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群島發現陸生魚:上岸進行求愛-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2020-12-06 央視網科教

  新浪環球地理訊 北京時間9月6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最新研究發現,魚兒並非離不開水,太平洋高冠䲁就是一個鮮活實例,這種陸生魚生活在密克羅尼西地區,它們在海岸上進行社交和求愛活動,不過它們不能遠離水源,因為它們是靠腮和皮膚呼吸,一旦皮膚完全變幹,它們就會窒息死亡。

  1.離開水體的魚

離開水體的魚

  有時候一條離開水的魚並不會令人感覺到「魚兒離不開水」,至少如果它是一條太平洋高冠䲁(如圖所示),結果就會如此。科學家第一次近距離研究這種陸生魚,它能跳躍到密克羅尼西亞怪石嶙峋的海岸上。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進化生態學家特裡-奧爾德是這項研究的負責人,他在電子郵件裡寫道,這項最新研究顯示,這種「步行」魚在陸地上行動敏捷,它們在岸上進行複雜的社交和求愛行為。

  但是奧爾德及其同事們還發現,這種「蹩腳水手」會在持續只有幾小時的潮汐期間覓食、求愛和交配。此時水位上升,可以確保太平洋高冠䲁在皮膚不被曬乾的同時,還能確保它們不會被海浪衝下水。這種魚通過腮和皮膚呼吸,如果它們的皮膚完全變幹,它們就會窒息而亡。奧爾德表示,雖然「這些魚很擅長在陸上生活,但是它們的這種進化非常受限」。該研究成果發表在7月的《動物行為學》雜誌上。「在一天的活動結束後,它們仍會恢復魚的本色,魚更適應水裡的生活,而非陸地生活。」

  2.「蹩腳水手」魚

「蹩腳水手」魚

  一條太平洋高冠䲁趴在露出水面的一塊巖石上,據奧爾德說,它在這裡「感覺很舒服」。在這項研究期間,奧爾德及其科研組觀察並記錄了單個太平洋高冠䲁的行為,然後捕捉體長大約2.4英寸(6米)的這種魚,對其進行測量,並給它們拍照。科學家利用鉛筆或髮夾戳太平洋高冠䲁,促使它們跳入一個小網裡。奧爾德說:「然而結果出乎意料,它們寧願跳到任何地方,也不跳入網中,即便它們碰巧落入網中,也會在你用手阻止它們之前,很快跳出來。在今年最近進行的一次旅行中,我的一名同事形容捕捉這種魚的過程是『我一生最惱火的經歷』。這種魚已經習慣陸上生活,它向我們展示了這些魚在陸地上生活是多麼靈活。」

  3.趴在巖石上的䲁魚

趴在巖石上的䲁魚

  據奧爾德說,太平洋高冠䲁擁有非常複雜的社交禮儀。例如,雄性和雌性都會攻擊其他魚的紅色背鰭,通常是同性之間,這被認為是對它們的覓食點受到威脅做出的反應。據這項研究的論文作者說:「這種展示經常伴隨著兩性之間身體顏色的戲劇性迅速變化,它們從暗淡的灰綠色變成黑色。」

  奧爾德表示,求愛過程相對而言更加驚人。雄性花大量時間在一個位於水位線上方的小巖洞入口處不停點頭,顯然正在努力引誘路過的雌性進入它的洞裡。「對這條雄魚感興趣的雌性會認真檢查它的巖洞,如果感覺滿意,它有可能會把卵子留在洞裡。然後雄魚負責給卵子受精,並負責守衛工作,直到幼蟲孵化出來,它的工作才算結束,」這意味著太平洋高冠䲁可能是由雄性照顧後代。奧爾德說:「然而,我們才剛剛開始揭開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魚類的繁殖之謎。」

  4.海洋裡的大量「會走」魚

海洋裡的大量「會走」魚

  奧爾德表示,陸生魚並不是密克羅尼西亞獨有的一種魚類。臺灣存在這種魚類的近親,菲律賓、南太平洋和大西洋也有類似魚類。奧爾德表示,這引出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如果這些魚是陸生動物,這是不是也就意味著其他島嶼上的類似魚類是獨立進化出陸生生活方式的,或者一個已經適應陸生的祖先最終擴散到其他島上。目前我們還不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是現在我們正在進行合併基因和行為研究,以便找出答案。」

  5.正在進化

正在進化

  奧爾德表示,出於兩個原因,研究太平洋高冠䲁很關鍵。首先,我們對泥盆紀時期(從大約4.16億年前開始)的遠古魚類最初向陸生過渡的情況知之甚少。太平洋高冠䲁為科學家研究擁有類似過渡情況的現代魚類提供了機會。其次,這種魚是研究自然選擇和適應(生物進入新環境或者它們生存的環境發生改變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的理想模式。

  奧爾德說:「這些魚離開一個它們已經適應的環境(水環境),遷移到一個與它們的最初棲息地對立的環境裡(陸地環境)。通過研究生活在陸地上的這種魚,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正在進行中的進化和自然選擇過程。」(孝文)

相關焦點

  • 天文望遠鏡選址學問:最重要指標視寧度-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長時間仔細盯著看的話,會發現它們都在閃爍,似乎在向你眨眼。而在觀測條件很差的城市環境中,星星的閃爍乃至模糊不清更是最常見的情況。這就是地球大氣湍動對星星成像的影響,天文學家稱之為視寧度。一般來是說,地球大氣對星像的影響越小,視寧度就越好。
  •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組走進青海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組走進青海 發布時間:2017-02-20 19:23:12.0新華網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頻道呼號:CCTV-10科教)於2001年7月9日開播。是以教育、科學、文化為主體內容的專業電視頻道。
  • 3億年前三疊紀古海洋發現「反叛者」腔棘魚-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在博物館化石中發現了新的「海洋殺手」,一種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的腔棘魚(coelacanth)。腔棘魚種屬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了,但是直到1938年被研究人員重新發現,其特點是遊動較為緩慢,而新發現的腔棘魚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性,被稱為「反叛者」腔棘魚。
  • 農村池塘千條魚上岸是否地震前兆?兩大因素解惑
    5.18日下午潮州市潮安區東鳳鎮龍甲村,村民發現該村一池塘中的魚紛紛上岸,村民感覺異常,因此擔心會是地震前兆,如今答案來了。就在本月18日中午,一場大雨之後,下午的潮安區東鳳鎮龍甲村發生了一件讓村民匪夷所思的事情,那就是有成千上萬條魚紛紛上岸,這一奇怪現象讓村民有些惶恐,於是村民紛紛猜測是不是地震前兆?現場有人拍了小視頻發至網絡,引起一千譁然。
  • 我國科學家發現成年視神經仍具可塑性-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中科院腦功能與腦疾病重點實驗室周逸峰小組與成都光電所張雨東小組合作研究發現,正常成年視覺神經系統仍具有相當程度的可塑性,使用人眼自適應光學矯正儀提高人眼光學系統質量後,再進行知覺學習訓練,可以大幅度提高正常成人的視覺功能,甚至可能達到2.0及以上的「超視力」。
  • 不為人知的紐西蘭領土,野生動植物的天堂——亞南極群島
    島上棲息著地球上最豐富的特有野生物種,其中許多鳥類、植物和無脊椎動物都不曾在世界的其他任何地方發現過。這些遙遠的群島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享有紐西蘭自然保護區最高級別的保護。 邦蒂群島是由船長布萊恩於1788年發現並命名的。
  • 上千條魚跳上岸滿地爬,原來是這麼回事……
    5月18日,廣東潮州市某池塘裡上千條魚跳上岸的視頻,引網友熱議。有網友認為,這是地震前兆。5月20日,潮州市應急管理局和地震局等相關單位人員,進行實地考察。經地震臺調查,近日該區域內沒有小震紀錄。5月21日,潮州市應急管理局發布調查結果,魚成群上岸是天氣炎熱和池水水質差所導致,排除震前宏觀異常。調查結果全文關於微信朋友圈流傳「潮安某地池魚大量跳上岸是否為地震前兆」的調查情況2020年5月19日下午,微信朋友圈流傳潮州市潮安區彩塘鎮華美管區池塘裡的魚大量跳上岸是否為地震前兆的事情。
  • 紀錄片《創造》官方網站 - 創造_科教臺_央視網(cctv.com)
    &nbsp&nbsp&nbsp&nbsp為弘揚「中國智慧」、「中國創造」、「中國精神」,根據中央領導指示精神,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特別策劃推出百集系列科技紀錄片《創造:科技的力量》,精心挑選中國從古至今、在各個領域內誕生的、產生一定影響的科技發明和創造項目,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主創人員為核心,邀請國內外有經驗的實力團隊加盟,採用統一策劃、分批製作
  • 太平洋上的三大巨型群島
    又經過3個月艱苦航行,船隊從南美越過關島,來到菲律賓群島。這段航程再也沒有遇到一次風浪,海面十分平靜,原來船隊已經進入赤道無風帶。飽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員高興地說:「這真是個太平洋啊!」從此,人們把美洲、亞洲、大洋洲之間的這片大洋稱為「太平洋」。後來因為這個名字寓意美好,逐漸被世人所接受並普遍推廣開來。
  • 活的生物進化博物館——加拉帕戈斯群島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名稱介紹有一定的關係,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活的生物進化博物館——加拉帕戈斯群島加拉帕戈斯群島即科隆群島,正式名稱為哥倫布群島。該群島由19個火山島組成,總面積達8000平方千米,從南美大陸延入太平洋,約1000千米,被人稱作是「獨特的、活的生物進化博物館和陳列室」。現今仍存有一些不尋常的動物物種如陸生鬣蜥,巨龜和多種類型的雀類。
  • 近下大雨,成千上萬的魚跳上岸了?這是什麼魚?
    一段廣東潮州市上千條魚跳上岸的視頻引起網友熱議,有人認為這是地震的前身。很快,潮州市應急管理局和地震局等有關單位人員前往現場進行調查,原來池塘位於潮安區域東鳳鎮龍甲村。據村書記和村民說,這池塘是一個水質差的死水池,池塘大部分是野生的巴毛魚。中午,池塘的魚因天氣和環境原因成群結隊跳上岸。現場檢查時,池塘魚沒有跳上岸,池子裡沒有氣泡,周圍其他家禽也沒有異常。經市地震臺核實,無區域內記錄。
  • 索羅門群島早已有意與臺當局「斷交」,蔡英文又要坐不住了?
    民進黨當局上臺至今已有包括聖多美普林西比、巴拿馬等6個國家接連與臺「斷交」,目前臺當局所謂的「友邦」僅剩16個。此前報導:索羅門群島早已發出「斷交」信號近期索羅門群島多次發出將與臺灣「斷交」的信號。《澳大利亞人報》15日引述該報告的內容稱,該小組建議政府在10月1日中國國慶前切斷與臺灣的關係,邀請中國在所國首都荷尼阿拉建立外交使團,以配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如果索羅門群島與中國的外交關係正常化,將會受益匪淺」。索羅門群島當地媒體《島嶼太陽報》16日在臉書刊出一則報導,爆料說「所政府正準備驅逐臺灣駐所羅門『大使』廖文哲」,並稱「廖文哲幹預索羅門群島的內政」。
  • 此地大量魚跳上岸,網友擔心:地震前兆?官方回應了
    近日,一個「大量池魚無故跳上岸」的視頻在朋友圈流傳。事情發生在廣東潮州,許多池魚跳上岸出現在路面上,這讓街坊們有所擔心「會不會是地震來臨的前兆?」昨天(5月22日)潮州應急管理局就這件事情發布調查情況,「魚兒成群上岸」非地震前兆是天氣炎熱和池水水質差所導致的以下為情況全文關於微信朋友圈流傳「潮安某地池魚大量跳上岸是否為地震前兆」的調查情況2020年5月19日下午,微信朋友圈流傳潮州市潮安區彩塘鎮華美管區池塘裡的魚大量跳上岸是否為地震前兆的事情。
  • 魚群體跳上岸,村民疑為地震,結果是一場虛驚
    ▲上千條黑魚「跳上岸」狂彈!村民瘋傳大地震前兆。(圖/翻攝微信)廣東潮州市驚傳上千條魚群「跳上岸」的奇觀,黑色滑溜的魚身在陸地彈來彈去,不僅讓居民驚呼連連,網友也懷疑可能是大地震的前兆,當地政府緊急出動應急管理局、地震局等人員調查,結果報告顯示,該區域暫沒有小地震記錄,疑似因天氣炎熱、池水水質太差導致,初步排除震前宏觀異常。
  • 央視科教頻道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11月11日電(記者  李金華)11月11日晚,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和江蘇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製出品的大型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作為2014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首映禮影片,在廣州圖書館首映。央視科教頻道總監金越、江蘇廣電總臺副臺長陳輝出席活動並講話。
  • 每日衛星照:世界最深馬裡亞納海溝新地圖(圖)-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溝。最近,美國新罕布夏大學(UNH)海岸和海洋測繪/聯合水文中心(Center for Coastal and Ocean Mapping/Joint Hydrographic Center)的科學家利用聲波探測技術,繪製出了馬裡亞納海溝的新地圖。
  • 中央電視臺《地理中國》欄目組探訪來鳳之謎
    來鳳新聞網訊(通訊員莫北釗)11月29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組走進來鳳,對江南第一古佛——仙佛寺、土家民俗文化、酉水河喀斯特地貌溶洞群進行探訪揭秘,發現來鳳震撼之美。為進一步傳播土家文化,深入解密酉水溶洞群奇觀、佛教文化傳播之謎,中央電視臺攝製組一行將歷時半個月從當地民俗、文物專家,國內著名地質學者等多角度進行採訪,深入峽谷秘境進行探訪、科考拍攝。據了解,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是我國唯一一檔以揭示地質、地理、地貌形成現象及演變奧秘的電視欄目。
  • 「跳跳魚」努力了3億年才上岸,可惜遇到了廣東人,「魚生」真難
    可以說跳跳魚是魚類中的天才,它們一生很長時間都不會在水中度過,而是喜歡上岸生活。甚至努力了3億年最終終於上岸,脫離了海洋,只不過可惜的是遇到了廣東人,不禁感慨「魚生真難」!彈塗魚可利用其胸鰭和尾柄在海灘上爬行和跳躍,皮膚和尾巴可作為輔助呼吸器官,能較長時間露出水面生活,對惡劣環境的耐受能力較一般魚類強。
  • 傳說中的噴火魚,其實噴的根本就不是火
    魚類身體的含水量很高,即便真能收集到可以在水中燃燒的物質,難道噴火魚不會先把自己烤得外焦裡嫩嗎?說來奇怪,網絡上確實能搜到N多噴火魚的視頻和照片。幽暗的視頻畫面上,隱約能看見一群小魚在水中遊來遊去。突然,其中一條魚兒變得全身透亮,接著便噴吐出了一團藍光閃耀的「火焰」!有圖有真相!這條小魚真的噴出了藍色的「火焰」!
  • 智利阿他加馬沙漠發現75具史前鯨類化石-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關於它們是如何到達這裡的,至今仍是科學家爭論的話題   上圖看到的這些化石(包括一頭抹香鯨和一種已經滅絕的海豚,這種海豚長著兩個尖牙)是在距離南太平洋超過0.5英裡(0.8公裡)的地方發現的   這些化石是在2010年公路擴寬工程期間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