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恐龍還早的「貴州龍」長啥樣? 探秘貴州中三疊紀古生物群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解說】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具大量古生物資源大國之一。在雲貴高原的三疊紀地層中,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異常豐富,是全球侏羅紀之前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代表性產地。

  位於貴州省興義市的貴州龍化石原位保護館以及綠蔭村一帶,是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的產地,在這裡,可以看到舉世罕見的三疊紀興義動物群和三疊紀大型相變帶地質遺蹟,與此同時,作為興義古生物化石群的陳展之地——興義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內,存放著大量貴州龍和其他生物化石,還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對新挖掘到的生物化石進行後期復原工作。記者日前來到博物館進行實地探訪。

  【現場聲】貴州省興義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科普員 溫謙謙

  這條魚龍正在暢快的遊泳的時候,海底那一刻災難突然來臨,然後這條魚龍來不及進行太多的反抗跟掙扎,就被壓死在那。我們從它胃部凸起的地方可以看到有很多細小的骨頭。當然這並不屬於它,這屬於被它吞食下去的獵物的骨頭,這個獵物是什麼呢,就是幻龍。

  【解說】眼前,科普員正介紹的是興義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目前最古老、保存最完整、修復最精細的貴州魚龍化石。除了魚龍,在博物館的櫥窗裡,還能看到石板上捲曲著一些小腦袋、長脖子、身體寬扁和恐龍形態有些相似的生物化石,名為「貴州龍」。貴州龍的第一塊化石,是國家地質陳列館副研究員胡承志於1957年在貴州興義發現。

  【同期】貴州省地質學會古生物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彭紀超

  在2.3億年前,貴州這地方是一片海洋,然後興義它是在這個碳酸鹽巖臺地的邊緣,它就在這個S型的這個海灣裡面,在這海灣裡面呢它風作用不是很強,這個水體也不深,所以適合這個貴州龍的生存和繁衍,所以在這個地方發育了很多貴州龍,最後有幸能保存下來。

  【解說】據介紹,經過對貴州龍長達近半個世紀的研究,確立了三疊紀的「興義動物群」,已得到眾多專家的認可。它包括目前世界上所發現的所有三疊紀海生爬行類的主要類群。

  在博物館中,除了大量貴州龍化石外,還陳展著其他生物化石,包括品種繁多的魚類化石和棘皮動物海百合等。這些化石從發掘到陳展,經過了專家們細緻的復原。記者在博物館內就有幸目睹了工作人員精心修復化石的過程。

  【同期】貴州省興義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 古生物化石修復人員 王銀忠

  像這麼一塊貴州龍化石,在原先上面全部是「鼓包」,也就是巖石把它包裹住的。然後我們要把它揭開一層,就是讓它裡面的這個骨骼達到99%的完美程度。(貴州龍)它的頭部、牙齒還有四肢的腳趾和它的尾,它這幾個部位骨骼相當的細,還有我們在修復的時候,所面對的石塊的這個層位不太一樣,硬度也不太一樣,所以我們在修復的時候會面臨著各種困難。

  【解說】據介紹,三疊紀興義動物群的發掘,以海生爬行類和魚類最為豐富和完好,共計26屬30種。其中古脊椎動物化石包括魚龍、鰭龍、海龍、原龍等種類。此外還有無脊椎動物化石、微體化石、植物化石等。這些化石為研究興義地區古脊椎動物的演化以及古生態變化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記者 蒲文思 貴州黔西南報導)

責任編輯:【張楷欣】

相關焦點

  • 中三疊晚期的貴州龍竟然還是恐龍的遠房親戚?
    之前被臨夏的和政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所吸引,早白堊世時期(中生代最後一個紀),晚白堊世時期,以及晚漸新世,中中新世,晚中新世和早更新世等所誕生的古生物的化石均收藏在此。但後來在黔西南興義的貴州龍博物館裡的時候,我發現生存在中三疊晚期的「貴州龍」竟然比和政羊還要早2億年(和政羊生存在晚中新世)。那麼「貴州龍」是龍嗎?或者跟恐龍一樣?
  • 貴州龍,貴州的恐龍?
    貴州龍,聽到這個名字大家一定以為這就是發現於貴州的恐龍(化石)了吧?那麼,你只對了一半。
  • 三疊紀古生物群的世界級寶庫在貴州
    據介紹,當時貴州大部分地區是被海洋淹沒著的,在貴州中部、西部和南部地區,尤其以中生代的三疊紀地層分布最為引人注目。巖層的沉積物記錄著大量的地質事件和生態信息,其中有最有名的貴州龍、海百合、魚龍等生物化石是三疊紀的重要特徵。這些化石的發現,使貴州成為當今國際地質界公認的三疊紀沉積巖王國和古生物王國。
  • 貴州龍,你知我知
    貴州龍是鰭龍類的一種海洋爬行動物,生活在晚三疊世,接近三疊紀末大滅絕的時代。貴州龍的群板化石非常具有震撼力,往往深得各大博物館的喜愛整個中生代(距今約2.3億年至6500萬年),地球上最繁盛的生物就是爬行動物,這些爬行動物中有在陸地生活的各種恐龍,天空飛翔的各種翼龍
  • 貴州龍化石都有哪些特徵?
    貴州龍化石大小也有兩方面要求,一方面指貴州龍化石大小,一般來講(僅指一般,個別珍惜小的例外)大的化石要比小的更難尋覓,如兩米多長的象牙化石肯定比一米多的價值大,一米多的牙齒板化石肯定比30公分的難找。另一方面,大化石巖託要比體小的化石巖託好。
  • 不經意的一眼卻帶來巨大發現:「貴州龍」重現,化石被村民哄搶!
    圖片:幻想出來的龍劇照一、石板中的意外發現事情還得從1957年說起,一位名叫胡承志的專家,打算從貴州興義去往貴州貴陽。當時胡承志正在興義綠蔭村的一間石板房下歇息,無意間瞟了一下地上的石板。這一眼帶來了巨大發現,一塊石板上竟然有條「四腳蛇」鑲嵌在裡面。這可憐的「四腳蛇」不知從何時起與石板融為一體,如今成了化石。
  • 村民用來蓋房的「四腳蛇石板」,卻是珍貴的遠古龍化石
    ,一般體長有22~37cm,其中最長的貴州龍化石有1.55m,最小的的只有幾釐米,骨骼清晰,栩栩如生。貴州龍的四個腳掌上都有像鴨子一樣的蹼,還有條長長的尾巴,非常有利於遊泳划水。雖然它的體型較小,可它們卻是肉食性動物,擁有鋒利的牙齒,即使是表面光滑的魚類,也逃不過貴州龍的嘴巴研究人員還在貴州龍化石身上發現了成形的幼體,成為貴州龍胎生的證據。
  • 貴州地方文史名家講壇|範同壽:海百合的訴說
    上世紀90年代後,當地又發現了大量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群,有鰭龍目、齒龍目和魚龍目3個目、2個亞目,共6個科、9個屬。其中中國龍、關嶺魚屬於新科,中國龍、瓦窯龍、新鋪魚龍、貴州魚龍等都屬於新屬。如果兩億多年前貴州這片土地的確是海洋,那麼17萬平方公裡貴州高原上的古生物化石群,就絕不可能只有關嶺新鋪鄉一處。興義頂效綠蔭村貴州龍化石點1957年,在興義縣(今興義市)頂效鎮柳蔭村發現的貴州龍化石,使三疊紀時代的貴州面貌,從依稀可見變得逐漸清晰起來。
  • 貴州深山突然傳出詭異「龍叫」?真相竟然是……
    近日,一段網傳視頻引發熱議,在貴州威寧秀水深山裡突然傳出「龍叫聲」,引得很多村民趕往事發地一探究竟。
  • 學者:此地發現的龍化石和傳說中真龍極相似
    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而有據可查的上古時代,商朝王族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西周王族是鳳鳴岐山。玄鳥是什麼存在很大爭議,有人說是燕子,有人說是太陽裡的三足烏。但商周兩代王族似乎都不是龍的傳人。 那麼,龍是什麼樣子的呢?貴州博物館收藏了不少恐龍化石,其中著名的貴州龍和我們熟悉的龍非常相似。
  • 雲南富源村民500元賤賣「貴州龍化石」(組圖)
    「這塊石頭我喊15000元,如果你真的想買,我還可以少一小點。」劉先生還說,在這塊石頭下還擺著一塊價值3萬元以上的石頭,石面上的貴州龍化石身長不低於1.3米。  而在村民趙先生家,石頭從包裝上顯得更加規範、講究。與前一位劉姓的先生相同,趙先生不斷展示了自己的幾件貴州龍化石中的珍品後,指著一件約1.5米長的貴州龍化石非常決斷地說:「我的這些貨都是質量上乘的,你從我手裡拿只需幾萬元。
  • 恐龍祖先 小型幻龍遠安龍
    恐龍早已為人們熟悉和津津樂道,可是提起恐龍的祖先幻龍,許多人就陌生了。經北京中博文物檢測鑑定中心專家鑑定,湖北遠安農民曾慶海收藏的古生物化石,距今約2億3000萬年,是恐龍的祖先。  筆者慕名來到湖北遠安縣的七裡村,來到古玩收藏愛好者曾慶海的收藏館,實地觀看了他收藏的恐龍祖先——遠安龍化石。
  • 參觀貴州龍博物館
    貴州龍博物館,坐落在頂效開發區的「綠蔭民族村」,始建於2003年。貴州龍的第一塊化石,是1957年國家地質陳列館副研究員胡承志首次發現的,後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楊鍾健教授研究認定並命名為 「胡氏貴州龍」。
  • 貴州興義,藏著一處「失落的世界」
    說到「龍」或「恐龍」我們一定會聯想到侏羅紀時期,侏羅紀公園裡的各種恐龍種類。在貴州興義,竟發掘出了比侏羅紀時期還早的生長於約2.4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的「貴州龍」以及生物群。作為單一物種名的「貴州龍」不足以涵蓋整個動物群的所指,故學界將其正式名稱改為「興義動物群」。
  • 貴州赫章發現侏羅紀早期恐龍足跡化石群,有的小跑有的散步
    本次共發現 32 個三趾型足跡,其中 31 個足跡為肉食性的獸腳類恐龍所留,長度在 14 至 19 釐米之間,它們組成了 4 條行跡。這些足跡大部分保存良好,形態完整,可觀察到趾墊和趾尖。通過形態學分析,科學家認為這些足跡趨近於蹺腳龍 - 實雷龍足跡類型。
  • 龍宮果真有龍!安順市龍宮鎮發現古生物化石群
    專家認為,這兩條龍化石的發現,填補了中三疊紀黔南凹陷區海生爬行類生物演化的空白,對古生物演化過程及地史事件、氣候演變研究等方面意義重大,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據了解,由於本次調查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植被覆蓋較嚴重、露頭差、路線跨度長,本次調查工作未能將含龍化石層圈定,標誌層也還未完全確定。今後加大工作力度,動用相應的工程技術,揭露更多的龍化石保存層位,預期會發現更多龍化石。
  • 古生物學家在貴州發現遠古珊瑚礁,原來3億年前這一帶都是大海
    貴州是我國的內陸省份,也是山地最多的省份之一,按理說這個地方應該跟大海毫不沾邊。但是生物考古發現這裡也曾經是海洋,不少地方都曾經發掘出了海洋生物化石。來自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梁昆表示他們在一個面積為7平方米的生物礁化石群中選取28個樣方,從中發現了83種遠古海洋生物,包括珊瑚類,腕足類海洋生物等,其中還有長達十幾米的魚類,如此巨大的遠古魚類在古生物考古中非常罕見。
  • 古生物學家在貴州發現遠古珊瑚礁,原來3億年前這一帶都是大海
    貴州是我國的內陸省份,也是山地最多的省份之一,按理說這個地方應該跟大海毫不沾邊。但是生物考古發現這裡也曾經是海洋,不少地方都曾經發掘出了海洋生物化石。來自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梁昆表示他們在一個面積為7平方米的生物礁化石群中選取28個樣方,從中發現了83種遠古海洋生物,包括珊瑚類,腕足類海洋生物等,其中還有長達十幾米的魚類,如此巨大的遠古魚類在古生物考古中非常罕見。
  • 貴州發現海生初龍類爬行動物化石
    貴州發現海生初龍類爬行動物化石    近日出版的德國《自然科學期刊》(Naturwissenschaften)以封面文章發形式報導了我國貴州省發現的一種罕見的三疊紀爬行動物化石這種被命名為「混形黔鱷」的動物是早期初龍類中首次被描述的海生類型,這一發現打破了古生物學界長期以來「槽齒類沒有進入海洋」的結論。據專家說,這是初龍類或者說爬行動物首次佔據這種「生態位」,混形黔鱷絕滅數千萬年後,部分鱷類才再次採取了類似的生活和運動方式。該研究是中科院古脊椎所和貴州、臺灣以及加拿大華人學者聯合完成的。
  • 貴州龍化石原位保護館
    貴州旅遊 【貴州龍化石原位保護館】如果你去過西安的兵馬俑,對原位館的布局一定不會陌生,它也是中間一個大坑,裡面「藏」有各種貴州龍化石,遊客可以圍著這個坑步行一圈,親自觸摸大自然,看見真正的化石在石頭裡是什麼樣子,修理後又是什麼樣子,從而加深對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的認識,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