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團隊發現三疊紀昆蟲演化新證據

2020-12-05 人民網國際

  據新華社華盛頓電  (記者周舟)一個中國科研團隊日前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發現大約2.37億年前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曾經歷生物多樣性大發展。這一發現有助於三疊紀昆蟲復甦事件研究及油氣資源勘探。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團隊對在陝西銅川和新疆克拉瑪依化石產地採集的兩塊凝灰質砂巖樣品,進行了同位素年代學和生物地層學年代測定,並結合昆蟲群面貌研究,提出「三疊紀中晚期昆蟲大輻射」這一演化事件。

  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是中生代的先後3個階段,處於2.52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之間。研究人員說,銅川和克拉瑪依兩個昆蟲群中都擁有多樣性最高的全變態昆蟲,而此前認為,全變態昆蟲到中生代中期才在全球佔據主導地位。昆蟲在個體發育中,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等4個時期的叫全變態昆蟲。

  研究還表明一些重要的水生全變態昆蟲可以追溯到三疊紀的中三疊世,克拉瑪依昆蟲群中發現的大量劃蝽是最早的水生蝽類,這些多樣的水生昆蟲此前也被認為發生在中生代中期,新研究表明水生昆蟲的多樣化在中三疊世晚期已經出現,為淡水生態系統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17日 22 版)

(責編:嶽弘彬、袁勃)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揭示三疊紀昆蟲大輻射事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牽頭研究團隊對位於陝西和新疆的兩個三疊紀昆蟲化石群開展了深入研究,不僅發現了一些現生昆蟲的最早化石記錄,也為同時期昆蟲群對比提供了時代參考
  • 南京專家發現傳粉吸血昆蟲演化新證據
    阿紐蠍蛉傳粉復原圖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傳粉和吸血昆蟲的早期演化研究有新進展!日前,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專家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長口器的起源,對我們了解歷史時期昆蟲植物的協同演化也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於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美國三疊紀化石中發現直翅目昆蟲存在一種特殊的翅痣結構
    昆蟲在演化歷史中發展出多種類型的飛行模式,其中蝗蟲類等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可以在數千公裡的大陸內遷移。然而包括現生蝗蟲在內的的蝗亞目的起源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極大爭議。近年來,系統學觀點認為中生代絕滅類型短脈螽類昆蟲與蝗亞目的起源有密切關係。
  • 中美科學家揭示三疊紀昆蟲特異飛行模式
    圖為短脈螽科昆蟲化石翅膀的掃描電子顯微成像及能譜分析。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5月24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4日發布消息,該所與美國相關研究人員共同利用掃描電鏡和能譜分析技術,從美國三疊紀昆蟲標本中發現直翅目昆蟲存在一種特殊的翅痣結構,揭示了昆蟲的一種全新飛行模式。科研人員介紹,獲得飛行功能是動物界將生存空間拓展到三維空間的標誌性事件。
  • 三疊紀昆蟲研究獲重大進展 蚊蠅、蝴蝶等「大復甦」時間被提前2000...
    近日,中科院牽頭的團隊證實了如蝴蝶、蚊子、蒼蠅、蛾子等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在約2.37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晚期經歷了快速輻射和多樣化。將之前報導的時間提前了2000萬年;將國外研究者提出的「中生代湖泊革命」時間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該研究於9月5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
  • 中生代湖泊革命 讓「小不點」昆蟲找到快樂家園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團隊採集的、來自中國西北地區兩個三疊紀地層中的昆蟲化石群,證實了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在約2.37億年前經歷了快速輻射和多樣化,並將「中生代湖泊革命」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為了解這一生命演化過程打開一扇新的窗口。該研究近日已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上。
  • 準噶爾盆地發現三疊紀大型原蜻蜓目化石
    準噶爾盆地三疊紀地層對比和昆蟲群記錄 二疊紀末期的生態危機造成了三疊紀初期昆蟲多樣性和豐度的急劇降低,直到中-晚三疊世昆蟲才走出低迷,進入輻射期。 近幾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張海春研究員主導的「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對陸相三疊系進行了詳細的地質考察和化石採集工作,在盆地南緣和西北緣發現了一些新的昆蟲化石產地和大量昆蟲化石,對這些昆蟲群的系統研究將有助於恢復三疊紀昆蟲的復甦和輻射過程以及追溯部分現生昆蟲類群的起源。
  • 記首師大教授任東團隊:科研生涯從基金起步—新聞—科學網
    他帶領的團隊多次在《生物學通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古生物系統學雜誌》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 「我拿到的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是青年基金項目,當時只有7萬元,但這是我個人科研的起步,也是首師大古昆蟲學科的起步。」任東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科學基金是我個人成長和我們這個學科發展的搖籃。目前我的科研經費也幾乎全來自各類科學基金項目。」
  • 古脊椎所發現三疊紀海洋主龍類
    古脊椎所發現三疊紀海洋主龍類 2016-11-23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除了某些鱷魚之外主龍類基本上是陸地動物,直至2006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貴州盤縣首次發現海生類型的早期主龍類化石。近期,該課題組在雲南富源地區再次發現此類化石,國際期刊The Science of Nature(原Naturwissenschaften)近日在線刊發相關成果。
  • 中國農業大學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獲新進展
    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的脈翅總目系統發育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楊定教授和劉星月教授團隊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脈翅總目是完全變態類昆蟲中的古老類群之一,現生類群全世界已知6500餘種,包括脈翅目Neuroptera、廣翅目Megaloptera和蛇蛉目Raphidioptera。該類群不僅具有重要的系統地位,還包括許多重要的捕食性天敵昆蟲和資源昆蟲。長期以來,該類群高級階元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存在較大爭議。
  • 新知|中國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吃恐龍羽毛的昆蟲 1億年前食毛類昆蟲...
    我們研究發現,有羽恐龍的生存環境可能很糟糕,時刻受到外寄生昆蟲的幹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首都師範大學高太平副教授幽默地表示。今年11月,首都師範大學的高太平和任東教授團隊在白堊紀中期琥珀中發現取食恐龍羽毛的新昆蟲,揭開了外寄生昆蟲新物種——恩氏中生食毛蟲的神秘面紗。該研究成果日前在《自然-通訊》上發表。
  • 15歲少年發現1億年前甲蟲新種!
    論文作者團隊,宋丞峻(右一) 胡珉琦攝琥珀化石 劉曄供圖「磨」出原始甲蟲類群新種每一枚蟲珀都是匠心之作,因為它的原石總是又大又髒,需要打磨、拋光,再打磨、再拋光,重複無數次這樣枯燥的步驟,還要絕對地小心謹慎,才能不把蟲子磨破。一年前,不滿15歲的宋丞峻正在學習琥珀打磨。他已經可以敏感地從一塊「難看」的原石中發現蟲子的蹤跡了。
  • 15歲的他,發現了1億年前甲蟲新種
    史宏亮說,眼甲科早在三疊紀時期就已經出現,緬甸琥珀中此前已發現的眼甲科物種共有8屬10種。而宋丞峻發現的是一個新種——齒胸波眼甲,距今9900萬年。 這件標本保存完好,長約40.9毫米,寬約34.6毫米,高約19.3毫米,重約18.02克。在顯微鏡下,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蟲體鞘翅末端有被擠壓出的雄性外生殖器。
  • 首都師大科研人員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擬態地衣昆蟲,填補這一研究空白!
    擬態是動物演化最成功的生存策略之一。昆蟲作為地球上種類最豐富的生物,演化出豐富而多樣的擬態類群,如模擬枯葉的枯葉蝶、模擬蘭花的蘭花螳螂、模擬枝幹的竹節蟲等。但是,對於昆蟲擬態的起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擬態研究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 科研進展丨可降低草地貪夜蛾生殖力的新昆蟲病毒被發現
    ,首次發現新昆蟲病毒partitivirus,並解析其與入侵草地貪夜蛾的互作關係。研究發現partitivirus與其原始寄主非洲粘蟲( Spodoptera exempta )存在有條件互利共生關係,但對入侵新寄主草地貪夜蛾( S. frugiperda )種群發展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該研究為探索通過昆蟲病毒寄主轉移發展害蟲防治新策略提供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PLoS Pathogenes)》上。
  • 中國科學家發現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
    中國搜索訊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從歐亞大陸中生代蛾類標本中發現了兩億年前昆蟲結構色的確切證據,這是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為昆蟲鱗片和顏色演化提供了新證據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博團隊對英國、德國、哈薩克斯坦和中國的侏羅紀蛾類標本以及白堊紀緬甸琥珀中飄翅目昆蟲進行調查,分析鱗片的微觀結構和可能的結構色。研究人員11日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的研究表明,侏羅紀蛾類鱗片演化出魚骨狀的納米級光學結構,光照在這種蟲體表面上會產生金屬銅色至金色的結構色。
  • 【中國科學報】一億年前的「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
    阿紐蠍蛉傳粉復原圖  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據了解,中生蠍蛉廣泛分布於我國侏羅紀燕遼生物群、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和緬甸琥珀生物群。在中生蠍蛉總科中,阿紐蠍蛉科是已知第一個具長口器的長翅目昆蟲,其口器結構被認為與跳蚤同源。
  • 國際地質年代標準新添「中國證據」
    新華社南京9月6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6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了解到,一個由中美科學家組成的團隊通過多學科交叉手段,在我國四川盆地須家河組地層最新發現了確立三疊紀晚期地質年代標準的關鍵證據。這些證據對整個國際地質年表的完善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 雲南發現暴魚化石,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一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
  • 國家天文臺研究團隊發現動力學暗能量證據
    中青在線北京9月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由該機構趙公博研究員帶領的一支國際合作團隊,通過對最新天文觀測數據的分析,發現了暗能量隨時間演化的證據。該發現表明,暗能量的本質可能不是真空能,而是某種動力學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