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億年前三疊紀古海洋發現「反叛者」腔棘魚
騰訊科技訊(Everett/編譯)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在博物館化石中發現了新的「海洋殺手」,一種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的腔棘魚(coelacanth)。
-
3億年前三疊紀古海洋發現「反叛者」腔棘魚-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在博物館化石中發現了新的「海洋殺手」,一種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的腔棘魚(coelacanth)。腔棘魚種屬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了,但是直到1938年被研究人員重新發現,其特點是遊動較為緩慢,而新發現的腔棘魚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性,被稱為「反叛者」腔棘魚。
-
地質學家發現15.7億年前的古海洋氧化事件
地質歷史時期一共發生過兩次比較大的大氣增氧事件,分別發生在距今約24—20億年前和8.5—5.4億年前。約24億年之前,地球表面大氣氧含量極低,小於現代氧氣水平的0.001%;約5.4億年前之後,大氣氧含量則增長到大於現代氧氣水平的20%。而中間階段,18—8億年前地球表面一直以來被認為處於持續低氧狀態,有科學家估算當時的大氣氧含量甚至可能低於現代氧氣水平的0.1%。
-
探案古海洋:早期動物演化的環境背景
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早期(6.35~5.09億年前)是地球生命與環境演化的關鍵時期,該時期海洋的氧化還原結構及其氧化與早期動物演化之間的關係還存在爭論,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超教授團隊在Science Bulletin上發表了題為 「The redox structure of Ediacaran
-
古脊椎所發現三疊紀海洋主龍類
古脊椎所發現三疊紀海洋主龍類 2016-11-23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據悉,該化石發現於三疊紀中期的石灰巖地層,近乎完整的骨架代表著一種全新的半水生主龍類。這種動物長約兩米,全身被甲,頸粗尾長,口中利齒參差,四肢短小壯碩並且具蹼,是史前近岸海洋環境中兇猛的掠食動物。研究顯示這種動物屬於非常原始的主龍類,並且與一個北美的罕見類群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
三疊紀晚期——恐龍的黎明(上)
在大約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最初的恐龍從某種爬行動物中進化出來。它們是當時陸地上許多新的動物類群中的一支。同時,那個時代還有一些其它的新生命徵服了天空和海洋。三疊紀晚期的地球,顯示盤古古陸 那時候,地球上緩慢漂移著的陸地沿著赤道結合成了一個超級大陸,這個超級大陸被地質學家叫做盤古古陸。在這個盤古古陸上,氣候處處溫暖,並且在逐漸地變得乾燥。
-
中國科研團隊發現三疊紀昆蟲演化新證據
據新華社華盛頓電 (記者周舟)一個中國科研團隊日前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發現大約2.37億年前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曾經歷生物多樣性大發展。這一發現有助於三疊紀昆蟲復甦事件研究及油氣資源勘探。
-
恐龍創世之旅:三疊紀與恐龍
三疊紀與恐龍 這個時代從2.5億年前開始,那時地球剛剛經歷了二疊——三疊紀之交的大滅絕事件。在這次神秘事件中,百分之九十的海洋動物和百分之七十的陸地動物都滅絕了,幾乎將生命從地球上盡數抹去……但是過了不長時間,恐龍就開始興起。
-
看化石以為是個進化畸形的遠古生物,沒想到卻是個海洋霸主
它目前被分為軟骨魚科-眼鏡蛇科-螺旋蠅科,生活在2.75億年前(二疊紀至三疊紀)的古海洋中。它的體長為7到12米,比現代大白鯊的體長還要窄。 雖然螺旋齒鯊看起來確實像鯊魚,但從嚴格的分類學意義上來說,它不是真正的鯊魚或其祖先。它的關係更接近地球上現存的嵌合體,例如,它更接近梭魚。
-
雲南發現暴魚化石,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一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
-
中生代,三疊紀,爬行動物的王朝
三疊紀的命名。距今2.52億至2.01億年前的三疊紀時間上剛好還在二疊紀之後,不過這只是個巧合。因為:「二」疊紀,是因為當時的沉積層分為兩層,而「三」疊紀則有三層。在19世紀初德意志地質學家阿爾伯特發現南德地區的一段沉積巖可分三層不同結構,分別是海相石灰巖層,陸相泥巖層和砂巖層,於是阿爾伯特於1834年正式將該地層命名為三疊紀(Triassic)「Tri-」是希臘語中代表「3」的詞根。恐龍時代的開端。經歷了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地球進入了下一個時代。
-
中國更新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貴州三疊紀化石群、黃果樹瀑布齊上榜
類型:複合遺產符合世界遺產的標準:(v)是傳統人類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開發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 ( 或幾種 ) 文化或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特別是當它面臨不可逆變化的影響而變得脆弱 貴州三疊紀化石遺址群
-
可怕的三疊紀「海龍」是一種長著鑷子嘴的怪物
,它長著一個「鑷子嘴」,可能在數億年前的遠古時代就在海洋中生活、漫遊。這種被稱為「海龍」(海洋蜥蜴)的史前爬行動物,其身長可達16英尺(5米),在三疊紀晚期(2.51億年至1.99億年前)大約有4000萬年的歷史。它們很少能從化石中發現,但是,這次在阿拉斯加的發現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在北美出土的最完整的海龍骨架。這個新發現的物種的鼻子戲劇性地縮小到一個鋒利的尖端,使它看起來像鑷子。
-
三疊紀時期海洋有機體或因硫化氫滅絕
科學家在《自然—地球科學》上撰文稱,在2.01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發生的一起生物滅絕事件中,海洋淺水處曾被硫化氫汙染,而這種汙染可能減慢了侏羅紀早期海洋生態系統恢復的腳步
-
2.3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200萬年的暴雨,科學家預測或再現
導語:2.3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200萬年的暴雨,科學家預測或再次出現!這事發生在2.3億年前,這場大雨的強度和持久度都令人震驚。它也給地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原有的很多生物因為無法適應這種持續暴雨帶來的改變,所以大部分都消失了。而那些留下來的是因為適應了這種環境,也可以說是生命力的確頑強。
-
2.5億年前,是誰「謀殺」了海洋中的八成生物?
十多年前,在浙江省長興縣煤山跨越二疊紀-三疊紀轉折期的一段地層剖面,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團隊進行了科研鑽探取樣工作,而這次獲取的巖芯中可能暗藏著大滅絕「罪魁禍首」的蛛絲馬跡。究竟是什麼導致了二疊紀末海洋生物大滅絕?是天體撞擊,海洋酸化還是地球變暖?其他幾次生物大滅絕的原因又是什麼?這個神秘「殺手」會不會再次出現,上演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
新疆發現2億年前中國最大蜻蜓化石
(受訪者供圖) 2億年前的一天,在溼潤的準噶爾盆地,一隻翅展寬為210毫米的「巨型」蜻蜓結束了它的一生。雨水衝刷著它的遺體,流水和泥漿將它埋葬……時光如梭,如今,它的化石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張海春及其團隊找到,並給它起了一個名字——林氏中國三疊蜓。
-
2.5億年前 是誰「謀殺」了海洋中的八成生物
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一次史無前例的生物大滅絕,讓超過80%的海洋生物和大部分陸地生物滅亡。這是有史以來海洋生命遭受的最慘烈打擊。十多年前,在浙江省長興縣煤山跨越二疊紀-三疊紀轉折期的一段地層剖面,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團隊進行了科研鑽探取樣工作,而這次獲取的巖芯中可能暗藏著大滅絕「罪魁禍首」的蛛絲馬跡。究竟是什麼導致了二疊紀末海洋生物大滅絕?
-
2.5億年前 是誰「謀殺」了海洋中的八成生物
後來,經過進一步研究,科學家發現二疊紀生物大滅絕分為兩個階段:一次發生在瓜達魯普世末(約2.6億年前),可能與當時的峨眉山玄武巖大規模噴發有關;另一次發生在二疊紀末期(約2.5億年前)。「目前通常所說的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是指發生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生物滅絕事件。」張華說。
-
2.3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200萬年的暴雨,到底有多恐怖?
導語:2.3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200萬年的暴雨,科學家預測或再次出現!這事發生在2.3億年前,這場大雨的強度和持久度都令人震驚。它也給地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原有的很多生物因為無法適應這種持續暴雨帶來的改變,所以大部分都消失了。而那些留下來的是因為適應了這種環境,也可以說是生命力的確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