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

2020-12-02 中國搜索

中國搜索訊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從歐亞大陸中生代蛾類標本中發現了兩億年前昆蟲結構色的確切證據,這是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為昆蟲鱗片和顏色演化提供了新證據。

結構色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顏色,包括鳥類身上的羽毛、甲蟲等。不同於色素色,結構色是光照射在蟲體表面複雜的微觀結構上產生折射、衍射及幹擾而形成的,具有種內性信號傳導、警戒和保護等重要功能。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博團隊對英國、德國、哈薩克斯坦和中國的侏羅紀蛾類標本以及白堊紀緬甸琥珀中飄翅目昆蟲進行調查,分析鱗片的微觀結構和可能的結構色。

研究人員11日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的研究表明,侏羅紀蛾類鱗片演化出魚骨狀的納米級光學結構,光照在這種蟲體表面上會產生金屬銅色至金色的結構色。

王博對新華社記者說,侏羅紀蛾類標本的翅膀鱗片在形狀、超微結構及排列方式上與現存最原始的鱗翅目(小翅蛾科)非常相似。它們鱗片都是融合型,即鱗片上下層均被表皮填充,不形成網格狀。侏羅紀蛾類的排列方式為一層大的融合型鱗片覆蓋一層小的融合型鱗片,排列成覆瓦狀。

研究還發現,白堊紀的飄翅目昆蟲具有單層融合型鱗片,其形態比已知鱗翅目鱗片所有類型都原始。

王博說,這一研究表明具有結構色的翅膀鱗片在鱗翅目出現前就已在飄翅目等原始類群中廣泛存在。

研究證實了納米級的光學結構可以保存在中生代的琥珀、壓痕以及印模化石標本中,這為復原遠古動物和植物的結構色打開了新的窗口。(完)新華社華盛頓4月11日電(記者周舟)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利用新技術破解2億年前昆蟲真實顏色
    中國科學家利用新技術破解2億年前昆蟲真實顏色 2018-04-12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史建磊   中新社南京4月12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2日發布消息,該所研究團隊利用新的分析技術,從歐亞大陸中生代蛾類標本中發現了結構色的確切證據
  • 中國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最早鎧甲化石(圖)
    中國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最早鎧甲化石(圖) 2014-08-24 12:24:19來源:北京日報作者:責任編輯:金鵬飛 最早厚齧科囓蟲  本報訊(記者 劉歡)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近期對緬甸琥珀內含白堊紀昆蟲進行研究時,首次發現中生代鎧甲化石、最古老筒形隱翅蟲化石及最早囓蟲化石等
  • 中國科學家在遼寧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新華社瀋陽9月25日電(記者 陳夢陽)中國科學家日前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化石,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是鳥類起源研究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2018-02-02 12:「大型安徽絲藻」,其成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 南古所研究團隊:最早的飛蛾是「土豪金」
    已知最古老昆蟲——一隻侏羅紀早期的飛蛾,經復原顏色是金黃色在顯微鏡下,蝴蝶、蛾類的翅膀上整齊排列著成千上萬個細小鱗片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供圖在距今約2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恐龍誕生初期,那時的昆蟲是什麼顏色?
  •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最早化石證據 距今8億年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安徽壽縣約8億年前的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其成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 中國科學家發現四種全新的昆蟲物種
    8月28日,來自中國的科研團隊宣布,發現了四種全新的昆蟲物種。
  • 印尼發現已知人類最早壁畫,距今約4.4萬年
    英媒稱,已知最早現代人類洞穴壁畫在印度尼西亞被發現。 據英國《衛報》網站12月11日報導,描述捕獵疣豬和倭水牛的人類-動物混合洞穴壁畫被定年在距今約4.4萬年,因此成為已知由我們這個物種創作的最早洞穴壁畫。
  • 還原昆蟲真實顏色 2億年前飛蛾長著金色翅膀
    本報訊(記者毛慶)通常化石只能保存生物的結構,對其顏色幾乎都是靠想像。然而,南京古生物專家聯手德國和英國同行,通過對昆蟲化石中結構色的研究,揭示了2億年前昆蟲的「真實顏色」。該研究成果於12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子刊《科學進展》。
  • 昆蟲血液的顏色
    在海鞘類中發現有含釩的血釩蛋白(hemovanadin),是載氧體,像這種含有釩色原的血細胞稱為釩細胞。含有三氧化二釩的血液為綠色,含四氧化二釩的藍色,含五氧化二釩的為橙色。 血錳蛋白,即江珧球蛋白(pinnaglobin),也具有呼吸色素的性質。血錳蛋白存在於一種海蚌——瓣鰓綱熱江珧屬江珧的血液中,含有0.35%錳元素。
  • 昆蟲世界發現首個已知生物礦物身體盔甲
    自然科研 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動物學研究論文,報導了研究者在昆蟲世界發現的首個已知生物礦物身體盔甲。該論文稱,這種裝甲在海洋生物中大量存在,但在一種切葉蟻身上發現這種盔甲或對科學家理解盔甲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並能拓寬人們對自然世界利用生物礦物的認知。
  • 中國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昆蟲擬態行為
    南古所 楊定華 攝中新網南京5月8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8日發布消息,該所王博研究員、史恭樂副研究員與中國農業大學劉星月教授研究團隊合作,從一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奇特的昆蟲幼蟲擬態苔蘚植物。
  • 中國科學家在南亞發現美洲豹遠古祖先化石證據
    (動物復原圖:陳瑜/繪製)江左其杲 供圖中新網北京6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博士研究生江左其杲和其導師劉金毅研究員通過對南亞地區哈羅河流域早更新世化石點(古地磁測年距今約177萬-107萬年)貓科的系統描述和對比研究,發現其中主要化石材料可歸入岡巴佐格豹,這也是美洲豹演化支系在南亞地區首次發現化石證據。
  • J Paleon:黃迪穎等發現最早的藻食亞目甲蟲化石
    近日,國際刊物Journal of Paleontology在線刊登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等處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First Skiff Beetle (Coleoptera: Myxophaga: Hydroscaphidae) from Early Cretaceous Jehol Biota」,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最早的藻食亞目甲蟲化石
  • 國際最新研究:昆蟲世界發現首個已知生物礦物身體盔甲
    自然科研 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動物學研究論文,報導了研究者在昆蟲世界發現的首個已知生物礦物身體盔甲。該論文稱,這種裝甲在海洋生物中大量存在,但在一種切葉蟻身上發現這種盔甲或對科學家理解盔甲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並能拓寬人們對自然世界利用生物礦物的認知。據了解,生物礦物骨骼的演化從逾5.5億年前就開始了。人們在甲殼類動物身上發現了這種盔甲,如龍蝦等海洋動物,但之前在昆蟲中從來沒見過。
  • 中國科學家發現兩種新恐龍
    中國科學家發現兩種新恐龍     大爪子 短胳膊 體型「迷你」  據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記者屈婷)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日前發現和命名了兩種新的恐龍
  • 科學家在白堊紀介形蟲化石中發現已知最早的動物精子
    最近,來自中、德、英的研究團隊,利用高解析度顯微斷層掃描技術對產於白堊紀緬甸琥珀中保存有軟軀體的介形蟲化石標本進行了研究,表明介形蟲利用巨型精子進行有性生殖的行為在一億年前就已存在,同時該結果也使已知最早的動物精子記錄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9月16日作為封面論文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 科學家發現比任何已知的昆蟲或蛛形綱動物化石 距今已經有4.25億年...
    6月9日,據外媒報導,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員發表在《Historical Biology》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他們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蟲子。報導中指出,這個千足蟲化石是在蘇格蘭的克雷拉島上發現的,距今已經有4.25億年歷史,比任何已知的昆蟲或蛛形綱動物化石都要古老。
  • 浙江沿海發現海洋昆蟲新物種「中華二叉搖蚊」
    圖為:在浙江沿海新發現的物種——中華二叉搖蚊(雄成蟲) 陳春棠 攝中新網台州4月12日電 (見習記者 範宇斌 通訊員 朱凌飛)12日記者獲悉,國際知名的動物學領域Top期刊《Zoologica Scripta》刊發了採集自浙江台州和舟山的海洋昆蟲新物種
  • 南京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介形蟲精子化石 為目前已知最早
    同時該結果也使已知最早的動物精子記錄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9月16日作為封面論文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琥珀化石標本地層中保存其雙瓣殼的化石非常豐富,但其軟體部分通常不易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