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發現完整陸生初龍類化石
富源滇東鱷(Diandongosuchus fuyuanensis)(李淳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淳領導的科研小組報導了華南海相三疊紀地層中首次發現的陸生初龍類化石——富源滇東鱷(Diandongosuchus fuyuanensis gen. et sp. nov),這一發現不僅豐富了初龍類化石在亞洲的記錄,而且進一步表明雲貴地區的海相三疊系化石動物群並非一個單純的海洋生物化石組合。
-
貴州現海生爬行動物足跡,提供最早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2020年9月,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
2.1億年前的海生爬行動物長什麼樣?
,以「胡氏貴州龍」為主,包括幻龍、歐龍、碷齒龍等海生爬行動物,並伴生大量魚類及菊石、雙殼類、腕足類、蝦、海百合、牙形石等多門類動物化石。興義是我國已知的海相地層中,唯一同時發現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和魚化石的地區,在國外相關地層中也是少見的。魚類化石的發現還填補了我國在魚類這一重要演化階段的空白。
-
貴州安順發現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2020年9月,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我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該研究項目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貴州省博物館全程參與,研究論文於最近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
-
古老的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中外科學家在貴州發現證據
9月17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人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然而,本次研究所發現的,來自么鋪足跡點的22條行跡和200多個孤立的足跡以及一些不確定的痕跡明顯不同於前述足跡,而是屬於罕見的海生爬行類在水底留下的足跡。其中有12條行跡和一些孤立的腳印被歸為了羅平雙槳跡。羅平雙槳跡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調中心在雲南省羅平縣首次發現並命名的,屬於中生代海生爬行類——幻龍類的覓食跡。該區域是羅平生物群的核心產區。
-
郭煥學:南漳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的守護者
工作中的郭煥學 南漳縣,位於湖北中西部地區,1956年在這裡的板橋鎮古井陰坡發現孫氏南漳龍,至今已有60多年。進入21世紀,這裡又相繼發現了許多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主要有孫氏南漳龍、南漳湖北鱷、苗條似湖北鱷、張家灣巢湖龍和漢江蜥等,均屬國家級一級重點保護化石。南漳地區的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在全球屬獨一無二,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
-
貴州龍化石原位保護館
貴州旅遊 【貴州龍化石原位保護館】如果你去過西安的兵馬俑,對原位館的布局一定不會陌生,它也是中間一個大坑,裡面「藏」有各種貴州龍化石,遊客可以圍著這個坑步行一圈,親自觸摸大自然,看見真正的化石在石頭裡是什麼樣子,修理後又是什麼樣子,從而加深對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的認識,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科學研究。
-
比恐龍還早的「貴州龍」長啥樣? 探秘貴州中三疊紀古生物群
在雲貴高原的三疊紀地層中,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異常豐富,是全球侏羅紀之前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代表性產地。 位於貴州省興義市的貴州龍化石原位保護館以及綠蔭村一帶,是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的產地,在這裡,可以看到舉世罕見的三疊紀興義動物群和三疊紀大型相變帶地質遺蹟,與此同時,作為興義古生物化石群的陳展之地——興義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內,存放著大量貴州龍和其他生物化石,還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對新挖掘到的生物化石進行後期復原工作。記者日前來到博物館進行實地探訪。
-
貴州龍,貴州的恐龍?
貴州龍,聽到這個名字大家一定以為這就是發現於貴州的恐龍(化石)了吧?那麼,你只對了一半。
-
重要發現!安順經開區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足跡
「安順足跡」 日前,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么鋪鎮發現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證據。該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古生物學期刊《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的研究論文中。
-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證據
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該研究中的化石樣本揭示了海生動物肢體同步運動、划行或撐行的運動方式——即對稱的左、右肢同時運動。研究發現的新足跡類群安順足跡和雙槳跡比雲南羅平縣關嶺組獅子山段產出的雙槳跡時代更早,代表了中三疊世(安尼期,約2.4億年前)出現的同步遊動樣式,其中安順足跡是迄今最早的關於楯齒龍或龍龜類動物遊泳或「撐行」運動的遺蹟化石記錄。
-
科學家發現史前海生爬行動物新物種 樣子類似尼斯湖水怪
摘要:參考消息網8月31日報導西媒稱,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一種已滅絕的海生爬行動物。」 這具爬行動物骨架化石包括頭骨的大部分、脊椎、肋骨以及鰭狀的四肢,其中頭骨還帶有一排長而鋒利的牙齒。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史前海生爬行動物新物種 樣子類似尼斯湖水怪參考消息網8月31日報導
-
滑齒龍:侏羅紀晚期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
滑齒龍意思是「平滑側邊牙齒」,是種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屬於蛇頸龍目裡短頸部的上龍亞目。滑齒龍生存於中侏羅紀的卡洛夫階,約1億6000萬年前到1億5500萬年前。滑齒龍是一種海洋爬行動物,在侏羅紀晚期,它們粗壯的身影在四片中等大小槳鰭的驅動下四處遊蕩。滑齒龍的長顎裡滿部尖銳的牙齒。滑齒龍的鼻腔結構使得它在水中也能嗅到氣味,這樣滑齒龍就可以在很遠的地方發現獵物行蹤。除了要上浮呼吸外,滑齒龍一生都在水中度過,因此它們也是卵胎生動物,喜歡在淺海域產仔。
-
中外科學家發現2.4億年前海生爬行動物足跡
地質調查顯示,這批足跡化石組合保存在么鋪鎮紅龍村中三疊統安尼階關嶺組松子坎段的薄至中厚層泥質白雲巖的層面上。該段地層曾產出了著名的羅平生物群——包括豐富的魚化石和海生爬行動物骨骼、節肢動物和棘皮、雙殼、腹足、腕足和菊石等無脊椎動物化石以及植物化石群。足跡點區域屬於瀉湖或淺海沉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是本次發現的研究學者之一。
-
龍宮果真有龍!安順市龍宮鎮發現古生物化石群
近日,來自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12地質大隊大隊長宋繼偉、貴州旅遊地學研究院院長陳明華、安順市自然資源局地災中心主任柏成彪、IP島科普教育研究院專家周遠洋等一行,來到安順市黃果樹管委會龍宮鎮下苑村一座山上,考察了當地發現的龍、腕足類、珊瑚類等古生物化石群。
-
中三疊晚期的貴州龍竟然還是恐龍的遠房親戚?
之前被臨夏的和政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所吸引,早白堊世時期(中生代最後一個紀),晚白堊世時期,以及晚漸新世,中中新世,晚中新世和早更新世等所誕生的古生物的化石均收藏在此。但後來在黔西南興義的貴州龍博物館裡的時候,我發現生存在中三疊晚期的「貴州龍」竟然比和政羊還要早2億年(和政羊生存在晚中新世)。那麼「貴州龍」是龍嗎?或者跟恐龍一樣?
-
貴州興義,藏著一處「失落的世界」
,證實了這是一種全新發現的物種,其生存時代推測為三疊紀(距今2.52億~1.99億年),是一種小型海生爬行動物,屬於鰭龍目中的腫肋龍類,個體較小,但身形細長而彎曲,四肢相當強壯。後來我國古脊椎動物研究的開山鼻祖楊鍾健教授將該物種命名為「貴州龍」,為了讓後人記住化石發現者胡承志先生,因此它的全名是「胡氏貴州龍」。
-
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如何遊泳?科學家發現2.4億年前足跡
地質調查顯示,這批足跡化石組合保存在么鋪鎮紅龍村中三疊統安尼階關嶺組松子坎段的薄至中厚層泥質白雲巖的層面上。該段地層曾產出了著名的羅平生物群——包括豐富的魚化石和海生爬行動物骨骼、節肢動物和棘皮、雙殼、腹足、腕足和菊石等無脊椎動物化石以及植物化石群。足跡點區域屬於瀉湖或淺海沉積。
-
參觀貴州龍博物館
貴州龍博物館,坐落在頂效開發區的「綠蔭民族村」,始建於2003年。貴州龍的第一塊化石,是1957年國家地質陳列館副研究員胡承志首次發現的,後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楊鍾健教授研究認定並命名為 「胡氏貴州龍」。
-
《旅遊地學新視野》之六|聖潔之花:海百合古生物化石
距今2.2億年前,這些生物生活的海灣中的海水,可能受淡水注入而出現間歇性淡化,並導致生物原來賴以生存的海洋環境出現間歇性缺氧,發生生物集群死亡並埋藏成為化石集群。關嶺三疊紀生物群遺蹟以海相爬行動物為特色,如魚龍、幻龍、海龍和盾齒龍等,與之共生的化石類別有海百合、魚、菊石、雙殼類和植物等,化石種類豐富,保存完整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