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兩性花化石

2020-11-24 光明網新聞中心

中國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兩性花化石

或挑戰「被子植物白堊紀起源說」

  光明日報錦州3月9日電(記者畢玉才)白堊紀才開始有被子植物,這是以往學界較通行的觀點,但遼寧西部一塊1.25億年前化石的發現,有可能將這一時間提前。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的《地質學報》(英文版),日前刊發了3位中國科學家共同撰寫的《中國早白堊世一個類似人字果的被子植物化石》,展示了被子植物起源研究的最新成果。

  被子植物又稱有花植物,是植物界最大和最高級的一類。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都是隨著被子植物的興起而繁盛,並進化發展到現在的高級階段,因此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一直是古植物學家關注的焦點。研究者之一,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渤海大學博士韓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這一標本出自遼寧省凌源市郊區大王杖子附近的義縣組地層,因而被命名為凌源假人字果。其生長時間在距今1.25億年前,是該地層發現的首個雄性器官、雌性器官、莖以及雙子葉型葉片直接相連的標本。

  此前幾十年,在義縣組地層曾先後發現遼寧古果、中華古果等早期被子植物化石。「但這還是第一次發現兩性器官、莖和雙子葉型葉片直接相連的標本。」韓剛說。

  假人字果和以前的被子植物化石的主要區別在於:雌雄蕊非常靠近,並且雌蕊在中央,類似現代被子植物中花的情形;和生殖器官相連的葉片具有雙子葉植物型的羽狀結網葉脈;最重要的是,它的種子著生在果實的中脈上。

  此前義縣組中被子植物化石的多樣性已出乎人們預料,隨著假人字果的加入,義縣組植物群中被子植物的隊伍更加壯大,這不像是起源的早期階段,被子植物真正的起源時間或許更早。「這些化石證據的出現,一方面對『白堊紀才有被子植物』的觀點提出了挑戰,另一方面促使人們在更早的時段裡去追尋被子植物的起源。」研究者之一、國家蘭科植物種質資源保護中心首席植物學家劉仲健教授說,「雖然假人字果的發現不見得是『最後一根稻草』,但是它促使人們對既有的理論保持警惕。」

  《光明日報》( 2017年03月10日 09版)

[責任編輯:李伯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內蒙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謎團終被揭開
    2006年時,科學家在內蒙寧城發現了一種帶有翼膜的哺乳動物的化石,該化石距今有1.25億年,而翼膜便是翼龍的飛行結構,這是一個新的發現,古生物學家將其命名為「遠古翔獸」,並且創建了「翔獸目」這一新的類別。
  • 花朵的祖先被發現,這塊1500萬年前的化石,鎮壓著花類的先祖
    從植物研究的角度來說,研究認為,花是一個縱向壓縮的枝,不過遺憾的是,由於沒有相關化石的出土,導致這個問題至今懸而未決。一直到這次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在聯合研究中,從一塊琥珀中發現了一塊來自於1500多萬年前的奇特花朵化石,有關花朵的演化之謎,才逐漸被揭開。
  • 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讓人後背發涼
    根據考古資料可知,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蝙蝠化石已有5000萬年歷史,名曰「食指伊神蝠」,是在美國發現的,和如今的蝙蝠相比,該蝙蝠的骨骼並沒有太多的不同,門齒稍弱,但犬齒尖利,上臼齒有w型外脊,根據「食指伊神蝠」的翼手來看,蝙蝠在古新世時已經具備飛行能力,但骨骼很脆弱,不利於長時間飛行。但因為「食指伊神蝠」實在和現在的蝙蝠太相似了,無法作為蝙蝠進化的參考。
  • 古生物學家在凌源發現1.25億年前奇特被子植物化石:凌源變果
    >來源:每日科學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和福建農林大學的古生物學者最近在遼寧省凌源市發現一種約1.25億年前的奇特被子植物化石:凌源變果。現在的被子植物,同一種植物的葉、花、果實等器官形態基本一致,而凌源變果之所以特別,在於一個「變」字。此次發現的凌源變果化石,長約17釐米、寬12釐米,其中保存了植物末端的多個器官,包括莖、葉、花蕾、果實等。
  •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最早化石證據 距今8億年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安徽壽縣約8億年前的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其成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 古生物學家發現1.25億年前「善變」植物
    新華社南京11月10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和福建農林大學的古生物學者最近在遼寧省凌源市發現一種約1.25億年前的奇特被子植物化石:凌源變果。這種有趣的遠古植物,同一個植物個體上長著形態各不相同的葉子和果實,這為人們探知早期被子植物的形態打開了窗口。
  • 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蜥蜴胚胎化石
  • 走,去奇石館看1.25億年前「小盜龍」
    本報訊(記者明眺生通訊員王祥波)今天起,武漢中華奇石館展出一塊1.25億年前的小盜龍化石。這種全身披滿羽毛、善於爬樹的小型恐龍的完整化石,目前全國僅發現了不到10個,極其珍貴。  昨天,武漢晚報記者在該館看到,小盜龍化石被切割成平板狀,鑲嵌在玻璃櫃中展出,其全身骨骼清晰而完整。特別是尾骨較長,且在末端分叉。該館館長舒武偉介紹,這塊化石是在遼寧省西部地區出土的。小盜龍意為「小型盜賊」,是一種善於爬樹掠食的小型肉食性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即約1.3億至1.25億年前。
  • 世界上首塊偽郭公蟲化石被發現 記錄提前1.65億年
    世界上首塊偽郭公蟲化石被發現 記錄提前1.65億年 World’s first tooth-necked fungus beetle fossil found in China
  • 中國科學家發現五億年前的"四不像"動物化石
    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中國科學家在寒武紀地層裡發現到的這些麒麟蝦化石,填補了節肢動物起源過程中關鍵的缺失環節,將解開節肢動物起源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北京時間11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 中國科學家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 距今約2.5億年
    陽泉長壽螈化石標本。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劉俊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命名為陽泉長壽螈。它是目前已知始椎類化石最「長壽」的記錄,也是迄今為止此類化石在華北板塊乃至東亞的唯一記錄。
  •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2018-02-02 12: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安徽壽縣約8億年前的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其成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楊顏慈 攝  參與本次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龐科博士向媒體通報了本次發現的內容。
  • 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2014-12-01 23:18:06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1日晚在北京中國古動物館舉辦「博物館之夜」,張彌曼在展出的七鰓鰻化石前介紹成果並接受採訪。  張彌曼表示,七鰓鰻和盲鰻是目前世上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研究七鰓鰻,對於了解包括人類在內的有頜類脊椎動物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七鰓鰻還是個體發育史中存在變態現象的少數脊椎動物之一。
  • 中國科學家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 距今約2.5億年_新聞中心...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劉俊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命名為陽泉長壽螈。它是目前已知始椎類化石最「長壽」的記錄,也是迄今為止此類化石在華北板塊乃至東亞的唯一記錄。
  • 世上第一「花」綻放1.8億年 花朵針眼大無花瓣
    距今1億8千萬年前的早侏羅世就有了  長期以來,被子植物的起源一直是讓人困惑的演化生物學難題。主流的古生物學家都認為,被子植物的歷史不會早於白堊紀。這種觀點將它們的「年齡」定在距今1.25億年左右。
  • 中國科學家發現5億年前具有「節肢」蟲子
    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他們發現的一種5億多年前的葉足動物——「仙掌滇蟲」可在海底行走,屬於首次發現的具有「節肢」的蟲子,從而有望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這一成果公布在2月2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的《中國發現具有「節肢」的早寒武世葉足動物》,是由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青年教師劉建妮博士等人在早期動物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又一突破性成果。
  • 中國科學家利用新技術破解2億年前昆蟲真實顏色
    中國科學家利用新技術破解2億年前昆蟲真實顏色 2018-04-12,破解了目前已知最早的昆蟲真實顏色(約1.95億年前),同時也提出蛾類翅膀鱗片結構最原始的類型。
  • 中國科學家在遼寧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新華社瀋陽9月25日電(記者 陳夢陽)中國科學家日前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化石,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是鳥類起源研究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 80餘件珍貴植物化石亮相南京 講述億萬年前的故事
    【解說】近日,80餘件珍貴植物化石集中亮相南京,講述億萬年前地球上植物生長的故事。  【解說】此次展覽精選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模式標本館館藏的近80件珍貴的植物化石標本,年代跨度從四億年前到距今1800萬年前。記者在現場看到,南京花、靜子花、威爾姆遜花和遼寧古果等各色植物化石依次擺放在展櫃中,吸引了不少參觀者和媒體記者的目光。
  • 世界最古老的花朵化石被發現:「南京花」,開了1.74億年!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領銜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新近在南京東郊發現了200多塊遠古化石花的標本。研究表明,這些花朵生活的年代距今至少有1.74億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它們的發現將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前推大約5000萬年。科研人員將之命名為「南京花」。相關研究成果18日發表在生命科學領域知名刊物《電子生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