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億年前三疊紀古海洋發現「反叛者」腔棘魚-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2020-11-23 科教臺

    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在博物館化石中發現了新的「海洋殺手」,一種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的腔棘魚(coelacanth)。腔棘魚種屬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了,但是直到1938年被研究人員重新發現,其特點是遊動較為緩慢,而新發現的腔棘魚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性,被稱為「反叛者」腔棘魚。由於這種腔棘魚生活年代久遠,距今3.2億年,而且在進化道路上很大程度沒有發生變化,被喻為史前海洋生物活化石。關於新發現的「反叛者」腔棘魚詳細信息已發表在最新的《脊椎動物學報》期刊上。
根據位於加拿大的阿爾伯塔大學生物學家安德魯·溫德魯夫(Andrew Wendruff)介紹:新發現的物種被稱為Rebellatrix,與早前發現的腔棘魚種屬存在不尋常之處。比如尾部的特徵,此前發現的腔棘魚具有較大的尾鰭,在捕食獵物時可進行短距離的衝刺。相比之下,新品種的三疊紀腔棘魚卻擁有更大、肌肉分布更廣的尾部,可以為高速短距離遊動追逐獵物提供強勁的動力,整個體長達到3英尺,大約為0.9米。

  對此,阿爾伯塔大學的另一位合作研究員馬克·威爾遜(Mark Wilson)認為:從這條魚尾部特徵上看,有著分叉狀堅硬的尾鰭以及更加流線型的體態,這些細節暗示了這條三疊紀的腔棘魚可實現並維持更高的前進速度,超過其他種類的腔棘魚。更加流暢的體型使得三疊紀腔棘魚可進行更大範圍的巡弋,在大片水域領土上尋找獵物,然後短時間內快速遊動捕獲食物。該研究小組的生物學家溫德魯夫將其比喻作「反叛者」,意為這種腔棘魚能做到其他同屬無法完成的一切。

  在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在位於加拿大西岸的卑詩省瓦皮帝湖省屬公園內,研究人員收集到「反叛者」腔棘魚的化石。在古生代至中生代時期,地球上的存在一塊巨大的「盤古大陸」,該省屬公園正是位於盤古大陸的西海岸,而「反叛者」腔棘魚生活在這片海域中。這塊化石標本已經被存儲在位於加拿大艾伯塔省的皇家蒂勒爾博物館(Royal Tyrrell)與位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的加拿大和平地區古生物研究中心。

  早在2009年,生物學家溫德魯夫檢查了受收集到的「反叛者」腔棘魚化石。溫德魯夫的第一反應認為:我不敢相信所聞所見,只有當我繼續檢測化石標本時,意識到這裡面包含著一些真實的且非常重要的東西。基於這些被研究人員恢復完成的標本,似乎這種腔棘魚第一次出現可追溯到2.5億年前,但是在二疊紀卻大量滅絕了,那個時期地球上有將近90%的生命被不明原因所滅絕。大量生物的密集滅亡可能形成了適合於某個物種的生存間隙,「反叛者」腔棘魚可在古老的海洋中快速遊動捕獵食物。

  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腔棘魚專家約翰·朗(John Long)認為:一般而言,這項發現體現了自然塑造與靈活的演化進程,生活在2億年前的腔棘魚某個種屬突然偏離了原先的生活方式和捕獵習性,進化出不同於其他腔棘魚的特徵,完全進入另一種生活狀態。阿爾伯塔大學生物學家溫德魯夫對此評論到:儘管某個種屬的腔棘魚完成蛻變,進化出別樣的技能,但最終還是遊動較為緩慢的腔棘魚種屬被保留到最後,因為快速遊動的「反叛者」腔棘魚被鯊魚或者其他的能在海洋中大範圍遊弋的捕食者所替代。從這個角度看,「反叛者」腔棘魚算是進化進程中的巨大失敗。

 

相關焦點

  • 3億年前三疊紀古海洋發現「反叛者」腔棘魚
    騰訊科技訊(Everett/編譯)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在博物館化石中發現了新的「海洋殺手」,一種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的腔棘魚(coelacanth)。
  • 3億年前三疊紀古海洋發現新的「海洋殺手」
    研究人員在博物館化石中發現了新的「海洋殺手」,它是一種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的腔棘魚(coelacanth)。腔棘魚種屬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了,但是直到1938年被研究人員重新發現,其特點是遊動較為緩慢,而新發現的腔棘魚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性,被稱為「反叛者」腔棘魚。由於這種腔棘魚生活年代久遠,距今3.2億年,而且在進化道路上很大程度沒有發生變化,被喻為史前海洋生物活化石。
  • 地質學家發現15.7億年前的古海洋氧化事件
    近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朱祥坤課題組在《自然—地球科學》發表論文,首次報導了距今約15.7億年前地球發生了一次氧化事件,恰好對應最早的大型多細胞真核生物出現的時間。這一重要發現將徹底推翻「18—8億年地球表面持續低氧」的傳統認識,再次肯定了氧氣在早期真核生物演化中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地球早期環境與生命協同演化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
  • 中國科研團隊發現三疊紀昆蟲演化新證據
    據新華社華盛頓電  (記者周舟)一個中國科研團隊日前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發現大約2.37億年前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曾經歷生物多樣性大發展。這一發現有助於三疊紀昆蟲復甦事件研究及油氣資源勘探。
  •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組走進青海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組走進青海 發布時間:2017-02-20 19:23:12.0新華網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頻道呼號:CCTV-10科教)於2001年7月9日開播。是以教育、科學、文化為主體內容的專業電視頻道。
  • 新疆發現2億年前中國最大蜻蜓化石
    圖為林氏中國三疊蜓翅脈復原圖。(受訪者供圖) 2億年前的一天,在溼潤的準噶爾盆地,一隻翅展寬為210毫米的「巨型」蜻蜓結束了它的一生。雨水衝刷著它的遺體,流水和泥漿將它埋葬……時光如梭,如今,它的化石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張海春及其團隊找到,並給它起了一個名字——林氏中國三疊蜓。
  • 板塊構造理論無法適用於30億年前的地球-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不同的地球動力學機制  (化石網/歆塬 編譯)來自哥本哈根大學所屬的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北歐地球演化中心的Tomas Næraa通過研究發現,雖然板塊構造理論對於解釋地史時期陸地演化進程很有幫助,但這一理論僅對30億年內的進程有效,在地球形成初期到30億年前這一時期內的地球機制及地殼形成過程卻無法解釋。
  • 【中國科學報】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偉和研究員周傳明等人發現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相關科研論文於2017年1月在線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Geobiology上。  王偉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大氣含氧量的增加和古海洋的氧化與早期生命起源和多細胞生物演化聯繫密切。」
  • 中國更新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貴州三疊紀化石群、黃果樹瀑布齊上榜
    貴州三疊紀化石遺址群貴州龍化石分布在興義市烏沙鎮和義龍新區頂效鎮綠蔭村,地層內蘊含三疊紀「貴州龍動物群」距今約2.3億年,烏沙鎮含有雙殼類、菊石、海百合、腕足類、牙形類等多門類化石生物群。③興義動物群(頂效),位於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遺產區面積1.18平方公裡,緩衝區2.38平方公裡。頂效鎮綠蔭村發現胡氏貴州龍化石。
  • 那些在地球上活了幾億年,挺過多次物種滅絕的生物
    我們都知道,至今地球上已發生過五次物種大滅絕了,分別是4.4億年前的奧陶紀物種大滅絕、3.65億年前的泥盆紀物種大滅絕、2.5—2億年前的二疊紀物種大滅絕和三疊紀物種滅絕以及離我們最近的一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的物種滅絕。
  • 歐洲望遠鏡2.68億像素拍攝天鵝星雲圖像(圖)-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這是M-17天鵝星雲,藉助新啟用的望遠鏡和2.68億像素相機,科學家們首次獲取了這張細節解析度驚人的照片這是歐洲多臺超大型天文望遠鏡中的最新成員,而這張照片則是它的最新力作。  這臺採用了最新技術的望遠鏡口徑2.6米,裝備了一臺2.68億像素的相機,它可以捕捉到夜空中最黑暗角落中隱藏的星光,也因此能快速精確的進行巡天觀測。  這臺新望遠鏡將和另一臺紅外巡天望遠鏡「Vista」協同工作,獲取一些清晰度前所未有的星空照片。
  • 央視科教頻道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11月11日電(記者  李金華)11月11日晚,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和江蘇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製出品的大型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作為2014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首映禮影片,在廣州圖書館首映。央視科教頻道總監金越、江蘇廣電總臺副臺長陳輝出席活動並講話。
  • 深海驚現罕見"活化石"腔棘魚 曾是恐龍時代生物
    原標題:深海驚現罕見"活化石"腔棘魚 曾是恐龍時代生物 腔棘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魚類之一,被看作是一種活化石。曾經被認為在6500萬年前滅絕,但1938年被人再次發現蹤影,腔棘魚便被稱為「恐龍時代的活化石」。
  • 《自然傳奇》自然類紀錄片《貢嘎》登陸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螢屏
    自然類紀錄片《貢嘎》將於2017年12月27日至29日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自然傳奇》欄目首次播出。紀錄片《貢嘎》由甘孜州委州政府、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北京三多堂傳媒聯合攝製。從海拔一千八百米的低地河谷直至六千米以上的雪山之巔,在中國西南部腹地,貢嘎攝製組經過為期兩年的不間斷拍攝,將貢嘎山豐富的自然和生命奇觀,第一次呈獻給觀眾。第一集:自然的恩典貢嘎雪山,海拔7556米,是橫斷山脈的最高峰,也是四川的最高峰。
  • 寶珀深海探險 與腔棘魚的邂逅展覽
    勞倫•巴列斯塔與腔棘魚    人們一直認為這種史前魚類早在6500萬年前就已滅絕。我們能以這種古老的生物為依據,勾勒出魚類進化至第一批陸生四肢脊椎動物的進程,它是水生動物在三億七千萬年前第一次走出水面的最佳佐證。
  • 探案古海洋:早期動物演化的環境背景
    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早期(6.35~5.09億年前)是地球生命與環境演化的關鍵時期,該時期海洋的氧化還原結構及其氧化與早期動物演化之間的關係還存在爭論,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超教授團隊在Science Bulletin上發表了題為 「The redox structure of Ediacaran
  • 我國科學家發現成年視神經仍具可塑性-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中科院腦功能與腦疾病重點實驗室周逸峰小組與成都光電所張雨東小組合作研究發現,正常成年視覺神經系統仍具有相當程度的可塑性,使用人眼自適應光學矯正儀提高人眼光學系統質量後,再進行知覺學習訓練,可以大幅度提高正常成人的視覺功能,甚至可能達到2.0及以上的「超視力」。
  • 紀錄片《創造》官方網站 - 創造_科教臺_央視網(cctv.com)
    &nbsp&nbsp&nbsp&nbsp為弘揚「中國智慧」、「中國創造」、「中國精神」,根據中央領導指示精神,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特別策劃推出百集系列科技紀錄片《創造:科技的力量》,精心挑選中國從古至今、在各個領域內誕生的、產生一定影響的科技發明和創造項目,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主創人員為核心,邀請國內外有經驗的實力團隊加盟,採用統一策劃、分批製作
  • 科學網—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
    本報訊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偉和研究員周傳明等人發現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
  • 太平洋群島發現陸生魚:上岸進行求愛-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新浪環球地理訊 北京時間9月6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最新研究發現,魚兒並非離不開水,太平洋高冠䲁就是一個鮮活實例,這種陸生魚生活在密克羅尼西地區,它們在海岸上進行社交和求愛活動,不過它們不能遠離水源,因為它們是靠腮和皮膚呼吸,一旦皮膚完全變幹,它們就會窒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