機物的痕跡。科學家產生這種判斷是因為,大部分是圓柱體的或者是圓形或長方形的,和礦物的形狀十分相似。藍田的生物沒有腿、鰭或者其他一些能夠讓它四處移動的明顯結構。
  • 西北大學發現「化石寶庫」 距今5.18億年
    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並命名為「清江生物群」,團隊在4351件化石標本中,已分類鑑定出109個屬,其中53%為此前從未有過記錄的全新屬種,物種多樣性有望超過全球已知所有寒武紀軀體化石庫。據了解,出生於1982年的傅東靜副教授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張興亮教授為通訊作者,西北大學是論文第一完成單位。這是由中科院院士舒德幹領銜的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自1996年以來在《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上發表的第14篇研究論文。
  •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最早化石證據 距今8億年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安徽壽縣約8億年前的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其成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 化石印記,羽毛的秘密
    在過去的幾十億年時間裡,地球上的生物從出現到繁榮,始終在不斷演化著! 而第一塊向我們展示恐龍、羽毛和鳥類關係的化石——1861年在德國索爾霍恩芬石灰巖發現的始祖鳥(Archaeopteryx
  • 貴州:四億多年前,地球生物大滅絕,專家,有古生物印記
    專家用地質錘在亂石中隨便敲開一塊石頭,就出現大量的化石。據專家介紹,筆石是筆石動物的化石,由於其保存狀態是壓扁成了碳質薄膜,很像鉛筆在巖石層上划過留下的痕跡,因此被科學家命名為「筆石」。據貴州旅遊地學研究院胡歆睿、張國祥等地質專家介紹,在距今4.3至4.6億年前,現在的位置還是一片海洋,在約4.6億年時,地球上生物經歷了一次大的滅絕,約 4.4億年時,生命開始復甦,筆石就是古生物復甦後當時最為繁盛的古生物。筆石是一類已滅絕的海洋群體生物,隸屬於半索動物門。現在所見的化石,是筆石蟲體所分泌的骨骼,稱為筆石體。筆石體有幾毫米到幾釐米長,寬一至三毫米。
  • 科學家發現距今1.74億年世界最古老的花朵化石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領銜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新近在南京東郊發現了200多塊遠古化石花的標本。研究表明,這些花朵生活的年代距今至少有1.74億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它們的發現將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前推大約5000萬年。科研人員將之命名為「南京花」。相關研究成果18日發表在生命科學領域知名刊物《電子生命》上。
  • 金星大氣層磷化氫或為生命印記
    天文學家們根據觀測數據推斷,金星大氣層中的磷化氫濃度很低,大約每10億個分子中僅有20個磷化氫分子。在地球上,磷化氫僅見於工業生產領域或由厭氧微生物所產生。另一種解釋是,金星大氣層中的磷化氫可能是某種生物留下的印記。據團隊介紹,地球上的一些細菌等微生物會從礦物等物質中吸取磷元素,在生命活動中產生磷化氫,並排出體外。如果金星上真的存在某種生物,其生存形式可能與地球生命迥然不同,但也能像地球微生物一樣製造磷化氫。
  • 探尋5億年前「生命大爆炸」之奧秘
    近日,中國科學家在全球知名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再次引發了圈內圈外對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和動物門類起源話題的廣泛關注。中國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首次公布了他們在湖北宜昌長陽地區發現的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清江生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