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Paleon:黃迪穎等發現最早的藻食亞目甲蟲化石

2021-01-08 生物谷

近日,國際刊物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在線刊登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等處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First Skiff Beetle (Coleoptera: Myxophaga: Hydroscaphidae) from Early Cretaceous Jehol Biota」,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最早的藻食亞目甲蟲化石。

藻食亞目是昆蟲綱鞘翅目中較小的一個類群,由於其體型微小(體長短於2毫米),化石很難發現。目前對藻食亞目甲蟲化石僅報導了兩個種,都來自於早白堊世緬甸的琥珀中。

碩士研究生蔡晨陽、黃迪穎研究員和美國堪薩斯大學A. Short博士等在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距今約1.25億年)發現了世界上第一塊藻食亞目昆蟲化石,並歸入現生屬Hydroscapha,命名為Hydroscapha. jeholensis(熱河水纓甲)。該新種體型十分接近某些現生代表,但其觸角末端一節保留有3條明顯的融合線易與現生種區分。熱河水纓甲是目前最早的水纓甲科代表,同時也是最早的藻食亞目甲蟲代表。該標本十分微小,長僅1.75毫米,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甲蟲化石之一。

該標本的發現對水纓甲科昆蟲乃至藻食亞目甲蟲的早期演化和系統發生學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生物谷Bioon.com)

The First Skiff Beetle (Coleoptera: Myxophaga: Hydroscaphidae) from Early Cretaceous Jehol Biota

Chenyang Cai1,, Andrew E. Z. Short2, and Diying Huang1,

The first skiff beetle fossil and earliest myxophagan, Hydroscapha jeholensis n. sp., is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on the basis of a single specimen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at Huangbanjigou of Beipiao City, Liaoning Province, Northeastern China.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diagnostic characters of this specimen (e.g., minute and fusiform body, short elytra, tapered abdomen, separated meso- and metacoxae, and 3-segmented tarsi), we suggest that it is a definitive representative of Hydroscaphidae belonging to the widespread hydroscaphid genus Hydroscapha LeConte, 1874. It also represents the only impression fossil of the beetle suborder Myxophaga. This find display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hedding light on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minute aquatic beetles, since it is the first well-preserved impression fossil reported for the suborder, rather than amber inclusion.

相關焦點

  • 專家發現世界最早跳蚤化石 是現代跳蚤10倍大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黃迪穎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從近10萬塊化石中,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跳蚤化石——它們是現代跳蚤的10多倍大,這些跳蚤的「老祖宗」很有可能是在恐龍背上「撒野」的寄生蟲。這一驚人的研究成果,將於近日登上最近一期的世界頂級期刊英國《Nature》雜誌。
  • 中國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最早鎧甲化石(圖)
    中國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最早鎧甲化石(圖) 2014-08-24 12:24:19來源:北京日報作者:責任編輯:金鵬飛 最早厚齧科囓蟲  本報訊(記者 劉歡)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近期對緬甸琥珀內含白堊紀昆蟲進行研究時,首次發現中生代鎧甲化石、最古老筒形隱翅蟲化石及最早囓蟲化石等
  • 昔日動物樂園,今朝化石寶庫——寧城道虎溝
    據多方考證,這被認為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下水的哺乳動物。它的發現,將哺乳動物適應水中生活的歷史向前推進了至少1億年。世界權威雜誌《科學》以封面文章報導了這一極為重要的科學發現。而作為復原圖依據的化石,也來自於寧城縣道虎溝地區,它的發現,將哺乳動物開始滑翔的時間提早了至少7000萬年,成為世界上最早會滑翔飛行的哺乳動物。遠古翔獸改變了5100萬年前「蝙蝠是世界上最早的滑翔類哺乳動物」的觀點,證明了哺乳動物早在一億兩千五百萬年前就已經開始在中生代的天空翱翔。由於這是首次發現,古生物學家甚至專門為它在哺乳動物族譜裡創建了一個新的類別——翔獸目。
  • 昔日動物樂園,今朝化石寶庫——寧城道虎溝
    而作為復原圖依據的化石,也來自於寧城縣道虎溝地區,它的發現,將哺乳動物開始滑翔的時間提早了至少7000萬年,成為世界上最早會滑翔飛行的哺乳動物。遠古翔獸改變了5100萬年前「蝙蝠是世界上最早的滑翔類哺乳動物」的觀點,證明了哺乳動物早在一億兩千五百萬年前就已經開始在中生代的天空翱翔。由於這是首次發現,古生物學家甚至專門為它在哺乳動物族譜裡創建了一個新的類別——翔獸目。
  • 科學家在白堊紀介形蟲化石中發現已知最早的動物精子
    地層中保存其雙瓣殼的化石非常豐富,但其軟體部分通常不易保存。最近,來自中、德、英的研究團隊,利用高解析度顯微斷層掃描技術對產於白堊紀緬甸琥珀中保存有軟軀體的介形蟲化石標本進行了研究,表明介形蟲利用巨型精子進行有性生殖的行為在一億年前就已存在,同時該結果也使已知最早的動物精子記錄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
  • 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動物精子化石 為目前已知最早
    介形蟲交配行為復原圖(南古所 楊定華繪製)南古所 供圖介形蟲交配行為復原圖(南古所 楊定華繪製)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9月16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6日消息,由該所研究人員參與的中、德、英研究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的研究發現
  •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2018-02-02 12:,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其成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 南京古生物所等多食亞目甲蟲化石研究獲系列新發現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蔡晨陽、黃迪穎研究員以及國外合作者等對產自我國內蒙古寧城縣道虎溝地區中侏羅世道虎溝生物群(距今約1.65億年)、寧城縣必斯營子附近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距今約1.25億年)以及法國南部始新世地層中的偽郭公蟲科、偽吉丁科和隱翅蟲科甲蟲進行了分類系統學研究,取得了系列新發現。
  • 巫山發現我國最早古人類化石(組圖)
    ,距今204萬年,這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  中國最早人類生活在三峽  10月27日下午,中法考古隊在「巫山人」發現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教授的帶領下,第三次進駐巫山縣廟宇鎮龍骨坡古人類遺址。法國專家共7人,其中有世界權威的舊石器時代專家、巴黎第十大學舊石器考古專家博依達,還有一位專攻動物考古埋藏學的專家。
  • 我國南方發現最早的現代人類化石
    原標題:我國南方發現最早的現代人類化石 一個由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刊登在10月15日《自然》雜誌上的論文稱,在我國湖南省道縣福巖洞發現了47枚約8萬年到12萬年前人類的牙齒化石,以及多種滅絕和現生哺乳動物的化石。這是迄今在東亞地區發現的最早的現代人的蹤跡。
  • 最早的原始哺乳動物化石在中國發現完整的舌骨
    原標題: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具有完整舌骨的原始哺乳動物化石最近,由中國古生物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合作研究小組已經發現並證實了中國侏羅紀地層中最早的原始哺乳動物化石——「微柱齒」,其大約有1.64億年前。該研究於19日在美國雜誌「0x9A8B」上發表,為中國和世界早期哺乳動物進化研究做出了新的重要貢獻。
  • 專家發現1.65億年前"光滑隱翅蟲" 容顏不改(圖)
    最近,這塊化石被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黃迪穎研究員和他的團隊找到了。該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於國際地學雜誌Gondwana Research上。  揚子晚報記者 朱姝  內蒙奇遇  火山灰幫忙,億年化石現身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陽博士研究生、黃迪穎研究員和澳大利亞Robert Beattie博士等在內蒙古寧城的道虎溝地區找到了一種光滑隱翅蟲的化石新屬新種,黃迪穎研究員告訴記者,在道虎溝他們發現了30
  • 迄今最早人類化石在哪裡發現的?是什麼時候的?
    原標題:迄今最早人類化石在哪裡發現的?是什麼時候的? 據報導,中國科學院多名研究員表示發現了迄今最早人類化石,據了解,這些化石是在湖南省道縣發現的,牙齒屬於距今約8萬至12萬年前的現代人祖先。
  • 新疆發現世界最早草食性象類化石
    研究人員正在從出土的施泰因海姆嵌齒象臼齒化石中取樣。(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妍提供)近期,科研人員在對上世紀90年代出土於新疆的象類臼齒化石進行研究後,發現了1600萬年前草類的植矽體,由此得出該研究樣本是世界最早的草食性象類。
  • 科學家發現五億年前蝦化石,被譽為寒武紀「麒麟」
    這是我國雲南 「澄江動物群」中又一項新的重大科學發現,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有力實證。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尋找過渡型祖先化石在地球上,生命經歷了約40億年的漫長歷史。然而,直到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時代,複雜多樣的生命才在地球上突然出現。
  • 我國發現迄今最早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
  • 遼寧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
    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照片記者31日從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獲悉,遼寧省凌源距今約1.24億年的地層中首次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李氏果」。今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介紹了由瀋陽師範大學、吉林大學、中科院植物所和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佛羅裡達大學科學家組成的課題組的這一重大發現。據介紹,這次發現的「李氏果」化石保存完好,形態特徵與現生的毛茛科植物基本一致,在葉形、脈序和果實特徵等方面特別像現生的鐵線蓮、翠雀花等。
  • 中國發現47顆迄今最早現代人類牙齒化石
    中國科學院多位研究員今天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宣布在湖南省道縣發現47枚具有完全現代人特徵的人類牙齒化石,表明8萬至12萬年前,現代人在該地區已經出現,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的人類。2010年以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武研究員、吳秀傑研究員,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蔡演軍研究員等合作,在道縣境內的福巖洞進行連續發掘,先後發現47枚人類牙齒化石以及大量動物化石。研究顯示,道縣人類牙齒尺寸較小,明顯小於歐洲、非洲和亞洲更新世中、晚期人類,位於現代人變異範圍。
  • 往年今日:我國發現最早有胎盤類哺乳動物化石
    往年今日:我國發現最早有胎盤類哺乳動物化石 2020-04-25 0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家在遼寧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新華社瀋陽9月25日電(記者 陳夢陽)中國科學家日前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化石,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是鳥類起源研究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