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發現億年前小盜龍化石:羽毛具有彩虹光澤
據國家地理雜誌網站報導,小盜龍是一種渾身長滿羽毛的恐龍,它生活在大約1.25億年前。以前的研究認為,這種動物長著寬大的淚滴狀尾巴,但是通過2010年在中國東北發現的一具新小盜龍化石進行的研究,發現其實這種恐龍的羽毛在陽光照射下會發出彩虹色光芒,而且尾巴的末端是兩根長長的翎羽。
-
中國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兩性花化石
中國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兩性花化石或挑戰「被子植物白堊紀起源說」 光明日報錦州3月9日電(記者畢玉才)白堊紀才開始有被子植物,這是以往學界較通行的觀點,但遼寧西部一塊1.25億年前化石的發現,有可能將這一時間提前
-
【收藏課堂】他們收藏奇石獲意外驚喜
金奶奶介紹說,一般都是在冬季枯水期下過雨後去撿石頭,一是看外形,圓潤飽滿;二看色彩漂亮,對比度強;三看質地好,玉化程度高;四看喻意好,內容豐富。 「天下第一石魚」拍了220萬元 在遼寧民間收藏十大國寶中,標價200萬元的奇石(瑾鈺)分外搶眼。這塊奇石出土於本溪市臥龍同泉,是一塊長18釐米、高10釐米、厚5釐米的青雲石,形狀似魚,由6至7億年前巖漿噴至地表冷卻形成。被譽為「天下第一石魚」。
-
小盜龍的朝聖之旅: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遊記
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與中國的自貢恐龍博物館和加拿大的皇家泰勒博物館並稱為世界三大恐龍博物館,所以想看恐龍去這裡就對啦!圖註:視覺沉浸式體驗,屏幕上能夠看到永川龍在攻擊峨嵋龍如果你看了屏幕上的視頻覺得不過癮,不要緊,順著參觀路線前進,就將進入距今1.6億年前侏羅時期的中國四川,巨大的恐龍馬上就出現在你的周圍,其中有站起身體抬起腦袋吃樹葉的峨嵋龍(最新的研究已經證明峨嵋龍無法用後肢站立),還有幾隻匆匆跑過的鹽都龍,還有攻擊蜀龍的氣龍。
-
江蘇:常州人收藏2.2億年前奇石 恐龍蛋貨真價實
市民帶來的恐龍蛋一剖為二的菊石化石中國園林網5月20日消息:2.2億年前的貴州龍據了解,貴州龍生活在距今2億多年前,出生地是我國貴州興義市。現在的貴州興義一帶在當時還是一片澤國,這裡生息著一種小型幻龍——貴州龍。它小腦袋、長脖子,身體寬扁,很像後來出現的蛇頸龍。成年的貴州龍可以長到幾十釐米長。「這兩塊是正副模本,保存得非常完好,而且這塊貴州龍化石是純天然的,沒有經過後期加工,現在非常少見了。」孫衛國研究員說。
-
恐龍之馳龍科:馳龍,伶盜龍,小盜龍,猶他盜龍,中國鳥龍
較它的近親蜥鳥盜龍相比,它們的牙齒的磨損狀況較明顯,這顯示它的頜部是用來壓碎及撕開獵物,而非單純地撕開肉體。在2005年,有研究人員推算馳龍的咬合力是迅猛龍的三倍,顯示它們較常使用頜部撕咬獵物,而非使用鐮刀狀趾爪殺死獵物, 馳龍有可能是吃腐屍的動物,或是以它的頜部來捕捉獵物。
-
科學家在內蒙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謎團終被揭開
2006年時,科學家在內蒙寧城發現了一種帶有翼膜的哺乳動物的化石,該化石距今有1.25億年,而翼膜便是翼龍的飛行結構,這是一個新的發現,古生物學家將其命名為「遠古翔獸」,並且創建了「翔獸目」這一新的類別。
-
恐龍專題——霸王龍的祖先:始盜龍
上一期中,我們主要介紹了距今2.43億年的尼亞薩龍。如果說尼亞薩龍是否屬於恐龍在學術界還有爭議的話,那麼今天要講的主角——始盜龍,其恐龍的身份就是板上釘釘的了。我們已經知道,三疊紀起源於二疊紀末的那次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生物大滅絕,發生在距今2.5億年前,這次滅絕也終結了統治海洋長達3億年的三葉蟲。三疊紀的時候地球大陸還是一塊盤古大陸,沒有分開,而今天的非洲大陸剛好居於正中。
-
迅猛龍、伶盜龍和恐爪龍,傻傻分不清楚
真正的伶盜龍首先,我們看一下2013年Scott Hartman繪製的伶盜龍骨骼復原圖,根據比例尺看,其臀高0.5m左右,體長2m左右,大小跟一條中型犬差不多。其實伶盜龍也是有羽毛的,根據2007年9月份的《科學》雜誌,古生物學家愛倫·特納、彼得·馬克維奇、馬克·諾瑞爾,在一個發現自蒙古的伶盜龍化石(編號IGM 100/981)的前臂,發現了六個羽莖瘤,這也就意味著,伶盜龍身上與羽毛覆蓋,但是,這並不代表它們就能飛行。
-
1.25億年前的恐龍頭皮屑算哪門子發現?
1.25億年前的恐龍頭皮屑算哪門子發現?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距今1.25億年前的恐龍頭皮屑化石。這項發現不僅成為了一個調侃海飛絲的新梗,也的確解釋了恐龍脫皮的通用原理。布裡斯託大學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教授,也是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邁克·本頓說:「以前可能沒有人考慮過恐龍是如何脫皮的,新發現告訴我們恐龍和鳥一樣,死皮變成小薄片最終脫落。」
-
比雞還小的恐龍,才半斤重,名字很有意思
在大家的印象裡,恐龍都是非常巨大的生物,其實不然,今天就帶你見識一下比雞還小的恐龍,不考慮養一隻當寵物嗎?目前發現的小型恐龍中,有兩種可以競爭最小恐龍的寶座小盜龍(趙氏小盜龍)首次發現於我國遼寧西部,它們是一種生活在距今1.25億年白堊紀早期的小型爬樹恐龍,四肢長有羽毛,能夠在林間滑翔。
-
恐龍世界的明星 二連巨盜龍
【年代】白堊紀時期【發現】2005年【地點】內蒙古二連浩特二連盆地【收藏】內蒙古自然博物館 二連巨盜龍是目前世界上體型最大、長羽毛、有喙,沒有牙齒的似鳥恐龍。 經專家研究鑑定,這具恐龍化石屬於竊蛋龍類的一個新屬種,因產於內蒙古二連盆地,體型異常大,竊蛋龍又叫盜蛋龍,便命名其為二連巨盜龍。 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恐龍化石,大部分都是恐龍意外死亡後形成,因衰老正常死亡的恐龍非常少。專家推測二連巨盜龍是在8000萬千前,因巨大洪水衝毀部分流河堤岸而死亡的。
-
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讓人後背發涼
直到2006年初,我國古生物學家在內蒙古寧城發現了一枚帶翼膜的哺乳動物化石,根據研究可知,這是從未發現過的哺乳動物,大約生活在1.25億年前,從外形上看,這個「遠古翔獸」綜合了松鼠和蝙蝠的特徵,我們細細來看。首先,它的全身覆有毛髮,四肢之間有翼膜,可以在樹叢之間滑翔;其次,它的體重很輕,大約只有70克,有利於飛行。
-
稀奇的「奇石」怎麼鑑賞?
奇石,有啥稀奇?也許石頭上會開花,也許會發光?奇石有雅石、供石等多種叫法,指的是具有觀賞價值的天然石品。其最大特點是天然性,因造型、圖紋奇特、稀有而具備觀賞性。巧家的奇石在距今4.5億年至8億年的元古代晚期至奧陶紀就已經產生了。奇石之所以具有收藏價值,全因其獨特性和唯一性。
-
二十年收集4萬多塊石頭 甘谷農民自辦"天水渭河奇石博物館"
李鳳鳴家院裡擺滿了各種石頭 李鳳鳴和他的寶貝石頭 近日,甘谷縣六峰鎮中洲村的李鳳鳴家裡人聲喧鬧禮炮齊鳴,原來,農民李鳳鳴玩石頭玩出了名堂,在自家庭院建起了渭河奇石博物館並自封館長
-
古生物學家發現1.25億年前「善變」植物
新華社南京11月10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和福建農林大學的古生物學者最近在遼寧省凌源市發現一種約1.25億年前的奇特被子植物化石:凌源變果。這種有趣的遠古植物,同一個植物個體上長著形態各不相同的葉子和果實,這為人們探知早期被子植物的形態打開了窗口。
-
大腦比一顆豌豆還輕的食肉恐龍——布氏盜龍
一隻生活在2.33億年前的食肉恐龍——布氏盜龍,大腦卻比一顆豌豆還輕。
-
侏羅紀公園又錯了:伶盜龍很可能是孤獨的獵手
電影中的伶盜龍形象伶盜龍團隊狩獵的想法最初來自於恐爪龍。恐爪龍的化石通常是成群被發現的,並且偶爾與腱龍(一種大型草食恐龍)一起被發現,這說明恐爪龍很可能是團隊合作狩獵的,儘管證據並不是非常充分。由於恐爪龍與伶盜龍關係十分密切,它們同屬於馳龍科,所以恐爪龍的一些特徵也被安在了伶盜龍身上。雖然在蒙古和北美發現了許多伶盜龍和其他馳龍科的化石,但是並沒有發現過成群的化石。此外能夠完美說明團隊狩獵的化石出現的可能性也極低。所以儘管群體狩獵的說法已被廣泛宣傳,實際情況仍然是模糊不清的。伶盜龍化石與狗大小對比。
-
生於白堊紀:二連巨盜龍化石發現始末(圖)
第二套矩陣是有關竊蛋龍類演化關係的,經過細緻的計算,發現二連巨盜龍既不屬於最原始的竊蛋龍類(已知最原始的種類生活在約1.3億年前),也不是最進步的竊蛋龍類(約生活在6500萬年前),而是介於兩者之間。 徐星打開辦公室電腦,展示這兩套數據矩陣。整個計算機屏幕充滿了「?」、「0」、「1」、「2」、「3」等符號。
-
奇石欣賞:「我是玩石頭的了!」—肉形石收藏記
肉形石立面圖本人自2002年開始開始玩石頭的,但真正問我是什麼時候開始收藏奇石的,得要從2016年開始。因為在此之前一直沒有收藏到令我滿意的奇石。雖然其間也小有收穫,但那只是小玩之玩,算不上真正的奇石收藏者。直到2016年的時候,我在旅遊途中偶爾經過一個小縣城的集市時,突然看到了一塊肉形石,於是我壓抑著內心的激動,毫不猶豫地把它買了過來。肉形石是我國最著名的奇石石種。著名的《東坡肉形石》就是我國的十大名石之首,現收藏在臺北故宮。