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現迄今最早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 |
揭示早期被子植物演化「爆發期」 |
由瀋陽師範大學、吉林大學、中科院植物所和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佛羅裡達大學組成的課題組,最近在我國遼寧凌源早白堊世義縣組中部首次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大化石——「李氏果」(Leefructus),時代距今約1.24億年。這一古老的真雙子葉植物非常接近現生的毛茛科,是我國乃至全球迄今最早的與現生被子植物有直接系統演化聯繫的被子植物化石。這一成果3月31日在英國《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發表。
真雙子葉植物(Eudicots)是被子植物的主要分支之一,以具有三溝型花粉為特徵,全世界現有25萬種左右,約佔整個被子植物的75%;人們平時常見的槭樹、柞樹以及毛茛科等都是真雙子葉植物。然而,由於早期真雙子葉植物的化石十分罕見,以往科學界對真雙子葉植物的早期類群及其祖先所知甚少。本次發現的真雙子葉化石「李氏果」,是有關我國早期真雙子葉植物化石的首次報導,它填補了我國早白堊世早中期真雙子葉植物大化石記錄的空白。
本次發現的「李氏果」化石保存完好,其簇生的單葉呈三裂狀、基部中脈為復出掌狀脈,二級脈羽狀,扁平的花託頂生在伸長的花梗上,其上著生5枚狹長形的假合生心皮(果),上述形態特徵與現生的毛茛科植物基本一致。
真雙子葉被子植物「李氏果」的發現,不僅豐富了我國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的早期被子植物的組成內容,而且進一步證實了真雙子葉植物的基部分支在距今至少1.24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已經出現,這對深入研究被子植物的早期分異及多樣性的發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課題負責人孫革指出:真雙子葉植物「李氏果」連同其同層位的「中華古果」、「十字裡海果」,以及稍早些的「遼寧古果」等化石的發現表明,早期被子植物至少在早白堊世中期(距今1.25億年左右)在演化上可能有一個「加速期」或稱「爆發期」;這較之科學界以往的認識要早1000萬年左右。
據悉,由於「李氏果」是繼遼西發現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遼寧古果」、「中華古果」以及「十字裡海果」之後的又一新發現,因此也被譽為我國迄今已知最早的「第4朵花」。(梁爽 周峰)
《科學時報》 (2011-04-01 A1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