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現迄今最早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

2020-12-02 科學網
我國發現迄今最早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
揭示早期被子植物演化「爆發期」

 

由瀋陽師範大學、吉林大學、中科院植物所和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佛羅裡達大學組成的課題組,最近在我國遼寧凌源早白堊世義縣組中部首次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大化石——「李氏果」(Leefructus),時代距今約1.24億年。這一古老的真雙子葉植物非常接近現生的毛茛科,是我國乃至全球迄今最早的與現生被子植物有直接系統演化聯繫的被子植物化石。這一成果3月31日在英國《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發表。

 

真雙子葉植物(Eudicots)是被子植物的主要分支之一,以具有三溝型花粉為特徵,全世界現有25萬種左右,約佔整個被子植物的75%;人們平時常見的槭樹、柞樹以及毛茛科等都是真雙子葉植物。然而,由於早期真雙子葉植物的化石十分罕見,以往科學界對真雙子葉植物的早期類群及其祖先所知甚少。本次發現的真雙子葉化石「李氏果」,是有關我國早期真雙子葉植物化石的首次報導,它填補了我國早白堊世早中期真雙子葉植物大化石記錄的空白。

 

本次發現的「李氏果」化石保存完好,其簇生的單葉呈三裂狀、基部中脈為復出掌狀脈,二級脈羽狀,扁平的花託頂生在伸長的花梗上,其上著生5枚狹長形的假合生心皮(果),上述形態特徵與現生的毛茛科植物基本一致。

 

真雙子葉被子植物「李氏果」的發現,不僅豐富了我國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的早期被子植物的組成內容,而且進一步證實了真雙子葉植物的基部分支在距今至少1.24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已經出現,這對深入研究被子植物的早期分異及多樣性的發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課題負責人孫革指出:真雙子葉植物「李氏果」連同其同層位的「中華古果」、「十字裡海果」,以及稍早些的「遼寧古果」等化石的發現表明,早期被子植物至少在早白堊世中期(距今1.25億年左右)在演化上可能有一個「加速期」或稱「爆發期」;這較之科學界以往的認識要早1000萬年左右。

 

據悉,由於「李氏果」是繼遼西發現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遼寧古果」、「中華古果」以及「十字裡海果」之後的又一新發現,因此也被譽為我國迄今已知最早的「第4朵花」。(梁爽 周峰)

 

《科學時報》 (2011-04-01 A1 要聞)

相關焦點

  • 遼寧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
    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照片記者31日從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獲悉,遼寧省凌源距今約1.24億年的地層中首次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李氏果」。今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介紹了由瀋陽師範大學、吉林大學、中科院植物所和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佛羅裡達大學科學家組成的課題組的這一重大發現。據介紹,這次發現的「李氏果」化石保存完好,形態特徵與現生的毛茛科植物基本一致,在葉形、脈序和果實特徵等方面特別像現生的鐵線蓮、翠雀花等。
  • 我國科學家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
    新華社瀋陽3月31日電(記者 陳夢陽、王瑩)科學家最近在我國東北遼寧凌源距今約1.24億年的地層中首次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李氏果」,這一古老的真雙子葉植物非常接近現生的毛茛科植物,也是現生的大多數有花植物有直接系統演化聯繫的迄今最早的「祖先」。
  • 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四朵花」
    花由於比較嬌嫩,很難形成化石。這裡的「花」實際上是四個果實,但是有果實必然有花,況且果實還殘留有部分花的結構。在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的生命起源與進化廳裡,靜靜地陳列著,一組被稱為「古果」的化石,他們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四朵花」,它們是著名古植物學家——孫革教授發現的。
  • 世界上最早的草本被子植物是我國科學家發現
    我國科學家發現1.64億年前中侏羅世地層中的一種草本植物化石,這個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草本被子植物的發現,促使人們重新審視前人提出的被子植物演化觀。拼版照片:左圖是中侏羅世的渤大侏羅草化石,右圖是渤大侏羅草的復原圖。
  • 花和草還有果哪一個是最早的被子植物?
    遺憾的是,這些被子植物的「先祖」們,都沒有被流傳下來,甚至連「親戚」都沒有。即便如此,這些化石已經足以將被子植物演化歷史至少向前推進至早侏羅世。這些產自早白堊世到侏羅紀的早期被子植物大化石,為揭示被子植物起源提供了關鍵性的證據。 然而對於最早被子植物的發現遠遠沒有結束,被子植物的化石記錄沒有最早,只有更早。
  • 地球上最早的四朵花
    第一朵花叫「遼寧古果」開在1.3億年前  1998年11月,美國《科學》雜誌在封面發表了《追索最早的花——中國東北侏羅紀被子植物:遼寧古果》的論文,一時間,「世界最古老的花發現在中國」的標題見諸世界各大媒體。論文的第一作者就是孫革。  由於「遼寧古果」是迄今唯一有確切證據的最早的花,所以目前它一直被稱作地球上的「第一朵花」。
  • 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
    我們在食用花生和玉米時會發現,花生仁易被分成兩半,而玉米粒卻很難。這是怎麼回事呢?
  • 我國確認迄今最古老有花植物新類群「古果科」
    我國確認迄今最古老有花植物新類群,新近被確認屬於迄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新類群「古果科」。
  • 單子葉與雙子葉植物區別
    雙子葉單子葉要分明被子植物門下有兩綱,這是兩個比較自然的群,叫雙於葉植物綱和單子葉植物綱。
  • 我國發現迄今最早有完整舌骨的原始哺乳動物化石
    日前,由中國古生物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合作課題組在我國距今約1.64億年的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並證實了迄今最早具有完整舌骨的原始哺乳動物化石——「微小柱齒獸」。19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這對於研究我國及全球早期哺乳動物演化做出了新的重要貢獻。
  • 遼西凌源發現被子植物化石為花朵演幹上提供新啟示
    他們發現了遼寧凌源大王丈子義縣組(約1.25億年前)地層中出產的被子植物化石——凌源變果。「解決這個問題也許不難,找化石證據。」 中科院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近日,《歷史生物學》在線發表了王鑫研究團隊與福建農林大學共5位學者合作完成的題為《早白堊世包括不同器官的新型被子植物為花朵演化提供新的啟示》的論文。他們發現了遼寧凌源大王丈子義縣組(約1.25億年前)地層中出產的被子植物化石——凌源變果。
  • 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的區別 怎麼區分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
    在所有的被子植物中,可以分為兩大類,即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在整個被子植物中,雙子葉植物的種類佔總數的4/5,雙子葉植物除了幾乎所有的喬木以外,還有許多果類、瓜類、纖維類、油類植物,以及許多蔬菜;而單子葉植物中則有大量的糧食植物,如水稻、玉米、大麥、小麥、高粱等。那麼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有什麼區別呢?
  • 新疆準噶爾盆地西緣發現真葉植物化石
    中國園林網7月19日消息:在3.6億年前,新疆準噶爾盆地西緣地區曾經生長著一種個頭超級矮小的植被,最粗的枝葉不足兩毫米,模樣和今天的植被差別極大,有點像科幻小說中描述的植物「怪物」。
  • 古生物學家在凌源發現1.25億年前奇特被子植物化石:凌源變果
    1.25億年前的奇特被子植物化石:凌源變果。這種有趣的遠古植物,同一個植物個體上長著形態各不相同的葉子和果實,這為人們探知早期被子植物的形態打開了窗口。目前全世界範圍內的被子植物約30萬種,佔現生植物界種類的絕大多數。現在的被子植物,同一種植物的葉、花、果實等器官形態基本一致,而凌源變果之所以特別,在於一個「變」字。
  • 從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
    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在早白堊紀發現了被子植物的果實;而加拿大直到早白堊紀晚期才有極少數被子植物出現;在亞洲北部和歐洲,被子植物出現的時代也較晚。現代被子植物的地理分布情況,同樣說明被子植物可能起源於中、低緯度地區。在現存的400多科中,有半數以上的科依然集中分布於中、低緯度地區,特別是被子植物中較原始的科目更是如此。
  • 一億年前真雙子葉植物大爆發—新聞—科學網
    11月13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王鑫帶領的團隊於當日在《科學報告》上報導了一件命名為「靜子花」的化石。
  • 中國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兩性花化石
    中國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兩性花化石或挑戰「被子植物白堊紀起源說」  光明日報錦州3月9日電(記者畢玉才)白堊紀才開始有被子植物,這是以往學界較通行的觀點,但遼寧西部一塊1.25億年前化石的發現,有可能將這一時間提前
  • 中華十字果:真正的被子植物誕生了?
    就在紛紜的爭論中,熱河生物群的遼西地區於2003年又發現一種更為高級的早期被子植物化石,科學家把它命名為十字中華果。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冷琴博士和丹麥著名古物學家傅睿思,在2003年4月澳大利亞出版的國際植物學刊物——《植物系統與演化》上發表了她們的這一研究成果。十字中華果是根據一塊正負面保存的化石命名的。
  • 緬甸琥珀中的真雙子葉植物靜子花
    在140多年以前,被子植物在白堊紀中期突然大量令達爾文困惑與不解,他將其稱為難以解釋的「討厭之謎」。經過了上百年的研究,科學研究發現,早在早白堊世甚至侏羅紀就已經有被子植物,這比達爾文所關注的地質時代要早很多。很顯然,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應當更早。
  • 十字中華果一一真正的早期被子植物
    繼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被發現並命名後,關於地球上第一朵花以及第二朵花的爭論一直不絕於耳,許多古植物學家紛紛質疑,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雖然是非常重要的發現,但是其是早期的被子植物仍然存疑,存疑的主要依據是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化石中的所謂「種子」,並不一定是真正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