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巖石中沉睡上億年,被挖掘時,科學家曾認為它不可能是生命

2020-05-04 喜歡寵物的長頸鹿


1946年,在澳大利亞南部的埃迪卡拉山發現了一些藍田生物樣的標本。


在巖石中沉睡上億年,被挖掘時,科學家曾認為它不可能是生命

藍田生物化石


這些標本是一位澳大利亞礦業地質學家金納德・斯普裡格發現的,當時巖石上那些圓盤形狀的印記被認為是一種已經滅絕的水母留下的。還有的科學家認為這些印記根本不是化石,面是無機物的痕跡。

科學家產生這種判斷是因為,大部分是圓柱體的或者是圓形或長方形的,和礦物的形狀十分相似。藍田的生物沒有腿、鰭或者其他一些能夠讓它四處移動的明顯結構。

探尋神秘而古老的地球居民

無獨有偶,1957年,在英格蘭的菜斯特郡發現了另一組同一時期的化石。它們像是現代海鰓,海鰓是一種體內有骨骼的樹枝狀的珊瑚群。


在巖石中沉睡上億年,被挖掘時,科學家曾認為它不可能是生命

現代海鰓


儘管在澳大利亞和英國各自的發現令人驚奇,這些標本對於這段以前未被人們所知的動物發展階段提出的問題比它們能回答的還多得多。

捷克的古生物學家馬丁・格菜斯納理清了這些生物群之間的聯繫,讓人們意識到它們就是最早期的多細胞生物。格菜斯納在澳大利亞的埃迪卡拉發現了更多的化石。到20世紀60年代,格菜斯納和他的助理瑪麗韋德證明了澳大利亞的藍田生物群化石與在英格蘭和南非所發現的化石是互相聯繫的。古生物學家們現在已經知道藍田化石代表著好多個不同的物種,已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這是多細胞真核生物的第一次成功傳播。

原來藍田生命是軟體動物。

研究藍田化石遇到的一個問題是這些化石通常只不過是幾個對稱的印模或者在沉積巖中留下的斑點。古生物學家一致認為這些印記是滅絕生命的痕跡,但到底是什麼生物還有待商権。而唯一清楚的是,藍田的動物都是軟體動物、身體扁平或是一節一節的,或是像蕨類的葉片一樣。


在巖石中沉睡上億年,被挖掘時,科學家曾認為它不可能是生命


許多藍田的生物沒有任何體內器官,有些類似於藻類、地衣、珊瑚和簡單植物,還有一些則讓人聯想到軟體蟲、水母或是無殼的節肢動物。藍田生物群的新陳代謝與其身體結構一樣神秘。它們身體長著一些固著器,這表明它們是被動生物。就像植物一樣,它們將自己固定在一個地方。這些固定的動物以漂過身邊的水中營養物質為食。

藍田生物的代表之蟲

斯普裡格蠕蟲是僅在藍田生物群中發現的一種軟體生物。發現於澳大利亞的埃迪卡拉山上,這一生物的頭部像迴旋飛鏢似的與身體其他部分連接在一起。最初人們認為斯普裡格蠕蟲是環節蠕蟲,現在認為這種生物是節肢動物的先祖,可能是動物早期進化過程中的一次體形嘗試,後來才完善為三葉蟲。


在巖石中沉睡上億年,被挖掘時,科學家曾認為它不可能是生命


與三葉蟲不同的是,斯普裡格蟲體型小,大約只有3釐米長而已。關於這種生物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多爭議: 斯普裡格蟲是平躺在海底爬行,還是用它的迴旋飛鏢頭貼在海底,立在水中像植物一樣搖曳呢?


它們的老祖先活在藍田

大多數藍田的生物是靜止不動的,固定在海底、從周圍海水中提取營養的生物。其中有一樣生物竟然有個獨特的絎縫結構。它們的身體看上去就像輻射開去的線條縫在了一起,像一個有圖案的被子。

在巖石中沉睡上億年,被挖掘時,科學家曾認為它不可能是生命

具有絎縫結構的生物化石


絎縫生物像充氣床墊那樣能膨脹,三分盤蟲就是一個例子,看起來像有三個螺旋葉的枕頭。這種生物是在澳大利亞發現的,它三部分對稱的形狀與現代生物完全不同。一些科學家將三分盤蟲看成是珊瑚,其他人則認為這可能是一個海葵或海星。


在巖石中沉睡上億年,被挖掘時,科學家曾認為它不可能是生命

三分盤蟲化石

在埃迪卡拉和俄羅斯北部另一個常見的化石是狄更遜水母化石。狄更遜水母化石也是絎縫動物,約10釐米寬,形狀有點像壓扁的水果。沿著身體的軸線有一條分界線,線條由此向外輻射開去一直到頭。這種生物可能是在海底滑行的,可能是蠕蟲的遠親。

在巖石中沉睡上億年,被挖掘時,科學家曾認為它不可能是生命

海蠕蟲


藍田的海水中並非只有「絎縫」動物,還有許多各種各樣的生物和它們一起生長。恰尼海鰓是現今發現的最大的藍田化石。這種扁平生物的身體呈葉片狀,有時能達到1米長,樹枝狀的附器通過一個圓盤狀節點緊緊附著在海底。在英格蘭中部、組芬蘭、西伯利亞北部和俄羅斯都發現了恰尼海鰓,人們把它看做是海鰓的遠古親屬。

在巖石中沉睡上億年,被挖掘時,科學家曾認為它不可能是生命

現代海鰓

藍田生物雖然比較簡單,但是卻已經初步具備原始低等動物的形態,在它們出現之後不久,地球將會經歷「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階段,那時,地球將是生命的樂園!


相關焦點

  • 海底「沉睡」1億年後,這些生物復活了!或刷新我們對生命的認知
    在地球第一個生命誕生開始,其實也意味著死亡的到來,對於我們地球生命來說,壽命是有限的,最後還是避免不了死亡。雖然這些生物都有壽命的限制,但是種群不同,壽命的長短不同,即使是同一個種群的生物,也會有不同的壽命。有一些生物的生命很短暫,可能只是曇花一現,有一些生物可能會長達百歲。
  • 科學家們復活了在海底沉睡1億年的微生物,或揭示生命沒有限制
    根據cbsnews新聞網7月30日報導,科學家們將海底深處1億年前沉積物中發現的微生物復活。這項實驗為地球上哪裡可以發現生命以及生命的復原能力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 一組科學家認為,金星上的生命可能來自地球
    通過計算機模擬,科學家發現在37億年的時間裡,至少有60萬顆太空巖石在訪問地球之後飛往金星,並進入了金星大氣層。此前,有人懷疑如果金星真的存在生命,那麼它們是如何到達40公裡高空的?如果小行星運輸生命的想法是正確的,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 地球上最初生命是什麼?38億年前最古老巖石找到答案
    【PConline 資訊】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地球最古老的巖石中找到了最早的生命證據。地球歷史大約有45億年,而存留到今天的最古老巖石大約可以追溯到40億年前。在巖石記錄出現後不久,生命似乎就開始留下存在的痕跡。
  • 【遊俠導讀】科學家最新研究詮釋了地球生命起源,認為可能是外星人...
    一種假設是生命真實起源於另一顆星球,現今許多科學家都認真考慮這一概念,這聽起來有點兒像科幻電影《普羅米修斯》中的故事情節,但事實上這是一個科學家很早提出的科學理論,19世紀物理學家洛德-凱爾文(Lord Kelvin)和諾貝爾得主、遺傳學家弗朗西斯-克裡克(Francis Crick)曾大力提倡該理論,他們認為,地球上的生命很可能起源於另一顆星球。
  • 金星大氣中的磷化氫並不代表有生命,只是這顆行星曾出現過生命!
    在今年九月份國外一個研究團隊宣布在金星大氣中發現了磷化氫(PH3),由於磷化氫被認為是有生命活動時產生的物質,因此在金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的說法曾引起巨大的關注,在這不久以後有科學家指出磷化氫不等於有生命的說法,很快有更多證據顯示關於金星大氣有磷化氫的數據存在問題,至此金星上的磷化氫代表有生命的說法基本被否決
  • 英國科學家或發現42.8億年前微生物化石 將有助於證明火星生命存在
    【觀察者網綜合】綜合媒體報導,當地時間3月1日,兩位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者宣稱,他們發現了在37.7億年前至42.8億年前形成的微生物化石,這或許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微生物化石,包裹著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這一研究成果或將有助於人們了解生命的起源,並幫助科學家證明火星上生命的存在。
  • 地球的內核年齡是46億年嗎?科學家給出答案,它年輕了10億歲
    宇宙如此之大,但是因為我們的科技條件限制,我們發現只有地球擁有著生命,而我們所居住的這顆星球,它的年齡高達46億年。然而在最近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地球年齡也許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而它的內核真實年齡也許比46億年還少。
  • 關於地球和生命起源,你在課本上學到的東西可能是錯的
    近一年來,多個不同的團隊或挖掘、或粉碎、或用雷射衝擊,分析了各種巖石樣本。這些巖石中可能含有37億年、39.5億年乃至42.8億年前的生命。這些微化石——或是相應的化學證據——成為了爭論的焦點,但也給傳統的地球起源理論籠上了疑雲。按照傳統看法,地球在成形之初的5億年裡,就是一個煉獄。
  • 或有生命!NASA在本努小行星上發現獨特巖石 曾有水流經其表面留下...
    科學家稱,小行星本努(Bennu)的「碎石堆」表面可能包含了孕育生命的基石,它曾經是一個更大的被水覆蓋的世界的一部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歐西裡斯-雷克斯探測器將於10月20日在本努(Bennu)小行星上著陸,收集太空巖石樣本並帶回地球供科學家在實驗室研究。
  • 2020 年重大科學發現榜,火星和金星上可能有生命跡象
    儘管2020年是一個艱辛之年,但仍然值得我們回顧。它始於澳大利亞起火,並在新冠大流行中死亡超過160萬人。但是,這一年鑑中有一些亮點。當我們通過電視或者社交媒體在家中觀看醫生全力搶救新冠病人時,這是一種不應很快被遺忘的無私公共行為,宇宙科學、生物科學和環境科學等都取得了進步,以下是2020 年重大科學發現榜。一、70億年前的星塵通過隕石落到地球上。
  • 金星或曾有生命存在?研究:神秘事件改變了它(圖)
    中新網9月24日電 綜合報導,雖然火星上可能曾經有生命存在,但地球是太陽系中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行星。然而,一項新的研究指出,在一些神秘的事情發生之前,金星可能已經適宜居住了幾十億年。  日前,在歐洲行星科學大會——行星科學分會2019年聯席會議上,一項研究稱,金星可能曾具有穩定的溫度,並在20億至30億年的時間裡是「液態水」的所在地。
  • 專家稱,科學家將在未來幾十年內發現智慧外星生命
    據一位頂尖科學家稱,人類將在未來幾十年內發現宇宙中存在智慧外星生命的證據。57歲的亞美尼亞天體物理學家Garik Israelian博士在接受採訪時說,他希望專家們能在他有生之年找到聰明的外星人。最重要的是,天文學家布萊恩·梅(Brian May)認為,我們將在未來十年內探測到外星微生物——可能是在火星上。
  • 月球曾存在生命?科學家: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人類熟悉月球,為它創造了許多傳說,也曾一度幻想過月球上有神仙居住。但事實告訴我們,月球只是布滿隕石坑的荒蕪星球,沒有任何生命活動的跡象。月球上雖然有水,但含量稀少。這些水分以化合物或者冰的形式保存在月球的極地,看上去就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 科學家發現第二個地球,認為金星上存在生命,你怎麼認為?
    最起碼從懷疑金星上可能存在種類的生命,到認為人類可能在這裡生活之前就已經存在。我們知道了金星大約7億年前發生了某種事情,引發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所知道的溫室效應現在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不過,如果不考慮這個排氣事件,戈達德研究所的五個模擬實驗都表明,金星應該能夠維持安全、適合生命存在的溫度。但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它真的可能就像地球上的一個孿生兄弟,只是溫度稍高一些(因為它離太陽更近)。
  • 地球在誕生的最初五億年是浸在巖漿裡的?這個觀點很可能錯了
    導語:教科書中說,地球在誕生的最初五億年是浸在巖漿裡的,這個觀點很可能錯了。地表冷卻的速率可能比科學家所認為的還要快,因此,海洋、初始大陸以及生命的搖籃,可能都是在更早之前形成。這些歷久不衰的礦石,大小與這篇文章的句號差不多,它們有著不尋常的特質,因此結晶意外保存了其生成時環境的完整線索。這些微小的時間膠囊,封裝了海洋之所以適合初始生命居住的證據,或許也顛覆了一般認為大陸形成的時間,可能要往前修正四億年。從19世紀開始,科學家嘗試計算地球冷卻的速率,但認為找到明確證據者少之又少。
  • 一艘飛船殘骸在月球上沉睡了15億年,是誰留下的?如今答案揭曉
    因此,很多科學家都認為,月球曾是地球的一部分,是由地球的碎片形成,而在此過程中,地球的生命也可能被帶到了月球上 為了一探究竟,美國曆時11年,耗資255億美元,於1961年到1972年實行了一系列載人登月飛行任務,此過程又被稱為阿波羅計劃。
  • 一艘飛船殘骸在月球上沉睡了15億年,是誰留下的?如今答案揭曉
    因此,很多科學家都認為,月球曾是地球的一部分,是由地球的碎片形成,而在此過程中,地球的生命也可能被帶到了月球上。為了一探究竟,美國曆時11年,耗資255億美元,於1961年到1972年實行了一系列載人登月飛行任務,此過程又被稱為阿波羅計劃。
  • 35億年了,火星上的生命進化:很可能還不會超過單細胞階段!
    通過模擬火星古代河流注入隕石坑時,在三角洲沉積的沉積層所需時間長度,科學家得出結論:如果火星表面附近曾經存在生命,那麼三角洲層中可能會捕捉到生命的痕跡傑零隕石坑被選為美國宇航局下一次火星車任務的部分原因是:該地點包含一個河流三角洲,在地球上,三角洲被認為有效地保存了與生命相關的有機分子。但在不了解三角洲形成速度和持續時間的情況下,這種類比仍然是投機性的,其研究發表在《AGU Advance》期刊上。
  • 地核可能正在洩漏?科學家們不知道為什麼它已經洩漏了25億年
    至少25億年以來,地球熾熱的熔融金屬核心一直在滲入地幔,科學家們無法解釋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位於地球死亡中心的地核以令人難以置信的7952F到11012F(4400到6100攝氏度)的高溫燃燒。這個由熔化的鐵和鎳構成的噩夢般的地獄,位於3728英裡(6000公裡)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